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唐懿宗李漼登基 唐朝积弊全面爆发 帝国陷入内忧外患 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为什么会成为唐朝覆灭的起点?

唐懿宗李漼登基 唐朝积弊全面爆发 帝国陷入内忧外患 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为什么会成为唐朝覆灭的起点?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878 更新时间:2023/12/18 14:51:15

唐懿宗李漼是唐朝第17任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天纵。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丧失了“大中之治”的成果。

在唐朝历史上,唐懿宗李漼的存在感很低,以至于很多熟读历史的人也难得想起关于他的事迹。在他在位的14年中,国家虽然小有波澜,个别地区偶有动荡,但都不至于牵动全局,使得本来就没有什么故事的唐懿宗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愈发单薄,只留下几道粗线条任雨打风吹。

唐懿宗是唐宣宗的长子。唐宣宗素有小太宗的美誉,大唐在他手上“夕阳无限好”,无论内政还是外事都有可圈可点的事迹,一度激起了人们对大唐盛世的憧憬。本来这个皇位也不是李漼的,他并不受父皇宠爱,机会最大的是三皇子夔王李滋。只不过因为宦官内部利益分配问题,李漼才从无事王爷一跃成为帝国的主人。

起初,唐懿宗还能积极履行职责,内心还装着政事,通过调整官员的升降逐渐巩固自己的位置,在表面上维持着各方的平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懿宗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隔着无数个白敏中令狐绹。即便白敏中没有多少执政才能,但是当白敏中受伤之后,懿宗发现身边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替代他的人来。以至于白敏中多次请求退休不准,直到受伤后才获得批准。

令狐绹本就是庸碌之辈,加上子孙贪腐,舆论一直不好,为树立形象而被清出中枢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据说,在懿宗即位的问题上,身为宰相一员的令狐绹没有及时表明态度,在是否拥戴上投了弃权票,导致新皇帝对他印象不佳,因此他成为第一个被罢免的先朝重臣。而另一个宰相夏侯孜则因为说了一句“但是李氏子孙,内大臣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爽快的签了字得以继续留任,成为李漼倚重的肱骨大臣。同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提拔杜审权为宰相,逐渐形成了新朝的权力中枢,巩固了皇权。

在对地方藩镇的问题上,唐懿宗表现出了多样性的手腕。对河北割据藩镇,采取安抚手段,让他们不要闹事,关键时刻还能用来平叛。对关系国土安全的河南藩镇和关系到财政收入的江淮藩镇则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保证了政局的稳定。期间,浙东爆发了裘甫之乱,由于宰相夏侯孜举荐了颇有将才的王式平叛,朝廷上下通力协作,裘甫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没有造成大的动荡。虽然南境时有南诏侵犯,但仅限于一隅,总体而言,懿宗前期,一切都还可控。然而,一大波的危机正悄然而至。

首先是皇帝本人动力的不足导致整个朝堂暮气沉沉。

刚上位没几年,本就是庸才的唐懿宗对权力掌控欲降低,对每日的朝政表现出倦怠,逐渐听不进去朝臣的劝谏。这时期的宰相自由度较大,本可以有所作为。无奈朝中缺乏裴度李德裕这样的人物,前后21任宰相都是尸位素餐,只顾为自己谋私,导致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干涉宰相的任免,干扰战局的进展,本就不稳的朝局深度倾斜,最终导致唐懿宗之后的唐僖宗、唐昭宗完全由宦官摆布。

其次是西南的战事愈演愈烈,逐渐引起跨地区的连锁反应,影响深远。

南诏本是世居于云南哀牢王族之一的舍龙一族,起初叫蒙舍诏,因处于其他五诏之南而该名南诏。唐高宗时期,南诏奉大唐为大哥,其他六诏奉吐蕃为大哥,因而得到唐朝的青睐,到开元年间,其首领皮罗阁被玄宗封为云南王,逐渐兼并了其他五诏,南诏正式立国。安史之乱前后,南诏摇摆于大唐与吐蕃之间,成为了吐蕃的帮凶。太和三年,南诏曾一度攻到成都外城,第二年,李德裕镇守四川,积极备战,南诏不敢再犯。

30年后,到唐懿宗咸通元年,安南引南诏攻破交趾城,后被唐军夺回。三年后,南诏又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866年,唐懿宗派高骈大破南诏军,收复安南。此后南诏与唐朝再无大的战争。咸通三年,徐州发生兵变,士兵驱逐了朝廷派的节度使,朝廷派出了曽成功镇压裘甫起义的王式任武宁节度使,平定了徐州之乱。

后来,朝廷为了解决后患,改革了徐州建制,将难以驯服的兵力驻守西南以防御南诏。结果,这一呆就是6年,早已超出了规定的期限。在西南的徐州士卒在庞勋的带领下发动叛乱,唐懿宗先后派出几路人马进行镇压,最终于870年平定庞勋之乱。庞勋之乱虽然平定,还是有一部分人逃到了山东等地。后来黄巢起义,所依仗的就是庞勋部的残余。因此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言“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庞勋之乱成为唐末各阶层起义的发端,标志着唐代从地方性动乱向全国性动乱转变。更有甚者,庞勋之乱爆发后,朝廷征调驻扎河北的少数民族沙陀进行平叛,在平叛的过程中,沙陀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迅速壮大起来,终于成为各方忌惮的强劲势力,在后面的五代时期建立了几个政权。另一支少数民族势力党项也在唐懿宗晚期崛起,渐成气候,到李元昊手上建立了西夏,成为宋朝的重大威胁。

