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智囊」「丞相」第一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智囊」,古人对聪明智慧之士的称呼;「丞相」,中国古代官名,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智囊」的是樗里疾,第一位当上「丞相」的还是樗里疾。樗里疾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牛?
樗里疾,也称樗里子,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因其足智多谋,在待人接物上又能说会道,所以秦国人都称他是个「智囊」人物。樗里疾一生先后辅佐过秦国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君王,我们就以此来简单梳理一下樗里疾的一生。
1、秦文惠王时期
公元前330,秦惠文王封樗里疾为右更(秦国爵位),派他带兵攻打魏国的曲沃。此战,樗里疾初露锋芒,顺利拿下曲沃。他把那里的魏国人全部赶走,佔领了城邑,把曲沃周围的土地併入了秦国。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任命樗里疾为将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庄豹,拿下了蔺邑。
公元前312年,樗里疾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战败楚将屈丐,夺取了汉中地区。樗里疾因此被秦惠文王赐封樗里子,封号「严君」。
2、秦武王时期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驱逐了张仪和魏章。公元前309年,秦国首次设置「丞相」官职(也是历史首次),任命樗里疾和甘茂为左右丞相,于是樗里疾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丞相」。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为了满足其好大喜功的个人私慾,下令甘茂攻打宜阳,準备消灭周室。据《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韩国地名),取周室而代之,你如果能为我实现这一夙愿,我将至死不忘。」
甘茂答应了秦武王的要求,但要进攻三川进而消灭周室,必须先攻下韩国的宜阳。宜阳是韩国的大县,是上党和南阳两部间的贸易要道,长期以来,韩国在宜阳积聚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所以,宜阳名义上是一个县,实际上却相当一个郡,想要攻打下来并不容易。
果然,甘茂攻打宜阳,5个月还不能攻下,樗里疾和公孙衍等人劝谏秦武王放弃这次不切实际的行动,但秦武王最终还是没有听取樗里疾的劝谏,反而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才攻克宜阳。
秦武王此人好武力,喜欢与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如愿以偿,进入东周洛阳后,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秦武王落次下场,除了本身的性格原因外,与他不听樗里疾等的劝谏不无关係。有人可能会说,樗里疾既然明知秦武王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何不像历史上的比干劝谏纣王那样力劝?这里我只想问一句:如果樗里疾当时像比干那样冒死劝谏秦武王,那么樗里疾还称得上「智囊」吗?
3、秦昭襄王时期
由于秦武王因年早逝,无后,群臣迎立秦武王异母弟、在燕国作人质的公子稷回国继位,这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能够顺利得以继承大位,有宣太后、魏冉等人的功劳,也少不了樗里疾的功劳。试想,如果当时樗里疾站出来坚决反对,秦昭襄王嬴稷能否顺利继承王位?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记载的「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这句话来看,樗里疾显然是支持秦昭襄王的,否则就不会「又益尊重」樗里疾了。从这件事情看,樗里疾对维护秦王室的稳定,以及在为秦国选择明君上,实在是功不可没。
公元前306年,樗里疾率兵攻打蒲城。蒲城的长官十分恐惧,便请求胡衍帮忙。
胡衍对樗里疾说:「您攻打蒲城,是为了秦国呢,还是为了魏国?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当然好了;如果是为了秦国,那就不算有利了。因为卫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现在您攻打它迫使它投入魏国怀抱,整个卫国就会屈服并依附魏国。魏国丧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却没有办法夺回来,原因就是兵力薄弱啊。现在攻打蒲城使卫国併入魏国,魏国必定强大起来。魏国强大之日,也就是贵国所佔城邑的危险之时。况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动,若有害于秦国而让魏国得利,秦王定要加罪于您。」
听了这番话,樗里疾出现了犹豫,他若有所思地问胡衍道:「怎么办才好呢?」
胡衍顺势回答说:「您放弃蒲城不要进攻,我试着替您到蒲城说说这个意思,让卫国国君不忘您给予他的恩德。」
樗里疾最终被胡衍说动,说:「好吧。」
胡衍进入蒲城后,对那个长官说:「樗里子已经掌握蒲城困厄的处境了,他声言一定拿下蒲城。不过,我胡衍能让他放弃蒲城,不再进攻。」
蒲城长官十分恐惧,听了胡衍的话,象是见到了救星,拜了又拜连声说:「求您施恩救助。」于是献上黄金三百斤,又表示说:「秦国军队真的撤退了,请让我一定把您的功劳报告给卫国国君,让您享受国君一样的待遇。」因此,胡衍从蒲城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卫国成了显贵。这时,樗里疾已解围撤离了蒲城,回兵去攻打魏国城邑皮氏,皮氏没投降,便又撤离了。
公元前300年,樗里疾死去,葬在渭水南边章台之东。
他临终前曾预言说:「一百年之后,这里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樗里子嬴疾的家在昭王庙西边渭水之南的阴乡樗里,因此人们俗称他为樗里子。到汉朝兴起,所建长乐宫就在他坟墓的东边,而未央宫则在他坟墓的西边,武库正对着他的坟墓,果如所言。因此秦国人有句谚语说:「力气大要算任鄙,智谋多要算樗里。」也因为此,樗里疾成为了看风水的鼻祖,被后世堪舆家尊称为「先师」。
纵观樗里疾一生,他能在风起云涌的战国乱世,在云诡波谲秦国君王更替中屹立不倒,并为秦国的延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实在不负「智囊」美誉。但同时,樗里疾也与历史上的其他智者一样有明哲保身的思想,所以,在政治立场上又往往不够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