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成吉思汗为什么要灭了与蒙古素无瓜葛的西夏?

成吉思汗为什么要灭了与蒙古素无瓜葛的西夏?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892 更新时间:2023/12/4 16:49:35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李元昊在建国时以夏为国号,称之为“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西夏自公元1038年元吴建国至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经历了大约200年的时间。西夏与蒙古素无恩怨,亦无瓜葛,成吉思汗为什么连续发动6次征伐西夏的战争,必使其国破人亡,才肯善罢干休呢?成吉思汗在攻金之前,为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牵制,决定先用兵西夏。

为什么选择西夏开刀

这得从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分析。西夏位于黄河以西,因此又被人称为“河西,其国土狭小,方二万公里”,其辖境相当于今宁夏、甘肃以及青海、陕西等部分地区,北靠蒙古,西连西辽,东邻金国,南界大漠,居于各大国强权之间,是蒙、金必争的中间地带,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因它东与金接壤,北与蒙只有一漠相隔,助蒙则蒙军可居高临下,直抵金朝心脏——河南;助金则可使蒙古腹背受敌,受到左右夹攻,无论蒙古还是金国都不敢轻视西夏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夏地理位置

当时,成吉思汗虽然羽翼渐丰,觊觎金国日久,但金国兵多地广,军力雄厚,不可小视,所以成吉思汗没有草率发兵攻金,“未敢轻动也”。在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形之下,西夏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而西夏正与金联盟,使蒙古备受威胁。成吉思汗要解除后顾之忧,就必须征服西夏,这是成吉思汗对西夏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而且西夏相对于金国势小力弱,较宜取胜,况且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法,正是成吉思汗一贯的作战方针。攻取西夏除了战略决策的需要外,还是很好的物资配备和兵源补充地。西夏“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岁无旱涝之”,是西部的天然粮仓。除盛产粮食外,西夏的战马、乘骆亦相当出名,这对以骑兵作战的蒙古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素享盛名的还有西夏的“良弓”与“甲胄”。据《兵策》记载,西夏甲胄“由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对西夏良弓大加赞赏,“(西夏)神臂弓,最为利器”。战马、良弓是蒙古骑兵的最佳配备,西夏的30万骑兵如果臣属于成吉思汗,则蒙古骑兵的力量会大大增加,以上这些无疑也是成吉思汗征伐西夏的原因。

物资富饶的西夏

更何况西夏这个地方有大量的战略物资,西夏“地饶五谷,尤宜稻麦”,是西部的天然粮仓,这对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来说无疑有巨大的诱惑。除此之外,西夏的武器装备也很出名。北宋名家沈括在名著《梦溪笔谈》中就对西夏的良弓大加赞赏,除了利弓,西夏的战马和甲胄也很有名气。对于成吉思汗来说,西夏就是一个资源库,而且还是在自己的后方,将它吞并势必会影响蒙古和大金之间的天枰,况且西夏的30万铁骑如果能收入成吉思汗麾下,何乐而不为呐。

试探性进攻

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终于发动了对西夏的第一次征伐战争。但这次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并未深入其地,仅“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以还”。西夏虽国小力弱,但也曾是能抵抗北宋几十万大军的劲旅。因此成吉思汗的第一次征伐仅是一次以追击逃敌为借口的抄掠性战争,其目的是观察一下西夏的反应和其军事实力。这次试探性战争,西夏军队还未来得及反应,蒙古军队已大掠而还了。它造成了西夏朝廷的极度恐慌,甚至导致了一场宫廷政变。公元1206年,夏桓宗李纯佑被废,李安全继位,称夏襄宗。夏襄宗登基后,依然主张联金抗蒙,自甘为臣,以求共同抗蒙,这无疑是对蒙古的挑衅与威胁。成吉思汗于公元1207年秋,再次出兵征讨西夏,历经数月,“克(西夏重镇)斡罗孩城”。后因粮草不继,夏天已到,遂撤军回蒙避暑。第二次征伐战争宣告结束。

