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土木堡之变到底有多惨,土木堡之变离朱棣北征仅二十余年 曾经名将尚存 为什么败那么惨?

土木堡之变到底有多惨,土木堡之变离朱棣北征仅二十余年 曾经名将尚存 为什么败那么惨?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29 更新时间:2024/1/9 22:48:49

公元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最终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土木堡之变离朱棣北征仅二十余年,曾经名将尚存,为何败那么惨?

明成祖朱棣最后一次北伐蒙古不过20多年,余威犹在,英宗皇帝继位之后,于7月16日率领五十万大军,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尚书王佐等护驾从征。在朱棣时期,实行了“天子守国门”,到了英宗继位之后,由于蒙古族瓦剌部迅速的崛起,逐渐的统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有了再次入主中原的野心,于是英宗一直在寻找着合适的机会率军南下。

但是明英宗御驾亲征却没有想象中的效果,战斗的最终的结果是:明军在距离居庸关只有60公里的土木堡被蒙古军队全部歼灭。此外张辅、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等大明王朝共五十多位文武中枢可以说被全部扫空,就连英宗也生死未卜!土木堡到底有多惨,为何为败的这么惨呢?

1、三大营被全歼

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那都是明军的精锐啊!可以说无敌的军队了,历经朱元璋的统一天下,朱棣造反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军队的核心,所以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军队的素质都是遥遥领先的。在土木堡之战中,三大营全部被王振带走去打蒙古了,最后竟然导致全军覆没的结局。

2、六部九卿全部死绝

当时的明英宗御驾亲征,为了显示威风,将朝廷中的文武大臣都带去了,这些朝廷中的中流砥柱全部战死,这战可以说基本上将大明重臣一锅端了。

3,名将全部被杀。

在朱棣死后留下来很多的名将,到朱祁镇的时候还都活着,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等几十位大明能征惯战的名将,全被带上战场。因为王振怕武将夺了功劳,压根没让他们指挥。以至于,蒙古军队来了,将这些名将全给杀了。最可惜的是张辅,那真的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啊,当年越南就是他带人打下来的,重新设立了郡县。张辅却死在马下,混乱中被杀,死的太可惜了。

4、亲信宦官王振

朝廷当政的宦官王振处于自己的私心,说服和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王振和英宗之间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深得英宗皇帝的信任。于是不管大臣们的反对,还是匆忙集结50万大军向大同赶去。为何要说匆忙,在史书中记载到,从明英宗到宣布亲政到出发,居然就用了两天的时间,而且其中的粮草,军械等必需品真的有准备充分吗?

当时明军撤退的路线本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紫荆关回师,一个是从大同到宣府再到居庸关,第二种方案,明显路程比较遥远。还有就是本来几十万的大军可以向蔚州退去,但是这个时候的太监王振又出来了一个幺蛾子,那就是命令军队掉头往回跑,原因是蔚州是他的老家,生怕了大军压进的时候,践踏了家乡的庄稼,这样一来一回的话,根本就是耽误了最佳的撤兵的时机啊!

后来等到了大军撤到了土木堡的时候,王振竟然执意不肯离开,非要大军在此地扎营,还不是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大车还没有赶到。就这样在半路上面的拖拖拉拉的,不久就被瓦剌大军包围了。

在被蒙古军包围之后,虽然修建了能够满足十几万人作战的工事,可以和瓦剌军进行对峙。但是因为缺乏水源,失去了预防工事的明军放弃了最后的抵抗。不但死伤无数,而且英宗皇帝也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此战之后,大明前期培养的精锐名将损失殆尽。由此带来的最严重问题是,大明再也没有精锐的军队和名将可以主动打击蒙古了。从此,对蒙古军队转入彻底的守势,再也没有初期的霸气了,可以说这一战影响了大明之后的200年颓废。

这次战争的失败我们简单点来说,可以总结成为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外患自然是瓦剌壮大,内忧则是大明内部出了大问题,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大明会输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一:前几任皇帝留下隐患,蒙古势力逐渐整合统一,瓦剌走向壮大。

我们都知道,早在朱棣的时候,曾经有过五征蒙古的事例,在史书的记载中,朱棣的这五次亲征,都是以蒙古各个部落的闻风而逃而草率结尾,并没有特别大的斩获。这是因为草原的广阔无际,难以辨别方向,而那些蒙古人在草原上生活多年,占据地势,能够轻松逃窜,不与明军面对面的硬碰硬。

而不熟悉地形的明军根本不能对这些蒙古人造成优势的围剿,只能放任他们的残兵轻松逃跑。于是朱棣的亲征,虽然让这些部落闻风而逃,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对其造成致命打击。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消灭它们。而这就给了它们卷土重来的机会。

与此同时,随着朱棣的亲征,面对着共同的大敌“大明”,草原上原本闹的不可开交的蒙古各部落,开始进行整合,一致对外。而瓦剌就是在这个相当有优势的大背景下壮大起来的。有人或许会问蒙古正统分明是鞑靼,为何会让瓦剌会壮大呢?

