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未公开的秘闻:张学良对蒋介石有三大如山之恩

未公开的秘闻:张学良对蒋介石有三大如山之恩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472 更新时间:2024/1/13 16:33:47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大美男子,张学良有着许多我们熟悉的头衔,但是抛开这些虚名,真实的少帅或许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

张学良是一代风云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毁大誉,近代史上堪为独一无二。

他“年少万兜鍪”,年仅27岁便接过父亲张作霖“东北王”的权力棒,以当时早已消亡的世袭方式拥有了许多人奋斗一生也难以企及的一个独立王国;随后十年他更是少年得意,在军政界指点江山、呼风唤雨,地位一度仅次于一国元首的蒋介石;然而年仅36岁春秋正富时,他又因“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而骤然坠落,失去了辉煌的一切,被蒋介石父子长期囚禁,“坐井观天”50余年。

蒋介石也是一代枭雄,与世家“公子哥”出身一步登天的张学良不同,草根起家的他筚路蓝缕殊为不易,因而对付阻碍自己前程或者危及地位的政敌从无心软过,对张学良却算是唯一例外,尽管将其终生圈禁,但毕竟予以保全性命。而与张学良同为“西安事变”主角的杨虎城则不但严加囚禁,形势不利时还毫无犹豫将其杀掉。

军统骨干沈醉回忆说:“当时戴笠对张学良生活上的待遇安排较好。而杨虎城因为蒋介石对他特别仇恨,从来没有外面接济”,“想换一套新棉衣都很不容易”。没有蒋介石的首肯,戴笠自然没有对张学良“开恩”的胆子。

蒋介石对敢于以下犯上将自己抓起来的张学良无疑恨之入骨,将其圈禁终生便可见一斑,但痛恨之余,为何又手下留情,最终未将其杀害呢?

这自然并非蒋介石的“大度”或者“民主”,而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们不同,于他有三大恩情,且恩重如山,可谓没有张学良便没有蒋介石的辉煌,至少早年的“领袖生涯”会艰难和风险百倍,成败难以逆料。

一、东北主动易帜,让蒋介石建统一全国之功

蒋介石一生有两大足以自豪的功绩,一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二是“千唤万唤始出来”,羞羞答答勉强走上抗日的阵营,未曾与汪精卫一样弄得身败名裂。

这两步走完后,他个人也从一个偏安一隅无足轻重的黄埔军校校长的小人物,成为了地位无可撼动、全世界知名的中国唯领袖。

“时来天地皆同力”,蒋介石头上两大功绩也得益于他人的帮助。

中国的抗日战争,除了中共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牵制大量日伪军外,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让日本天皇很快宣布投降,躲在大西南,对此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蒋介石意外获得了这一领导中国抗战胜利的殊荣。

早年的北伐则分为两期,一期北伐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蒋介石一口气从偏远的广州打到了长江边;二期北伐一路攻到北平,正为如何对付实力最强的东北军犯愁时,刚刚从张作霖手中接过权柄的张学良忽然主动靠拢。

1928年12月29日,北洋掌政的中华民国政府最后的代表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青天白日旗下的国民政府,也就是臣服蒋介石。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当时最为发达的东北地区,完成了国民党名义下的国家统一。当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统天下的不世殊勋,他顷刻间便获得了。

如果张学良不主动易帜,而是与吴佩孚孙传芳一样抵抗,胜败先不论,蒋介石至少需要数年时间、官兵死伤无数才能拿下拥有数十万军队的东北集团;若张学良与苏联或者日本联盟自保,结局则更难逆料了。

因而,蒋介石对张学良的鼎力之恩异常感戴,任命其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部队听编不听调,依然拥有东北的千里江山。

张学良时年27岁,——蒋介石诸多与之同龄的黄埔系弟子还在连长这种低级职位上刚刚起步;而今天的许多与之同龄的年青人,或者在为找到一张要求不高的饭碗发愁,或者还在底层日夜苦苦打拼。

二、中原大战助阵,使蒋介石从此稳居领袖宝座

蒋介石从一介草根走上全国领袖位置,因无世家背景起点过低,得位又不正,因而坎坎坷坷,风雨不断。

1924年出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早年,他不仅兵微将寡,党内地位也不高,甚至不是中央委员,几个月后孙中山病逝前指定的接班人是汪精卫。

