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落败的原因是什么,宁远大捷在当时带来了什么影响?

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落败的原因是什么,宁远大捷在当时带来了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940 更新时间:2024/1/15 16:36:11

宁远之战是后金与明朝在宁远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此战,袁崇焕组织军民坚壁清野,协力共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的信心。

1621年,后金军继辽沈之战获捷后,又克广宁(今辽宁北镇)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山海关。当辽西重镇广宁失陷的消息传到京师,明廷大为震惊,上下一片慌乱,袁崇焕却很镇静,独自单骑出关巡阅形势,回来后抨击那种畏敌言行,并声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人主张退守山海关。

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主张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得到前往山海关巡视的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孙承宗取代王在晋。1623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领兵万余驻防宁远。

袁崇焕抓紧练兵屯田,按照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原则修建城堡,亲定规制,城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广3丈,上广2丈4尺。宁远城成,遂为屏障山海关的军事重镇。孙承宗和袁崇焕在辽东花了很大力气,苦心经营,才把岌岌可危的局面开始扭转过来。

1625年夏,孙承宗采纳袁崇焕建议,派兵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将辽西防线向前推进200里,使宁远亦有所屏障。十月,明廷派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高第是魏忠贤的党羽,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刚一上任就要把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撤除,把守军全部赶进关里。袁崇焕坚决反对,高第不但不听袁崇焕的忠告,还打算进一步放弃宁远和前屯两座城堡。袁崇焕坚决表示:我的官职是宁远道,我要死就死在这里,决不离开宁远一步!”

高第没有办法,只好让他率领一小部分明军留下。接着高第就匆忙的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军和守城器具,退入关内。这个撤退命令来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组织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马争先恐后,乱成一团,连平日屯积在各地的10多万石军粮也丢弃了。老百姓平白无故地遭受逃难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处听到悲惨凄苦的哭声。百姓怨恨,军队更加没有斗志了。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放弃。唯袁崇焕申明利害,誓守宁远。

努尔哈赤于1626年初,亲自率领八旗兵十二万大军,渡过辽河,穿过抚顺,包围了宁远,打算南下入关,而后向明朝京城逼进。当天,努尔哈赤率领呈太极等来到宁远城下,勒马瞭望,感慨地说道:“好一座坚固的城池!”接着,他又指着后金兵说道:“大金兵铁蹄下无完城,宁远虽坚,岂能挡我精兵!”说罢,又转身问孙哈兔:“卿意若何?”孙哈兔马上躬身说道:“托大汗洪福,大金兵多将广,战天不胜,攻无不克,宁远城旦夕之间当垂手可得!”

蓦然间,怒尔哈赤望见城上旗帜鲜明,戈矛林立,中有红衣大炮,更是生平未见,不觉注视多时,甚觉诧异。随着城楼上一阵震耳的鼓角声,一面大旗从城楼竖起,旗上绣着一个斗大的“袁”字。旗下一员大将,金盔耀目,铁甲生光,面目间隐隐露出杀气。金太祖暗暗吃惊。一个贝勒大声问道:“你是何人?何不早降!”那大将答道:“我奉天子之命来此,誓死守城!”说毕,梆声一响,矢石如雨点般向金兵飞来。努尔哈赤慌忙率众回营。坐定后,众贝勒请求立即进攻,努尔哈赤道:“此人英勇善战,不可轻举妄动。且先养息一天再说、”

当夜,袁崇焕集合众将,刺破手指。血书立誓,誓与城池共存亡。将士们见主将如此忠贞不屈,深受感动,都愿与后金兵决一死战。宁远城中的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自动参战。袁崇焕令满桂严守四门,谨防奸细。又传檄前屯、山前关守将赵率教等作好与后金兵决战的准备。一切安排就绪后,袁崇焕又派人星夜驰往山海关,向高第告急,消他速派兵增援。高第畏金如虎,而且怒气未消,深恨袁崇焕不听号令,拒不发兵相助。

两天后,努尔哈赤果然率兵猛攻宁远。一时万马奔腾,如波涛翻滚。宁远城下护城河宽水深,马不能过,后金兵争先下马泅水过河。后金兵虽惯于爬城,这次抢登城头却遭到失败。原来袁崇焕在敌兵进攻的前一天就下令在城墙上泼了水。时值严冬,水结成冰,又硬又滑,爬城的金兵都纷纷滑落下来。金兵也不气馁,滑下来又往上爬。

