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不惜国本不计任何后果也要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高句丽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不惜国本不计任何后果也要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高句丽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91 更新时间:2024/1/7 18:11:26

隋炀帝杨广进伐高句丽,置国情民意于不顾,倾注全力接连发动大规模战争,国力迅速衰竭,百姓民不聊生。最终一场遍及全国的起义将隋朝推向了历史的终点。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呢?隋炀帝三征的高句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隋朝三征高句丽的战争,一直被公认为是隋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而个中根本缘由,又和隋炀帝杨广个人的息息相关。这是一场由于独裁君主个人的性格作风,影响了最终成败的战争,于后世教训沉痛,然而,此战同时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高句丽政权是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当时已经立国七百余年,占据了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当时,朝鲜半岛西南部由同为扶余人建立的百济政权统治,而百济政权和日本列岛的大和皇室同样关系密切,彼此言语互通。甚至绵延至今的日本菊花王朝皇室,便是由来自朝鲜半岛的“渡来人”,跨海征服了当地土著“绳文人”,与之融合同化的产物。现代语言学家通过高句丽政权遗存的汉字注音文献,判断高句丽语和现代朝鲜语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语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也进一步佐证了这点。

换言之,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同种族、同语言的“扶余共同体”,包涵了关系密切的高句丽、百济和日本三个国家。现代朝鲜民族的祖先三韩人,要么在百济国为上层扶余人所统治,要么局促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被扶余人建立的三个政权全部包围。

而且,这个以高句丽政权为首的“扶余共同体”,从击败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政权、灭亡北燕政权起,已经占据了辽东地区数百年,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该国常备军亦不下三十余万,中国东北的众多古民族,如女真人的先祖靺鞨人,同样长期成为高句丽的臣属,受其征发差遣。

因此,高句丽绝不是如后世的李氏朝鲜那般的孱弱政权,而正类似于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建州部的满清那样,是中原王朝在东北方向的强大威胁。因此,当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也势必要将铲除、摧毁这样的巨大威胁,提上帝国优先日程,而绝不仅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只为收复辽东地区这一汉晋旧疆。

公元598年,高句丽军万余人,试探性进攻隋朝辽西地区,被隋军挫败。隋文帝杨坚当即下令发兵三十万,水陆两路浩浩荡荡,加以反击,岂知隋军陆路出临榆关,军中突然爆发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风暴,船多覆没,尚未与敌国开战,士卒已经多死于路途。然而,隋朝面对挑衅的坚决和铁血,已经令刚即位不久的高句丽国王高元大为惶恐,他当即遣使请和,请求罢兵。

此时,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国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亚洲争霸战争,刚好也正是和达头可汗、都蓝可汗一决胜败的关键时刻。为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杨坚暂且同意了高句丽的请和。终隋文帝杨坚之世,他始终将突厥汗国视为头号强敌,隋军将士连年出塞,深入沙漠数百里,不断施加武力打击,同时更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不断分化利诱,挑拨离间其酋帅。突厥人几乎连战连败,覆军折将不可胜计,累积杀伤、俘虏、投降多达数十万骑,终于不得不向隋朝称臣请和,突厥可汗伏地拜首:「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大隋王朝也成为公认的亚洲第一强国。

隋炀帝杨广是杨坚次子,其人天性敏慧,才华横溢,二十岁时就成为为南征大军主帅,挥军攻灭江南陈国,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后,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揽士人,推广文教,有效促进了南北混一,终于取代其兄杨勇为太子。继位登基后,杨广更肆意在帝国版图上书写春秋。他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开拓丝绸之路,皆是影响后世深远的重大举措,丰功伟绩种种桩桩,功在后世千秋。

依仗隋朝的强大国力,杨广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全方位开他的千秋霸业之梦:公元607年,杨广巡视边塞,宣扬武威,并征发男丁百余万,在二十天时间内,就长城,到榆林时,命建筑大师宇文恺在沙漠中,以神速造出一座大殿,称「观风行殿」,前来朝贺的突厥可汗、契丹、奚等塞北胡族族长,皆以为是天神显示,护佑大隋,纷纷心惊胆寒。一众胡族部众每当望见御营,远及十里外就跪伏叩头,不敢行马。

公元608年,隋军驱使铁勒部落袭扰,更以重兵出击,大破青海的吐谷浑政权。次年,杨广御驾亲征吐谷浑,俘虏其部众十余万人,更将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的青海高原,首次纳入华夏王朝版图,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随后,杨广在张掖召集了西域各国使者来朝,高昌王和突厥镇守西域的“吐屯设”,向隋朝降伏,献上西域东部数千里的疆土。

