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西戎,为什么说秦穆公是春秋时期最尴尬的霸主?

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西戎,为什么说秦穆公是春秋时期最尴尬的霸主?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26 更新时间:2024/1/5 9:49:21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使秦向东扩张屡遭挫折,于是秦穆公便战略转移,谋求向西发展。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开辟国土千余里,遂称霸西戎。

晋文公称霸中原差不多同时,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大举向西部发展,消灭多国,辟地千里,逐步成为雄踞西部地区的一方之霸。秦虽地处西陲,但穷根究底起来,他们其实还是与中原各族同祖同源的。“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秦的先人也是黄帝子孙了。在古代,秦大约是殷商玄鸟图腾的一个支族。

在周兴殷亡之际,在社会的大动乱中,这一支族开始由东方的沿海地区迁徙到了西北的黄土高原,再进而西向,与当地土著的戎、羌族人杂居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族类。在逐步融合与归并中,形成了强悍的秦人。周平王东迁时,由于勤王有功,周平王秦襄公为诸侯,赐岐以西土地。意思是说,这些西部土地原为周王所控制,后来被戎人侵占,如果秦能将那里的戎人驱走,这一大片土地将为秦所有。秦襄公之后的几代国君都为这一使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而最后完成这一使命的是秦穆公。

秦穆公的霸业从网罗人才始。上面说到,秦晋的联姻对秦国来说获取的直接利益是据有了虞国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又举荐了正隐居于齐国山野之地的寁叔,在长期征战中,穆公又从晋国、楚国甚至戎人中物色到了一大批治国大才,对秦本国的可用之才如公孙支、内史廖等,也尽力起用。

秦穆公正是靠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集团的大力辅佐,才得以成就霸业的。在当时,秦穆公的图霸之心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他大力兴建宫殿,名之为“霸城宫”。他把关中的一条原名为兹水的河流,更名为“霸水”。他挥鞭指着滚滚西流的河水说:“霸水流向哪里,秦国的霸业就将指向哪里!”

为了能集中力量消灭西戎,秦穆公先用武力扫清了周边地区。他先是向茅津之戎进攻。茅津之戎地处今山西平陆一带,阻挡了日后秦向东发展的道路。这次进攻很快取得了胜利。之后,秦灭梁国,又灭芮国,接着又用武力把陆浑之戎赶走。四方之患清除后,秦就把矛头对准西戎了。

这时,西戎也似乎感觉到了这一点,就派最有才气的谋臣由余到秦国来观察动静。秦穆公接见了由余,先带他去观看了秦国都城的高大华丽的宫殿,以及种种豪华的生活设施。然后笑着问由余:“我们这里的一切,你都看到了,怎么样?”由余显得不屑一顾地说:“你这些建筑啊,如果是由死鬼建成的,那么我不客气地说,是太劳神了;如果是由老百姓筑成的,那么无疑是苦了百姓。如此劳神和苦民,其后果是可以设想。

秦穆公并不生气,像由余这样的人,长年居于戎地,能说出这样的话,使秦穆公感到十分的奇怪和惊异。他以反问的口吻说:“中国历来以诗、书、礼、乐、法度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可是还时时出现混乱局面,现在戎夷之地连这些都没有,要想达到治理,不是太难了吗?”

由余笑着回答了长长一大篇话:“单靠这些来治理国家,这正是国家出现混乱的缘由。黄帝制定了礼、乐、法度,自己率先执行,得到的是小治。到得后世,当政的人渐渐地骄淫起来,要下属按法度办事,自己却乱法失度,过着荒淫无度的日子,这样社会怎能得以治理?而你所说的戎夷之地是不同的,他们那里虽说没有什么诗、书、礼、乐、法度,但在上位的人能以淳朴的德行待人,在下面的人能以忠信事上,这叫做是‘不知所以治之治’,可说是真正的圣人之治了。”

从由余的这番话看,当时西戎地区的文化水准和政治管理水准是不低的。这一席话竟说得秦穆公无言以对。秦穆公十分敬重这样一个对答如流的人才,决定要留他下来。秦穆公听取内史廖的意见,采用了离间计。先是把由余较长时间地留在秦国,使戎国对他产生疑虑。同时,又派遣了一个大型女子乐队到戎君那里去,以消磨戎君的志趣。

果然,戎王终日沉湎于声色之中不能自拔。由余回去后,一再劝谏戎君,戎君就是不听。由余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投奔秦国了。秦穆公十分高兴,以上宾之礼迎接了这个特殊的客人,并向他请教伐戎的方略。由余知戎王已不可救,就一心助秦灭戎了。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用由余的计谋向西戎发动进攻,用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个把十二个西戎国消灭,辟地千里,实现了秦穆公称霸西戎的目的。这时的周天子也十分无奈,看到秦国强盛了起来,就顺水推舟,派出以召公过为首的代表团表示祝贺,并以金鼓作为贺礼。秦穆公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基地后,就着力于向东发展,这就势必与东部的大国晋发生矛盾,破坏以前建立起来的“秦晋之好”。

