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玄武门之变,究竟因为什么原因?

玄武门之变,究竟因为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789 更新时间:2024/1/18 6:19:43

因为李世民失去了和平夺权的可能性,导致玄武门之变的最终发生。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切夺储策略中,最危险,也是最后一着,要不是到了绝境,李世民也不想走这一步。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曾经和智囊团精心策划了一次政治陷阱,几乎用和平方式让李建成垮台,可最后功亏一篑,这就是杨文干事件。

杨文干事件的结局,让李世民彻底放弃了利用政治手段谋取太子乃至皇位的打算,转向采用武力夺权。

那么,杨文干事件究竟怎么回事,为什么对李世民和唐朝初年政治格局影响如此之大?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带着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去了长安北边的仁智宫避暑,安排太子李建成居守长安,主持日常政务。

太子李建成并非第一次主持朝政,已经有丰富经验,趁李渊不在长安,他全面掌控大局的时候,他常常夹带私货,瞒着李渊,想方设法加强东宫力量。这一次,他派手下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给长安西北方向的庆州运送铠甲,当时的庆州都督正是杨文干。

杨文干曾经是东宫的宿卫,太子的心腹,他到任庆州都督后,已经多次秘密给东宫运送过壮士(政治可靠,武力高强是必备条件),然而李建成这个举动,早就被李世民的眼线调查的一清二楚,这一次,李世民和他的智囊团精心设计了一个计划。

尔朱焕和桥公山送完铠甲,回长安途中突然称有大事禀报,没有回到长安,直接去了仁智宫,他们向李渊告发说:太子指示杨文干里应外合,准备谋反。由于尔朱焕和桥公山都是东宫方面的人物,所以李渊对此事非常重视,这时凑巧又从宁州来了一个叫做杜凤举的人,来到仁智宫告发太子,内容是一样的:勾结杨文干起兵造反。

李渊到底老辣,他采取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派人去请太子来仁智宫。太子毕竟在李渊身边有眼线,他得到消息之后很恐慌,和他的东宫团队分析之后,认为可能是给杨文干送盔甲方面出了问题,找好了解释的借口后,太子李建成赶往仁智宫,面对李渊,“奋身自掷,几至于绝”,然而李建成撞破脑袋几乎自尽的表现,没有让李渊完全相信,李渊把李建成暂时软禁了起来。

渊控制住了太子,就派司农卿宇文颖赶往庆州,招杨文干上山对质,李渊认为既然太子已经被控制,杨文干就没有不服从召唤的可能,可是没想到的是,宇文颖到庆州后“以情告之,文干遂举兵反”。

宇文颖到底说了什么,已经是千古之谜了,然而杨文干却被忽悠的起兵造反,形势顿时对太子非常不利。

李渊首先安排灵州都督杨师道去镇压,接着又让李世民前往镇压。李世民说道;“一个小小的杨文干竟然敢这么猖狂,一个普通将军就能把他收拾了,何必派我去”。李渊却很严肃的告诉李世民:“事情没这么简单,杨文干的事情牵连到太子,恐怕太子集团的力量群起响应。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

这简直相当于政治许诺了。李渊又继续说了下去:“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可以看出,李渊此时认为李建成沉不住气,迫切想夺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只有废掉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二子相争总算是有个结果了。

然而,就在李世民出兵镇压杨文干的时候,仁智宫内的李渊却忽然放弃了之前的承诺,他不但释放了太子,还让太子重新回到长安担任留守。

为什么李渊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因为通过他的调查,发现太子是被冤枉的,而且秦王府的人参与了整个事件,并且找到了这个人——秦王府参军杜淹

杜淹此人,心术不正,然而却是李世民手里一个奇兵,他擅长阴谋诡计。至于李渊如何发现此事,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当时东宫集团,包括被太子收买的妃嫔,齐王李元吉,以及封德彝等人都对李渊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这也是李渊态度转变的一个原因。

更可能的原因则是,桥公山和尔朱焕方面可能被逼供出了缘由,否则杜淹怎么会被牵扯进来。而宇文颖在被抓住之后,曾被押到李渊面前,李渊问他:“朕因为杨文干反叛,所以遣卿家去,你怎么就与他一起谋反了呢?”,宇文颖无言以对,被诛杀。

杨文干事件发生后,最终结果是,东宫的王珪和韦挺,秦王府的杜淹同时被流放边州。而太子依然当他的太子,李世民依然是秦王,李渊对李世民的许诺就像过眼云烟。

有意思的是,李渊处罚杜淹,李世民并没有去为杜淹辩白,而是在杜淹临行之前,给杜淹送去了三百两黄金,这个行为细节,充分说明了李世民不但知道杜淹的策划,而且自己才是杨文干事件的主谋。