蒋介石能为后世师表的可贵一点是并未屈服于命运,而是以过人的才智与难得的机遇不断抗争,通过组建校军、党军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之路逐渐博取军权,通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和“四·一二”“清党”、南京另立中央逐步获取党权,一步步边缘化和挤走孙中山的正宗接班人汪精卫,又清除过去的同盟者中共,最终成为党政军最高领袖。

张学良易帜后,一统全国的蒋介石威望第一次达到顶峰。

但他的地位尚未巩固,过去与他同盟“清党”、北伐的地方实力派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等人先后举兵挑战他的权威。战事迭起,烽烟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幸而这些人都是各自兴兵,时间有先后,蒋介石得以一一打败他们,暂时化解了危机。

失败的地方实力派没有服输。

1930年3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三个实力集团联合起来反蒋,以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这次倒蒋阵营可谓空前宏大,不仅联合了全国主要地方实力派,兵力达到百万人的规模,国民党党内两个主要反对派汪精卫改组派和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也闻风响应。一时文武毕至,声势浩大,实力超过拥有中央政权的蒋介石。

不久,倒蒋一方效仿1927年4月的蒋介石另组“国民政府”,阎锡山为主席,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人为委员。

战事一开始,倒蒋一方锐不可当,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尤其是冯玉祥的西北军一马当先,骁勇善战,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屡败屡战。5月31日这天,倒蒋方的郑大章指挥的骑兵奇袭河南商丘柳河飞机场,烧毁飞机十二架,差点活捉正在机场近旁指挥的蒋介石。

不久,交战双方不断攻守异位,互有胜负,一时陷入僵局,难决雌雄。

这时,全国拥有实力的军阀仅有张学良没有参战。他也成为交战双方极力拉拢的香饽饽,倒蒋一方许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蒋介石也以派专人送以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和大印。

张学良的东北军有30万人,海军、空军实力更是全国首屈一指,东北经济发达,后勤资源丰富,先进的东北兵工厂即是一例。谁赢得了他的支持,谁就赢得了战争。他也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韩信,“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张学良起初表示中立,一再奉劝各方息争,但内心还是倾向于蒋介石。他分析认为:“反蒋的北方军事联盟只是一个不稳定的松散联盟,即使打败南京政府,日后各派系的纷争也在所难免。这样,混乱纷争的局面还要延长。蒋介石虽不完全可靠,但较之北方这些乌合之众,尚略胜一筹。故为整个大局着想,必须早日息争议和,从速实现国家统一。”

因而,他最终决定“出兵关内,调停内战”,派出10万精兵支持蒋介石,从背后进攻倒蒋同盟。

张学良出兵助蒋的消息一传出,兵锋尚未入关,倒蒋一方便知道末日到了。阎锡山连说“完啦”,慌忙辞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正宗的孙中山接班人汪精卫也匆匆离开北平远遁。蒋介石一方则一片欢腾,额手相庆。

仅仅十几天后,入关的东北军占领了整个华北,战局急剧变化,倒蒋联盟军迅速土崩瓦解。这年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二人通电下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也宣告取消,中原大战以蒋介石取胜而结束。

此后,能征善战、实力强大的的冯玉祥西北军土崩瓦解,地盘尽失,部下或降或灭,再也无力问鼎中原;终于雄起一回的阎锡山晋军由此龟缩下去,再也不敢挑战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重新崛起的努力又遭当头一棒;几个月后的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原本与蒋介石的中央嫡系一同享受战胜者荣光的张学良丢掉了东北,元气大伤。唯有蒋介石巍然不动,独霸政坛。

可以说,在张学良协助下取得中原大战完胜的蒋介石从此真正说一不二,开始睥睨天下,“舍我其谁”,一人主宰中国政治,蒋家王朝从此建立。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第二次慷慨出手相助更是没齿不忘,给予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切。

