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伍子胥为什么灭自己的祖国?如何来评价他

伍子胥为什么灭自己的祖国?如何来评价他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73 更新时间:2024/1/17 4:56:23

历史上有位名人,他本来是楚国人,投降吴国,接着引领吴国军队灭亡自己的祖国楚国。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是吴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伍子胥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国忠臣。伍子胥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春秋初年,楚庄王励精图治,扩张国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长,传至平王时,由于楚平王荒淫残暴,国势日衰。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人为乱",遂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伍尚杀害。伍子胥侥幸逃往吴国,发誓必灭楚国,以报灭门之仇。

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了解到公子姬光想推翻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为了利用姬光和吴国的力量攻打楚国,报父兄之仇,便帮助姬光刺杀了吴王僚,让他自立为王,即为吴王阖闾。阖闾在登位后,任伍子胥为行人,协助自己管理国家大事。阖闾还将另一个从楚国逃亡出来的贵族伯需任命为大夫,还任命伍子胥举荐的深通兵学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

为了巩固和扩大吴国的统治,伍子胥向吴王进以强国之策。阖闾采纳了他的建议,委托其进行变法。伍子胥筑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随后,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吴王计划伐楚。

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鼓动吴王出兵攻楚。伍子胥针对楚国的弱点,提出吴军应分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阖闾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次年先后出兵攻占了楚国的夷(今安徽省毫州市境内)、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进而围弦(今河南潢川西南),袭扰楚国达6年之久。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

为给大举攻楚创造有利条件,吴国在出兵前做了充分准备。阖闾争取到了与楚国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与之结盟,从而使得楚国北方门户洞开,为日后避开楚军正面防守,实施突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迷惑楚国,吴国还出兵攻越,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吴国还实施反间计,离间楚王与大将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楚不用能征善战的子期,而用胸无点墨的子常为帅。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差和伍子胥、孙武、伯齬等,出兵沿淮水攻楚,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吴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击败楚军主力,并展开追击,长驱直入,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伍子胥在楚未能安抚民心,致使吴军难以立足,为日后悲剧埋下伏笔。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夫差听闻齐景公死,齐国内乱,大臣争宠,于是发兵攻齐。夫差败齐师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打了一个大胜仗,便更加骄傲自负。

在吴国攻打齐国的4年中,越王勾践子贡之谋,一面率越军助吴,以示忠心,一面以重金贿赂太宰伯豁,使伯豁在吴王面前为越王说尽好话。从吴王及列士,越王皆有馈遗。吴人皆喜,唯有伍子胥知道越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越王的行为深感忧虑。但吴王受了伯豁的挑唆,不仅不信任伍子胥的进言,反而怀疑伍子胥有二心,疑心之下赐剑命其自杀。

伍子胥仰天叹息,对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还要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好让我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接着伍子胥自刎而死。吴王听到这番话,大发雷霆,为了发泄怒气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

自此伍子胥波澜壮阔的一生结束了。他生于楚,长于楚,最后自己让楚国国破家亡。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很少有指责伍子胥叛国的。大都对伍子胥抱有同情。而且还不仅仅同情伍子胥,简直认为伍子胥这样做,是非常忠诚的表现。

比如,陈轸说:“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比如,桓谭说:“忠臣高节,时有龙逢、比干、伍员、晁错之变。”

比如,范仲淹说:“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比如,李贽说:“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看到没有,古人都在说伍子胥是忠臣!

伍子胥背叛自己的祖国,把别的国家引进来,灭亡自己的祖国。而且还对死去的国君进行鞭尸侮辱。为什么却还被认为是忠臣呢?该怎么来理解这种评价呢?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先有“孝”,再有“忠”。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就说说,很多时候,“忠”和“孝”只能二选一。那么,当这两件事需要二选一的时候,应该怎么选呢?

古人普遍认为,应该先尽孝,再尽忠。

比如闻名天下的李密,当晋武帝让他到朝廷去做官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陈情表》,向晋武帝表明,他应该先伺候祖母,等祖母去世后,他才会出来当官。晋武帝不但不生气,对他的做法,竟然还很赞赏。

还有包拯也是,虽然有外出当大官的机会,但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选择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当小官。此举获得后人一致赞扬。

从汉代开始,推荐当官的机制叫做察举制。察举制最重要一项就是“举孝廉”。只有孝道的人,才配出来做官。

由此可见,古人是把“孝”放在“忠”的前面的。

最切实的一个例子。我们一般都会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但是从来没有把母亲比喻成祖国的。由此可见,母亲显然是比祖国更重要的。

伍子胥为什么要带着吴国回来攻打自己的祖国,就是因为他要为他的父兄报仇,这是一种“尽孝”的行为。而“尽孝”之余,才能有忠。所以李贽说他“绝孝纯忠”。

二、只是灭“王”,不是灭“国”。

伍子胥那个年代,不像后世。那时候,作为最大的王周天子,已经失去了权威。在周天子失去权威的情况下,君王和臣民就形成了双向关系。这种双向关系,孟子一言道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既然楚平王不讲道理地杀了伍子胥的父兄,那就是把伍家当成“土芥”,伍子胥理所当然就应该把楚平王当成“寇仇”了。这一点,那时候的人都是理解的。

再说了,伍子胥虽然带着吴国军队打回楚国,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灭楚国,而是找楚平王复仇。当知道楚平王已经去世后,他也就是掘墓鞭尸,并没有对楚国王室进行斩尽杀绝,也没有另外扶持一个人起来,代替楚王。

