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始皇一统全国后有没有杀功臣?是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让秦始皇如此自信

秦始皇一统全国后有没有杀功臣?是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让秦始皇如此自信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65 更新时间:2024/1/14 22:27:04

从现在认可的史料记载上来说,秦始皇是没有杀功臣的,王家的王翦王贲王离全家上下先后执掌秦军大权,还是知名的蒙恬李信等等,秦始皇做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的始皇帝,他并没有杀过功臣,但他也逼死吕不韦,任李斯姚贾害死韩非,但这些都有特殊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惧怕功臣会发起叛乱而杀,下面来看看秦始皇不用杀功臣的原因及这些功臣的故事。

秦始皇不用杀功臣的原因

第一,秦始皇做皇帝时才38岁,正是年富力强。他的个人能力又非常强大,不管是军事指挥能力,还是国家治理能力都属于首屈一指。他根本就不担心,也不惧怕功臣会发起叛乱。因此,根本用不着对功臣严防死守,甚至随便找一个借口杀掉。

第二,秦始皇在建立大一统的秦国前,秦国一直以诸侯存在,而且已经历经几百年,在战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发生过造反的事情,所有的臣民都效忠与王,所以秦始皇根本不用担心内部有人造反,能够造反的都是六国残余势力。

第三,即使秦始皇死了,无论他的后代谁当王,都不可能有大臣反,造反的只可能是兄弟,所以无论怎样皇帝还是他们家人当。当事人的思想对此是没有任何质疑的,毕竟陈胜吴广才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历史上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见当时的人还没有造反的思想。

第四,刘邦和朱元璋这一类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农民或者小官吏,不是贵族。所以自然会感觉有人不服,在这种心理下就会去诛杀功臣,毕竟他们能当皇帝,被人就也能当皇帝。而秦始皇是原本就是贵族家庭,根本不会有这种忧患意识,有的只是如何镇压六国残余势力,而且秦始皇还实现了郡县制,不封王,所以也没有多少人拥有兵权,无法造反,自然秦始皇不用杀功臣。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臣主要有王翦、王贲、王离、章邯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李斯等,这里就来说一说这些功臣的故事

王翦是秦国名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生于公元前269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的战争,持续了差不多10年。其中,打得最辛苦的是灭赵和灭楚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堪称硬骨头,都是被王翦啃下来的。公元前208年,王翦在61岁高龄去世,寿终正寝。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参与了攻灭赵国、魏国、燕国、齐国、楚国的军事行动,是灭魏和灭燕的主要功臣,还率部俘虏了赵国代王赵嘉,给赵国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王贲因功受封为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史书上就没有王贲的记载。

蒙武是秦国名将蒙骜的儿子,是蒙恬、蒙毅的父亲。蒙武是王翦的得力助手,多次配合王翦出战。公元前224年和前223年,王翦了两次率领大军攻打楚国,蒙武都担任副将随行。这两次战争,第一次斩杀楚国名将项燕,第二次俘虏楚王负刍,蒙武都居功至伟。蒙武大约于公元前219年去世。

不过,蒙武的两个儿子蒙恬、蒙毅下场不大妙。秦始皇去世后,他们先后被赵高、秦二世等人陷害而亡。这笔账,算不到秦始皇头上。

李信是一名强壮勇敢的将领,在秦军里属于“少壮派”。公元前226年,李信与王贲一起率部攻打燕国时,将秦始皇痛恨的燕太子丹狂追不舍,一直追赶到辽东衍水,迫使燕王喜将燕太子丹杀掉。不过,公元前225年,李信在率部攻打楚国时,因轻敌吃了败仗。后来,李信吸取教训后,在灭燕和灭齐之战中立下功劳。其后,李信的事迹不见记载。

王离是王贲的儿子,章邯是秦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们都活到了秦朝末年。王离在巨鹿之战中兵败被俘,后去向不明。章邯在废丘被刘邦打败,挥剑自刎身亡。

李斯是一名文臣,在秦始皇灭掉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秦朝建立后,被拜为丞相,制定礼仪制度、法律制度,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秦始皇死后,李斯遭到赵高嫉妒,被秦二世以谋反的罪名杀掉,夷灭三族。

秦始皇还没当皇帝前,因为吕不韦祸乱宫闱,将他全家流放到蜀郡。吕不韦在途中饮鸩自尽。这恐怕不能算秦始皇杀掉功臣吧?