其实鞑靼衰败就衰败在它这个正统头衔上。因为它是正统,在早期也是蒙古最为强盛的部落,因此朱棣的亲征更多的是对于鞑靼部落的打击。虽然它没有被明消灭,但也是自此元气大伤,而正是由于鞑靼部的衰落,这就让消耗更小的瓦剌部落渐渐的势力得到扩大。

其实,朱棣对鞑靼的打击,最为得利的不是大明,而是蒙古其他部落,尤其是瓦剌。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草原部落的打击都是以攻打之后撤军然后等到草原势力发展起来之后再次组织进攻为主,至于原因无外乎不熟悉地形,不能长久驻扎。

所以打击了鞑靼,最为直接胜利果实并不是大明的,而是距离鞑靼不远的瓦剌的,鞑靼的剩余资产全部给瓦剌继承了。而借助早前面对大敌“一致对外”的这个大背景,瓦剌对于蒙古其他小部落又是软硬兼施,很快就使得草原上的部落渐渐的得到了统一,成为大明最为强劲的对手。

而土木堡之变就是这个部落造成的。所以说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当初征战所留下的隐患,不仅没有有效的消灭了草原的战斗力量,反而给其统一发展了可趁之机。但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完全消灭草原力量太难了。

而在朱棣之后,继位的朱高炽以及朱瞻基都逐渐的对于军事有所松懈。朱高炽的一门心思都在民生上面,军队建设得不到重视,军队多年没有进行战争,实力已经下降。到了朱瞻基时期,甚至主动放弃了可以抑制北方草原势力的战略要地开平卫的前线阵地,作为明军进攻草原的跳板,这样一块军事重地的前线阵地被朱瞻基进行了裁撤。

可以说,朱祁镇之前的几任皇帝都各自留下了隐患,而也正是这些隐患,不仅给了瓦剌壮大之际,还使得大明对外开始采取守势,使得大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居于下风。

其二:内部势力出现问题,皇帝昏庸,权臣王振肆意妄为,不明智。

不管怎么看,明朝都不应该会在瓦剌的进攻下全军覆没,甚至皇帝被俘。但是只要了解到明朝在这次战争中出现的掌权人物的昏庸以及不作为就知道了。首先是朱祁镇这位被俘的皇帝,朱祁镇的前几任皇帝中,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算的上是明君。继位的朱祁镇为了不逊色前人,于是发动了这场战争。

然而这位皇帝却是好大喜功,亲小人却没有指挥才能。为了能够像先皇一样建功立业,朱祁镇听从了太监王振的意见,仓促之中发动了这样一场战争,仓促是因为只用了两天,就将后勤的准备工作进行完毕,这样一场举国之战,涉及到了几十万人,又怎么是两天就能将各个方面准备完毕的呢?

这样仓促的结果就是在大军仅仅出发了五天,军队就出现了断粮的现象。这还不算,由于天气温度的降低,后勤没有及时的送到,没有被子,众多的士兵纷纷冻死。可以说后勤工作是战争的重中之重,然而单单只看这次军队出征后勤准备工作的进行,就判定了明朝在这次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同样的,朱祁镇好大喜功没有远见,没有一点军事指挥才能。在这次的军队出征中,虽然是打仗,可是却像巡游一样,松松垮垮。甚至为了满足王振在家乡人面前的虚荣心,不惜绕道去王振的家乡,这样的绕道行为,使明军疲惫不堪。然而朱祁镇却毫不在意。

接下来就是王振,仗着朱祁镇的宠爱,嚣张跋扈,为了等待自己搜刮财产的运到,不惜停军两日。同样的,王振也没有一点指挥才能,但是却偏偏瞎指挥,而朱祁镇也只信任王振,身边不少武将功勋进言,朱祁镇也不听取意见。可以说明军的惨败,与朱祁镇的亲近小人瞎听以及王振的瞎指挥有着巨大的关系。

然而有说到在这场战争中,跟随的还有张辅这样的名将——张辅可以说是当时大明的名将,曾经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并且收复交趾,跟随朱棣多次亲征蒙古,可以说对于蒙古非常的熟悉。并且还是朱瞻基曾经留给朱祁镇的顾命大臣,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是一言不发。

是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因为此时的张辅并没有什么权力,并且这个时候的张辅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了,已经年老不堪了,在军中,只是充当一个吉祥物,并不能发挥什么实际作用。而且在这场战争中,王振才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见惯了政治斗争的张辅明白,自己一旦开口就是得罪王振。

朱祁镇那样的信任王振,估计自己开口也没有什么用,于是张辅就选择了沉默寡言。纵使跟随在朱祁镇身边的有许多有用之人,可是在王振的大肆打压异己的情况下,纷纷与朱祁镇离心离德,不再劝诫。就是这样一个统帅没有军事指挥能力,后勤不稳的明军,又怎么能够是鼎盛瓦剌的对手呢?