公元前653年,周襄王之弟子带利用外力攻击周王,周王无奈,只得出逃于郑。周襄王派人向晋、秦告难,晋文公带兵击王子带,帮助周襄王归国,这时秦穆公却派兵于河上,坐视不动。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刚死,秦穆公就出兵攻晋。百里奚一早就赶到秦穆公住处,亢声说:“秦晋宜和不宜战,况趁晋国君新亡而攻战,那是不义的。”可是,秦穆公一点也听不进,刻意出战,结果被早有准备的晋国打得大败而归。

之后,秦晋之间仍有一些战事,可以说是互有胜负。两年后,功名卓著、雄心勃勃的秦穆公去世了。当时的秦国在葬礼上还比较落后,还实行着殉葬制度。因为秦穆公在秦国历史上是一个“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的有为国君,葬礼也特别的隆重,从死的人数高达一百七十七人,连秦国最优秀臣子子舆等三人也一起从葬了。这件事受到了后人的批评,认为这在秦国历史上是十分可悲可哀的事。

秦穆公能称霸西戎,并不是偶然现象,秦穆公有其自身的特点。

敬贤礼贤,知错能改

秦穆公虽然说出百里奚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太老了就不中用了,但他发现百里奚确有才能后立刻就纠正了自己的说法,并将国政交给了百里奚,对贤者给予充分的信任。在秦国三将战败后,自己能穿孝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继续委以三人兵权,以至于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晋国一雪前耻。

恩怨分明,因势利导

秦穆公对晋国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可以说又爱又恨,当晋国遭遇天灾需要粮食时,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建议,百姓无罪,体现了明君风范,当然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一种宣传而已,至于始作俑者当然是身边的贤臣能人了。同时他又助晋文公重耳回国继承大统,为了重耳这位兄弟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殚心竭虑。不过换一个角度,重耳不过是秦穆公要控制晋国的一枚关键棋子,他自然要鼎力相助。收买人心和四海归心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失败者的自白,一个是成功者的史书罢了。

英明果敢、多谋善断

秦本纪的最后有这么一段描写,说的是秦穆公死后有很多人陪葬,这里面还包括一些秦国的能臣,因此说秦穆公最后有一个大污点不能成为霸主。因为如果此事属实,那么秦穆公岂不是老糊涂了让能臣陪葬,谁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呢?我看除非是发疯了,否则我都不会搞这么蠢的事。如确实让能臣陪葬,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这几个人对于太子是有威胁的存在,如不剪除后患无穷,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吧。

为什么说秦穆公是春秋时期最尴尬的霸主?

其实秦穆公在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说是一位霸主,但是秦穆公的事业只是局限在秦国,而像同一时期的齐桓公还有楚庄王等霸主都已经问鼎中原,尽管秦穆公跟这些霸主们相比“功绩”有点拿不出手了,但是他在位期间灭了十二个小国,把秦国的疆域扩张了几千里,还把戎人赶跑了,这对整个秦国来说作用非常大,保证了秦国后期的雄起,所以也是一任明君了。

当然秦穆公没有问鼎中原,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制约,比如在他掌权的时候,齐国、楚国还有晋国都已经是强国了,这三个诸侯国基本上已经把中原地区这块肥肉给瓜分了,而且秦国长年偏居一隅,地处偏僻,想去中原地区可是中间有晋国和楚国阻挡,最关键的是那些中原的诸侯国们非常歧视秦国,认为秦国人跟“戎狄”没什么区别,所以秦国想进军中原,难度非常大,所以秦穆公只能在春秋五霸中当个“第六霸”了。

虽说秦穆公在春秋五霸中是个配角,但是他在位四十年,为秦国的雄起做了扎实的铺垫,四处招揽人才,仔细的分析国际局势,努力发展经济建设,还给军队更换精良的武器装备,到处东征西讨,消灭了周围的其他小国,这使秦国的地盘扩展到渭水流域,在做了这一切之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这时候秦穆公就想挺进中原了。但是非常可惜,秦穆公仔细制定的战略计划泡汤了,他原本想的是先跟晋国搞好关系,然后通过联姻还有军事援助等手段,逐渐控制晋国。

在这一切妥当之后,出兵中原,称王称霸,所以秦穆公趁着晋国的骊姬之乱,干预晋国的内政,晋惠公、晋怀公还有晋文公的登基,都是秦穆公背后推动的,特别是晋文公,秦穆公把宝都压在了他身上,先是帮晋文公夺回政权,然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文公,以延续“秦晋之好”,这样来笼络晋文公。

