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华佗是曹操杀的吗,曹操为什么要杀华佗?

华佗是曹操杀的吗,曹操为什么要杀华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621 更新时间:2024/1/17 19:49:18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是死于曹操之手,小说中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曹操的奸诈,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华佗,是不是被曹操杀死的呢?

曹操为什么要杀华佗?

《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一家之言,何以为信?>>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标签:

更多文章

  • 梁山好汉大闹大名府是出于什么目的?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北宋的四个都城分别是开封府、河南府、应天府、大名府,梁山好汉曾经率众大闹大名府,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经过又是怎样的呢?关于大名府,很多人的信息都来自《水浒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好好分析看。以晁盖为首的梁山好汉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劫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老丈人蔡京送的十万生辰纲。如此说来,梁山之发迹,真的

  • 王安石和苏东坡,这对冤家是如何成为好友的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王安石改革是宋朝时期的重要政策,但是苏轼并不同意改革,因此二人产生了隔阂,苏轼也因此被贬官,那么后来二人是怎么成为好友的呢?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京城的案子

  • 她是顺治皇帝最爱的女人,她的死竟然与崇祯还有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顺治是我国历史上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幼年的顺治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下,等到多尔衮死后,他才终于能真正大展拳脚。在这个国家里,他的话就是法律,他甚至拥有皇帝的传国玉玺。但现在,他死了,一个属于顺治的年代,终于拉开了序幕……阴狠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十八日,乙丑。亲政刚满两个月的顺治晓谕吏部:“国

  • 大明燕王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抢自己侄子的皇位?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死后,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太孙朱允炆立为太子,一个小辈做太子,让一众功劳显赫的叔叔们非常不满,朱允炆继位后还要开始着手削藩,将叔叔们的权利尽数夺走,这可触犯了朱棣的逆鳞。朱棣为什么造反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

  • 中国出土4000年前的面条是世界最古老的食物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面食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必须的宝贵热量,因此在很多文明中,面条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食物,全世界人民对面条都有着热烈的喜爱。无论是中国人、意大利人还是阿拉伯人,都说自己率先发明了面条。现在,这场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喇家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面条,其他任何国家的面条的历史都无法与

  • 八卦阵到底有何玄机,至今无法破解?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玄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八卦作为一个极为神秘的东西,相信也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是怎么回事,这就体现出诸葛亮八卦阵的厉害之处了。“八卦”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概念,代表易学文化,渗透在东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于‘八卦’,大家会觉得它具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但若我们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它

  • 太平天国的大殿下面,到底有没有埋着宝藏?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藏宝和寻宝的故事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欢迎,而在我国的传说中,有五处巨大的宝藏还没有被人找到,其中太平天国的宝藏就是最大的一个。1864年,湘军进入天京(今南京)后,烧杀奸淫,肆意抢掠,洗掠全城三日,可称得上是捞尽了地上浮财,因“历年以来,中外皆传洪逆(清统治者对洪秀全的蔑称)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

  • 盛唐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唐玄宗李隆基对一个小官员的严惩行为,就能看出大唐日后的命运,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能带你了解唐朝灭亡的开端。观细微,知品性,这句话说的是要知道一个人的品格德行如何,只要通过他做的小事来观察。比如这个人讲话带不带粗,若出口成脏的话,这个人一般也受不得人待见,命途也肯定是不好的。古时有一个官位

  • 三国时期华佗医术冠绝天下,他的师父是谁呢?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我国一直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师门传承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是师承何方呢?神医华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妙手回春的治病医术拯救了很多人的姓名。三国时要为曹操开颅的典故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华佗的师傅究竟是谁?目前一共有三种声音:第一种:很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华佗本身是没有师

  • 古代人将上厕所称为“更衣”是怎么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更衣二字,字面意思就是换衣服,但其实在古时候更衣还有上厕所的意思,这层含义又是怎么来的呢?“更衣”在古代的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更换衣服。如《汉书·灌夫传》:“坐乃起更衣,稍稍去。”颜师古注:“凡久坐者皆起更衣,以其寒暖或变也。”二是指大、小便。如《论衡·四讳》:“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鲍鱼之肉,可谓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