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项羽为什么宁可自刎也不肯过江,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 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

项羽为什么宁可自刎也不肯过江,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 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205 更新时间:2024/1/15 0:58:02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了一场为期四年的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自刎于乌江。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肯过江?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能,赵高为虎作伥,把控朝局,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最终不堪重负,揭竿而起。秦朝建立不久,朝局还没稳定,各地就纷纷起义,秦朝没多久便灭亡。著名的巨鹿之战决定了秦朝的生死,当时战役的主帅是项羽。虽然项羽当时有灭秦之功,但刘邦却先一步到咸阳,这就为后来的两虎相争埋下了伏笔。

项羽与刘邦双方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挑起了战火,并在垓下一战高下。项羽经过恶战,损兵折将不少,粮草缺乏。刘邦带着他的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项羽自然毫无胜算了。

所以项羽只能赌,他带领着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刘邦的军队天亮才发现,于是派兵追赶。项羽成功逃脱,在过淮河之后,也就剩下一百来骑兵。当时他还迷了路,还被老农指路到了沼泽之中,于是耽误了时间,被刘邦的军队追上。

经过一场恶战,项羽身边就剩下二十八骑兵,而刘邦的军队还有上千人。项羽破釜沉舟,突围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他劝说项羽先回江东以后可以东山再起。不过项羽拒绝了血战到底,最后自刎而死。

项羽自刎乌江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

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

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

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

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

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

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

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

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

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

先说一下项羽过江的可能性,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也就是说,如果项羽愿意,他完全有机会乘坐唯一渡船过江的。

但他却说:“天要亡我,渡江有何意义,况且带来的江东将士均已阵亡,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且不说当时有没有这么一回事,毕竟司马迁当时也不在场。假如说项羽过了江,并逃回老家招兵买马,东山再起的希望依然渺茫。

首先,项羽已经没有了民众支持,或许说他之前就没有,因为以前的民众基础是项梁建立的,现在项梁没了,民心恐怕难以再次拉拢。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即便是能再次拉拢军队,吃了如此大的败仗,士兵的战斗力也一定远不及以前,试想,剩下的“江东父老”可是之前筛选剩下的,精兵强将早已挥霍一空。

其次,楚汉战争后,项羽几乎没有靠谱的将领了,项羽帐下五大虎将中,龙且虞子期战死,季布钟离昧英布三人先后投奔了刘邦,就算有了兵马,再找靠谱的将领却是很难,而且项羽没有自己的智囊团,楚汉战争中他刚愎自用,不听良言劝解,鸿门宴放走刘邦,已经为失败买下了伏笔。一个没有左膀右臂的楚霸王是难以在兵荒马乱中立足的。

最后,敌人太过强大,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已经拥有韩信张良、陆贾、叔孙通、刘敬等一大批领军人物。相比项羽,刘邦的手段和拦才之道高出了一大截,并且刘邦兵多将广深得民心,这是项羽不能比的。楚国全胜时期都没能灭掉刘邦,又何况兵败后呢?

但这并不代表项羽过江后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心态以及性格通常会稳重很多。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失败过后项羽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像勾践一样的人,忍辱负重、暗自崛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大项羽24岁,在那个时代,长命百岁的人很少,如果项羽过江后性格大变,能够反思自己、忍辱负重,铁定会把刘邦活活熬死;

再者,刘邦心态也会炸,多少次以多打少的战役都没能灭了项羽,这次决战让项羽跑掉,以后哪里还有机会?项羽不灭,大汉就不算统一,刘邦被熬死后,项羽正直中年,心态和欲望都是最好的时机,到那时恐怕鹿死谁手真的难以预料。

标签: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雍正皇帝才是清朝历史上最强大的皇帝,雍正帝对大清朝的贡献有多大?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提起来雍正皇帝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

  • 朱元璋为什么在建国之初就能打败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骑兵,为什么朱元璋北伐能够成功 而洪秀全北伐以失败收场?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明朝建立后,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稳定北部边疆,在洪武时期,多次出兵蒙古。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大明王朝为什么开国之初就能打败蒙古铁骑?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汉唐是被公认的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