但是秦穆公忘了一个道理,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晋文公是得过他的好处,还是他的女婿,但是为了利益,父子都能反目成仇更何况是老丈人跟女婿呢?秦穆公想进军中原,跟齐国和楚国一决高下,但是晋文公想独霸中原,两个人产生矛盾,最后晋国死死的把秦国关在了西北一带,秦穆公的战略泡汤了。

秦穆公最后发现,自己的心血都白费了,不光白费了,还帮助晋国成为了天下霸主,但其实秦穆公走到这一步,也不算是血亏,但是之后他居然想以小博大,用武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他趁着晋文公去世之际,派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想要袭击郑国,但是没想到郑国没有打下来,在崤山一带反而被晋国的伏兵给打败了,连三位主将都被绑了俘虏。

这一场战斗也让秦国跟晋国多年的友谊化为灰烬,秦穆公不甘心,不断的去找机会攻打晋国,但是每一次都被晋国杀得大败,后来又跟楚国结盟,秦楚一起攻打晋国,这一次晋国输了,从霸主的位子上跌了下来,但是这么做楚国得了好处,最后还是没有实现霸主梦。

所以在春秋争霸这一场大战中,秦穆公可以说是输的非常惨,连续两次成就别国,让人觉得十分可惜,秦穆公治理国家的“雄才”是有了,要是在辅以“大略”,我想问鼎中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秦穆公的眼光非常差劲,导致最后只能在春秋五霸边缘混迹,只能算是一国霸主,无法制霸春秋。

标签:

更多文章

  • 清末铁帽子王父子四人,最帅王爷败家败出新花样,他死后儿子靠捡破烂为生!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后期丧权弱国,对外完全缺乏斗志,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清朝末期最败家的王爷载搏,他是有多败家呢?清廷垮台后,奕劻和三个儿子——载振、载搏、载抡都先后逃到天津,寓居在天津租界。父子四人基本上再没做过什么事,最后基

  • 为什么说元朝之后蒙古再无帝国,元朝灭亡后蒙古为什么再也无法崛起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都到哪里去了?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朝不仅结束了中国古代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还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华帝国。但是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都到哪里去了?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起,短短数十年

  • 明光宗朱常洛:三十九年苦熬终登帝位 在位一个月就暴毙身亡 被称为一月天子 明光宗朱常洛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朱常洛是大明王朝中一位十分短命的皇帝,只在位一个月就暴毙而亡。明光宗朱常洛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么?真的是因为纵欲过度吗?那一年,万历皇帝正青春20岁,刚亲政不久的他心情格外舒畅。那一日,万历去给母亲李太后请安,恰巧太后不在。太后宫里洗手的丫鬟王氏长得极为漂亮,万历一时兴

  •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席卷大半个中国 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1年1曰11日,洪秀全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

  • 宋朝最厉害的美女,从歌伎到皇后,用一生证明了没有亲生孩子也能母仪天下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女子,今天小编说到这位是宋朝最厉害的美女,她从歌伎到皇后,用一生证明了没有亲生孩子也能母仪天下。在古代历史上,女性的才华是被掩盖的。“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的“三从四德”等条条框框,将女性层层约束在柴米油盐里,无声无息地度过一生。但亦有许多优秀的女性,凭借一身才

  • 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 为什么科举制度的兴起会伴随着一个帝国的灭亡呢?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为何说科举的兴起会伴随着一个帝国的灭亡呢?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

  • 施琅是如何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的施琅到底是叛徒还是忠臣?该如何正确评价施琅呢?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施琅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历史上对施琅的评价不一,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后世对他的分歧主要是:他收复了宝岛台湾,促进了祖国的统一;但是,他身为明臣,却背叛了大明王朝,投靠了清朝政府,所以,也有人说他是叛将。那么该如何正确评价施琅呢?施琅,字尊侯,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熟悉海战。20岁时,他参加郑

  • 泾原兵变使得唐德宗为首的统治阶层颜面扫地 泾原兵变产生了如何的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公元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并被叛军包围一月有余,史称奉天之难。泾原兵变原为士卒因不给赏赐而发动的反抗斗争,后被野心家朱泚利用。李晟善于组织和扩大兵力,团结内部,激励士卒,正确选定主攻方向,采用灵活战术,乘势连续进击。迅速平定了朱泚叛乱。唐德宗李适即位于大历十四年五

  • 江东小霸王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能改变三国走势吗,孙策明明有儿子 为什么要把基业传给其兄弟孙权?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孙策是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孙策,吴郡富春人。《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但是在一次狩猎中为被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

  • 朱温叛齐降唐,绝不是唐王朝的福音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朱温是跟随黄巢起义的骨干领导,但是后来却因为形势所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投降了大唐。殊不知这却成为大唐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一个地方军阀只有军队没有虎将,想要在强食弱肉的时代继续存在下去,那是很难的。朱温也意识到这一点,在追随黄巢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他很注意结交朋友,很多后来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如: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