与此同时,杨广又调兵遣将,定交趾、灭林邑、取琉球,平契丹,此刻隋朝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甫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有一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户口数达到八百九十余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甚至一直到百余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方始超越,而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皆不能及。

此时,地球另一端的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早已今不如昔,国力尚难以和战前的突厥汗国相比;而阿拉伯人的崛起时间同样遥远,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隋帝国达成了“世界第一强国”的成就。杨广孤峰绝立,拔剑四顾,此刻也唯有东北方向的高句丽,这个拥兵三十万的劲敌,或许堪为他的对手。这也是彻底解除帝国在东北方向的威胁,是为了完成隋文帝杨坚的未竟之志。因此,征讨高句丽之役,已是势在必行。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民怨沸腾,最后隋朝被李唐取而代之。隋炀帝不恤民力,举国远征高句丽,难道仅仅是为了炫耀武力吗?要知道隋炀帝是一个暴君而不是一个昏君,他不知道频繁的战争劳民伤财容易动摇帝国根基这个道理吗?我想他是懂的。但是隋炀帝却依然坚持。因为这个时候强大的不仅仅是隋朝,而且还有高句丽。这里说的崛起的大国,不是统一之后的隋朝,而是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隐隐于中原对抗的高句丽。

地广人多,兵强马壮

此时的高句丽王朝,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天下的能力,只要中国内部一乱,随时有攻灭中国的可能。高句丽王国不仅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且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在白山黑水之间耀武扬威。

这么广大统一的区域,不禁让人想起来后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后金就是在白山黑水之间发迹,以区区几十万军民攻陷大明朝,让人不得不对这儿产生的王朝胆寒。而且此时的高句丽比后金地盘还大,人口更多。比如唐太宗与高句丽作战时,高丽可以一次性调动军队15万之多!按照这个数目,此时的高句丽至少有500万人口,可以动员军队50万!如此一只大老虎在卧在身边,谁能高枕无忧?

军力强盛,中原难敌

前面说到高句丽可以动员15万的军队,那么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中原王朝同高句丽的几次战斗中看看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吧!

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最终两路均无战果,因天气原因不得不撤退,但是隋军死伤十之八九。611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隋炀帝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最终隋军共计113万人,号称200万,浩浩荡荡远征高句丽,统由炀帝亲自指挥。最终的结果是隋军几无战绩,几乎全军覆没。

613年,隋炀帝二征高句丽。隋朝和高句丽在辽东城输攻墨守战斗旬日,隋朝也没有占到便宜,后因杨玄感叛变,隋炀帝不得不撤军。614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高句丽请降,隋炀帝撤军。然而高句丽无损一兵一卒,实力得到保存;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最终隋朝灭亡。645年,太宗以高句丽欺新罗为由,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御驾亲征高句丽。由于高句丽殊死抵抗,使唐军寸步难移。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然而终唐太宗英武一生,生擒突厥颉利可汗,也不能攻下高句丽。

这些事实说明什么?虽然多次失利跟天气有关,拖住了隋唐军队的脚步,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国家的实力!此时高句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抗住了隋炀帝,抗住了唐太宗!如果不是中原王朝保持着高度的军事实力,他们会不会南下逐鹿中原?这个很不好说!

左右逢源,远交近攻

高句丽王朝虽然实力强硬,但是表面上服从中原王朝。然而背后却阳奉阴违,拉拢反隋势力。早在南北朝对峙时期,高句丽就非常聪明地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结交弱小的南陈,攻击实力强大的隋朝。毕竟中原王朝一盘散沙,积贫积弱才是高句丽想看到的。随着隋朝攻灭南陈,完成全国的统一,高句丽开始拉拢突厥来对抗隋朝。反正不管什么时候,高句丽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盟友不断。对于隋朝来说,高句丽这种表面上服服帖帖,背后却不老实的家伙,只有狠狠教训一顿才会老实!

所以,有一个充满野心、能力强悍的国家在身边,谁能无动于衷?于是中原王朝横跨两朝、经历四帝,也要坚定不移地把消灭高句丽的事业完成下去。而一代帝王隋炀帝,更是因为三征高句丽闹得人怨沸腾,最终落得暴君的下场。然而,远征高句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不要因为隋炀帝急功近利就忽视了这一伟大的工程。而正是由于唐朝攻灭了高句丽,才真正成为了东亚的霸主地位,成就了百年伟业,当之无愧的汉唐盛世。所以说,征服高句丽的将士的血没有白流。纵观当代,“大韩民国”虽非似卧榻之虎,如跳梁小丑般上窜下跳,然吾辈亦当慎之!

