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三国最大冤案,忠肝义胆的吕布为什么落下“三姓家奴”的恶名

三国最大冤案,忠肝义胆的吕布为什么落下“三姓家奴”的恶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186 更新时间:2024/1/22 14:29:03

吕布这个人,大家是很熟悉,吕布自姓吕,后来拜丁原作义父,改为姓丁,后来又从董卓,又改姓董。于是便有了“三姓家奴”这个称号来讽刺他的反复无常。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仁义的书,刘、关、张是作家罗贯中极力歌颂的仁义的化身。而吕布,却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书中,吕布多次被骂为“三姓家奴”。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飞马大战:“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对吕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再看正史《三国志》是怎么说的,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曹瞒传》。这是人们对三国时期吕布盖世武功的称颂。然而吕布的操行所为却为后人所不齿。在《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叛将》中,我们讲了一些吕布的性格特点。《三国志·吕布传》(以下引文皆省略《三国志》)中陈寿评曰:“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卷九中对吕布也大加鞭挞,认为“吕布不死,天下无可定乱之机,吕布殪,而天下之乱始有乍息之时”。我认为,陈寿、王夫之所论较为偏颇,有失公允。首先,吕布并非导致汉末大乱的罪魁,吕布死,天下之乱也并没有终止。其次,吕布的“轻狡反复”也是事出有因,有时责任还不一定由吕布来承担,汉魏之际各种政治势力的分合聚散是当时社会运作的常态。来说说吕布的故事和吕布的性格特点。

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被认为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历来评论者在这一点上紧抓住吕布的小辫子不放,认为吕布忘恩负义。吕布杀丁原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矛盾日益尖锐,势如水火。少帝初立,大将军何进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何进遂“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资治通鉴》卷五十九。,何进所召的“四方猛将”,主要包括董卓与丁原所控制的凉州与并州两大军事集团。丁原任并州刺史,利用一些以武力见长的僚佐,组建了一支势力强劲的以丁原为首的并州军事集团。吕布是该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吕布传》云:“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董卓虽以并州牧的官职率兵进京,但其所率的武装是从凉州带到并州的,因此属于凉州军事集团。

在何进的召唤下,丁原、董卓各自率自己的地方武装进京,获得了干预朝廷中枢的机会。但董卓较丁原抢先一步进京,并且将少帝、太后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然而,董卓初入京师时,兵力有限。据《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所载:“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可见,董卓在军事上并不具备同其他地方武装相抗衡的优势。虽然在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何进、何苗兄弟二府(大将军、车骑将军府)之兵无所从属,皆归董卓,但毕竟不是董卓的嫡系。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董卓也不一定十分相信他们。董卓要扩充军事势力,必须拉拢或兼并并州军事集团。以丁原为首的并州军和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军虽分属不同的集团,但由于所处的地域都是“边鄙”,凉、并二州在东汉末年是羌胡与汉人长期杂居的地区,“习于夷风”,长于勇武而短于“学术”,在时人看来,并、凉将士属于“天下之权勇”,为“百姓素所畏服”。《三国志》卷十六《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两个集团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习俗及军事实力。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董卓为何要诛杀丁原,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董卓杀丁原很可能是因为丁原不愿意合作或臣服。然而董卓兵力有限,与同是劲旅的并州兵团开战并无胜算。如果两败俱伤,反而让关东军事集团得益,这是董卓不愿看到的。因此董卓决意使用阴谋手段诛杀丁原并控制其武装。董卓能否铲除丁原,关键在于吕布。因为吕布“骁武,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是并州军集团中首屈一指的猛将。同时,吕布又深得丁原的信任,丁原“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董卓如何诱使吕布杀死丁原,史籍的记载十分简略,“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三国志》卷七《吕布传》。。问题的关键是要探讨史籍中没有披露的内容,即吕布为何会倒戈,叛丁原而投董卓。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其一,董卓当时官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兼并州牧,丁原初为骑都尉,后迁执金吾。以官位而论,董卓在丁原之上,而且董卓进京后迅速挟持了少帝、太后,掌控了朝廷中枢,具有政治上的优势。董卓以上令下,命吕布诛丁原,吕布是不能违抗的。因为吕布并非丁原的私人武装——部曲,而是汉官吏。其实归顺董卓的也不止吕布一人,史载“(何)进、(何)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三国志》卷六《董卓传》。。