然而,李渊和李建成并没有真正取得胜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和平夺权的最后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机会,错过了这次机会,李世民就只能依靠武力了。

经过李世民及秦王府亲信们两年多的策划和布局,终于,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那一天,玄武门之变爆发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司马家族最后一统天下 却为什么不讨人喜欢?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司马懿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纵观他的一生应该说也是颇有建树。他先后跟随曹操南征百战出谋划策,曹操去世后,他多次挂帅出征击退蜀汉和东吴的进攻,更于238年一举荡平盘踞在辽东50多年的公孙渊。真可谓是: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受遗二少主,佐命三朝君。多谋略,善权变,力荐开军屯;斩孟达,镇关中,白发

  • 包拯的后代是谁,为什么最后是一个丫鬟为他生了孩子?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包拯在历史上不仅有后代,他的后代还非常多。根据包氏族谱看,现在包拯的后代数量在数万人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政商界名人。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源于包拯和宋仁宗的一段对话。包拯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59岁了,距离包拯去世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这时候包拯其实有一个儿子,只是他还不知道罢了。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段婚姻

  • 慈禧野史:清朝咸丰帝为什么这么宠爱慈禧?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对于咸丰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他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咸丰帝虽然不及康乾两帝,但至少比嘉庆和道光要好。“喻大华:咸丰在整顿吏治方面是个狠角色,处理官员的级别之高、力度之大比雍正还要厉害。喻大华:任贤擢才,洞观肆应”,改变了清朝实行了二百多年的“重满抑汉的国策。”不在那个烽火时代的人,不好评价咸丰帝究

  • 东汉统一战争有着如何的历史背景?战略决策是怎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更始元年(23年),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王朝反动统治后,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样,整个中国依旧陷于混战状态。然而人民渴望平息战乱,恢复安定的生活,所以统一全国,重建社会秩序也就成为历史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刘秀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始了统一全国,恢复刘家天下的战

  • 他为盗一个宝物 强行拽了尸身一下发生诡异一幕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盗墓通常为人所怨恨,但现如今的盗墓体裁的小说又非常之火爆,究其根源即是其间恐惧而奇特的情节描绘,让许多读者骑虎难下。确实,盗墓尽管伴随着高利润,但同时又需要面临极高的危险,通常一些常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在这个幽暗的古墓中发作。例如,从前就有这么一件事,有位盗墓贼打开了一座数百年前的古墓,但墓主人的

  • 历史揭秘:暴君隋炀帝杨广是否真的弑父篡位?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隋炀帝名叫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子。按照中国封建王朝的帝王选任习惯,本不该是他来继承皇位的,但杨广却在隋文帝死后,君临天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是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毁掉了兄长杨勇,篡权为君的。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的总管。后来,隋朝兴兵

  • 为什么明朝皇陵完好而清朝皇帝陵墓却惨不忍睹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我们都知道,大清朝皇陵在战乱年代被盗的惨不忍睹,特别是康熙、慈禧等人更是惨,但是同样是皇陵,我们很少听说明朝皇陵被盗,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有很多,明朝的十三陵的墓道相比于清朝非常不规则,有点像迷宫的感觉,人进去很容易迷糊,墓没倒成,自己再出不来了,还有明皇陵的地宫很深,修的又是非常坚固,一般盗墓贼

  • 与吕布单挑的名将无一伤亡,却为什么公认他为三国第一武将呢?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世人传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貌似“吕奉先”威震天下,无人能敌一样;还有,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里面形容某某大将都会说“有吕布之勇!”这里也从侧面证明了“吕布”被各诸侯公推为“天下第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吕布”的非议之声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开始质疑他的真实

  •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大西泷治郎切腹自尽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这种行为不能不提,他们认为这是光荣赴义。切腹虽然是很痛苦的,事实上这种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日本武士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士精神,在必要的时候选择切腹自尽。这也成为了日本武士道必修的一门课,很多武士都期盼这一天到来,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是光荣的表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 揭秘:唐中宗李显为什么要纵容韦后偷情?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唐王朝的女子都比较恣。武则天当皇帝更让妇女同胞们扬眉吐气。只是一些小人物也东施效颦,装模作样也捧心皱眉,只是,不但没有迷倒众生,反而让人大倒胃口。韦皇后就是这群头脑发热,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诸多女人中的一个。韦皇后在唐中宗复位之后,就积极谋划夺权,做出种种举动。而对于妻子的各种要求,唐中宗也无不应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