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细数明末张献忠起义军造下的杀孽。

细数明末张献忠起义军造下的杀孽。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958 更新时间:2024/1/16 13:47:58

明末除了李自成起义,还有张献忠的一支起义军,虽然没有直接消灭明朝,张献忠还是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比较庞大的政权,并用残酷的手段统治着百姓。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中说,“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蜀碧》,总可以说是够惨的了。”

关于张献忠的残暴,历史学家们已经搜集了足够多的证据。

不过,据说把张献忠杀人的“数字”全部加起来,数字会比当时全中国人数都还要多。

康熙时期的学者毛奇龄曾说,张献忠嗜杀,共杀人“六万万”。

毛奇龄的说法,直至1923年才成书的《清代通史》也加以沿用:“献忠性嗜杀……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有点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中国的人口是到了道光时期才达到四万万的。张献忠从哪儿变戏法变出这么多人出来的呢?

那么,究竟张献忠杀了多少四川人呢?

据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顺政权,后决定放弃四川,打回陕西老家。张献忠临走之前,一把大火彻底烧毁成都,然后朝广汉退去。尾随而来的清军发现了一块高七尺,宽三尺,厚八寸的花岗石“圣崳碑”,上刻一排大字:“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落款为大顺二年(1645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献忠七杀碑。

不过,这块碑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

张献忠当然在四川杀了很多人,特别是读书人。

张献忠最讨厌的是这五种人:“一曰衙蠹,谓州县胥快皂也;二曰府蠹,谓投献王府武断乡曲也;三曰豪蠹,谓民间强悍者也;四曰宦蠹,谓缙绅家义男作威者也;五曰学蠹,谓生员之喜事害人者也。”他称之为五蠹。

也说是说,他最讨厌的是州县官府的办差的衙吏,王府里的官差,民间的土豪劣绅,官宦子弟官二代,以及读书人。

可能是他受过太大的刺激,所有规定:“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只要是姓朱的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格杀无论。

其实,张献忠入川后,一度得到当地旧明朝官员的热烈欢迎。“初,成都官吏见献忠将至,逃避不遑。继见献忠称王,分官任事,以为暴雨之后,云收雾散,将见太平。又闻献忠有勇有为,能任国事。于是一班官吏均出任事。”所以大家都前去投靠他,据说是“文臣武将,卖降恐后”。

张献忠还一度在四川举办科举,开科取士,打算让川人治川。他还特意规定:“未取童生不许躲闪;已中者不得宁家,未中者不得在乡居住。以为秀才在乡造言生事,并家眷尽驱入城中,十人一结,一家有事,连坐九家。”

不过,由于张献忠仍坚持没收与打粮的办法筹积军饷,侵害了广大士绅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南明弘光朝的封官许愿,很多人开始反水,“成都百里外,耰锄白梃,皆与贼为难”。张献忠最后只能蜗居在成都城内。

后来,张献忠决定离川回陕,为一泄心头之恨,特意举办“特科”,召集各府州县生员五千多人,最后全部杀于大慈寺。

得罪了读书人,所以最后关于张献忠屠川的记载汗牛充栋。

其实,四川的人口减少,是多种因素构成的。

一是天灾,当时瘟疫流行,顺治初年,瘟疫等灾害席卷大半个四川,川北苍溪、达县等地就是“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

再一个是虎祸。据记载,当时“有耕田行路,被老虎白昼吞食者,有乡居散处,被老虎夤夜入食者;及各州县,城垣倒塌,虎亦有径行阑食者”。康熙初年,由广元入蜀赴任的四川巡抚张德地,在川境内行数十里,就发现绝无炊烟。

二是人祸。这个人祸也不仅限于张献忠,而是还包括了旧明军、清军、吴三桂军等“共同努力”的结果肆虐之结果。张献忠死于1646年,此后清军用了近20年时间才最终平定各种抗清势力,平定四川。如果张献忠在1646年11月前就已将四川人杀光,清军也不可能耗费如此多的时间来平川。仅就从时间上来看,导致四川人口减少的最大原因,恐怕还是清军。

清初张烺在《烬余录》中记载,到顺治五年(1648年),“蜀民至是殆尽矣。今统以十分而计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死于姚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自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又二,其一则死于病矣”。也说是,当时四川人数的减少,张献忠要负十分之三的责任。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张烺写《烬余录》一书,主要目的是要把书是献给康熙皇帝看的,所以对张献忠的残暴一定做了更多的夸大。