所以说土木堡的惨败不是没有原因的。尽管明军中的名将武将数不胜数,可是碰上猪队友再加上指挥者的昏庸,也只能图之奈何,无能为力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有一个邻居叫日本(一)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居,自古以来都是学习中华文化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近代以来日本走上了与我们完全不同的道路。前几年有一部很流行且很有趣的日剧叫《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片中讲述了日语学校的新人教师嘉纳春子和她的九名个性丰富的外国学生发生的故事。学生遇到不会的就不断向老师提问,但一些看似简单的日常词汇、用语

  • 这可不是在拍清宫剧:真实的衙门审判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我们对大清的衙门审案的印象大多是通过影视作品得来的,那么历史上留下的真实资料是什么样的呢?北京通州某衙门审讯犯人时的情形。被上枷示众的犯人。被上枷示众的犯人。被上枷示众的犯人。被上枷示众的犯人。

  • 三国时期少有的仁德之君-刘禅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君主,相较于曹操有那么多优秀的儿子,却只有一个独子刘禅,因此对这个孩子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对刘禅最直接的印象是一个昏庸无能,胸无大志,甚至于说有点傻的这么一个君主,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并且安安稳稳做了四十多年皇帝的,还真的不得不夸赞这个“傻”皇帝。那么真实的刘禅到底应该是个什么

  • 此人是三国第一神童,却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结局比曹冲更惨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这种才华,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能够活久一点,甚至都没来得及长大成人就英年早逝,实在可惜。在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神童,在这些神童中有几位早夭了,让我们不免有些遗憾,要不然三国的历史如若有他们的加入将会更加的精彩。所以说,天妒英才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在三国神童之

  • 历史上,玄学为什么能代替儒学成为正统?看曹操跟司马懿瞬间傻眼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玄学顾名思义,是一门非常玄的学科,尤其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毕竟儒家思想一直是汉族的基础思想,而且玄学真正能够研究透彻的人寥寥无几,能够理解的人不多。关于我国历史上玄学的兴起,有观点这样认为:玄学其实真正兴起于司马氏篡魏之后。其认为,曹操的篡权还能依靠自身的品德与才能获得儒学上的合法性,而司马氏的夺

  • 历史上冤案平反的周期大概多久?没想到答案是这句谚语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历史上有太多的冤假错案,许多忠臣名士也是因为仗义执言落得个杀身之祸,不过有些案件会在彻底查清事实之后给与当事人平反,那也是好多年之后的事情了。我和岳飞的一位后代聊天,问到宋朝给岳飞平反的时间。他开出8个日期,从初步昭雪,到发还田宅,到复官改葬,再到赐谥追封,直至追封三代,全程历时99年。首次平反是1

  • “改土归流”说雍正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雍正帝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丰功伟绩,但是他为日后的大清康乾盛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一位研究电视剧的朋友笑谈:“80后”眼里的雍正,是《雍正王朝》里的唐国强,而“90后”眼里的雍正,则是《甄嬛传》里的陈建斌。但是我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怕的就是脸谱化。雍正既不是唐国强饰演的“千古一帝”,当然

  • 古代守宫砂是如何守住处女之身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古代有很多习俗完全是愚昧无知的产物,是人们想当然而凭空捏造出来的,完全没有任何依据,因此早就该被时代抛弃了,女性的守宫砂就是其中之一。守宫砂是中国古代人在少女白藕般的手臂上点一颗鲜艳的红痣,以验证女人们的贞操。在未婚之前,这种标记一直存在,不会褪色,一旦该女子结婚或与男性发生性关系,它就立刻消失于无

  • 水浒里情商最高的好汉原来是他,曾向李师师施展美男计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燕青是水浒英雄中最特别的一个,他不仅武艺高强,且情商颇高,同时才貌双全,可谓风度翩翩美男子一个。龙生九子,其形各异。水浒传里有很多好汉,有的行侠仗义,有的武艺高强,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城府很深,比如宋江,没见他做多少好事,却博得了很好的名声,号称及时雨;有的天真烂漫,宛如孩童,比如李逵,动不动

  • 孔子为什么要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历史上的奸臣贪官有非常多,但是能像下面这位一样,被历史明确记载,却还得到孔夫子的语言庇护的,可真不多见。成语“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出自春秋《左传》。意思是:如果庆父这个大奸臣不死的话,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终止。(图)子曰春秋刘华龙_绘古人把庆父比喻成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民间还把他评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