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54 更新时间:2024/1/6 3:16:14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

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

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务,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

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自战国中期以来,游牧民族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秦军的作战部队主要还是步兵和战车,马比较少.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比较困难。建长城就是防止游牧民族骑兵的突袭.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产物,着眼点是解决战争与和平的问题。长城在春秋时已有零星修筑,战国时已初具规模,秦始皇时总其大成,连成一片,赫然巍立,“延袤万里”。

《史记》在《秦始皇本纪》《匈奴列传》《蒙恬列传》中均有记载。《匈奴列传》云:“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表明战国时期秦、赵、燕为“拒胡”,分段兴建长城。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万里长城”由此得名,由上述记载可看出秦始皇是“万里长城”的总设计师,而蒙恬则是总工程师。

关于秦始皇、蒙恬规划、修建万里长城的动因,贾谊在《过秦论》中有精辟的见解: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亦不敢贯弓而报怨”。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对外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抵御外族入侵;第二,对内满足政治斗争的需要,对不同的政治势力时行威慑,巩固秦王朝的统治,“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始皇当时的心态的确如此,已把“万里长城”看成是关系到治国安邦千秋大业的“一号工程”。关于长城的利弊、成败、得失,在兴建时就有争论。长城的“总工程师”蒙恬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自杀前也进行过反思:“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修长城,“绝地脉”,暂不作评论,也许蒙恬作过调查研究,应该有发言权。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秦王朝的老臣,此时已强烈地察觉到大厦将倾的亡国危机,更令他痛心彻骨的是这个危机和他主持修建的一号工程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方有“绝地脉”的深沉感叹。但司马迁却对蒙恬的反思,不以为然:“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司马迁对蒙恬的严厉批评,是击中要害、切中时弊的。他反对“地脉”说,直截了当指出修长城,在天下之心未定,“伤者未瘳”之时不“振百姓之急”,不“养老存孤”,不“务修众庶之和”,是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蒙恬作为项目的主持人,一代名将,难逃其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起义:黄巾之乱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人口钱财、土地都是皇帝一个人的,按说皇帝是没有必要费心敛财的。但这贪财的皇帝在历史上还真不少,他们若是和汉灵帝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刘宏在当皇帝前本是东汉皇族旁支,封爵亭侯,食邑不过百户大概相当于一个中小地主,他幼年时的生活应该是比较贫困的。如

  • 历史上七大毒妇,完美解释最毒妇人心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最毒妇人心出自小说《封神演义》。全诗为:“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是可(二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形容女子心肠狠毒。在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很多男子为了权力和财富都不择手段,在那个时候的女子生活都是十分凄惨的,她们地位低下,成为男人们的附庸,但是却不代表她们很柔弱,在历史上有很多狠毒的代表,而

  • 水浒里边为什么称扈三娘为“一丈青”,“一丈青”又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有一技傍身,还有一个根据其形象或者绝技叫的绰号,喜欢水浒的朋友们,大多都耳熟能详,但其中有这么一位女将,很多人对她绰号的由来,都不是很清楚,她就是“一丈青”扈三娘。“一丈青”扈三娘堪称《水浒传》最美丽的女子,李师师美则美矣,却多了些柔弱和风尘气息,扈三娘却是冰清玉洁,英姿飒爽,

  • 挖了溥仪祖宗陵墓,溥仪气的暴跳如雷发誓报仇,最后是什么结果呢?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孙殿英本是土匪出身,由于军阀混战,他先后投靠过北洋军阀的姜贵题和奉系军阀的张宗昌等人。1928年5月,战败的他及队伍被蒋中正收编,成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尽管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但他手下其实只有上千人的队伍,并且一切都得自给自足。所以武器特别短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手上都没有枪。军阀混战,枪杆子得

  • 马谡失街亭败给了谁, 其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诸葛亮到了祁山,

  • 康熙六扫朱元璋之墓 为什么写下治隆唐宋四个字?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康熙年间,康熙曾经六次为朱元璋扫墓,康熙为何会这样做?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明孝陵就在那里,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明孝陵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康熙皇帝亲书“治隆唐宋”在这一座墓前,就写着“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表示朱元璋在治理国家方面,胜过了唐宋。不过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存在一些争议的。毕

  • 商朝闻仲如何死的,后来被封为什么神仙?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在《封神榜》中闻太师本来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王朝中的太师,乃三朝元老大臣,文武双全,威仪并重,擅长行军,是商朝军队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闻太师为人刚正不阿、赏罚分明对商汤忠心耿耿,可惜商汤在纣王的统治下一片狼藉。闻仲亦是截教金灵圣母门下弟子,深谙道术、法力颇深。闻仲,又称闻太师,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

  • 项羽打下江山后为什么不称帝,反而要称一个莫名其妙的“西楚霸王”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古以来,打着解救天下百姓于苦难中的反抗者,无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帝王之业。当然,也可以说是反抗者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苍生。对项羽和刘邦来说,他们的“时势”在汉元年,当年刘邦采取以柔克刚的战术,通过曲径通幽的战略,第一个到达关中,第一个入驻咸阳,成了推翻暴秦的风云人物。而项

  • 从一个小小的秘书机构发展到能废立皇帝?明代内阁得发展史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的一个月内,先后命胡广、解缙、杨荣等七人为阁臣,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办公地点设在翰林院的文渊阁中,为了“避外廷之名”,号称内阁,这便是明代内阁的由来。内阁设立之初仅仅只是翰林院的一个下属机构,阁臣品秩最高不过六品,其作用也仅相当于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罢了!然而谁能想到,经过二百余年的发

  • 日本侵华罪证《真相》的诞生始末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TRUTH”(以下称《真相》)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最早搜集的日本侵华罪证汇编。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报告书据此宣布日本的侵略行径和“满洲国”的傀儡政权性质,由此成为国际上第一份对“九一八事变”作定性结论的文献。《真相》这份材料是如何形成并送给国联的?尘封70多年后,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并将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