如此算来,张献忠在四川杀人不会超过60万,而清军造成的损失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正是由于人员大幅度减少,才导致后来轰轰烈烈的“湖广填四川”运动。

问题在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苦的总是老百姓。

标签:

更多文章

  • 元朝时期的中国是否算是亡国?历史书上绝对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蒙古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尴尬的时期,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有心与汉民族文化同化,但严重的贪腐还是让它从内部崩溃,正如蒙古这个民族千百年来一样,掠夺完大量的财富之后又匆匆退场。元朝,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从1279年崖山之战起,至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享国时间为90年;如果从1271年忽必烈改国

  • 皇帝虽然有钱,但是不影响他吝啬,来看史上最“抠”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吃穿用度只需够用即可,对道光来说,节俭的身体力行简直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人们对中国历史上各代君王的印象是:坐拥世间富贵荣华。可是,以皇帝的身份坚持节俭,并能坚持一生的帝王,道光帝是比较突出的。节约不仅是他的人生乐趣,更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大臣处事能力和行为品德

  • 几千人竟然能击退几万人的军队,这支神奇的军队多次救了刘备的命。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三国时期有很多特殊作用的兵种部队,他们很多都是特种兵,战斗力非凡,其中有的还数次救了刘备的命。这支部队长期以来不为人熟知,神秘到史上只留下只言片语,估计是怕蜀国怕给敌国留下资料。现在只能看到文献资料见于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至蜀国中都护李严的书信中。翻阅《诸葛亮集》,在第一卷中有一

  • 三国时期威名远播的十大精锐部队,排第一的竟然是它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10、丹杨兵丹杨兵是指出身于今安徽宣城一带的精壮兵士。丹杨山险,民多果劲,出步兵劲卒。早在西汉时期,李陵即从此地招募了5000死士,在进击匈奴时,以5000人对抗匈奴80000人,打的匈奴人闻风丧胆。三国时,孙策、陶谦都曾招募丹杨兵。袁术曾经以“彼精兵之地”来评价丹杨。9、白马义从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招

  • 镇守秦朝岭南边关的五十万秦军,为什么对秦的灭亡熟视无睹?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秦国统一中原后,开始着手对付外患,当时的北匈奴和南越是边疆的首要敌人,因此耗费了秦国相当大的资源。秦统一六国后,迅速发动了征服南越的战争。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征服南越所调动的军队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万之众。公元前214年,秦正式攻占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在此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然而仅仅八

  • 这个任性的土豪竟然与皇帝比拼财力?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自从私人财产诞生以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就变成了财产的多少,一个人只有有钱了,别人才会看得起你,钱财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有钱任性不是今日土豪的专利,古代土豪任性起来足以让今天的土豪甘拜下风,比如西晋时期最大的富豪石崇。西晋时在晋武帝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都爱炫富,不仅出手阔绰,而且花样百出。

  • 为刘备尽忠的父子两代人!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三国时期的名将数不胜数,这次我们聊一聊一对父子兵,二人为蜀汉鞠躬尽瘁,其一片忠心并不亚于关张二人。父子两人为傅姓,父亲傅肜,儿子傅佥。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起兵伐吴,先锋从巫县击败吴将李异等,一直推进到秭归。第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亲率诸将自秭归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将军冯习为大督,张

  • 中国最大的大佬!吴佩孚召开记者会,气得日本哇哇叫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说起北洋军阀,我们可能都有些陌生,毕竟在历史书上对他们的介绍不是很详细,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弱小,北洋军阀是民国时期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甚至还登上过时代周刊。1924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出一个中国人面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陆《时代》封面。杂志对他的介绍是“中国的风云人物”以及“biggestma

  • 诸葛亮一生最痛恨的人竟是他,不是曹操,也不是司马懿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相见眼红的仇敌,而是旗鼓相当的豪杰,甚至还会英雄惜英雄的惋惜,如果不是立场不同,甚至还会成为至交好友。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谋士,因他的智慧超群而获得了后世子孙的崇拜。人们对于诸葛亮的了解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读者在读过小说之后,也会普遍认为诸葛亮一生

  • 为什么说汉代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超前的?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汉代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最为稳固的一个朝代,也是我们现阶段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化最初形成,并逐渐开始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一个朝代。这一历史时期,封建集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基本确立并得到巩固,这就要求有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尤其是统一的学说思想为其服务。在汉代的几十年间,由于“尚有干戈”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