袁崇焕亲自在城上督阵,明军万弩齐发,射死金兵无数。努尔哈赤暴跳如雷,孙哈兔连忙举起明晃晃的大刀,逼着后金兵不得后退,继续爬城。因城上箭如雨下,后金兵只好手持盾碑一步步往前挪动。袁崇焕见弓箭射不到金兵,就命令放滚木擂石。后金兵刚爬到一半就被砸得血肉模糊,惨叫声与木石滚落声混杂在一起。努尔哈赤又命令后金兵搬来撞车。

不到半天功夫,城墙被撞倒了一角。袁崇焕冒着滚滚浓烟和雨点样的矢石搬运石块堵塞缺口,明军和百姓见主帅这么勇猛,纷纷跟着填堵缺口。孙哈兔远远望见了袁崇焕,一箭射来,正中袁崇焕的左臂,顿时鲜血染红了战袍。将士要护送他下城,他拒绝了,撕裂战袍包扎好伤处,继续指挥。当孙哈兔拈弓搭箭,准备再射时,满桂手疾眼诀,迅速回身一箭,重重地射伤了孙哈兔的右手。

这时,袁崇焕命令炮手们对准城下后金兵猛烈开炮。炮声响处,烟火腾空,后金兵血肉横飞。没死的见炮厉害,四处逃避。炮弹却像长了眼睛一样,不时在人群中开花。后金兵队形倾刻大乱,互相践踏,死者无数。努尔哈赤眼看部下伤亡惨重,加上无色渐黑,只得下令收兵。回到大营,心中好生烦闷,他和皇太极等商议:明天定要一鼓作气,拿下宁远。当晚,袁崇焕又带领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并且又向城墙上泼了水。

第二天,努尔哈赤重新调配了兵力,选派了一大批身高体壮的士兵,披上铁甲,顶着盾牌,分十几路同时围攻宁远城。后金兵远远望见城上并无动静,心中暗自高兴,误以为明军可能已弃城逃跑,一个个大着胆子往前冲。

突然间,城上炮声震天,烈焰翻腾,袁崇焕下令开炮了。金兵见状不妙,慌忙逃跑。怒尔哈赤大怒,喝令不准后退。可是,兵败如山倒,谁也不听他的。他气得拔刀连砍了几个,仍然遏止不住。袁崇焕在高处看得分明,忙挥动令箭,指挥炮手集中炮火向后金太祖的坐骑轰击,终于击中了后金太祖的战马。

战马一声惊叫,把他掀翻在地,孙哈兔也在乱军之中中弹身亡。皇太极和诸将慌忙将努尔哈赤扶上战马,速速向后撤退。袁崇焕急令部将守城,自己率领明军乘胜追击。一气追赶三十余里,歼灭后金军一万余人。努尔哈赤带着残兵败将逃了许久才停下来,他仰天叹道:“我二十五岁起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今至垂暮之年,竟遭此惨败,真气死我了!”宁远保卫战胜利的捷报传到朝廷,朝廷上下无不欣喜若狂,大家举杯庆贺。熹宗皇帝下旨将袁崇焕升为右佥都御史。

宁远之败并非是偶然,后金与大明之间的战争也并非全是胜利。这次失败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轻视明军。努尔哈赤之前与明军作战,明军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在他眼中,能战敢战的明朝军队实在是太少,远远不能和他的八旗相比。尽管努尔哈赤不是盲目自大的人,他在进攻宁远前也做了一些准备,但对于孤城宁远和袁崇焕从心底里还是轻视的,这就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

二,八旗装备陈旧。努尔哈赤虽然仗着八旗剽悍的战力攻无不克,但客观上八旗的装备要比明军落后,而且他们自认为精神为上,武器为下,始终不愿更新自己的装备,加上满洲高层信息闭塞,无法接触先进武器的设计和制造。而袁崇焕却不同,他对武器尤为重视,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红衣大炮,火力凶猛,杀伤力强。

三,八旗士气低落。宁远之战前,后金军队已经有三年时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此前战事顺利,八旗将士们都天真地认为他们是天下无敌,因此长时间没有进行训练,官兵们也漫不经心,比较起兵之初,八旗军队的整体纪律也十分松散。

四,情报信息掌握不准确。努尔哈赤取得很多骄人的战绩,与他注重情报收集也不无关系。一般在大战前夕,他都会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对敌方的军力部署、武器装备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情报收集。同时,努尔哈赤在攻城的同时也往往采取里应外合的战略,内外夹击,抚顺、辽阳等地的攻克用的都是这个办法。

