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 最后却被处以车裂之刑且遭灭族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死商鞅?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 最后却被处以车裂之刑且遭灭族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死商鞅?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156 更新时间:2024/1/6 1:35:15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曾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可秦孝公一死,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杀掉了商鞅,尸身车裂,全家被杀。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商鞅这个人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从一个小小的无名之辈到最终用惊世变法改变战国时代的格局,从最初的游历魏国而不得志,到后来成为了秦国发展的根基,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也正是因为商鞅的存在,秦国的发展才能够顺风顺水,秦国才能够在战国时代崛起,才能够有与各大诸侯国进行争霸的机会。

秦国之所以能够在最后一统中原与这个人的变法也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的。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根基的人,他最终的结局却并不美好。据说商鞅最终死于五马分尸,这可谓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法。

事实上,史书上说,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支撑,那些曾经在商鞅变法当中受到利益损害的贵族们,想要置商鞅于死地之后进行复辟,而没有了秦孝公对于商鞅的庇护,他便成为了刀俎上的鱼肉,最终被逼谋反,死在了战场之上。

在他死后,贵族们依旧不解气,对他的尸体实施了车裂之刑,一代传奇商鞅就这样消亡在了历史当中。那么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放任商鞅被贵族们迫害呢?又为什么在商鞅死后一就要对他实施车裂之刑呢?

有人说那是因为秦惠文王幼年时期,曾经因为商鞅而受到严重的惩罚,因此对商鞅怀恨在心。有人说是因为秦惠文王的老师赢虔被商鞅实施惩罚而导致残疾,为了替自己的老师报仇才害死了商鞅,那么这两种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死商鞅?他究竟是为了公报私仇还是有什么需要掩人耳目的目的呢?

实际上,秦惠文王之所以要杀死商鞅,表面上来看是要顺应贵族的想法,给贵族重新登上秦国权力舞台的机会。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以缓兵之计,想要用商鞅的死来安抚跃跃欲试的贵族们,同时安抚自己愤懑不平的老师,为他进一步的推行变法争取机会,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几个原因来进行例证。

商鞅死后,变法继续进行

第一个在商鞅死后他的变法并没有停止,甚至在秦惠文王的推动之下,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实施的更加顺风顺水。在秦孝公时期,因为秦国积贫积弱已久,变法推行的并不是十分的顺利,那个时候贵族对于秦国发展的阻拦还比较严重,百姓们也处在那种“有功无赏,有田无耕”的状态之下,并不能够为秦国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多少力量,所以在秦孝公时期变法其实是磕磕绊绊地进行的,虽然到了后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那毕竟只是一个开始。

商鞅臣服贵族,变法能够成功得益于秦孝公的支持

可是秦孝公却是死在正值壮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商鞅是因为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在秦国进行变法,贵族之所以能够臣服在商鞅的变法之下,也是因为秦孝公的原因;而这个时候,秦孝公却突然离世,贵族们失去了压制,自然不甘心就这样交出手中的权利,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间段内,秦国是最为危险,而变法也是最为脆弱的。

我们上面已经说过,秦国在之前其实是积贫积弱已久,受贵族的影响已经有几百年,所以贵族在秦国的扎根是非常深,而变法才实行了几十年,所以如果在这个时候,秦惠文王与想要复辟的贵族势力硬碰硬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致使秦国陷入内部混乱,让秦国刚刚积蓄的国家实力被挥霍一空,同时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里,一个陷入了内部混乱的国家,很容易成为其他国家争相讨伐的对象。

秦惠文王杀死商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如此一来,秦国就极其容易土崩瓦解,前辈们的努力也将功亏一篑。所以在这个时候,秦惠文王需要做的必须是首先安抚贵族,所以只能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上顺应贵族的意志除掉商鞅,但是在暗地里需要加强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影响,让变法成为秦国发展道路上不可割裂的因素,也只有这样秦国才能够保持之前的发展状态。

其实如果秦惠文王真的是站在贵族那一边的话,那么在商鞅死后,他的变法必定不会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可是事实却恰好相反,商鞅虽然离开人世了,但是他的变法却遗留了下来,秦国依旧在根据他的变法蓝图进行发展和规划,依旧以它的变法为根基,不断地发展壮大。所以我们从商鞅变法并没有停止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秦惠文往首先不是真正的站在贵族那一边的君主,这也就表明她并非是与商鞅的变法对立的人。

嬴虏是最大贵族,也是秦惠文王的老师

第二个是因为当时与商鞅站在对立面的人是赢虔,赢虔是什么人呢?他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哥哥,也是秦孝公能够登上秦国王位的主要推动者,实际上,赢虔的治国能力以及他的军事能力并不比秦孝公要弱,不过可惜的是,赢虔是秦献公的庶子,在身份地位上是没有资格去登上秦国的王位的,赢虔也十分明白这一点,所以与其与秦孝公争得头破血流,不如由自己做主将其推上王位,那么他将是秦孝公继位的大功臣,是秦国最大的贵族。