其二,如上所述,董卓进京时兵力有限,丁原凭借并州之兵,足以与之抗衡。但董卓采取欺骗手法,“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三国志》卷六《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吕布等并州将士大概也被迷惑,一时慑服于凉州大军的威力。吕布投董卓后,“卓以布为骑都尉”同①。。丁原在河内时曾为骑都尉,董卓擢吕布为骑都尉,大概是让他接管丁原旧部。我揣测,这可能是董卓引诱吕布倒戈的条件。

其三,吕布投靠董卓,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即吕布、董卓所在的并、凉二州,东汉后期是“羌患”蔓延的主要战场。并州境内原本有许多内徙的匈奴人,后来又涌入大量羌胡。羌胡与汉人长期杂居,董卓与吕布皆“习于夷风”,史载“卓有才武,臂力少比,足带两鞬,左右驰射”。《三国志》卷六《董卓传》。可见董卓与吕布皆以骁勇善战闻名乡里。最初又担任低级军职。吕布、董卓早年经历相似,因此气味相投,有共同语言并非偶然。另外,董卓曾在并州作战,又担任过并州刺史,吕布是五原九原人,五原郡属于并州,因此很可能两人不但认识而且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否则,董卓为何对吕布“甚爱信之,誓为父子”。董卓甚至“行止常以布自卫”《三国志》卷七《吕布传》。,将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吕布,应该是最好的证明。

其四,董卓初入洛阳,其暴政恶行并没有即刻显现。相反,董卓进京后所做的头几件事,名声还是相当不错的。据《后汉书·董卓传》云:“卓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董卓所选拔的人,基本上都是名士和名门之后,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也颇有人望。而他自己的部属却都被任命为低级职位。《资治通鉴》卷五十九又曰:“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陈蕃、窦武乃天下名士,声望极高,在党锢之祸时为宦官所枉杀,当时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此等天下大冤而今在董卓手上一朝得雪。

大儒蔡邕,因得罪权贵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进京后,马上予以重用。蔡邕赴京后,“署祭酒,甚见敬重”,随之“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这时的董卓俨然是一个贤臣模样,不但能够礼贤下士,还能纳谏——“(蔡)邕亦每存匡益”《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谁又能知道他后来会如此暴虐无道呢?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昏暗,董卓的到来甚至使一部分人对其抱有革新政治的幻想,故吕布其时叛丁原投董卓并不一定是见利忘义的行为。

吕布投靠董卓后,便陷入了复杂的政治旋涡之中,因吕布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故常被人当成工具加以利用。《后汉书·王允传》谓:“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吕布传》云:“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说明在大姓豪族的代表人物王允的心目中,吕布不过是一名“剑客”,而他之所以厚加接纳,目的在于实现他的政治图谋,即利用吕布来刺杀董卓。

吕布杀董卓是人心所向,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他也得罪了凉州军事集团。“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三国志》卷七《吕布传》。

李傕只用了十天时间就打败了吕布,攻克了长安。吕布被迫东走。吕布投奔袁术,袁术拒而不纳,于是改投袁绍。袁绍收留吕布是为了对付黑山军张燕。吕布作战英勇,助袁绍大破张燕。但“外宽内忌”的袁绍反而嫉恨吕布勇猛,恐日后难以驾驭。吕布察觉后“求去”,袁绍却“阴遣壮士夜掩杀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详细记载了这件事的经过:“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砍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吕布有功于袁绍,袁绍却如此对待他,孰是孰非,可谓不言自明了。

吕布离开袁绍后,便去投奔张杨,张杨曾是丁原旧部,与吕布算是旧友。并州军的吕布、张杨、张辽集合在一起,对凉州军的李傕、郭汜来说,当然是严重威胁。李傕试图进行分化,诱使张杨及其部曲诸将诛杀吕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说:“张杨及部曲诸将,皆受(李)傕、(郭)汜购募,共图(吕)布。”在张杨看来,这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因为不但可与凉州军暂时和解,而且还可兼并吕布部队,以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吕布知道后,下出一着颇为高明的棋。他对张杨说:“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吕布的这番话,指出他与张杨同属并州军事集团,唇齿相依,如果内部火并,吕布被杀,张杨也必然势孤,无疑将为凉州军所攻灭。权衡轻重,张杨不得不放弃这个如意算盘。“(张)杨于是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布为颍川太守。”张杨表面上敷衍李傕、郭汜,实际上却大力保护吕布。在这种情况下,李傕、郭汜只得反过来笼络吕布,任命他为颍川太守。《三国志》常谓吕布“勇而无计”、“勇而无谋”,其实也并不尽然。吕布在对付袁绍的谋害,以及拉拢张杨的策略上,难道是一勇之夫所为吗?作者:朱子彦

