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密康有为“衣带诏”事件的百年真相, 光绪帝并非直接授诏于他

揭密康有为“衣带诏”事件的百年真相, 光绪帝并非直接授诏于他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35 更新时间:2024/1/7 19:11:09

百日维新运动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封闭落后的清王朝敲响了警钟。

1898年9月,中国政治大逆转,谭嗣同、康广仁、杨锐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康有为、梁超等流亡海外,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戛然而止。

(图)戊戌六君子

在流亡海外那些年,康有为及其追随者的精神支撑是一份文件,这个文件被康有为称为“衣带诏”。康有为说,这是皇上给他的诏书,命令他逃出北京,从长计议,想法勤王。“衣带诏”是康有为此后十年政治合法性的惟一凭据,也是海外爱国华侨拥戴康有为的理由。

对于康有为的说辞,清廷并不认同,不止一次大骂康有为胡说八道。但是,康有为照样我行我素。他的解释是,朝廷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皇上不但没有说话的自由,而且也没有不说话的自由。

“衣带诏”确实存在

一百年来,康有为等人因“六君子”的牺牲而获得道义同情,清廷特别是慈禧皇太后成为革命党、维新派的攻击对象,百口莫辩。人们往往不太相信光绪斥责康有为的那些谕旨。

这显然是不合乎历史真实的。两宫之间或许有过某些不一致,但两宫在最后十几年,绝对没有康有为所宣扬的那样不可调和、不共戴天。至于光绪帝的“瀛台泣血”,更是一个虚假的悲情故事,否则就无法理解晚清最后十几年的政治变革。

(图)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

不过,也必须承认,康有为手里的“衣带诏”虽说不是原件,但也绝对不是毫无来历的谎言,更不是康有为的捏造,这份文件确实渊源有自。清廷尽管一再斥责康有为在海外招摇撞骗,但从未明确认定这份“衣带诏”是赝品。

“衣带诏”确有其事,这一点光绪帝是清楚的。只是这个“衣带诏”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到了康有为手里,由于相关人员都不在了,光绪帝也弄不清楚了。这是百余年来聚讼纷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绪帝确实颁发过一个密诏,只是这个密诏并不是直接颁给康有为的,而是赐给军机章京杨锐的。

密诏诞生记

1898年9月14日两宫的言语冲突,仅在政策层面,并未影响母子感情。光绪帝虽然当面辩解、顶撞,但回到寓所就有所反省。他虽然对皇太后的误解感到委屈,但他依然认为皇太后是大清的靠山,是王朝政治的最后把握者,他期待有人能从中斡旋,期待皇太后在明了真相后的谅解。他设想请满洲贵族最有权势的重臣出面协调,向皇太后解释他之所以如此不顾后果推动新政的苦衷。

可惜的是,这时恭亲王奕訢已去世,庆亲王奕劻已与皇太后疏远,端王载漪等王公大臣对新政多有不同看法,指望他们进行解释,只会越描越黑。

至上的皇帝成了孤家寡人。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颇通世故人情的杨锐,希望杨锐能为他出个主意。

光绪帝之所以看重杨锐,主要是因为杨锐在新任军机章京中最为持重与稳健,而且具有张之洞的背景,是张之洞的重要亲信之一。而张之洞是皇太后最信赖、倚重的汉臣。

(图)光绪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杨锐与皇帝见面的细节,已不可能复原了,时间应在两宫言语冲突后第二天。当皇帝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后,却遭到杨锐的断然拒绝。杨锐告诉皇帝:“此陛下家事,当与大臣谋之。臣人微言轻,徒取罪戾,无益也。”

杨锐的拒绝,主要是基于对体制的恐惧。清廷旧例,严格禁止官员议论、介入皇族内部纠纷,特别是汉臣更无权干预皇族事务。

或许是为了克服杨锐这一恐惧心理,光绪帝特别向杨锐下了一道密诏,以便杨锐将来不幸因此获罪时能得到解脱。这应该是光绪帝9月15日密诏的背景与原因,否则他们既然当面谈过,何须密诏?