尝到甜头吃够了不善攻城之亏的蒙古人,经过一年多的练兵备战,于公元1209年秋卷土重来,发动了对西夏的第三次征伐战争。面对有备而来的蒙古骑兵,西夏军队步步为营,顽强抵抗。双方在黑水城之野摆阵厮杀,西夏军队本想依靠人多取胜,但却忘了自己不是早先的西夏劲旅。长期缺乏训练的西夏军队,交战不久,便被凶悍的蒙古人冲乱了阵脚,被杀得落花流水、尸横遍野,落得个副帅被杀、主帅逃跑的可悲下场。蒙古军队乘胜轻松攻克西夏重镇斡罗孩城、克夷门,使得西夏无险可守。蒙古军队如入无人之境,直逼西夏首都中兴府下。夏襄宗求救于金,而金章宗已死,卫王永济懦弱无能,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竟然声称:“敌人相攻,吾国之福也”,拒绝出兵救夏。夏襄宗求救无门,只好困守中兴。亏得中兴府城高池深,蒙古兵屡攻不下,后来蒙军竟引贡问之水淹城,但城墙高厚,水不能进,却差点倒淹了蒙古军队。成吉思汗派人前去招降,夏襄宗走投无路,不得已献女求和。蒙军掠夺了大量的人民、财物及牲畜满载而归。这次战争不但解除了蒙古的后顾之忧,而且成为蒙古攻打金国的桥头堡。

消磨对手第三次征伐战争后,蒙军开始向金国进攻。西夏又发生了一次宫廷政变,夏襄宗李安全被废而死,夏神宗李遵顼夺取政权。他仇恨金人见死不救,正式宣布与金朝断交,开始助蒙攻金。西夏降蒙之后,“合兵攻金,役为藩属。”在蒙古利用下与金作战13年,大小战役25次,动辄征兵数万人。“继征发日多,(西夏)不堪奔命,礼仪渐疏。”

当成吉思汗准备西征,派使前来征兵之时,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出口相讥,“气力既不足,何以称汗为?”惹得“蒙古主怒,渡河来攻”。蒙古军队再次兵临中兴府下,夏神宗走西凉,遣使来降,因成吉思汗急于西征,遂罢兵息戈。第四次征夏战争暂告结束,但成吉思汗留下话说:“待西征胜利归来,却再理会之。”李遵顼让位于次子李德旺,称夏献宗。夏献宗企图改变依附蒙古、屈辱投降的政策,欲与金重修盟好,共同抗蒙。金国也看到只有两国联手,才能自保,他们企图趁成吉思汗西征之机,“阴结外援,蓄异图”。但这一情况还是被成吉思汗知道了,他密令木华黎之子孛鲁征讨西夏,“斩首万余级,获牲口马驼牛羊数十万”,又使西夏受到一次沉重打击。夏献宗的错误西夏作为一个小国,长期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生存,只得用投降与对抗的巧妙方针周旋于各国之间,一会联辽抗宋,一会联金抗蒙,一会又反过来联蒙抗金,有时甚至同时臣服于两国。但这次西夏人分析错了形势,在受到孛鲁的第五次征讨后仍坚持联金抗蒙。当成吉思汗西征归来,看到唐兀惕人乘他不在时变得倔强,动摇于降叛之间。于是他意识到,西夏反复无常,不灭之难以灭金,成吉思汗不顾七年西征的疲劳,毅然发动了对西夏的第六次征伐战争。但成吉思汗已64岁,是一位老人了。在一次打猎时,不慎从马上坠下,生起病来。西夏本应趁此机会言和,却口出狂言,“要打便打,要作战便作战”。惹得成吉思汗狂怒不已:“听彼出此大言,即死也,亦应就其言而行之。”并下令破城之后“自唐兀惕百姓之父母甚至其子孙之子孙,尽殄无遗矣。”蒙古大军兵分两路,从西面和东北夹击西夏,一路攻城陷镇,无坚不摧,直奔中兴府而去。蒙古兵沿路烧杀抢掠,西夏人挖洞躲避,幸免者百无一二。战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城池接连丢失,可怜的夏献宗李德旺早已没了当年的勇气,在惊惧中死去。

西夏灭亡

西夏南平王李睨在忧患中继帝位,得知蒙军正攻灵州,亲率50万大军前去支援。成吉思汗见西夏倾全国兵力来援,便亲自坐镇指挥,并趁黄河结冰,用弓箭射退援兵,强渡黄河,大败西夏援军,攻克灵州城,西夏兵将全军湮没。李睨困守中兴府,蒙古兵第三次兵临城下。公元1227年6月,“帝遣察罕入城,谕以祸福”。夏王李睨自知西夏已无力与蒙古相抵抗,决心投降蒙古,永不再叛,并“向成吉思汗表示奴隶般的顺从”。他请求成吉思汗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其实是借此观察成吉思汗的病情,以决定降或不降。当时,成吉思汗旧伤未愈,又添热病,果真一月不到便驾金车西去。但成吉思汗料事如神,在留下的三条遗嘱中,其中一条便是如何灭西夏的。因为成吉思汗曾发誓,“既死也,亦应就其言而行之。”成吉思汗密令:“我死之后,不要发丧、举哀,好叫唐兀惕人不知我已死。待一月期到,唐兀惕国王和居民从城里出来时,你们可将他们一下子全部消灭掉。”臣子们依计行事。西夏人不见蒙军举哀,以为成吉思汗未死,乖乖出城投降,蒙古军队一涌而上将他们全部杀死,中兴府无一活人。西夏人在抵抗了蒙古4年之后,终于寿终正寝了。蒙古消灭了西夏,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南下攻金作好了充分准备。“唇亡齿寒”,金人已领悟到了,南宋却还未尝到苦头。结果,金亡了,南宋也亡了,历史的重复有时真简单的可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 为什么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谁说没有救驾的军队来保护李建成?按照当时唐朝的规矩来说,太子李建成是有军队的,而且保护他的军队在打斗开始后第一时间就来到了玄武门外边,除此之外还有勤王部队也到达了玄武门外边,勤王指的是当皇帝有难的时候,前来救援的军队。中国历史上每个皇帝都会设置专门的勤王部队,以便应对突发情况。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太子

