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大清雍正帝为什么宁用贪官也不用无能清官?

揭秘:大清雍正帝为什么宁用贪官也不用无能清官?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689 更新时间:2024/1/15 23:28:50

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

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朝的痼疾,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统治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地加以防范,但结果却是防不胜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甚至屡兴大狱,采取酷烈的手段,亦未能根治腐败。到清代,精于治道的康熙政尚宽仁,采取了颇为不同的做法。他认为加强纠察、惩处贪官只是消极的防堵措施,而明智的做法是培养清官。在康熙的取士标准里,“节操清廉,最为紧要”。他重视对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平时注意通过秘折等渠道了解各级官员的名声好坏,还利用出巡等机会倾听民间舆论。他第六次南巡时,一路访察清官,并下令各地督抚举荐清廉。

康熙深知清官刚正不阿,易为奸佞残害,因而常加意保护,甚至加以特殊眷顾。如“治行为畿辅第一”的彭鹏因事多次受到革职处分,但康熙都改为降级留用,直到被降了十二级,仍奉旨留任原官。康熙还特意大张旗鼓地宣传清官的事迹,意在让天下官员仿效。康熙尚德、兴廉的吏治思想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清官成为其治国的一面旗帜。当然,康熙朝清官众多,而贪赃枉法的官员也时有出现,尤其是后期,对于各级官吏疏于察考,惩贪不力,官场风气颇为后人诟病。

雍正帝即位之后,一改乃父宽仁作风,以“严明”察吏,推行刚猛政治。他大力整顿吏治,清查钱粮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又改兴廉为养廉,实行“耗羡归公”,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养廉银”,给予官员合理的酬劳,使贪污行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于不仅惩治了大批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诉诸制度保证,对整肃吏治颇为有效。

不过,雍正帝也犯了一个错误。在对待清官问题上,他处处与乃父背道而驰。在他看来,“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较操守平常之人为更甚”。康熙希望通过扶植、保护、褒扬清官而倡导一种廉正的官场风气,注重通过舆论来鉴别官员的操守政绩。雍正则认为,“此等清官,无所取于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为非而豪强者颂之,故百姓之贤不肖者皆称之……及至事务废弛,朝廷访闻,加以谴责罢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叹息,以为去一清廉上司,为之称屈”,而像李卫等能吏敢于触犯各级人等的利益,结果“或谤其苛刻,或议其偏执,或讥其骄傲,故意吹索”,为舆论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舆论全不可信”,甚至舆论皆称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誉、欺世奸诈者流;为众人所攻讦而孤立无援者,则应备加呵护。

雍正帝深信“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除”,选拔大臣时,“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为了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他还一改康熙时期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和为他们建祠树碑。雍正过于倚重能员,鄙薄清官,这种矫枉过正的措施也产生了消极后果,即时人指摘的“贪吏、酷吏者,无一不出能吏之中“。此后乾隆大大强化了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倾。他不仅贱视清官,而且对一切有沽名钓誉之嫌的官员深恶痛绝,绝不能容忍臣子以气节操守获取清名。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称于世,而墨吏出于能员者不乏其人。后来养廉制度虽一直沿用,但各级官员不再以清廉品节相尚,虽一时畏于严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砺与惩劝,已经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

标签:

更多文章

  • 冬天的紫禁城皇上妃子们靠什么取暖?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过去的北京,比现在要寒冷很多。那时候,一年中有将近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清朝的皇帝通常会在西郊的园林度过夏天,在紫禁城里度过冬天。那么紫禁城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御寒措施呢?第一道防线——宫墙故宫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

  • 盘点那些被低估的三国名人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给大家说说一些三国演义中名声不显,在正史上取得官名也远远低于自己的能力的文臣武将,熟读正史的朋友请别笑。另外诸如高顺这类将领因为前人论述甚多,早已被平反,这里也就不做介绍了,以下排名不分先后:1、徐荣:身为襄平人,却在凉州军中任大将,本身说明了其能力,生平击败过曹操和孙坚,最后一战死于李傕郭汜之手非

  •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世界首富:和珅和中堂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导语: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大富豪,在古时候能当个大富豪多半是贪出来的吧,说起贪必须说说和珅和中堂啊。和珅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家、商人、中国历史上的权臣,豪商,资产最多的官员。因为贪污过多,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说起贪,首先想到的第一人就是和珅。据史料记载

  • 揭秘:红颜祸水 是虞姬害了项羽吗?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项羽从未因为虞姬而荒废军国大事;虞姬也从未因自己得宠而争权夺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宽严失度,未诛项伯惹后患。如果说项羽钟爱虞姬是爱情,那么,项羽对项氏宗族的特殊感情就是一种亲情了。项伯是项羽的堂叔,鸿门宴时担任项羽的左尹。左尹是楚国官名,“尹”在楚国

  • 揭秘:日本“山口家族”为什么要抢大唐“第一美女”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导读:熟悉圣堂历史的人,一定知道由盛而衰的帝王——李隆基。他不但丢了大半个李唐江山,而且还在著名的“安史之乱”过程中,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贵妃”杨玉环,给推到了屠刀之下。按照正史的说法,唐玄宗被守卫自己的将领胁迫,不得不在逃亡途中,把杨玉环赐死在“马嵬驿”。很遗憾,学术研究的领域,反倒出现了另外一

  • 细数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犬子毁掉名节的“虎父”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龚自珍是清朝有名的诗人,他的诗篇中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他曾着文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可是,儿子龚半伦偏偏当了英国殖民主义头子巴夏礼的谋士。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龚半伦戴洋人帽,穿白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他向巴夏礼建言:“清之精华在圆明园

  • 涨知识:为什么宫殿的屋顶上都有这个“保护神”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今天宫殿君想先跟大家玩一个“看图找相同点”的游戏,请各位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片找一找他们的相同点:这三张图片取自于三个不同的宫殿,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呢?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它们的“相同点”就在屋顶上,而且是在屋顶的最高处(如下图):是不是三座宫殿的屋脊上都有这个不知名的“

  • 古代皇帝们动则几万斤黄金的赏赐,为什么到最后黄金都不见了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酷爱用黄金来赏赐文臣武将。可到了北宋以后,无论宫廷开销,还是功臣受赏,所用的黄金数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几万斤、几千斤减少到几十两甚至几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国家对待忠臣的态度改变,还是国库空虚?有人说,在过去,书上说的黄金是黄铜,后来的史书记录的黄金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黄

  • 史上唯一敢跟父亲争权力的皇帝女儿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女儿。韦后所生,小名裹儿。先嫁武崇训(武三思子),后嫁武延秀(武承嗣子)。中宗时,开府设官,略卖官爵,宰相以下,多出其门。曾自请为皇太女。强占民田、民房,大兴工役,生活奢侈。景云元年(710年),与韦后等人毒死中宗,不久在李隆基(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杀。其实,生为女皇武则天的儿女

  • 曹仁:三国又一不受重视的名将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曹操最重要的班底曹仁在三国名将中可算是最郁郁不得志的一位了,在罗老的演义笔下,曹仁最威风的只是在南郡中守周瑜时成功以三百骑突袭吴兵,接着就一直到死都没有什么发挥,好像废人似的。曹仁,字子孝,乃曹操的族弟,他和曹洪在曹操刚起事时带来的千余子弟兵成为了曹操打天下的本钱。曹操破袁术时,“仁所斩获颇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