可是让赢虔没有想到的是,秦孝公继位之后,便任用了商鞅进行变法,而商鞅变法的核心便是革除贵族的权力,让贵族失去对秦国发展的控制。这就让赢虔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后来赢虔又成为了秦惠文王的老师,那时年轻的秦惠文王还是秦国的太子,却触犯了秦国的法典,可商鞅变法在那个时候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法治的概念正在被人们渐渐地接受,如果这个时候不能让人们看到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话,那么商鞅的变法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秦惠文王触犯法律,商鞅处罚嬴虏

但是太子毕竟是国家的根基,所以商鞅便选择了处罚秦惠文王的老师,也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赢虔。如此一来,赢虔与商鞅之间的恩怨就此开始,可是商鞅只是一介草民,如果没有秦孝公的赏识和任用,他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在历史上出人头地,但是赢虔却是当时秦国贵族之首,代表的是贵族的利益,代表的也是贵族的权威。

可以说,作为秦国旧贵族的首脑又作为秦惠文王曾经的老师,在秦孝公死后,他在秦国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因此,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贵族与商鞅有着恩怨纠葛的话,那么秦惠文王或许还能从中调和,可是商鞅的死对头却是赢虔,一个刚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无法招惹的人。

所以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也为了让秦国的发展更加稳定,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够让赢虔带领着臣服于他的贵族重新登上秦国的舞台,所以他必须除掉商鞅。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秦惠文王之所以选择杀死商鞅,其实是为了变法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为了秦国不再承受像之前那样被贵族影响的磨难,为了能够让秦国先辈们的努力不功亏一篑。

或许他这样的做法对于商鞅不甚公平,可是作为一个继承了秦国历代先辈意志的君主,作为一个掌握着秦国发展命运的君主,他连自己的无奈都没有办法去消磨,连自己的命运都没有办法去安排,又如何能够让他为了一个人而放弃一个国家呢?或许如果他真的为了商鞅去贵族硬碰硬的话,那才是对秦国最大的不负责任,才是对先辈们最大的不尊重。

汉文帝诛杀晁错与商鞅之死如出一辙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后来到汉文帝与晁错。在刘邦建立天下之后,采取郡国并行的制度,也就是说,在大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还有诸侯王的存在,后来汉朝的权力传承到汉文帝手中之后,他手下的大臣晁错,清楚地看到了诸侯存在对于皇室权威的危险,主张削弱诸侯王的权力然后进一步收回他们的封地,以此来巩固皇帝的权力,来使社会更加和平稳定的发展。

汉文帝其实明知道晁错,这样的主张是正确的,可是晁错的这种策略却是侵犯了诸侯王的权力地位,因此,在众多诸侯王合力的逼迫之下,汉文帝不得不杀死晁错来安抚沆瀣一气的诸侯王,这其实就与我们上述所说的商鞅之死,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也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君主的纠结和无奈。

君主为了息事宁人而牺牲个人利益,实属无奈

很多时候君主的权力是否稳定,还要取决于朝中的势力是否均衡,像是赢虔那样身为贵族之首的王族,又像是汉朝那样庞大的诸侯王联合,这都是能够颠覆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

因此,作为一个君主,在没有完全的把握能够消除这些潜在因素的条件之下,只能够选择息事宁人,而这种息事宁人必定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可是这在当时那个社会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或许这种牺牲一个人来安定整个天下的做法,并不能够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

可是作为一个君主,他的直接目的或者说根本利益,就是天下的安定,就是朝堂局势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之下,以一个人作为筹码是完全可以实施的,我们并不能说这就是君主的错误,因为对于他们来讲,很多事情也不是能够凭借一个人去掌控的。

无论是汉文帝也好还是秦惠文王也好,他们都曾经在无奈之下做了让后来人不甚理解的事情,可是不得不说他们这样的做法却是确实为国家谋取了实际利益的,或许在我们看不到的黑暗深处,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他们也曾独自痛惜过。

秦惠文王能力有目共睹,国家利益至上

其实秦惠文王作为秦国的第一位王,他在执政方面的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在商鞅死后,他安抚了那些躁动的贵族,让他们再也没有借口来威胁君主,之后又趁此机会大力推行商鞅变法,让秦国的发展更加的迅速,后来又任用张仪为秦国谋取了很多的实际利益,并派遣司马错攻打下了巴蜀地区,为秦国增添了一个天然粮仓,为后使战争爆发提供了很大的粮草支撑。

实际上我们从张仪与司马错对于巴蜀问题的主张上来看,就能够发现秦惠文王这个人并不是任人唯亲的。张仪是秦惠文王一手提拔起来的大臣,也是秦惠文王身边的红人,可是在面对张仪攻打韩国与司马错攻打巴蜀主张的冲突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听信张仪的建议,而是经过了慎重的考量和商议,最终支持了司马错的主张。

所以由此来看,秦惠文王其实是一个将国家的发展利益放在最前端的人,无论是自己十分宠幸的大臣也好,还是由别人推上位的大臣也好,只要能为秦国的发展谋取切实的利益,那么他们的处张在何时何地都能站稳脚跟。