标签:

更多文章

  • 盘点中国历史上属龙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说中国文化是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而在封建王朝,皇帝更是一向自诩是龙的化身,自命为“真龙天子”,历史上也不乏属相为龙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宋真宗赵恒(968-1022)赵恒原名赵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李

  • 此人是忠于清朝的著名实业家,最后一个决定埋葬了这个帝国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庚子国难之后,在八国联军的残酷镇压下,义和团以及“反洋”势力被联军砍杀殆尽,至此清朝完全沦为“洋人家的政府”。但是这些洋人也并不是坏事做绝的,庚子年后,他们重新修筑了被义和团破坏的铁路、电厂、制造厂等等,重新的组建了被破坏的学校、教堂、医院等,著名的清华大学就是美国利用一部分庚子赔款成立的。在洋人的

  • 清官海瑞竟然多次行贿,他哪儿来的钱?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说清官海瑞也行贿,许多人可能不认同,但历史的真假是不以大众意识为转移的。最为直接的证据,是他在淳安知县任上,朝觐之年科派二百四十两银子作为行贿之用,其中九十两给了府衙及布按二司。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

  • 原创首发:皇帝眼瞎被人笑,心理变态害人多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网络图)南北朝梁代出了一个不应该是暴君的暴君,说他不应该是因为他知书达礼,读书达十四万卷,明理如此,又是帝王,不应该;但是他的确是暴君,前四十年,他养尊处优做帝子,晚年时梁代有侯景之乱,他有实力平乱却坐观国祸,置父亲梁武帝生死于不顾,暗藏私心,残忍地将兄弟子侄逐个消灭,上位后不断横挑强邻,终至亡国

  • 大明杀鬼双将星:一个上面有人,一个自身很硬,都是大英雄!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本文为百家说史专栏作者叶之秋原创首发说道抗倭名将,大家都知道戚继光。戚继光作战勇猛,敢打敢拼,杀了不少倭寇。戚继光的功绩已经深入人心,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本文主要讲讲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俞大猷出生于一个军官世家,可他绝非一介武夫。他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竟然就考中了秀才。不过17岁时父亲去世,养家

  • 内君子、外小人,曹操pk刘备:到底谁更像逆臣贼子?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这几年为曹操翻案的文章特别多。虽然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但是被骂的还是占多数。其实说起为曹操翻案,大家想到的就是毛泽东。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曹操得到毛泽东的点评是最多的。毛泽东肯定曹操的政治功业,称赞曹操的军事才能,还欣赏曹操的文采风骚……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

  • 三国时代也有“天子守国门”,中国两千年历史定都的由来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从南京前往北京,他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敌情紧张,蒙古时刻袭扰边境,因此皇帝应该就近镇守,保证国家的安全。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而在公元211年,三国时代,也有一个人主导了一次“天子守国门”的事件,而这次事件,则为中国两千年历史定都奠定了一个基调,从此以

  • 西游记文殊菩萨究竟有多逊,为什么被凡人抓住扔到水里淹了三天?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第68章、文殊菩萨究竟有多菜?为何被凡人抓起扔到水里淹了三天?再次强调,本系列中的所有人物分析均源自明代小说《西游记》,请勿对号入座,自寻烦恼。闲话不多说。在《西游记》中,文殊菩萨贵为四大菩萨之一。虽然不如观音菩萨地位尊贵,法力无边,但总该是颇有法力的。按照西游中的仙人等级,菩萨等同地仙。以文殊之威

  • 三国演义之中马谡真如写得那样是庸才,只会纸上谈兵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有一种现象很有趣,那就是能够青史留名的人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立了大功者,另一种则是犯了大错者。而四平八稳无大功亦大过的人则很难让今天的人记住。就比如说人们能够记住马谡这个人是因为他丢了街亭,继而也随之丢了性命。因此后来流行了几句俗语:马谡失街亭——纸上谈兵。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而“挥泪斩马谡”也

  • 三国演义背后的冤案,诸葛亮到底从刘备身上抢了多少功劳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三国演义背后的冤案,诸葛亮到底从刘备身上抢了多少功劳提起刘备恐怕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哭和跑,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之下刘备是个除了仁义得近乎虚伪之外,简直是一无是处。一生东奔西跑的到处寄人篱下,自从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诸葛亮后,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命运之神开始倾向刘备的了。赤壁曹操大败最大的得利者就是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