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康熙帝消灭郑氏王朝 收复台湾 统一全国领土 康熙帝是如何做到统一台湾的?

康熙帝消灭郑氏王朝 收复台湾 统一全国领土 康熙帝是如何做到统一台湾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045 更新时间:2024/1/13 23:01:38

公元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全国领土。郑氏王朝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的领土。

台湾,七省藩篱,东南屏障,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自康熙元年以来,台湾被郑氏家族收复后,一直奉明朝为正朔,不剃发不易发,成为大清王朝的一个心病。时间在慢慢过去,幼小的康熙皇帝经历过杀鳌拜、平三藩、雅克萨抗俄后,已经成为一个稳健的帝国掌舵人。卧榻之侧的郑氏台湾政权如何平定,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兵者国之大事,即使在当时世界上国力最为强大的清帝国要想进军台湾,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对于是否要统一台湾,清朝高层还有诸多不同声音。对台用兵什么样的时机才算好?谁来负责前线的指挥调度?是否需要遥控指挥?台湾平定之后人员如何处置?台湾岛是弃是留……一系列事关历史走向的问题需要一一考量……

战前形势

割据台湾的是郑成功、郑经家族,又称明郑。明末清初兴起的郑氏海商集团,表现出了东南海商商业文化的鲜明特征。当年郑氏海商集团在商业上采取了“海陆十大商”分工合作的经营方式。

“海五商”是设在厦门及附近各地的“仁、义、礼、智、信”海商机构;“陆五商”是指设在浙南地区的“金、木、水、火、土”陆上采购团队,对外贸易的范围遍布东南亚各地。这些构成了郑氏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使得郑成功、郑经父子能够打破迁界令的限制获得养军的军费来源。

强盛时期的郑成功集团拥有2000余艘各式战船,有雄兵10万余,并且拥有大量的海上贸易船只作为支撑其抗清的补充,吨位接近8万吨。这样的实力自然可以称得上东亚第一海军,也正是凭借这些力量郑成功方能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并继续抗清事业。

而到了康熙十九年,割据台湾的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福建总督打算趁势进攻台湾,但却遭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看法,康熙帝也顾虑在西南的吴世璠未解决,决定暂缓进攻。

康熙二十年,郑经中风而死。郑氏集团发生了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

总的来说台湾岛内政局不稳,对岸的姚启圣等人觉得有机可乘,决定动手,但郑氏集团毕竟树大根深,海上力量强大,想要轻取台湾绝非易事。事实上在开打之前,清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安抚郑经集团,但并未成功。

当时清朝的主战派是福建总督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但因为意见分歧另一大员万正色并不主张攻击台湾郑氏。康熙帝为了做好进攻台湾的准备,便重组了人事格局,便同意施琅担任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陆师提督。

按理说万正色调任陆师提督,攻台事务应该进展的比较顺利,但中国人一向有个毛病那就是窝里斗。施琅心里的算盘是自己包揽攻台一切大权,但姚启圣可不想被架空,于是双方的矛盾集中在出兵日期上。姚启圣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施琅主张利用夏天的南风,导致清军无法顺利出兵,攻台也一再迁延不行。

姚施二人激烈争论,并各自将其意见向朝廷反映。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施琅上奏:倘荷皇上信臣愚忠,独任臣以讨贼,令督抚二臣催办粮饷接应,俾臣整肃官兵,时常在海操演,勿限时日,见利可行,臣即督发进取,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何难一鼓而下。事若不效,治臣之罪。

同年十月初六日,康熙帝征询诸大臣意见,权臣刑部尚书明珠认为:若以一人领兵进剿,可得行其志,两人同往,则未免彼此掣肘,不便于行事。照议政王所请,不必令姚启圣同往,著施琅一人进兵,似乎可行。康熙遂决定由施琅统一指挥。

十月二十日姚施接到兵部密令:总督姚启圣停止进剿,提督施琅如无机会,仍操演兵丁,若有可进机会,统伊所派船兵,相机进取台湾。至此,施琅终于争得统一指挥权。康熙帝得知了前线纷争的情况,为了统筹全局、加速决战,便再次进行了人事格局的调整。此次作战事务全部归施琅负责,而后勤供应则委托给姚启圣。

1682年十一月初三,施琅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前往兴化训练军队,为接下来的渡海作战做好准备。兴化的这次训练军容甚盛,可谓集结了清朝水师的精锐,看上去台湾已经唾手可得了。

慢着,那边姚启圣被架空了去搞后勤心里能乐意,自然是不会安心服务的。于是姚启圣转向了台湾郑氏谈判,希望避免战功都被施琅个人独占。不过巧合的是台湾郑氏那边的刘国轩不接受清朝剃发易服的要求,因此由姚启圣操刀的两岸谈判最终破裂,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还是要靠施琅解决郑氏问题。

施琅这个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反复不定的骑墙派,他曾两度降清,上《边患宜靖疏》,强调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得东南地区赋税缺减,人民愈加贫困;必须速讨平台湾,裁减当地的军队,恢复地方上的经济,增加赋税,使得民生得以安定,边疆可以安稳。