综合来看,秦始皇并没有特意的去杀功臣,而是因为秦始皇主讲法治,而在特殊的背景下,有些功臣它是违法行为,即使这样,秦始皇也并没有直接将他们杀死。

标签:

更多文章

  • 美国女特工色诱一关键人物 毛主席差点被刺杀!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1966年初,美国远东情报局针对毛泽东每年国庆节都会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制定了“刺毛计划”,即在196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引爆定时炸弹,暗杀毛泽东。这个计划因此也被称为“69101”密杀令。女特务秘密潜入东方“刺毛计划”是美国国防部交给远东情报局的一项重要任务。美国远东情报局局长阿特·麦克

  • 抗战女间谍智斗日本兵:假扮日军神奇脱险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日本宪兵示意几名日军、特务,把她拉到一个半人深的土坑前,特务们从后边一把将她推了下去,一锹锹的黄土落到她身上,一支枪口从后面顶住她的头……生命最后的时刻是否到了?人物小传周时(1921—1978),女,山东济南人,原名周文馥,先后化名周时、李玉琴。1940年,在中共晋察冀分局社会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 民国首次选美:相貌出众的阮玲玉为什么落后胡蝶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说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众参与的选美活动,不得不提到陈蝶衣。陈蝶衣是流行歌曲之王,比较有名的歌曲《南屏晚钟》、《凤凰于飞》、《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均出自他手。可就是这样一个写流行歌曲的男子,早期却是个办报人。民国时期的小报也竞争激烈,陈蝶衣15岁就在《新闻报》做实习生,20岁在编辑部作校对,后来在办

  • 唐太宗为什么要砸毁魏征的墓碑? 一件事又让他后悔了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代沟并不是现代人之间才会出现的概念,其实现在看来很多古时候的问题,都能够理解为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差异导致的结果,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唐太宗和魏征君臣二人了。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

  • 春秋时期最后的霸主越国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就衰弱并被灭国的,越国为什么没能名列战国七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越国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也是春秋时期最后的霸主。一直到战国前期时,依然是响当当的超级大国。越国吞并吴国,连败齐国,却为何最终没能名列战国七雄?越国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就衰弱并被灭国的?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拉开了战国时期的序幕。而在战国这个诡谲多变的格局之中,有七个国家脱

  • 这个皇帝总是“语出惊人”,最终因为一句醉话丧命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美酒向来对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是喝酒误事的事情在历史上也发生了无数次了,张飞就是因为醉打部下引来杀身之祸,可见喝酒还是适量为好啊。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们立言玄妙,行事雅远。在这方面,名士如此,皇帝也如此,东晋简文帝和他的儿子孝武帝司马曜就是代表人物。当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司马曜似乎比他老爹还强

  • 他娶了朱元璋的幼女,姬妾百余人,重口味,活到九十岁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历史上重口味之人数不胜数,但是史书记载的这位可以说重口味到恶心的程度了,具体是咋回事,请各位细细往下看。明太祖朱元璋活了七十一岁,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其中,宝庆公主是他的幼女,也是他最小的孩子。关于宝庆公主的生年,《明史》称“成祖即位,主甫八岁”,说明成祖朱棣即位的时候,其幼妹宝庆公主

  • 皇帝霸占了他的继母,还当众侮辱他,他造反了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祸从口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有多少人是因为一张嘴而招来灾祸,甚至丢了身家性命。不过像下面这位身居高位而出言不逊的,估计应该也不会有第二个了。有的皇帝早年很聪明,后期很糊涂;有的皇帝早年很振作,后期很颓靡;有的皇帝早年很能干,后期很荒淫;有的皇帝早年很仁厚,后期很残暴。相比之下,前秦皇帝苻健的前

  • 我造反有理,你造反有罪,朱元璋教你如何一本正经地说瞎话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间曾靠乞讨度日,阶层的不可跨越导致他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怨恨,因此发愤图强一路坐上了皇帝宝座。朱元璋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正统性,不得不忍恨对元朝感恩戴德。用以告诉天下“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不管我老朱家统治的好,还是坏,你们都不能造反。既然朱元璋认为他们家世受元朝皇恩,那他怎么解释自

  • 宇文泰一生征战 开创关陇集团 是北周王朝的奠基人 实权派的宇文泰为什么终其一生都不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宇文泰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宇文泰一生处在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捩点,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时而变,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继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鲜卑族杰出的人物。宇文泰在早年的时候就经历了不少的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