一是正式委任他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负责节制辽、吉、黑、晋、察、热、绥、冀八省军队,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市与河北、察哈尔两省;二是于1930年11月邀请他赴南京,给予极高的礼遇,从天津到南京的路上张贴欢迎张学良的标语:“欢迎促进统一,巩固边防,劳苦功高,竭诚拥护中央之张副司令!”“张副司令是和平息戈的使者!”“张副司令是国家统一的表率!”三是亲自举行了盛大欢迎酒宴;四是由岳母倪桂珍将张学良夫人于凤至认作干女儿;五是效仿刘关张桃园结义,和张学良结拜为盟兄弟。

张学良一时兴奋不已,说“学良此次来国府,受到蒋主席极为热忱之欢迎,规格之高,实出学良的想象”。

三、“西安事变”力排异议,坚持送蒋回南京

中原大战几个月后,以“促进统一”、“拥护中央”立下盖世奇功的张学良对结盟大哥蒋介石可谓言听计从。

这时,日军对东北虎视眈眈,威逼日盛,而蒋介石则因冯玉祥等地方军阀威胁的解除开始全力对付南方的中共红军,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张学良之父张作霖即为日本人策划炸死,身负国恨家仇的他原本打算对日实行强硬政策,向蒋介石提出“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略政策等要求”,但蒋介石未予批准,而是主张对日谈判。

据《顾维钧回忆录》记载:“委员长原已发现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早在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张学良)在东北的集团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略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

受到蒋介石对日消极态度影响,深知中央政府绝不会出一兵一卒相助的张学良错误地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九一八事变”与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之手,张学良与退入关内的数十万东北军只能多年遥居华北远望故乡。1933年3月,华北地区的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替蒋介石顶过而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一年后,回国后的张学良被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等职,开始与中共红军作战,却屡战屡败,而蒋介石对他的军队损失一无补充,明显有借刀杀人,消除非嫡系部队的动机。

张学良的思想随即发生重大转变,多次苦苦进谏,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拒绝,两人从亲密无间的盟兄弟发展到见面即争吵。

1936年12月12日,在苦谏蒋介石不能向游行示威学生开枪再度遭到痛斥的张学良,盛怒之下进行“兵谏”,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一道活捉了前来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及其随员,是为“西安事变”,一时举世震惊。

蒋介石叱咤军政界多年,第一次身陷囹圄,命悬一线,生死决定在张学良一念之间。他即便贵为一国元首,拥兵百万也是徒唤奈何。但张学良的本意并非杀掉多少人希图除之而后快的蒋介石,而仅仅是逼迫其抗日。

他对部下说,好像灯泡,暂时把它关一下或给擦一擦为了让它更亮。这样做,蒋介石就更亮了。他还说,自己跟蒋先生两个没有别的冲突,就是冲突两句话,就是他要“安内攘外”,而蒋介石是要“攘外安内”。

不久,在中共参与的多方势力协商下,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甚至在蒋介石没有签署任何字据,东北军、西北军的老部下和中共一方又极力反对的情形下突然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他解释说,因为已经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来。

他希望以此来表示西安事变自己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没有想过与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因为自己大权在握,富贵在手,什么都不要,所以蒋介石也能原谅他。

多年后的1990年,他依然回忆说:“我过去说过多次,我是一个军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去南京是为了请罪,请罪包括把我枪决。临走我把家都交给了我的一名学生,他是一个军长。父亲就教导我,做军人后我就真是随时预备死。不过后来我对内战非常厌恶。”

有惊无险的蒋介石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安全回到了南京。此番受惊,虽然罪魁是张学良,但保证其安然无恙、体面归来的也是张学良。可以说,张学良对他又有莫大的再造之恩。

设想一下,在讲究成王败寇的军政界,张学良不是心慈手软顾及盟兄弟之间的个人情谊,而是毫不犹豫将蒋介石处死,不仅可以改写中国的历史,一遂国民党党内外众多人对蒋恨之入骨的心愿,他即便不能代之而起成为元首,几十年专制一方而善终的人生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正因为张学良对自己有三大如山之恩,蒋介石尽管一回南京便将张学良扣留丢进监狱,但与对待其他政敌不同,最终仅仅将其圈禁一生,留下了他一条孤寂的性命。

标签:

更多文章

  • 项羽为什么宁可自刎也不肯过江,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 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了一场为期四年的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自刎于乌江。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肯过江?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能,赵高为虎作伥,把控朝局,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最终不堪重负,揭竿而起。秦朝建立不久

  • 为什么说雍正皇帝才是清朝历史上最强大的皇帝,雍正帝对大清朝的贡献有多大?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提起来雍正皇帝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

  • 朱元璋为什么在建国之初就能打败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骑兵,为什么朱元璋北伐能够成功 而洪秀全北伐以失败收场?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明朝建立后,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稳定北部边疆,在洪武时期,多次出兵蒙古。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大明王朝为什么开国之初就能打败蒙古铁骑?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汉唐是被公认的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

  • 皇帝派他去查案,他竟遭歹人隐秘杀害,凶手很狡猾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最终因为被平反昭雪而迎来了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含冤而死的清官李毓昌却在壮年折戟,实在可惜。“被自杀”一词,是近年来风行于网络的新词语。其大意为:一个没有自杀动机的人,突然因某种变故而死亡;死亡现场呈现自杀的迹象,或被他人安排成自杀的样子。其实,这种致人“非正常死亡”的隐秘杀

  • 为什么不能挖绝户坟?比如他们挖了唐朝、明朝、清朝的帝陵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中国古代有一些现在看来很无法理解的规矩,在当时却是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现在逐渐被抛弃则是由于时代发展造成的。老一辈的人有一个说法,有四大缺德事:不能踢寡妇门、不能骂哑巴、不能吃月子奶,不能挖绝户坟。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呢?其实就是二个字:厚道。我们做人要厚道。寡妇没男人,我们不能欺负她们。哑巴不

  • 他灭了唐朝,专睡儿媳妇,毛主席读到他,说他比曹操还要狡猾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毛主席读过很多书,尤其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对于曹操这样一位枭雄,毛泽东是怎样评价的呢?亲们都知道,曹操是个很厉害的人,在三国这样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他对抗董卓、击败袁绍、击溃刘备,活捉吕布,一力对抗孙权刘备联军。也是这个时代牛人太多了,不然把曹操放到其它任何一个时代,可能早就统

  • 武松为什么不杀孙二娘?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说起孙二娘和武松初见,可真是应验了不打不相识这句话,武松乃是真好汉,在了解了孙二娘的过往后,也没有对她想要加害自己的想法过多追究,再加上众多传奇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水浒传中好汉太多,但真能当得起好汉二字的唯有两人,一人叫做武松,一人叫做鲁达!今日我们只说武松,水浒传当中,武松在众多所谓好汉里,背的

  • 乾隆皇帝为了修房子也是拼了,撬了嘉靖皇帝的木头就跑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如果你是皇帝,在你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会不会想从前朝皇帝的陵墓中搞点银子出来呢?这个问题乾隆早想到啦!今天跟亲们聊聊乾隆皇帝跟嘉靖皇帝之间的一些事情,这两位,一位是清朝皇帝,一位是明朝皇帝,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的,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经挖过嘉靖皇帝的墙角,撬过嘉靖皇帝的柱子。什么柱子呢

  • 这个皇帝(非曹操)先后娶了4个寡妇,还将过世的老婆立为皇后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历史上的帝王有着最高的择偶权,天下的美女都任皇帝享用,但是有这么几位皇帝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癖好,比起更加开放的现代人来说丝毫不逊色。喜欢寡妇,有这种重口味人可不多,何况是古代,更何况是皇帝。谁呢?你大概以为是曹操。错了,他叫郭威,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图注)他的第一任正妻是柴氏,原为唐庄

  • “四菜一汤”原来是一对皇帝夫妻首创的,他们真是节俭的模范啊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说起四菜一汤,已经是我们现代人的家常菜了,早在明朝,为了整治官员的贪污腐败,朱元璋就首创了四菜一汤,杜绝了浪费现象,不愧是乞丐出身的皇帝,真正懂得百姓的疾苦。说起“四菜一汤”,人们都知道它已是公务餐的标准模式,就是吃饭时只需四样菜一碗汤即可,这种吃法既不普涨浪费,也代表了公务员们的廉洁清明,这种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