标签:

更多文章

  • 他是武则天宠爱的男宠,却与上官婉儿有染?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武则天豢养男宠的事情被后世人津津乐道,而作为武则天最为信任的才女,上官婉儿在面对武则天年轻帅气的男宠时,有没有动心呢?上官婉儿是大唐御史,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近侍,更是唐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大诗人,大作家。武则天在位期间,上官婉儿几乎代行使了一国宰相的职责,所以上官婉儿也有“巾帼宰相”的美誉。但是就是这

  • 关于武则天的身世有什么传说,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她?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武则天是唐朝时期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成功登基的女性帝王,有关她的身世和上位之路,有什么故事呢?自古以来,在龙凤呈祥中都是龙主凤从,不管凤的地位如何显耀,都逃不过附属的命运。而在诸多“真龙”执掌天下的中国历史中,偏偏有一只凤不甘心命运的安排,跻身到了帝王的行列,并且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

  • 除了李煜之外,这位皇帝也是个大才子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说起著名的才子皇帝,我们可能会想到南唐后主李煜,他万千才情全部化为了国家崩碎的战火,但是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位皇帝并非亡国之君,但是却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萧纲的诗有哪些,萧纲的诗以宫体诗为主,大部分的诗都是写宫廷生活,多描写宫廷中的女子。萧纲的诗《咏内人昼眠》是一首描写女子的诗,萧纲在这首诗中描写了

  • 商鞅死于什么原因,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商鞅?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商鞅是秦国成为战国七雄最强国家的功臣,他推行的变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变法,那么他如此大的功劳,为何会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这等极刑呢?秦惠文王杀商鞅的原因在秦惠文王看来,商鞅必须死。商鞅曾经不看当年太子而今国君的面,对太子师傅用刑,这只是一个潜在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商鞅已成为王权与贵族

  • 二世而亡的隋朝有多强大,为什么都说真实的隋朝比唐朝还强大?隋文帝是如何积攒下这么多家业呢?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38年二世而亡,在历史中是无比耀眼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无比重要的一个朝代。隋朝到底有多强大?为何都说真实的隋朝比唐朝还强大?杨坚统一天下后,国号为隋,他就是隋文帝。在他的治理下,隋朝才有盛世的出现,虽然盛世时间不久,但也给了人们一个

  • 一个朝鲜人竟然在中国当了两年多皇帝,他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在中华的历史上,绝大部分政权的领导者都属于中华民族,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是现如今中国境内人口的祖先。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是外族人,而且在位时间也不长。两晋十六国时期,朝鲜这个地盘的政权叫做高句丽,其人民主要是濊貊人(古朝鲜)及韩人。当时,中国东北地区先后出现了三个政权,一为前燕(337年—3

  • 春秋与战国常被人合称为春秋战国 历史上为什么要把春秋和战国分开,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春秋五霸称雄;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并列。很多人都将春秋与战国合二为一,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然而,对于二者的区别,并没有多少人能搞清楚。那么,问题来了,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春秋五霸意气风发,战国七雄犬牙差互,所谓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或盟或伐,人才也是数不胜

  • 晋楚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较量 决定楚国的霸主地位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晋败楚胜?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此战,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都有心

  • 扈三娘注定嫁不了林冲,原来一丈青是青楼歌姬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梁山好汉的名号可不是随便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典故,说到女将就不得不提一丈青扈三娘,可是这个一丈青的名号,施耐庵又是怎么听说来的,又是怎么给扈三娘安上的呢?以前每次读到“三打祝家庄”都对宋江特别气愤,一丈青扈三娘,论颜值、论武艺都是上上之人,为何偏偏要把她嫁给一个相貌砢碜,而且好色、猥琐的王矮虎,真

  • 食盐买卖成为朝廷的主要收入,宋帝国依靠这个实现商业繁荣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前几名,大宋的经济水平是当时世界第一,不论民间还是高层都呈现出富庶强大的面貌,这其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帝国的创始人对安全的极度忧虑,决定了未来三百年的财政困局:始作俑者赵匡胤无法再回人世,否则重新检讨当初的制度设计,定当后悔不已。作为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安全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