反而是对一心归顺的张议潮集团,唐懿宗施展帝王权术不断进行打压。先是设立了天雄军节度使,镇守秦州,扼住陇右咽喉。到咸通二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后,朝廷又将凉州的管辖权收回,两年后又设立凉州节度使。咸通八年,张议潮被迫进入长安,留守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一直想向朝廷要象征权力的节度使旌节,朝廷一直未曾赐予,导致张淮深的威望遭到严重损害,最终被害。

最后,唐懿宗自己的一些行为加深了唐帝国的危机。

在大厦将倾时,唐懿宗不是力挽狂澜,扭转局面,而是接二连三做了一些离心离德、有损国家实力的事情,唐朝再也没有能力爬出深渊,只有越来越快的坠落。咸通十四年三月,唐懿宗效法唐宪宗,派使者去法门寺迎佛骨,群臣纷纷上书劝谏,甚至抬出宪宗迎佛骨不久而亡的例子。但是唐懿宗不听,执意迎奉,四月佛骨进入长安,朝廷和百姓大肆铺张供奉,其奢侈的规模和所花费的财物远超宪宗元和中兴时期。结果三个月后,唐懿宗便病入膏肓,匆匆而逝,给儿子留下了深不见底的财务黑洞。

唐懿宗有一女儿同昌公主,是其在危难中所生,因此加倍宠爱。女儿长大了,唐懿宗为他物色了右拾遗韦保衡,且在短时间内将其提拔为宰相。两年以后,同昌公主病故,唐懿宗悲痛异常,不仅追究医官的责任,而且将其及亲属三百余口处死,还将给无辜者求情的宰相和京兆尹贬黜,大权落在韦保衡和另一个佞臣路岩手中,后来路岩也被韦保衡清除掉,大唐朝堂没有一丝生气。

其实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红日西坠,非人力可挽,唐懿宗明白自己无论如何努力终将徒劳一场,还不如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过好自己就行了。正因为他的不努力,34年后,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终结,中国历史进入了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分裂时期。

历史上发生于盛唐时期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因为受到变乱的影响,唐朝在此后开始出现内外交困且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但即便如此,唐朝还是勉力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唐朝出现了如唐宪宗、武宗以及宣宗这样的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同时也出现了唐懿宗、唐僖宗这样的无能昏君。而在这些有道明君与无能昏君之中,唐懿宗李漼无疑是一个处在关键历史节点的皇帝。

之所以说唐懿宗李漼是一个处在历史节点的皇帝,主要在于唐懿宗继承的是“大中之治”的政治成果,但他开的确是唐朝覆灭的起点。不同于唐宣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唐王朝陷入了一个萎靡不振的境地。以至于到了唐懿宗离世的时候,唐王朝内部已经破败不堪,并最终催生出“黄巢起义”的浪潮。当我们纵观整个晚唐时期的历史,便能发现唐懿宗对于唐朝的覆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换言之,历史上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可以说是唐朝覆灭的起点。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唐懿宗在位的十四载岁月所以会成为唐朝灭亡的起点,主要还是在于唐懿宗本人。虽然在唐懿宗继位之前,唐代宦官与藩镇问题开始不断祸乱唐王朝,但是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在民间却依然存在。可是,这样的情况却在唐懿宗在位的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因为,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并没有展现出治理唐王朝的兴趣,而对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根据史料的记载,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可以说是宴饮无度并且崇尚奢靡,而每次外出游玩都需要十余万人,这中间包括军队、内侍以及跟随等等。这里有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时唐懿宗在位时期竟接连拜祭了十六个皇陵,而在拜祭皇陵的同时更是铺张浪费。当然,这样的情况仅是唐懿宗在位时期的冰山一角。但就是在唐懿宗奢靡生活的背后,所呈现出的则是大唐江山的破败景象。

抛开唐懿宗个人的原因不说,在唐懿宗整日纸醉金迷的同时,唐朝内部的情况却已经同“大中之治”时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史料的记载,唐懿宗咸通二年颍州大水,房屋庄稼多被淹没。咸通四年东都洛阳及周边州郡大水,八年河中、晋地发生地震,九年十一月江淮大旱且有蝗灾。同时,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不仅自然灾害频发,还有战争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南方的边患问题,更是耗尽了唐帝国的财政。

以至于,到了唐懿宗在位的末期,官员上书称“户口逃亡,田畴荒废,天不敷佑,人多艰危”可见,到了唐懿宗的执政末期,唐王朝内部便已经有流民不断的情况出现,这些流民在日后则成为了“黄巢起义”的有生力量。而针对这股力量,唐王朝也无法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因为,在这段时期帝国的财政早已破产。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自唐宣宗大中八年起到唐懿宗咸通四年,唐朝的户部便已经积欠一百五十万余万钱以及布匹。这里可以推测的是,伴随着唐懿宗奢靡的生活,以及庞大的国防开支,唐朝只能采取增加赋税的方式来解决,这便为日后唐朝统治基础的彻底崩溃埋下了隐患。

