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吕布兵败被擒,曹操明明想杀吕布,为什么不问身边的一众谋士反而问刘备?

吕布兵败被擒,曹操明明想杀吕布,为什么不问身边的一众谋士反而问刘备?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950 更新时间:2023/12/23 22:37:34

公元198年,曹操刘备一同兵发下邳,而吕布多次不听陈宫谏言,导致在下邳兵败投降,而投降之后,曹操明明那么想杀吕布,为什么不问身边的一众谋士反而问刘备?难道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会想不起丁原董卓的下场吗?

吕布被擒之时,求生欲之切,见到曹操时便急忙求情,:“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这句话也就是说,曹操此前一直将自己视为心腹大患,如今自己已经心悦诚服,假如放他一条生路,由他率领骑兵,曹操亲率步兵,那么平定天下也指日可待。而当曹操听完吕布之言,一时间颇为心动,也不知道是否该斩杀吕布。于是,曹操转头询问起和吕布颇有渊源的刘备。谁知刘备闻言,只是冷冷地说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一听此话,曹操若有所思,立刻下令处死吕布,吕布对着刘备破口大骂:“是儿最叵信者!”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时兴"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其实就是说,你看准了谁是好主子就可以去投靠谁,不满意时可以背弃原来的主子投靠新的主子。因此在当时,很多英雄豪杰都是背叛了原来的主子,投靠新主子才得到了重用。曹操最擅长吸纳英雄豪杰,所以,他的手下,很多人都是投诚过来的人才,有文臣有武将。按说,人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谁都想获得荣华富贵,在当时,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各军事集团的兴衰很难判断。所以,吕布经过几次换主子,是当时很时髦的做法,并不是只有他才这样做。

问题是,吕布走了极端,违背了做人的基本游戏规则。他嗜杀成性,心狠手辣,不停地对他的主子制造血案,这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了。当时刺使、骑尉丁原任用吕布为主簿,对他十分信任,也厚待了他。因为吕布武艺高超,董卓想收买他当助手,于是董卓以高官厚禄引诱吕布杀死丁原,吕布见利忘义,几乎没有做什么思想斗争就一下子砍掉了丁原的脑袋,丁原死得莫名其妙。

就是这样一个此见利忘义之人,董卓竟然奉为宝贝,还认他为义子。他没有想到,丁原对吕布也不错,最后让吕布一刀结果了性命,你董卓有什么可以例外的。认为义子就保险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吗?果然,吕布想换主子的时候,董卓落得了和丁原同样的下场。董卓死后,吕布受到了董卓手下人的报复。吕布兵败长安后,想投奔袁绍,这时袁绍还是清醒的,他知道吕布的反复无常的性格,所以没有接纳他。

吕布后来投靠了刘备又背叛了刘备,投靠了曹操又背叛了曹操。吕布变成了一点信义也不讲的人。其实,他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祸害,没有人敢把他当朋友。吕布的手下陈登曾这样比喻吕布,他说:"待将军如同养虎,应当让他吃饱了肉,若不吃饱了就要吃人。"吕布就是这样的一只虎,所以没有人再肯相信他。

因此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吕布其实是非杀不可的。他在军中广有人望,为人又反复无常,难保哪一天自己就步了董卓的后尘。况且在曹操讨伐陶谦时,吕布便趁虚而入,将其大本营兖州几乎悉数占领,如果不是一众留守的谋士死守住了最后三座城池,恐怕今日他与吕布的身份就要互换。睚眦必报的曹操,对于这样的仇敌自然不会手软。那么他为何不是直接下令处死,还要这般惺惺作态般的问一下刘备呢?

而之所以要问刘备,原因有三。其一,曹操作为爱才之人,如果直接下令处死吕布,那么势必会招致其部下的仇恨,甚至会让张辽等人有兔死狐悲之感,便难以再令众人诚服。曹操向来对于属下的忠诚问题极为看重,因此他必须将吕布旧部的仇恨引到另一个人身上,刘皇叔显然就成了最佳人选。

其二,让刘备背黑锅。刘备作为宗室后裔,又以“仁义”著称,对于天下人才有着不小的吸引力。要知道,人才总共就那么多,曹操想要赢得更多人选,那么就自然得打压一下这位竞争对手。况且吕布曾在辕门射戟中救了刘备一家性命,如果刘备支持处死吕布,那么他的“仁义”之名便不攻自破,足以寒了天下人的心,至于曹操本人,最多也就是背个听信谗言的骂名。

其三,刘备乃是一代枭雄,自然不愿久居人下。曹操生性多疑,正好可以借此来试探其忠心,如果刘备提议放吕布一马,那必有不臣之心,正好借此名正言顺地将其铲除。如果刘备建议杀吕布,那暂时可以赢得曹操的信任,后者也就没有理由来针对刘备,毕竟自己也是有着爱才美名的。还可以借此笼络刘备。满场谋士皆不问,他就只问刘备的意见,可见是将其奉为上宾对待的,希望他能识时务。不论以后刘备跟不跟随自己,自己都能落下一个爱才的好名声。