  • 此人是唐朝最勤政爱民的帝王,只因一个卦象,杀掉了一个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唐朝历史上总共出了二十多位帝王,当谈到其中最勤政爱民的是哪位帝王时?此时大家都会想到唐朝时期最为厉害的袅雄李世民。李世民在年轻时就跟着父亲李渊一起征战沙场,他深知功臣们的不易,所以在李渊平定天下,他被封为秦王时,他就对功臣们承诺,只要功臣们不犯事,他就不会杀他们,但是为何李世民最终还是没有做到诺言,

  • 同为“汉初三杰”,为什么萧何、张良、韩信的结局大不相同?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西汉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却能够建立存在300多年的大汉王朝,这三人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刘邦要想打败项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三个人到最后的结局,差距也非常的大。萧何是沛县小吏出身,从他的出身背景来看,似乎家族颇有些财

  • 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偏偏要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呢?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明朝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十分强大的朝代,他们击败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元朝军队;永乐大帝曾五次亲征蒙古;他们还曾征服了越南、朝鲜等地;还曾经出兵数万解朝鲜了灭国之危。然而就是如此强大的明朝在他们开国皇帝朱元璋刚死就爆发了一次大内乱,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推翻了朱元璋钦定的皇帝朱允炆上位。按能力来说朱棣确实比朱允炆

  • 汉武帝一世英名,都因一事毁于一旦,起因令人震惊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汉武帝乃是华夏历史上名声最响亮的大帝之一,与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并称华夏历史上的四大千古帝王,他的功绩有很多,但是却因一件事毁于一旦,这件事就是著名的巫蛊之祸,我们先从汉武帝说起。个人生平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在

  • 唐朝刘宴是个如何的人?两袖清风 深受百姓的喜爱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唐朝后期,国家开始处在一个混乱的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再加上一系列天灾,使得百姓们生活在困苦之中,而国家也因为这些灾乱国库紧张。在这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国家急需一些管理国库的人才,不然当初繁荣富强的唐朝也只能白白的衰弱下去。iframesrc=http://09img.shaqm.com/h5/plg/p

  • 历史上最强的县令,斩将三百、杀敌十余万?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历史上有许多的县令,但是大多数都是泯然众人矣,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位在唐朝的县令可以被称为最强的县令了,那他都有那些功绩呢?唐朝的所有官职中,县令属于“芝麻官”,品级在从六品上、从七品上之间。可是在唐朝最危难的时候,一个县令挺身而出,他率领部众坚守城池,先后与叛军交战四百多场,“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最

  • 吕蒙擒杀关羽后,为什么突然就死了,原因竟如此简单?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此战前期,关羽围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为了躲避关羽的锋芒都想迁都,可是随着徐晃的加入,关羽逐渐呈现败势,此时,吕蒙陆逊趁关羽后方空虚,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而关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终于败走麦城,被东吴小将马忠生擒。可是,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擒杀

  • 她每逢整十中国就遭逢大难,至今让国人难忘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慈禧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她从十七岁进宫,从一个小小的贵人一路升为一国之母,并主宰了晚清大半个世纪,是一个对权力极度痴迷又奢侈无比的女人。就单单说慈禧平时的饮食吧,给慈禧做菜的御膳房就有100多间,御厨就有100多个,每餐给她做的菜式就多达120道,但是慈禧不会全部吃完,她一般都只

  • 刘邦最害怕的人,在刘邦驾崩后,他还调戏了刘邦妻子,却毫发无损!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传奇的皇帝,他出身低微,但是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努力之后,成功的成为了大汉的开国皇帝。我们看电视剧《楚汉传奇》,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刘邦当上皇帝后,回忆起来项羽,说了一句话,意思是说,现在他甚至还有点害怕项羽。刘邦害怕项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刘邦瞧不上项羽确实也是不争的事实。要说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