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冬天的紫禁城皇上妃子们靠什么取暖?

冬天的紫禁城皇上妃子们靠什么取暖?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2200 更新时间:2024/1/18 16:56:51

过去的北京,比现在要寒很多。那时候,一年中有将近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清朝的皇帝会在西郊的园林度过天,在紫禁城里度过冬天。那么紫禁城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御寒措施呢?

第一道防线——宫墙

故宫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此外,故宫内的大部分宫殿都是坐北朝南的,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宫殿都建有厚厚的墙壁屋顶,也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早期的地暖——火炕与暖阁

故宫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今天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是可以加热的,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精致的“暖器”——熏笼与手炉

故宫的宫殿内,冬季还会陈设火炉用来取暖,称作薰笼。薰笼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薰笼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都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薰笼。

除了大的薰笼,还有一种小的火炉,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火炉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置到适宜之处。

好炉配好炭——红罗炭

故宫内火炉中烧的木炭,是最优质的“红罗炭”。这种炭是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等县用硬实木材烧制的。成炭以后,运送到红罗厂(今西安门外),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

故宫内房屋数量多,人口也众多;在漫长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服饰很重要——冬服

在冬天自然要换上保暖效果更好的服装,皇帝也不例外。在服装的纹饰上,冬夏差别不是很大,区别主要是在材质上。冬季的龙袍,会用黑狐皮制作,用海龙、紫貂滚边,保暖效果出众。帽冠则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舌尖上的温暖——火锅

故宫内的火锅可分为两种:其一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其二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和我们今天吃的火锅类似。

火锅在清朝是著名的宫廷大菜,涮食的菜品也是非常丰富,其中以羊肉、鹿肉、狗肉为主。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就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举办530桌的宫廷火锅宴。

标签:

更多文章

  • 盘点那些被低估的三国名人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给大家说说一些三国演义中名声不显,在正史上取得官名也远远低于自己的能力的文臣武将,熟读正史的朋友请别笑。另外诸如高顺这类将领因为前人论述甚多,早已被平反,这里也就不做介绍了,以下排名不分先后:1、徐荣:身为襄平人,却在凉州军中任大将,本身说明了其能力,生平击败过曹操和孙坚,最后一战死于李傕郭汜之手非

  •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世界首富:和珅和中堂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导语: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大富豪,在古时候能当个大富豪多半是贪出来的吧,说起贪必须说说和珅和中堂啊。和珅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家、商人、中国历史上的权臣,豪商,资产最多的官员。因为贪污过多,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说起贪,首先想到的第一人就是和珅。据史料记载

  • 揭秘:红颜祸水 是虞姬害了项羽吗?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项羽从未因为虞姬而荒废军国大事;虞姬也从未因自己得宠而争权夺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宽严失度,未诛项伯惹后患。如果说项羽钟爱虞姬是爱情,那么,项羽对项氏宗族的特殊感情就是一种亲情了。项伯是项羽的堂叔,鸿门宴时担任项羽的左尹。左尹是楚国官名,“尹”在楚国

  • 揭秘:日本“山口家族”为什么要抢大唐“第一美女”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导读:熟悉圣堂历史的人,一定知道由盛而衰的帝王——李隆基。他不但丢了大半个李唐江山,而且还在著名的“安史之乱”过程中,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贵妃”杨玉环,给推到了屠刀之下。按照正史的说法,唐玄宗被守卫自己的将领胁迫,不得不在逃亡途中,把杨玉环赐死在“马嵬驿”。很遗憾,学术研究的领域,反倒出现了另外一

  • 细数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犬子毁掉名节的“虎父”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龚自珍是清朝有名的诗人,他的诗篇中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他曾着文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可是,儿子龚半伦偏偏当了英国殖民主义头子巴夏礼的谋士。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龚半伦戴洋人帽,穿白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他向巴夏礼建言:“清之精华在圆明园

  • 涨知识:为什么宫殿的屋顶上都有这个“保护神”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今天宫殿君想先跟大家玩一个“看图找相同点”的游戏,请各位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片找一找他们的相同点:这三张图片取自于三个不同的宫殿,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呢?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它们的“相同点”就在屋顶上,而且是在屋顶的最高处(如下图):是不是三座宫殿的屋脊上都有这个不知名的“

  • 古代皇帝们动则几万斤黄金的赏赐,为什么到最后黄金都不见了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酷爱用黄金来赏赐文臣武将。可到了北宋以后,无论宫廷开销,还是功臣受赏,所用的黄金数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几万斤、几千斤减少到几十两甚至几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国家对待忠臣的态度改变,还是国库空虚?有人说,在过去,书上说的黄金是黄铜,后来的史书记录的黄金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黄

  • 史上唯一敢跟父亲争权力的皇帝女儿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女儿。韦后所生,小名裹儿。先嫁武崇训(武三思子),后嫁武延秀(武承嗣子)。中宗时,开府设官,略卖官爵,宰相以下,多出其门。曾自请为皇太女。强占民田、民房,大兴工役,生活奢侈。景云元年(710年),与韦后等人毒死中宗,不久在李隆基(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杀。其实,生为女皇武则天的儿女

  • 曹仁:三国又一不受重视的名将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曹操最重要的班底曹仁在三国名将中可算是最郁郁不得志的一位了,在罗老的演义笔下,曹仁最威风的只是在南郡中守周瑜时成功以三百骑突袭吴兵,接着就一直到死都没有什么发挥,好像废人似的。曹仁,字子孝,乃曹操的族弟,他和曹洪在曹操刚起事时带来的千余子弟兵成为了曹操打天下的本钱。曹操破袁术时,“仁所斩获颇多”。及

  • 刘备携民“渡江”的幕后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关于曹操南征荆州时,有多达十万的荆州官员和百姓携家带口跟随刘备逃窜的事情,很多网友至今迷惑不解,不但质疑荆州百姓的愚蠢做法,更质疑刘备的动机。铁友czcix在其帖子《另一个角度看携民渡江》中表达了极度的困惑,并使用“居然”的措辞来陈述,“居然发生了十多万百姓追随大耳贼的事件”。半年前,有一个愤怒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