这份密诏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转述这份密诏时文字之所以有出入,并非有意窜改,而是都没有看到过这份密诏原件,只是听杨锐转述使然。原文如次: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累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情形也。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

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

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特谕。

标签:

更多文章

  • 他以父亲被害为由统一了女真族,奠定了大清朝的根基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清王朝能够攻入关内,并统一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前期强盛的国家,与最开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密不可分,毕竟一个未统一的民族是不可能形成战斗力的。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25岁。正月,明总兵李成梁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的引导下攻打古埒城,努尔哈赤父亲和祖父死于战火。(图)清太祖爱

  • “猪仔”“猪花”:一部清末海外华工血泪史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在第一批出国闯荡的中国人中,绝大部分经受着非人的待遇,他们被视为奴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人践踏,这就是弱国人民的悲哀。在南方方言里,“猪仔”“猪花”一般指刚出生的猪崽。然而,在清末民初,也指被卖到国外做苦力的大批中国人,他们沦为人奴、娼妓及开矿等苦力,大多一生都未能再回到祖国,这些海外华工,男的就被

  • 看完惊呆了,原来日本姓氏与和服是这样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相传日本最早是没有姓氏的,因此也就没有宗族观念这一说,由此诞生的关于日本古代起名字的笑谈可真不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搞笑版关于日本姓氏是如何来的,古时日本常年战乱,几乎所有的少壮男丁都被征召去当兵打仗,根本沒有时间结婚生子,所以人丁越来越少。当时一个国主就出了一个国策,让所有的男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可

  • 巡抚、总督、督师、巡按,明朝皇帝其实很无奈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明朝的官职系统很有当时的时代特色,例如巡抚和总督就是为了解决边疆问题设立的官职。边疆问题一直延续到了清朝,这些官职就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总督和巡抚作为封疆大吏,牧一方百姓,握有生杀大权,但巡抚和总督在明初并未设立,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形势需要便出现了了这两个官职。朱元璋建国后,设五军都督府掌管天下军事(

  • 民国考古轶事:日军将唐玄奘头盖骨交给汪伪政府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民国考古轶事:1943年2月13日,日军将唐高僧玄奘头顶盖骨的一部分交给汪伪政府。这一头盖骨是于1942年11月发现的。这天,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旁的日军军工修械厂营造场派出十几名工人,到工厂南首三藏殿后的小山头上平整土地,准备建造所谓“稻荷神社”。上午10时左右,工人们正在卖力地挖掘,听到“咔嚓”一

  • 历史上的陪葬,秦始皇更做到了极致,后宫的不算,他们最可怜!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殉葬制度堪称中国古代最残忍,最严酷,最血腥的制度,通常都是帝王驾死后由于舍不得宠爱的妃嫔,想让她们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于是杀掉她们陪葬,有被杀死或自杀陪葬的,也有活埋的。因为这个残忍制度的存在,不知结束了多少年轻、鲜活、无辜的生命,那些本该在世界上享受着美好与芬芳的年轻美丽的女子,却只能永远沉睡在冰

  • 秦王嬴政用十年时间消灭山东六国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曾经无比辉煌的山东六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最终秦国灭山东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曾经无比辉煌的诸侯大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呢?战国时代最大的胜利者是秦国,它的辉煌自然就不需要

  •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东吴从夷陵之战的胜利中得到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赤壁之战后,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蜀和东吴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双方矛盾加

  • 军用头盔上为什么放一层网 这层网没有防护效果为什么要加呢?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军用头盔上的那一层像渔网一样的网,又叫伪装网,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做伪装,如在树林当中,可以用这层网装一些杂草、树叶什么的,起到伪装的作用。军用头盔上的这层网,除了用树叶伪装,最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它能起到一定的避免头盔反光的作用,头盔都是用金属做的,一旦被太阳照射就会出现反光现象,这样不仅没有起到隐蔽

  • 熊廷弼三次经略辽东 是明末真正吃透辽东战局的人 最后却被传首九边 尸弃荒野 熊廷弼为什么被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熊廷弼是明朝末年将领,熊廷弼三次经略辽东,其战功之卓著,在明末的时代背景下尤为显眼,但是之后却被“传首九边”,不得不说是一场人间悲剧!熊廷弼为何会被身首异处、传首九边?熊廷弼,湖北人,原为“楚党”,但和东林党人过从甚密。他作为辽东战局主守派的代表人物,早在万历三十六年,就已经在辽东战场上历练。万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