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施琅是如何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的施琅到底是叛徒还是忠臣?该如何正确评价施琅呢?

施琅是如何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的施琅到底是叛徒还是忠臣?该如何正确评价施琅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373 更新时间:2024/1/10 9:09:46

施琅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历史上对施琅的评价不一,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后世对他的分歧主要是:他收复了宝岛台湾,促进了祖国的统一;但是,他身为明臣,却背叛了大明王朝,投靠了清朝政府,所以,也有人说他是叛将。那么该如何正确评价施琅呢?

施琅,字尊侯,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熟悉海战。20岁时,他参加郑芝龙的部队,为左冲锋。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但施琅颇不甘心。因为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背父抗清,施琅就带着弟弟施显一起投靠了郑成功,成为郑成功手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

施琅性情耿直,见到看不惯的事就要指出来。而郑成功同样是武人出身,性情火爆。不久,施琅对郑成功的“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议异,令郑成功很不高兴,并削去了施琅的兵权。后来,施琅在不听命令的情况下,秉公执法斩杀了郑成功的亲信曾德。郑成功大怒,两人反目成仇,施琅和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都被逮捕。施琅用计侥幸逃脱,而他的父亲和弟弟却遭郑成功杀害。

绝望的施琅为求保命,只好投降清朝,后屡立战功,从副将一直升到水师提督。1668年,施琅向朝廷上奏:“郑逆负嵎海上,虽戢翼敛迹,未敢突犯,而沿海不宁,朝廷两次招抚,尚梗顽如故。若恣其生聚,是养痛也,宜急剿之。”康熙召施琅进京,面陈进兵方略。

施琅为康熙分析了郑氏实力,“战船不过数百,郑经智勇俱无,各伪镇亦皆碌碌”,认为“台湾计日可平”。但是朝廷内部对是否统一台湾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大臣以“风涛莫测,难必制胜”为借口,反对出兵台湾。施琅的建议没能被康熙采纳。

1681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上奏说,郑经已死,子克塽年幼,大臣争权,此时出兵必能获胜。经李光地举荐,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出兵事宜。二十年四月,给事中孙蕙认为征台湾宜缓。七月,户部尚书梁清标也表示反对,康熙帝下令暂停进剿台湾。九月,施琅向康熙帝上奏保证必能收复台湾。康熙帝最终下定决心,同意了施琅的意见。

经过两年的准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派施琅率水师二万、战舰三百,攻打台湾。当施琅进兵之时,刘国轩、冯锡范致书福建总督,表示郑克塽愿称臣入贡,但不剃发、登岸,如琉球、高丽例,康熙帝断然拒绝郑氏集团的要求,指出“台湾贼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六月,施琅由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刘国轩据守澎湖,“凡缘岸可登处,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施琅面对强敌,“乘楼船冲突贼阵,流矢伤目,以帕渍血,督战益力”。经过激烈交战,施琅军队大胜,郑军死者达万余人,刘国轩只身驾船逃回台湾。

眼见大势已去,郑克塽等只能上表乞降。八月,施琅统兵进驻台湾,郑克塽率属下剃发归降,故明鲁王第八子朱柏等人也一并归附,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迎接清军的到来。

收复台湾后,有朝臣提出“迁其人、弃其地”,主张放弃台湾。施琅坚决反对:“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且此地原为红毛所有,无时不在垂涎,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海外无敌,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如仅守澎湖,则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远隔金门、厦门,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大学士李霨、侍郎苏拜与总督姚启圣赞同施琅的主张,康熙帝也支持施琅的意见,认为台湾战略地位重要,“弃而不守,尤为不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派官员管理。从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进军台湾湔,有人向施琅建议:“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之而以雪前冤?”施琅却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勿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与?”他还向郑氏手下声明:“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施琅入台后,前去郑成功庙拜祭,高度评价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声称自己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对郑氏毫无怨恨。

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如何正确评价他?

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疑问: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但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中国统一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有学者认为,要评价作为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施琅,首先不能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更不能充当明朝的遗老遗少,而应客观的认识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满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在此前提下,对施琅做出评价,或许就能比较客观。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施琅及其叛变郑氏集团的经过。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于顺治三年投奔郑成功。由于才干超群,没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将领。不过,由于施琅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路”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发生了尖锐的分歧。但这并不是施琅叛变的直接原因。

在次年4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曾德。由于这名清兵在郑氏军中的地位较高,虽一度率属于施琅部下,但施琅是无权擅自将其处斩的。于是,郑成功盛怒之下便将施琅及父亲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狱中。后施琅竟然奇迹般从狱中逃出,并逃到大陆,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还派人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竟将施琅的父亲及弟弟处斩,将施琅彻底逼上了绝路。至此,施琅遂死心塌地投靠满清,一意同郑成功为敌。