或许秦惠文王与商鞅之间或许曾经发生过摩擦,但是对于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来说,他能够选择去推行商鞅的变法,就表明着他是认同法治制度的,所以如果说他是因为自己的私人恩怨将商鞅逼上绝路的话,也是说不通的。

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到,成为一位君主或许并不是一个多么光彩的事情,他们虽然在万人之上的无人之巅,他们虽然掌控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掌控着很多人的前途与命运,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拥有诸多无奈的,他们身上背负着很大的责任,背负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重担。

我们作为普通人,如果自身的痛苦与纠结没有人去理解,都会痛不欲生,更何况一个被国家的发展所束缚的君主了。所以在当我们去面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不能够仅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更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君主作为国家统治者的自身考量。

而不是单纯的通过一件事情的表面现象去看待一个社会和一位君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分析出一个更加贴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也才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君主形象,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那些无奈的举动,更好地理解他们所选择的发展道路。

标签:

更多文章

  •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 成功加强皇权 司马曜是如何振兴皇权的,东晋皇权振兴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司马曜是东晋第九任皇帝,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恢复司马氏皇权,遂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并成为东晋开国江左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司马曜首如何振兴皇权的?东晋皇权振兴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西晋晋惠帝时期,由于晋惠帝大权旁落于皇后贾南风,引发“八王之乱”,西晋政权

  • 满清:兴也八旗,亡也八旗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八旗是女真人社会的基础,是生活和军事上的基本组织形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八旗制度更加完善,各个骁勇善战,谁知道在江山安定之后,与汉人差异明显的八旗后人,竟然成了纨绔子弟和废柴的代名词。穿越到清末,你会看到这样一帮人:多有玩雀斗鹑的嗜好,每天无事,出入茶楼,镇日流连,互相玩赏。雀声鹑影,彼此乐也陶陶

  •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历史上越王勾践的屯兵之所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越王勾践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君主,他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力量的复苏,并一举击败宿敌吴王夫差,成功复仇,整个过程非常热血。在1992年6月的一天,当时的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出现干旱,于是在衢江北岸一个距离县城5公里左右的小村庄,就是现在的小南海镇的石岩背村,几个农民为了浇稻田

  • 清朝街头理发匠:洗头、剃头、编大辫子一套服务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清朝的发型是从后金时期发展而来的满清规定的,男子必须要留辫子以及剃掉额发,当时的理发匠人剃头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呢?当初清兵破明,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于是“剃头令”就下来了。从17世纪中开始,所有汉人都要接受满人的发辫。于是剃头业可谓是火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这个歇后语说的就是旧时的理发匠,

  • 三国里谁才是真正的撩妹高手?吕布自称第一,此人笑了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三国题材的小说中,有关情爱片段的描写都很少,而且都很隐晦,毕竟战争题材的小说不太适合描写这些,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三国的撩妹高手好好发挥。其实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更多的是描写吴蜀魏三国之间就统一而发生的各类战争计谋的描写。其中不难看出,这样的题材更加吸引男人的目光。因为女性多为感性动物,她们喜欢的

  • 顺治帝去世前为什么不愿传位于康熙?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清朝的皇位争夺一直是比较激烈的,顺治帝死后传位给康熙这件事,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疑团。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福临(即:顺治皇帝)因出天花卒于养心殿,遗诏命皇三子玄烨继位。福临真的属意于玄烨(即:康熙皇帝)吗?(图)顺治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

  • 《红楼梦》里的甄士隐为什么要当和尚?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不知何时起,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朝,巨隐隐于庙这个观念开始在文人圈子中盛行,甚至带进了小说里,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就是一位选择出家当和尚的世外高人。红楼梦里有不少逸士高人,比如甄士隐等人,本来也是胸藏锦绣,喜欢吟诗作赋的文人。那甄家在苏州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家,虽然不是达官贵人,却也是小康之家,不愁吃穿。一

  • 勾践能灭掉强大的吴国,只因背后有他指点江山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它教育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其实这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以勾践的才能,没有下面这位的帮助,也是绝不可能完成大业的。勾践很努力,但仅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勾践如何努力,越国和吴国的差距也难以超越。(图)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 手握重权的华盛顿为什么拒绝当皇帝?一封信让所有部下不敢再提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华盛顿被尊为美国国父,他带领美国完成了独立战争,使得这个现在最强大的帝国深深扎根在了北美,除了起到了领袖作用外,他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采用了共和制而非帝制。一列克星敦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5年6月15日,在各州代表参与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由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提名获全票通过。

  •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跟这个皇帝比都稍逊一筹,统统得靠边站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我国古代的仁德之君有很多,从秦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严苛刑罚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恐惧,而废除这些的,正是一位仁慈的君主。老子在《道德经》中把封建时期的统治者分成了四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一,时刻关心老百姓的统治者,但是百姓并不知道并不知道他的存在;二,为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