施琅屡次提出台湾不能轻易抛弃,应该尽早收复,是基于他对东南沿海地理、军事的熟谙。当然也不排除施琅本人对郑氏集团的私人仇恨,因为在他降清以后,他的父亲、弟弟等亲戚都被杀害,可谓是不共戴天之仇,从这一点上攻台的施琅倒是和当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十分类似。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上旬,施琅调集各种战船三百余艘,官兵二万一千余人,在铜山集中,迅速完成战前各种编组工作,十三日祭江,十四日辰时乘南风向澎湖出航。

这边施琅练兵精武,意在报仇扬威,另一方面郑氏名将刘国轩也没有闲着。他在谈判破裂后就积极准备澎湖防御设施,准备打击任何敢于进攻的清军。

当时澎湖的军事防备是如何呢?根据张菼在《郑经郑克塽纪事》中,对于刘国轩如何部署澎湖防御有记述如下:到娘妈宫,乘快哨巡三十六屿既,城娘妈宫,外设女墙、壕堑,多置大炮,风柜尾、四角山、鸡笼屿、中心湾、虎井、桶盘屿各设炮台一,东峙、西峙、内外堑各设炮台二,八幂屿、水垵澳等有礁石、沙线,无须设守。

可见刘国轩在澎湖各岛建立了严密的岛屿联防体系,依托大炮群、女墙、壕堑,构筑了立体纵深的防线,想要从澎湖正面突破似乎并不容易。何况外围还有无数的礁石、沙线,更让战船极易触礁翻覆。

刘国轩的能攻善守也得到了施琅的认可,后来施琅在其战后捷报中曾概述如下:今年四五月知臣乘南风决计进剿。就台湾贼伙选拔精壮敢死者,及抽调草地佃丁民兵,将洋船改为战船。凡各伪文武等官所有私船尽行修整调集来澎湖。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桅船合计两百余号。贼伙二万余众。仍将伪镇营等官兵各眷口,监羁台湾红毛、赤嵌二城,坚其死战。

刘国轩亲统倾巢之众,复来澎湖,将娘妈宫屿头上下添筑炮城二座,风柜尾炮城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鸡笼山炮城一座,东西峙内一列炮台四座,西面内外堑,西屿头一列炮台四座,中心湾山头顶炮台一座。凡沿海之处,小船可以登岸者,尽行筑造短墙安置腰铳,环绕二十余里,分遣贼众死守。星罗棋布,坚如铁桶。金汤一般的防御,施琅如何能够突破是个大问题,且看双方决战。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000人同施琅出征。十五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赶紧回报刘国轩,当晚清军在八罩岛过夜。

在刘国轩阵营这边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邱辉与黄良骥建议,乘清军立足未定,夜晚落潮时,派精兵冲杀敌阵,必能取胜。刘国轩则不以为然,认为施琅徒有虚名,只须严防使敌船不能靠岸登陆,则将自败。或许正是刘国轩的大意轻敌让他没有在将军澳、南大屿等岛设防,给了施琅可乘之机。

刘国轩认为将兵力集中在娘妈宫前平静水域中,阻止施琅登陆,即可稳操胜算,时间愈久则对施琅愈不利。沙场宿将刘国轩的主要战略意图是要以逸待劳,阻止清军舟师登陆就可打消耗战,但这个作战思想的核心是澎湖一带的“风信”变幻莫测,清军水师极容易触角沉没。

刘手下的副将邱辉则反问万一没有台风则又将如何,刘国轩举俗语回答:“六月三十日,有暴三十六,焉有无风之理?”作为一个台湾人刘国轩大概是经历了无数次台风了,对台湾海峡内部台风的脾气了如指掌,他压根不相信在六月间会没有台风。反过来说作为郑军主帅的刘国轩把战役的关键寄托在自然力量,也就是台风的到来上。

等到听说施琅把军队转移到八罩,刘国轩就更加得意了。他洋洋自得地嘲笑施琅是个土包子,压根不晓得水文规律。不明天时,不知地利,谁谓施贼知兵?诸君但饮酒以俟其败矣!

从水文学的角度来看刘国轩的说法并没有错,因为八澳地方“湍最急,其下有老古石,坚如铁,利如刃,偶风动,船底触之立破,而澎湖又不可三日无风也。”按照今天航海的术语来说,这里是湍流区,且对航船具有极大的危险性,绝不是排兵布阵的好去处。

可是不知道是天意然否要灭刘国轩和明郑集团,当双方交战的时候没有台风,“虽数有风,闻雷皆止”,于是最后刘国轩不得不慨叹:“天亡我也!”真是天时不在啊!十六日晨,施琅舟师齐抵澎南海域,刘国轩乘快哨小船急驶如飞,在娘妈宫前澳内往来布阵。

施琅令先锋官蓝理等率七艘鸟船首先冲击敌阵,随后又派出第二批船只。刘国轩指挥船队排列迎战。双方开炮对击,互相冲突。时值南潮正发,清军前锋数船被海潮逼进炮台,受到对方船队包围。施琅急令其座船直冲敌阵前去解围。于是双方激战,互有伤亡。