施琅降清后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力主收复台湾,几经周折后,他终于说服清廷不可放弃台湾,最终使清廷下定决心在台湾设府建制。也许有人会说,施琅力主收复台湾是出于个人原因,想为父报仇,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一,清朝平定三番之乱后,那时多的郑氏政权已无力恢复明室,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于是他们与清廷进行了多次谈判,要求“不剃发”、“世守台湾”、“称臣纳贡等。而此时的康熙正好采纳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决定招抚不成再动用武力,于是在谈判中做出了很大让步,允许郑氏在台湾居住,但郑氏必须成为清朝臣民,即使如此,郑氏也没有同意。在郑死后,郑氏内部发生动乱。这时福建总督姚启圣当即向康熙奏请进取台湾,并推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从此看出,清朝用施琅征台,已不是民族战争的继续,更不是什么明清两个帝国之间的对抗,而是清要么统一台湾,要么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我们知道清代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可以说施琅正是完成清统一大业的历史人物之一。

二,清军攻下澎湖以后,有人向施琅进言立刻扑灭郑氏集团一雪前耻,而施琅却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壁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与?”而且,施琅还向郑氏手下人申明:“断不报仇,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可见施琅的心胸是多么的让人叹服。

三,收回台湾后,清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许多大臣就连康熙也认为台湾无足轻重。只有少数人主张守而不弃,施琅便是其一。他挺身而出,力排众议,高瞻远瞩的指出,如果放弃台湾,无论是荷兰人还是叛徒都有可能随时乘隙而入,再次占领台湾。最终康熙改变了原来的主张,决定对台湾设官治理。

在施琅的家乡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占,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也许这便是对施琅最客观的评价。至于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自有不同评说。

标签:

更多文章

  • 泾原兵变使得唐德宗为首的统治阶层颜面扫地 泾原兵变产生了如何的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公元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并被叛军包围一月有余,史称奉天之难。泾原兵变原为士卒因不给赏赐而发动的反抗斗争,后被野心家朱泚利用。李晟善于组织和扩大兵力,团结内部,激励士卒,正确选定主攻方向,采用灵活战术,乘势连续进击。迅速平定了朱泚叛乱。唐德宗李适即位于大历十四年五

  • 江东小霸王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能改变三国走势吗,孙策明明有儿子 为什么要把基业传给其兄弟孙权?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孙策是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孙策,吴郡富春人。《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但是在一次狩猎中为被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

  • 朱温叛齐降唐,绝不是唐王朝的福音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朱温是跟随黄巢起义的骨干领导,但是后来却因为形势所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投降了大唐。殊不知这却成为大唐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一个地方军阀只有军队没有虎将,想要在强食弱肉的时代继续存在下去,那是很难的。朱温也意识到这一点,在追随黄巢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他很注意结交朋友,很多后来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如:硃珍

  • 揭密刘邦与朱元璋都狂杀功臣的共同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开国皇帝们在完成了统一大业后,往往会选择将功高盖主的功臣流放或人道消灭,这也是无奈之举,但是像下面二位做的这么彻底的,就很过分了。说刘邦与朱元璋二人是白眼狼,没有半点儿冤枉的意思。(图)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先说刘邦。在楚汉之争

  • 唐朝藩镇的由来、作用以及局限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唐朝的藩镇制度最开始的目的是保卫边疆,维护政权的稳定,但藩镇高度的自治权使得国家呈现出割据势力的雏形,全国总共十个藩镇,安禄山占了三个,这也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唐朝藩镇设立之前,中央政府在边地上设置有守捉、城、镇、军,总体称为道。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治今甘肃

  • 民国女大学生罕见宿舍照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曾经有一段辉煌时期,那时候的大学生跟现在的大学生相比,虽然条件艰苦了许多,却也更加纯粹。图:民国女大学生穿着旗袍洗衣服,有点不方便,但是还是给这些自力更生的女孩子点个赞。图:民国女大学生在宿舍外晾衣服,养小鸡。图:民国女大学生宿舍真实场景,在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人手一本书的感觉还是

  • 哪位皇帝被自己的嫔妃休掉?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休妃子,从来没有听说过妃子休皇帝这个说法,在清朝末年,借着时代的东风,文秀妃子做了这个千古休皇帝的第一人。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5日,冯玉祥无视优待条件,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并获得大量宫中财物,历史上称这为“北京政变”。溥仪搬进载沣的居处,不久又带着文绣乘汽车来到

  • 他是中国最仁爱皇帝:死后连敌国君主都为之落泪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说起历史上宅心仁厚的明君,我们可能会想到刘备,但是刘备那形象只存在于小说里,现实中的明君,宋仁宗算的上一号。宋仁宗是谁可能有人不知道。但如果加上包拯、八贤王大家就认识他了。对,他就是常在包拯里出现的那位皇帝,狸猫换太子说的就是他。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能够接纳臣子的谏言,有一次包拯屡犯颜直谏

  • 为什么西方传统认为13是凶数?连拿破仑都忌讳这个数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有关西方宗教种种,总是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神秘感,尤其是宗教与政治和文化几乎完全融合,更加突出了宗教的肃穆和神秘。西方人特别是基督教徒最忌讳的数字是“十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千方百计地避开它。(图)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西方人为什么忌讳“十三”?传说很多,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普遍:其一:最初源于北

  • 李清照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有温婉也有大气,极具美感,她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也是一段佳话。中国古代很少有才子佳人式的夫妻,真正的典范莫过于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书香门第,年轻的时候也相互仰慕,结婚后也如鱼得水。两个人不仅都对诗词文学有相同的爱好,而且对金石考据也有研究。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