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大臣们为什么纷纷反对?

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大臣们为什么纷纷反对?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583 更新时间:2024/1/4 11:19:06

一个国家首都的位置,一定是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北京能够成为多个朝代的首都,就是因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中原和北方民族交战的前线,因此可以看出,首都对于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此后定都开封。但是就当时的情形来说,开封并不合适,原因在于北方的契丹一直虎视眈眈,燕云十六州门户大开,大宋防守力量倍增。为此,太祖曾经计划迁都洛阳,但是不幸的是这项计划被群臣反对而搁浅,北宋的灭亡从此被埋下了祸根。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区经济发达,能基本解决都城的物质需要,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于王朝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区,或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继续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宋太祖曾拟迁都

欲西迁据形胜之地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连接南北河流。因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后期,都曾建都于开封,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统治者择都大多选取龙盘虎踞、山河四塞、有险可守的形胜之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难以防守之地。而开封偏偏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方便,经济富庶,有利于“居中御远”。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楚汉相争期间,谋士郦食其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群雄逐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重要。唐人韩宏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石敬瑭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天下之要会也。”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两年后便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

随后,后汉、后周相继建都于开封。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基本平定南方诸国及地方割据势力后,他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赵光义极力反对。

反对迁都理由之一:洛阳凋敝军食不充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在洛阳夹马营出生,因而对洛阳有特殊感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诏西幸洛阳祭祀天地,并打算从此留在洛阳。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上书“陈八难”,书中称:“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赵匡胤思乡心切,根本不管西行难不难,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在众大臣和卫兵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洛阳。

四月,赵匡胤一行到达洛阳,在南郊举行合祭天地大典。此前洛阳地区连续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到达后,雨就停了下来,举行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大典结束后,当地父老说:“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子!”还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姓归心,又见洛阳经过重建后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日下诏大赦,并当面奖励建设洛阳有功的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

两天后,赵匡胤大宴群臣,随意赏赐,君臣共欢。在言谈中,赵匡胤屡称洛阳为形胜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阳之意,群臣见皇上兴致正浓,不敢扫他的兴,当时没有谁开口进谏。赵匡胤见大家都不反对,以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却不知群臣虽表面不反对,但大多数人仍不乐意迁都。

反对迁都理由之二:开封漕运四通八达

迁都是牵涉到国家命运的大事,群臣有意见不可能不提,况且他们知道赵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见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种机会向赵匡胤进谏。一天,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见皇上略有闲暇,便上前进言,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后梁建都开封以来,几代统治者便不断开挖运河,以通漕运。尤其是后周世宗柴荣,屡次下诏开挖运河。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诏疏导汴水北入开封五丈河,使齐鲁舟楫都能到达开封;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下诏开挖汴水口,引导河水达于淮水,使江、淮舟楫畅通无阻;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柴荣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开封东面疏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颖之漕”,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就着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达许镇,以通淮右之漕。第二年,又调集数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汇合,使蔡河经陈、颖直达寿春。同年,又在开封城北进一步开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经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地区入五丈河达京。使开封便于取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解决首都开封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问题。这在当时是建都长安或洛阳都无法办到的。所以赵匡胤认为李怀忠的意见确实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变不了赵匡胤迁都的决心。

反对迁都理由之三:安邦“在德不在险”

群臣的意见赵匡胤可以不听,可晋王赵光义的意见赵匡胤却不得不听,因赵光义是他的皇位继承人。当赵匡胤把迁都洛阳和长安利在有险可守的想法告诉赵光义时,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一时语塞。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光义反驳赵匡胤引用了吴起的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事魏武候。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悲乎!“在德不在险”本是吴起劝解魏武侯施展仁政的一项措施,竟被赵光义曲解如此,最终白白葬送了大宋数百年的国运。

标签:

更多文章

  • 慈禧墓被洗劫一空,巨额财宝流向了何处?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慈禧作为一个贪婪的掌权者,自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财宝赠与他人,即使在死后也要将它们带到墓穴中,这就吸引了大量的盗墓者,因此她也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不得安宁的代价。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极其的奢华,是史上最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等宝物,当然死后陵墓内自然少不了各种珍宝,死后其棺内陪葬的

  • 这位明朝皇帝20年不上朝,成为懒政之最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早朝是皇帝在每天早上接见群臣的例行会议,是朝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偶尔有起不来的时候犯懒了,早朝中断几天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像朱翊钧这样二十年不早朝的皇帝,历史上绝无仅有。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什么20年不理朝政?我们知道,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

  • 秦国没能灭晋国,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春秋时期,晋国还没有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秦国与晋国相互接壤,连年征战,但是却始终没有能力灭掉晋国,这是为什么呢?话说晋献公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对于女色方面却很糊涂。他除了原有的夫人之外,曾收纳他庶母齐姜,生了一男一女:女的嫁给秦穆公,男的名申生,立为太子。他又娶了大戎的女儿,叫做狐姬,生一子名

  • 历史上周瑜是如何死的,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周瑜是东吴大都督,是江东的著名人才,赤壁之战能够战胜曹操的最大功臣,但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却英年早逝,那么他真的像小说中一样,是因为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气死的吗?周瑜21岁时,和孙策一起征战沙场,平定了江东一带。随后,孙策遭到刺杀而亡,他将东吴之事全权交由孙权。孙权掌管东吴后,周瑜一直为孙权效力。公

  • 徐渭是谁,徐渭有什么著名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明朝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徐渭就是一个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的通才,他有着很多超越当时时代的表现,因此在当时是时代的传奇人物。徐渭是明朝极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戏剧家,在诗、书、画、戏剧方面都颇有建树,这一点即使在文风极盛的江浙,甚至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徐渭此人在当时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色彩

  • 慈禧太后的陵寝,堪称历史最奢华丝毫不过分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历史上的罪人慈禧,集愚昧无知、刚愎自用、老旧顽固和贪婪无度于一身,可以说是历史难得的昏庸统治者,在她的实际统治下,我国开启了漫长的屈辱历史,而她则在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将财宝都带进了自己的陵墓中。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

  • 赵匡胤身死的千古谜团,真的是死于赵光义之手?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史书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很多遗漏的部分我们现在都很难求证,这就给后世留下了不少谜团,其中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就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情。唐宗宋祖,中国历史上唐宋两朝最杰出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武功,却在历史上传言死于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之手,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

  • 夷陵之战蜀国损失惨重 为什么曹魏与东吴不乘机灭蜀而是相互开战,曹魏为什么没能趁机统一天下?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公元222年,陆逊和刘备在夷陵大眼瞪小眼从二月对峙到七月,最后刘备军士气越来越低,不得不结连营,导致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刘备惨败,蜀中精兵十去八九,一路退回了白帝城。夷陵之战蜀国损失惨重,为何曹魏与东吴不乘机灭蜀,而是相互开战?曹魏为何没能趁机统一天下?看过三国的都是知道三国之中最著名

  • 这位开国上将有条毛毯一直不敢用,22年后送给儿子,儿子也从来不用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我国的开国上将都有许多传奇的事迹,今天我们说的这位有条毛毯一直不敢用,22年后送给儿子,儿子也从来不用。洪学智,1913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黄鹄村,小时候放过牛,读完小学后即学徒做工。1928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1929年3月,参加赤城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 明朝建文帝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为什么敌不过燕王朱棣而最终丢了皇位?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明朝朱元璋临终之际把皇位传给了孙辈朱允炆,但朱允炆却在靖难之役的时候输给了朱棣,把皇位也给丢了,那当时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呢?朱元璋生前为了朱家江山万世永系,大肆屠杀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从胡惟庸到李善长,从蓝玉到傅友德,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被朱元璋屠杀殆尽。同时,朱元璋又大肆分封朱氏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