十八日至二十一日,清军进取虎井、桶盘屿。二十二日早七时,施琅决定发动总攻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80艘当后援部队。天亮前,开始刮起台风。7时—9时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到了中午,台风受到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开始吹南风,风向转变成对清军有利。

施琅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郑军全面崩溃,江胜战死、邱辉自焚,共毙伤郑军12000人。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吼门退往台湾,澎湖各岛郑军都向施琅投降。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该来不来的台风在最后还是断送了刘国轩的作战计划,反倒助了施琅一臂之力,这真可谓是风向难测啊。

郑军战败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开始不安。为了延续政权的生存,有将领提出远征菲律宾,得到冯锡范同意。但远征菲律宾的军队却不过是去抢掠了一番,并无大的建树,最终为刘国轩阻止。

施琅随后统兵登陆台湾,接受了郑克爽的纳降,台湾正式收复。后来清廷为了是否把台湾并入版图产生争论,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费不小,主张弃守。施琅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为七省藩篱不可不守,说服清廷将台湾并入版图。

已故著名明清史专家傅衣凌先生曾指出:“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说,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完美的写照。

标签: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 最后却被处以车裂之刑且遭灭族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死商鞅?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曾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可秦孝公一死,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杀掉了商鞅,尸身车裂,全家被杀。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商鞅这个人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从一个小小的无名之辈到最终用惊世变法改变战国时代的格局,从最初的游

  •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 成功加强皇权 司马曜是如何振兴皇权的,东晋皇权振兴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司马曜是东晋第九任皇帝,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恢复司马氏皇权,遂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并成为东晋开国江左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司马曜首如何振兴皇权的?东晋皇权振兴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西晋晋惠帝时期,由于晋惠帝大权旁落于皇后贾南风,引发“八王之乱”,西晋政权

  • 满清:兴也八旗,亡也八旗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八旗是女真人社会的基础,是生活和军事上的基本组织形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八旗制度更加完善,各个骁勇善战,谁知道在江山安定之后,与汉人差异明显的八旗后人,竟然成了纨绔子弟和废柴的代名词。穿越到清末,你会看到这样一帮人:多有玩雀斗鹑的嗜好,每天无事,出入茶楼,镇日流连,互相玩赏。雀声鹑影,彼此乐也陶陶

  •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历史上越王勾践的屯兵之所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越王勾践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君主,他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力量的复苏,并一举击败宿敌吴王夫差,成功复仇,整个过程非常热血。在1992年6月的一天,当时的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出现干旱,于是在衢江北岸一个距离县城5公里左右的小村庄,就是现在的小南海镇的石岩背村,几个农民为了浇稻田

  • 清朝街头理发匠:洗头、剃头、编大辫子一套服务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清朝的发型是从后金时期发展而来的满清规定的,男子必须要留辫子以及剃掉额发,当时的理发匠人剃头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呢?当初清兵破明,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于是“剃头令”就下来了。从17世纪中开始,所有汉人都要接受满人的发辫。于是剃头业可谓是火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这个歇后语说的就是旧时的理发匠,

  • 三国里谁才是真正的撩妹高手?吕布自称第一,此人笑了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三国题材的小说中,有关情爱片段的描写都很少,而且都很隐晦,毕竟战争题材的小说不太适合描写这些,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三国的撩妹高手好好发挥。其实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更多的是描写吴蜀魏三国之间就统一而发生的各类战争计谋的描写。其中不难看出,这样的题材更加吸引男人的目光。因为女性多为感性动物,她们喜欢的

  • 顺治帝去世前为什么不愿传位于康熙?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清朝的皇位争夺一直是比较激烈的,顺治帝死后传位给康熙这件事,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疑团。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福临(即:顺治皇帝)因出天花卒于养心殿,遗诏命皇三子玄烨继位。福临真的属意于玄烨(即:康熙皇帝)吗?(图)顺治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

  • 《红楼梦》里的甄士隐为什么要当和尚?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不知何时起,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朝,巨隐隐于庙这个观念开始在文人圈子中盛行,甚至带进了小说里,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就是一位选择出家当和尚的世外高人。红楼梦里有不少逸士高人,比如甄士隐等人,本来也是胸藏锦绣,喜欢吟诗作赋的文人。那甄家在苏州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家,虽然不是达官贵人,却也是小康之家,不愁吃穿。一

  • 勾践能灭掉强大的吴国,只因背后有他指点江山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它教育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其实这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以勾践的才能,没有下面这位的帮助,也是绝不可能完成大业的。勾践很努力,但仅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勾践如何努力,越国和吴国的差距也难以超越。(图)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 手握重权的华盛顿为什么拒绝当皇帝?一封信让所有部下不敢再提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华盛顿被尊为美国国父,他带领美国完成了独立战争,使得这个现在最强大的帝国深深扎根在了北美,除了起到了领袖作用外,他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采用了共和制而非帝制。一列克星敦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5年6月15日,在各州代表参与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由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提名获全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