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春秋”的由来是什么?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的由来是什么?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05 更新时间:2024/1/16 10:30:51

小编整理了“春秋”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

“春秋”是战国人自己这么叫的。

战国人的史学年代观相比春秋人略有变化。春秋人把春秋前的时期划分为夏、商、周,而他们把自己所处的时代,也称之为“周”,没有东西周的区别。

到了战国,战国人在命名历史时期上有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他们并不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看作是周代,而自谓战国(是的!战国人就是这样自称自己所时代的!)同时,他们也把西周至战国前的时代,称之为“春秋”。

《战国策·韩策》中曰:

“昔者,穆公一胜原霸西州,公一胜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胜而立尊令,成功名于天下。

“……..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立尊成名于天下也。”

文中“昔者”和“春秋”指的就是同一个时间概念。

那么,战国人为什么将其前一时代命名为“春秋”呢?

室东迁以来,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战争不休,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常有求于大国。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战国人在研究时关于命名就比较难搞。

此前命名时代的方式,以国、王朝、族为准,然而如今这么混乱的时代,显然,族、国、王朝都不适合。

同时,战国又是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敢于旧传统挑战,敢于向拘泥于三代(法先王)的思想、行为挑战。

因此,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也要摆脱三代的束缚,以时代自身固有的特点来命名。

战国人自己看到“战国相攻”(《尉缭子》)、“凡天下之战国七”(《战国策·燕策》)的特殊时代,于是将自身所处的时代命名为“战国”。

而他们之所以称西周以后的时期为“春秋”,是依据此时诸侯国林立,各国的国史均名《春秋》而来的。

墨子·明贵下》中云:“著在周至《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

在春秋时,周、燕国、宋、齐诸国的国史均名《春秋》,晋、楚两国的国史也似乎是《春秋》,(《晋语七》中说“羊舌股习于《春秋》”,《楚语上》中云“教之以《春秋》”)而鲁国国史名《春秋》则是众所周知的。

春秋时众多的诸侯都在编修自己的国史《春秋》,这意味着诸侯国都把自己看作独立的,并不隶属于周王室。

故而各自编修自己的国史,这与当时的地方经济发展和诸侯国林立的经济、政治形势是完全相适应的。

战国人直观地朴素地观察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才命名西周后至战国前的时代为春秋。

长期以来,一直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

这很值得商榷。

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情。战国人不可能单单把鲁史《春秋》奉为经典,鲁国于春秋并不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其地位则是日益衰微的,比起晋、楚、齐、秦等国是微不足道的。

墨子就曾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诸国的史书都叫《春秋》,不仅仅是鲁国的国史叫《春秋》。

只不过后来诸国《春秋》都失传了,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于世。

那么为何把编年史称之为“春秋”呢?

古往今来吗,有很多种说法。

比如,有的是把《春秋》看做是“刑赏之书”,古代有“赏以春夏,刑于秋冬”,故名《春秋》。

有的说法则是“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闱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

还有的人认为“春为生物之始,而秋为成物之终”。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异同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间,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种史书的特点就在于编年记事,而古人于一年四季当中,往往“错举”春秋耳机,以该其余,即节取“春夏秋冬”四字中的“春秋”二字,代表一年,进而《春秋》就成了编年史书的代称了。

相比较而言,杜预的说法,则比较接近实际,也令人信服、

但杜预的说法其实也不准确,因为更早的古代是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说法,只有春秋两季。

这就意味着,“春秋”二字并不见得就是截取“春夏秋冬”而来,其本身就足以标志完整的一年了。

这大抵便是东周分两段中“春秋”的由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春秋

更多文章

  • 古代太监和正常男子相比 太监为什么比正常男子还要长寿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监

    还不知道:太监长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有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古代正常人的平均寿命是五十多岁,而太监比正常的男人的寿命,多了14-19年的寿命,在调查的81名太监中,其中有3位活到了100岁以上,调查还指出太监活到100岁的概率是正常人100倍以上,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

  •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八大姓氏,你是吗?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上

    泱泱中华人口众多,足迹遍布全世界,姓氏也是不计其数。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显赫一时的大姓,有的坚挺至今,有的却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八大姓氏。01第一位,李姓相信大家对于李姓的第一印象来自唐朝,没错,李姓是唐朝的国姓。李姓的名人实在太多,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药圣李

  • 爱新觉罗·代善:与继母“纠缠不清”,却因此丢掉皇位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爱新觉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随着褚英被废,在努尔哈赤的那些孩子中,代善一度很有优势。首先他的出身好,是结发之妻所生的嫡子;其次他的军功多,很小年纪就陪着父亲东征西讨;再次他与父亲的感情特别深,毕竟多年的同生共生,感情远非其它皇子可以相提并论。正因为如此,努尔哈赤甚至特许他参加

  • 裘千尺是怎么一个人,她的遭遇虽然坎坷是为何?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是怎么

    裘千尺是怎么一个人裘千尺是怎么一个人,金庸笔下的女子,以美丽多情著称,然而其中也不乏反派的恶毒女子,裘千尺就是其中最为邪恶狠毒的一个。她的遭遇虽然坎坷,但是也是由于她心胸狭隘,善妒狠毒的性格造成的。她的大哥二哥都是江湖中颇有地位的人,年轻时候她生得貌美,有铁掌莲花的称号。但是和哥哥吵架后,来到了绝情

  • 高僧:宰相吃够1万只羊便会死,结果果然如此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果然如此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和尚以及道士的算命之术极为相信,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希望自己的未来顺遂,事事如意。然而,凡事并不都是尽如人意的,比如死亡,便是一个不可控因素,谁都难逃一劫。因此,很多人去算命的时候,都会算一下自己能够活多久。据说有一个宰相就曾经找了一个高僧算命,问道:“我能活多久?”高僧回

  • 皇帝故事:汉武帝刘彻到底有多宠小儿子刘弗陵?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武帝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晋文公重耳胸无大志又无能,他是怎么成为春秋五霸的?靠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的是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晋文公重耳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有“齐桓晋文”之称,可见其影响力是不小。但这只是后来人们的美化而已。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事实上的重耳既胸无大志,又无能。当然

  • 古代皇帝和他的三千老婆是如何在北京过冬的?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和他

    过去的北京,比现在要寒冷很多。那时候,一年中有将近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清朝的皇帝通常会在西郊的园林度过夏天,在紫禁城里度过冬天。那么紫禁城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御寒措施呢?01第一道防线——宫墙故宫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

  • 她是西游记中唯一吃过唐僧肉的女人,最后从容自尽留下众多疑问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游记

    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出世前,父亲被船夫推入水中,母亲哀痛欲绝,一对才子佳人惨遭厄运。令人惋惜。后来细看小说,却发现这一段故事扑朔迷离,离奇诡异,吓出一身冷汗来。而这一系列矛盾冲突的焦点则是唐僧母亲——殷温娇。其实,《西游记》中的人物的殷温娇一点也不平凡。虽然在小说中是唐僧的母亲,但她在现实中的身份

  • 水浒传为什么宋江为什么一直提防武松?武松断臂后只说了四个字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松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载:“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看过《水浒传》的朋友,想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