还有一点,当时的楚国人,其实是很同情伍子胥的,是认为伍子胥的做法有道理的。可见人心向背。

当然了,世上从来没有一边倒的事情。关于伍子胥,历史上也有一些人认为伍子胥的做法是不对的。比如明代官员邵宝就曾说:“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当代作家王若虚也说;“既自贼其君,又贼人之君,员真小人也哉。”

显然,他们说那样的话,是因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的缘故。

总体来说,伍子胥的思想是一个以治国用兵为目的、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是春秋晚期南方地区思想发展的一个缩影,带有深刻的时代和地域烙印而留给后世。

伍子胥身上体现出一股强韧的意志力、坚韧不屈的精神。他能舍小义,成大名,其意志非一般人可比,后人对伍子胥评价为何褒多于贬,离不开他自身的命运悲剧,也离不开历史时代,更多的悲叹留给了后人。

标签:

更多文章

  • 在古代的时候没有洗衣粉的存在古人都是怎么洗衣服的,难道只能木棍敲打吗?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由于工业发展的原因现代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很方便,比如每天要洗的衣服,有很多清洁污渍油渍的东西,在古代的时候没有洗衣粉的存在古人都是怎么洗衣服的呢?其实,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和我们如今的洗衣粉、肥皂性质相同的产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钾肥皂”,《考工记》中有提到:练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摇

  • 朱标死后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有能力儿子朱棣,而是朱允炆?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众所周知,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却没有选择有能力的朱棣,这才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在这个叔侄王位之争中,无数大明精兵在内战中死亡,数十年所积累的人才和物资一役化为乌有,那么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有能力的儿子,如果传位给朱棣是否能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首先,朱棣能打赢靖难

  • 康熙初见12岁乾隆的时候到底喜欢这个孙子什么,为什么这么快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传位选太子的时候都是很令人头疼的事情,清朝康熙皇帝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但当康熙第一次看到弘历的时候就看中了他,那么康熙究竟看中弘历什么了呢?康熙六十一年春,雍正的私宅圆明园处的牡丹盛开,有天康熙突然来了兴致,来到了圆明园赏花。在这里,十二岁的弘历才有机会亲自目睹祖父圣颜。此时的弘历文

  • 钩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立子杀母?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武帝在临终之际的时候才确定立刘弗陵为太子,这时候刘弗陵还是一个孩童,正是需要关怀的时候,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呢?汉武帝继位时,年仅16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少年天子。这样的年纪,放在今天那也就是刚刚初中毕业进高中的年岁。可汉武帝却在这样的年纪里成了天下的主宰,对于臣子和

  • 春秋战国一直以来都是并称,什么是春秋,二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春秋战国混战500多年才统一?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那么,什么是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春秋战国混战500多年才统一,历时如此之长,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春秋战国时期绝对是不可不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彻底的奠定时期。要了

  • 清朝妃子走路时为什么要宫女扶着胳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在清宫剧中都能看到皇宫内的一些妃子走起路来的时候都是需要有宫女在一旁扶着,而且似乎越高贵的人需要扶的越多,你看慈禧太后走路的时候,旁边一定要有一个太监弯着腰伸着手扶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清朝是一个满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和宋明这样的汉人朝廷最大的区别是,他们一以贯之得执行了女性相对独立的政策。放在个

  •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他在京城有多少房产呢?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和珅是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在乾隆时期,由于和珅比较有办事能力而且颇会讨皇帝喜欢,所以一直得宠,搜刮了无尽家财。但是其实历史上的和珅和大人可是“满洲第一俊男”,学富五车呀。历史上的和珅却被称之为大清第一美男子,这也是乾隆爷喜欢他的一个理由。然而被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爷会以貌取人吗?当然不是,他看重的不仅仅

  • 朱元璋多讨厌贪污,就算是驸马也杀,宁愿让女儿守寡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中国历史上许多的封建王朝都是从贪污腐败开始衰落的,谈到那个开国皇帝最讨厌贪污,那么非朱元璋莫属了,这和朱元璋的经历有关,为此就算是驸马贪污也杀,宁愿让女儿守寡。话说自唐宋以来,中原王朝就利用茶叶与西部的少数民族进行贸易,来换取马匹。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指定了非常严密的政策,由官方来管理茶马贸易,在陕西

  • 清末的时候一支拥有60万士兵的绿营兵为什么消失的悄无声息?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清朝的时候军队大部分都是由八旗组成,但还有一支大约60万人的军队存在,这只队伍全部都是由汉人组成,旗帜因为是绿色的就被称作了绿营兵,但后来这60万的军队却销声匿迹了。在清朝前期,绿营屡立战功,如平定三藩和准噶尔、征讨大小金川,有过气吞万里的辉煌。但是到了晚清,绿营的战斗力已经无从谈起,军纪废弛,营务

  • 古代的官员为什么退休之后都选择告老还乡 而不是选择留在任职的地方?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古代的官员年迈的时候都会向皇帝请辞告老还乡,基本上没有退休的人留在自己任职的地方或者京城,这是为什么呢?留在任职的不是更方便一点吗?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古代人特别在意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几乎所有人都不想自己老了以后死在外地,就算再艰难他们也会想办法回老家,让自己死在出生的地方。就算生前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