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玄武门之变中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为什么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中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为什么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381 更新时间:2023/12/24 7:59:33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整个事件的最大赢家,不仅杀了自己有威胁的兄弟还逼迫李渊让位,其中有一点有些奇怪,为什么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呢?

关于事变的细节,尤以《资治通鉴》写的最为精彩。按司马光所说,当时李世民带人设伏,后太子和齐王发现情况有变,慌忙逃窜,而李世民等人便在后面追赶。随即,战斗开始: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

李元吉在骑马逃跑的过程中,先后三次拉弓射杀李世民,但可惜“再三不彀”。此处的“不彀”是指未能将弓拉满,因而射出的箭没有力道,难以伤人。而在后面追赶的李世民,却射杀了太子李建成。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其实李元吉并不是一个菜鸟,他射箭的功夫也十分了得,射中目标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的确让人费解,总共分析了三种原因。首先就是离的太远,李元吉看到李世民的时候就开始跑,而李世民去追,由于每个人的速度不一样,三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李元吉把箭射向李世民,可是远程射击并不能保证能够击中目标,所以最终导致连射三箭都没有把箭射到他的面前。

首先,我们从当时的战斗状况来看,李元吉、李建成在前面骑马奔跑,而李世民则在后面纵马追逐。最先动手的,是李元吉,不过他要射杀李世民,却必须要侧转身形。如此一来,既要骑马,又要转身射箭瞄准,自然难以发力;而在后面的李世民则在视野、操作难度上,都要占据优势;

李元吉和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伏击,似乎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并且在途中放松警惕,也毫无察觉,当看到这一行人的时候,自然是非常害怕,同时也受到了惊吓。人们受到惊吓以后,第一反应就是跑,而李元吉毕竟是练过,所以可以边跑边射箭,由于当时太过紧张,无法集中精力,从而也导致胳膊无力,最终连射三箭都没有将李世民射死。

他和李世民的关系,虽然说现在已经到了双方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了。但是这对于李元吉来说并不重要,因为自己在这其中并不是一个主要的竞争人,自己在其中只是一个辅助作用。所以他不想和自己的哥哥完全的闹翻,所以在射箭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是有着很大的顾虑,想起自己和兄弟小时候一起玩耍的日子,想起兄长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事件,这时候的李元吉有一些难以下手,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射箭也没有下决心只是在随意射击。就这样情景得到了反转!

李世民自身常年在外征战,并且还能够管控着手下诸多优秀的将领的人,自身又怎么会不会武功呢?所以当时年轻的李世民身手一点也不比李元吉差,在遇到危机的时候,自己是有感觉的,再加上他周围还有大批的护卫,在这双重的保险之下,他还是成功的躲过这几次射击,并且还有余力在之后回手反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李世民对于射术的掌握程度!

单纯从史料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包括在战斗中的视野、射箭的姿势以及作战心态等方面,均处于上风,而李元吉仓皇之间未能射杀李世民,倒也比较好理解了。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实包括《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史料,都有为尊者讳的影子。整个事件中,买通玄武门守卫并设伏的是李世民,杀兄诛弟的也是李世民,最后夺取皇位的自然还是李世民。

因此,史书故意强调李元吉先动手射杀李世民,又称李世民从容果敢地杀死了李建成,便使一个伟岸高大的唐太宗跃然纸上了。我个人始终有种推测:当时先动手的很可能是李世民,甚至于李元吉和李建成都没来得及还击。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罢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古代科举时为什么宁愿放弃状元之位也想做探花?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科举在古代的时候为国家选拔了不少的人才,可以说是主导一个国家的兴亡,由此可见科举制度有多么的重要,就像是今日的各种考试和高考也都是由科举演变而来的。科举制度最大的人贡献者就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了,当热李世民的改用也是起到很大的推荐作用,这就是古代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了,对于科举制度,也是被西方给学了去

  • 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是如何解决后勤补给问题的?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大蒙古国建立后屡次对外侵略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蒙古帝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就开创了一个横跨欧亚大

  •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死在冬天,这其中有什么蹊跷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技术缺乏,很多现在看来不是什么大问题的病症在当时可能就算是绝症了,冬天的时候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造成死亡,清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是死在冬天的时候。皇太极去世在9月,顺治去世在2月,康熙去世在12月,雍正去世在10月,乾隆去世在2月,嘉庆去世在9月,道光去世在2月,咸丰去世在8月,同治去世在1

  • 刘邦在临死之前为什么还要下令下了樊哙?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后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死后谥武侯。樊哙原本是街市上杀狗卖肉的屠夫,而刘邦则经常光顾他的生意,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了熟人。后来刘邦做了个小官,樊哙又成为

  • 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古埃及人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神秘,现在埃及的金字塔根据当时的劳动力来说简直就不可能建造的出来,但事实就是这么摆在眼前;还有一点就是木乃伊,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可怖,那木乃伊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古埃及人为什么不论贫富贵贱,死后都要被制成木乃伊呢。这是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即使在阴间的

  • 秦朝如果是扶苏即位 大秦帝国会不会是个长久的王朝?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秦始皇统一六国但是仅仅经历2世就亡国了,如果是长子扶苏继位,秦国的结果会如何呢?也许也会亡国,但至少不会这么短。不可否认,秦帝国的灭亡,其因素很多,一个不容否定的因素,是关于接班人的,一旦有序地、顺利地交接班,秦帝国的基业自然会稳定发展。因此,如果当初秦始皇把秦帝国的皇位能够顺利地交接给长子扶疏,那

  •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几个不同?一个失败一个成功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150年前,日本的“明治维新”打出过一系列旗号:从“尊王攘夷”到“公武合体”,从“王政复古”到“公议舆论”,从“文明开化”到“富国强兵”。那戊戌变法跟它又有什么不同呢?一,改革的国情不同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将军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

  • 唐朝一支精锐军队一共出了五位皇帝 这是怎么个情况?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在唐代的时候有一支名为晋军的军队一直忠于大唐,曾和来犯者朱温对峙过,但就是这么一支一直忠于大唐的军队在唐朝灭亡之后军队内一共诞生了五位帝王。第一位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实际上是这支部队的主帅,虽然他姓李但是他并不是李唐的直系后人,他是沙陀族人,他的祖父被唐懿宗赐姓名李国昌,从而这一支改为李姓氏。

  • 解密: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朱厚熜,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他幼时聪敏,吟诵唐诗,学习古籍,其父亲自辅导,还让他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并经常随父进京觐见皇帝,因而,嘉靖从小就熟知朝迁的仪式和典礼的规矩。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无子,由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等大臣,据宗法“皇明祖训”寻找继位人,立兴献王

  • 考古遗迹发现 传说中的诺亚方舟真的存在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尽管《圣经》中所说上帝发水一说毫无根据,但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有过全球性洪水的先例,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确实经历过毁灭性的水灾。1850年,考古学家亨利·莱亚德在古亚述国首都尼尼微挖掘出上千片残破的粘土板。这里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