但在宁远一战上,努尔哈赤的情报工作受到了重大的阻碍。袁崇焕十分了解八旗的战法,在开战之前早就下令全城搜查奸细,地毯式排查,使得宁远城中的奸细无法遁形。正是因为努尔哈赤对宁远城的部署、防御一无所知,所以没占到任何便宜。

宁远之战对于明朝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崇祯皇帝重拾信心,也表明了后金并非不可战胜。而对于后金来说,宁远之败带来的后果是十分致命的。

首先是改变了政治格局,此前周边的蒙古和朝鲜为了免遭征伐,都纷纷向后金示好。可宁远战败后,蒙古、朝鲜却立场鲜明地表示要站在大明朝这一边,支持讨伐后金。

其次是改变了军事格局,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又以胜利之师先后收复失地,重新建立了防线。这一举动让后金多年的胜利果实遭到颠覆,明军由防御开始转为进攻,而后金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有可能陷入各方的包围之中,政权岌岌可危。

最后还是努尔哈赤因为宁远之战抑郁而终。尽管此后后金军队不断出击,征伐了不驯服的蒙古喀尔喀部,也警告了朝鲜,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可是,宁远之战的影响在努尔哈赤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况且,他还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并于不久后去世。应该说,宁远之败,无论是对后金还是努尔哈赤本人来讲,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古代战争为什么不给弓箭涂毒杀敌呢?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弓箭是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的远射兵器。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鹰或鹅的羽毛。是军队与猎人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向来脍炙人口,这也是关于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广告。但是随着射程的增加,弓箭的威力会逐渐下降。那

  • 南明实力不输大清,为什么不能与清朝形成南北对峙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南明是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还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崇祯皇帝殉国后,江南一

  •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挥泪斩马谡呢?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话

  • 一代战神霍去病为什么会英年早逝,他是怎么去世的?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我们都知道霍去病是一个打战非常厉害的人,是名将卫青的亲外甥,卫青也是名不虚传的大将军。他骁勇善战十分聪明并且善于使用兵法。而他更是被尊为"战神",但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他是怎么死的呢?霍去病的战绩惊人,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就可以领兵打仗,首战便攻克了当时强大的匈奴骑兵。曾先后6次出兵塞

  • 诸葛亮七星灯续命的时候真的是因为魏延踢翻了一盏魂灯吗?事实并非如此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存在可以说就像神算一样,而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匡扶汉室的路程也是一马平川,他一直都是鞠躬尽瘁,导致后来病重,迫不得已,拿出七星灯准备续命。七星灯是一种可以延续施法者性命的神器,根据诸葛亮的说法,如果成功的话,那他就可以续命十几年。诸葛亮在占卜这方面的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所以由他说

  • 唐玄宗为什么前半生励精图治,后半生却变成废人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在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比较特别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一个时代,即开元盛世。那么为何他前半生励精图治,后半生却变成废人了呢?武则天在位期间,李隆基从小生活在宫廷之中,见惯了勾心斗角,所以他从小就懂得权力的重要性,长大后他就暗中组织直接的力量,等到奶奶武则天一死,他也准备好了自

  • 明朝国力强盛,为什么不收复西域地区?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令人不解的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却一直没有收复汉唐时期

  • 当年蚩尤被皇帝打败是因为这“萌货”?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相信不少小伙伴也听过不少传闻,蚩尤的坐骑是食铁兽,而黄帝的坐骑便是应龙,刚开始黄帝被蚩尤打的节节败退,食铁兽很厉害吗?这是什么东西竟能能把一个骑龙的黄帝打败?先不查文献典籍,光看这个坐骑的名字,如果是蚩尤时代就叫食铁兽的话,那肯定是假的,蚩尤是在什么时代,那是在上古时代,也就是在尧之前,而中国最早的

  • 崇祯帝十分讲究避讳,可为什么不让袁崇焕避讳改名?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古代皇帝有父母起的名字、年号、庙号、谥号等众多名字,因此光是名讳就有好多,都记住的话还是很麻烦的。明思宗朱由检,出生在1611年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朱由检与其兄长朱由校在位时间均短,十六岁的崇祯继承帝位。此时大明王朝因小冰河

  • 明朝暴君最多,大臣因一个字而被这位皇帝处死,他的残暴无人能比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暴君是中央集权的特定产物,我国历史上有非常多臭名昭著的暴君,他们有的是单纯的变态残暴,有的是有功有过,不过大多数暴君给人民带来的都是弊大于利的。如果谈到暴君,就不得不提到明朝,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暴君数量是最多的,有记载指出,明朝的皇帝一共有二十位,而这二十位皇帝中有十七位都是暴君,在这些暴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