历史上在位十四年时间的唐懿宗,同他的父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就是这个本质上的区别,使得唐朝彻底失去了“大中之治”的成果。以至于,在唐懿宗死后,唐王朝旋即便陷入了漩涡之中,并最终走向覆灭。

标签:

更多文章

  • 湘军在晚清时期到底有多强,曾国藩是怎么把湘军训练的那么厉害的?曾国藩和湘军对中国近代时局有哪些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曾国藩建立湘军的时候,正是满清国运危机存亡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遭遇大变乱、大灾难的时刻。曾国藩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凭着一腔爱国之情,他在战争中自学成材,尽管他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可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

  • 清缅战争是乾隆帝十全武功中最滥竽充数的胜利 此战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 国力强盛的大清国为什么收拾不了小小的缅甸?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清缅战争以缅甸入侵中国为开端,但却是一场双方以争夺地区利益与霸权为目的的战争,战争以中缅议和、缅甸名义上对中国称臣为结局。清缅战争中,国力强盛的大清国为何收拾不了小小的缅甸?缅甸,一个我们印象中的东南亚小国,却在我国明清时期给中原王朝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甚至数次刀兵相见。在明朝万历年间,明军就曾挫败过

  • 清朝的和亲政策对比汉唐有哪些过人之处,清朝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政策有什么本质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和亲是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达成具有政治目的联姻,在中国历史上,匈奴、蒙古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从来都是难于被驾御和控制的,但是清朝统治者却做到了这一点,实现了真正大一统的王朝统治,而满蒙联姻应该是其诸多有效手段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历史上第一次和亲,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当年,刘邦出动大军北伐,结果在平

  • 机关算尽:一代奸雄汪精卫之死真正内幕曝光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我们都知道汪精卫投靠日本,是著名的大汉奸,但其实早期的汪精卫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也曾舍身取义刺杀晚清大臣,不过后期叛国投敌,实在可惜,引得人人得以诛之,那么他最后的真实死因真的如资料所说,是病死在日本的吗?汪精卫早年中枪之后留在脊椎骨的子弹一直未能取出,在1943年11月旧病复发,赶赴日本治疗。

  • 他妙评水浒,一语道破官逼民反,终因狂妄惨遭清廷斩杀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金圣叹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我们现在读的很多小说名著都是他点评的,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性格很狂妄,最终导致了自己被斩首的命运。随着明清小说的繁荣,一大批眼光独到的文学评论家也应时而生,活跃在“书评”行业,如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和脂砚斋等。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或点评、或揭露、或修定、或丰富

  • 史学新说:俄教科书是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的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分裂为两个占领区:苏联和美国占领区。根据国际条约,在外国军队撤出后应举行全国大选。但是,在共产党和亲美力量在全世界对抗的情况下,这些条约并未履行。在撤军前,苏联在北方扶植了自己的金日成独裁政权,而美国在南方扶植了自己的李承晚政权。1948年,朝鲜分裂为两个国家:北方的朝鲜民主主

  • 孙皓杀人如麻 亡国后却还能享受荣华富贵 孙皓是怎么变成亡国之君的,刘禅和孙皓作为亡国之君 为什么都能得以善终?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孙皓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初期,施行明政。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武帝感到惶怖。孙皓是怎么变成亡国之君的?公元264年,东吴第三任君主孙休驾崩,三十岁的孙休英年早逝,遗命大臣濮阳兴、张布辅佐其子继位。史家对孙休的评价虽然远高过孙皓,但在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上

  • 宋朝和明朝相隔90年 给人感觉为何相隔甚远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还不知道: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0年,为何感觉相去甚远?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朝灭亡于公元1279年,明朝建立于1368年。要这么来算的话,宋朝和明朝之间,其实只间隔了90年的时间。但是我们会感觉,宋朝和明朝,相隔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元朝表示:你们把我当空气吗?事情

  • 姜维忠心耿耿,为何却不得刘禅的信任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诸葛亮病逝以后,蜀国内部也不像之前那样团结了。刘禅为了收紧权力,废除了丞相之位,意思就是防止朝中有第二个诸葛亮出现。而此前实施的北伐计划也遭到阻挠,只有姜维坚持带兵北伐。但因迟迟见不到成效,导致朝中有人说姜维此番其实是另有目的,因此被刘禅所猜忌。此后姜维便一直得不到刘禅的理解,又怕回朝会遭到陷害因此

  •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杀钩弋夫人不可,钩弋夫人的背后有谁?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杀钩弋夫人不可?钩弋夫人的背后有谁?对此,汉武帝给出的理由是担心“子幼母壮,必乱朝纲”。但其实,钩弋夫人背后的外戚才是他担忧的重点。从汉武帝的角度来说,他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汉朝的经验,汉惠帝年轻并且仁懦,吕后专权,大肆迫害刘氏宗亲;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对汉文帝有巨大的影响力;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