当然也不排除刘备有着极其之深的城府,如果说,要让吕布帮了曹操,那么曹操的力量就更难以对抗了。因此他决不能让吕布归了曹操,于是,他提到了丁建阳和董太师,可谓捅到了要害之处。吕布临死时,大骂刘备是大耳贼,不讲信义。事实上正是如此,刘备也是一个非常不讲信义的人,只是伪装成讲信义的样子,骗了不少的人。所以,说吕布死于刘备之手并非没有道理。

标签:

更多文章

  • 魏忠贤居然挖大哥墙脚,还把离婚官司打到皇帝那里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明朝时期的宦官阉党乱政达到了一个顶峰,尤其以大太监魏忠贤为代表,他权倾朝野手段残忍,搞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但是他刚刚开始做太监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一提到大太监魏忠贤,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阉党乱政”,从天启三年,魏忠贤当上东厂提督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最黑暗的宦官专政时代。很多人都不知道,魏忠贤发迹之

  • 他是一个和尚,突然被立为皇帝,只因生了一副怪模样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和尚做皇帝历史上就没听说过,不过细细找起来还真有这么件事,仅仅是因为和尚长了一副所谓的天子之相,就把人家坑蒙拐骗来当皇帝,然后利用完了就把人家杀掉,能干出来这种事情的人,良心也是大大的坏了。历史浩瀚,无奇不有。越是在乱世,越可能发生匪夷所思的事情。五代十国时期,地处福建的闽国,就冒出了一件和尚当皇帝

  • 光绪帝其人,可能是大清复兴的希望,却被慈禧扼杀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光绪帝继位的时候,正是大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本是一位有抱负的皇帝,但却被慈禧处处掣肘,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的死亡也充满了被慈禧毒杀的谜团。载沣的兄长爱新觉罗·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历史上被称为清德宗或者光绪皇帝,出生于北京太平湖畔的醇亲王府。同治皇帝去世后,载湉被立为皇帝,命运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 被封为“义皇帝”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会被掘墓鞭尸?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清王朝初期内部的权利斗争十分残酷,甚至人死之后都不得安宁,顺治帝年幼时期,摄政王多尔衮就曾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在顺治亲政后,落了个被掘墓鞭尸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顺治七年秋天,多尔衮患病。据说是膝盖受了伤,他用了不该使用的石膏敷治,结果使病情加剧。为了调治疾病,也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领诸王贝

  • 晚清的这个商界巨富,在世界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晚清时期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虽然国家开启了屈辱的历史,但极少数人却走出了国门,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富商巨富,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著名商人陈芳就是其中之一当他24岁那年离开家乡时,大概没想到会有这样传奇的一生:以他为主人公的歌舞剧,在美国百老汇上演了30年;美国建国200周年评选百位

  • 明朝这个骗子达到了骗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弄假成真骗过所有人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骗子历来受到人们的厌恶,然而从古至今却诞生了很多著名的骗子,明朝时期的这位,竟然弄假成真,最后做到了中书的官职。明朝时官员拜访要先“具帖”,帖子上写着名字和官衔,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名片。一天,浙江省江宁县的高翰林收到一个名帖,说是从京师回来的内阁中书万里要来拜访,他不敢怠慢,赶紧请江宁县居家的施御史和

  • 杨素是谁,他在什么朝代任什么官职?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杨素是隋朝重臣,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或者以他为原型设计的人物,他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又担任了多大的官职呢?杨素一开始是北周的车骑将军,然后灭陈升为越国公,杨广继位后升为司徒公。“杨素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

  • 这位日本女皇,竟然如此沉迷男色淫乱至极?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我国古代只有寥寥几位女性领导者,但在日本历史上,女性天皇则有八位之多,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孝谦天皇了,她作为最为美艳的一代天皇,其淫乱的私生活也是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孝谦天皇是日本八位女天王之一。后人对待孝谦天皇,总以一种猎奇和耻笑的姿态,孝谦天皇的美艳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今天,我们从日本的孝谦天皇出

  • 清朝流放犯人,为什么挑选这两个地方?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流放是古时候一个比较严酷的刑罚了,犯人要发配到不毛之地,远离自己的家人和奋斗的一切,面对各种恶劣的条件,遭受精神上无尽的折磨。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也不计其数。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

  • 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在针对起义动乱的方面见解有何不同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作为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最高既得利益者,皇帝最关心的头等大事,自然是国家的安定和自己政权的稳固,但是对于如何平乱,每一代帝王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下面我们就对比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来看一看二位的平乱观有何不同。国家的治乱振兴,从来都是最高统治者关心的头等大事。即使是那些制造动乱,趁乱夺权的乱臣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