  • 皇帝派他去查案,他竟遭歹人隐秘杀害,凶手很狡猾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最终因为被平反昭雪而迎来了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含冤而死的清官李毓昌却在壮年折戟,实在可惜。“被自杀”一词,是近年来风行于网络的新词语。其大意为:一个没有自杀动机的人,突然因某种变故而死亡;死亡现场呈现自杀的迹象,或被他人安排成自杀的样子。其实,这种致人“非正常死亡”的隐秘杀

  • 为什么不能挖绝户坟?比如他们挖了唐朝、明朝、清朝的帝陵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中国古代有一些现在看来很无法理解的规矩,在当时却是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现在逐渐被抛弃则是由于时代发展造成的。老一辈的人有一个说法,有四大缺德事:不能踢寡妇门、不能骂哑巴、不能吃月子奶,不能挖绝户坟。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呢?其实就是二个字:厚道。我们做人要厚道。寡妇没男人,我们不能欺负她们。哑巴不

  • 他灭了唐朝,专睡儿媳妇,毛主席读到他,说他比曹操还要狡猾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毛主席读过很多书,尤其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对于曹操这样一位枭雄,毛泽东是怎样评价的呢?亲们都知道,曹操是个很厉害的人,在三国这样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他对抗董卓、击败袁绍、击溃刘备,活捉吕布,一力对抗孙权刘备联军。也是这个时代牛人太多了,不然把曹操放到其它任何一个时代,可能早就统

  • 武松为什么不杀孙二娘?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说起孙二娘和武松初见,可真是应验了不打不相识这句话,武松乃是真好汉,在了解了孙二娘的过往后,也没有对她想要加害自己的想法过多追究,再加上众多传奇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水浒传中好汉太多,但真能当得起好汉二字的唯有两人,一人叫做武松,一人叫做鲁达!今日我们只说武松,水浒传当中,武松在众多所谓好汉里,背的

  • 乾隆皇帝为了修房子也是拼了,撬了嘉靖皇帝的木头就跑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如果你是皇帝,在你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会不会想从前朝皇帝的陵墓中搞点银子出来呢?这个问题乾隆早想到啦!今天跟亲们聊聊乾隆皇帝跟嘉靖皇帝之间的一些事情,这两位,一位是清朝皇帝,一位是明朝皇帝,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的,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经挖过嘉靖皇帝的墙角,撬过嘉靖皇帝的柱子。什么柱子呢

  • 这个皇帝(非曹操)先后娶了4个寡妇,还将过世的老婆立为皇后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历史上的帝王有着最高的择偶权,天下的美女都任皇帝享用,但是有这么几位皇帝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癖好,比起更加开放的现代人来说丝毫不逊色。喜欢寡妇,有这种重口味人可不多,何况是古代,更何况是皇帝。谁呢?你大概以为是曹操。错了,他叫郭威,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图注)他的第一任正妻是柴氏,原为唐庄

  • “四菜一汤”原来是一对皇帝夫妻首创的,他们真是节俭的模范啊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说起四菜一汤,已经是我们现代人的家常菜了,早在明朝,为了整治官员的贪污腐败,朱元璋就首创了四菜一汤,杜绝了浪费现象,不愧是乞丐出身的皇帝,真正懂得百姓的疾苦。说起“四菜一汤”,人们都知道它已是公务餐的标准模式,就是吃饭时只需四样菜一碗汤即可,这种吃法既不普涨浪费,也代表了公务员们的廉洁清明,这种用餐

  • 三寸舌强于百万师,但他用三寸舌改朝换代,不然武则天之后无唐朝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武则天大权独揽的时候,曾经一度将国号改为周,不过还好有一位博学多才的能人劝阻,方才将国号改为唐,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以后,立国号为周,想建立起以她开创的武周王朝。武则天圣历二年,武则天想将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立为太子,朝廷上下文武百官虽心中不满,但迫于武则天的威权,竟无人敢说句反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