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与吕布单挑的名将无一伤亡,却为什么公认他为三国第一武将呢?

与吕布单挑的名将无一伤亡,却为什么公认他为三国第一武将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4430 更新时间:2023/12/25 4:19:32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世人传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貌似“吕奉先”威震天下,无人能敌一样;还有,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里面形容某某大将都会说“有吕布之勇!”这里也从侧面证明了“吕布”被各诸侯公推为“天下第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吕布”的非议之声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开始质疑他的真实实力。

怀疑吕布“天下第一”的理由也很简单,依据《三国演义》来看,吕布曾数次与“张飞”交战,每次都是打斗百十回合,这里可以证明“吕布”和“张飞的实力应该差不多。理由二,吕布一生征战,对战的“名将”并不多,而死在他手里的几乎都是三国中的无名小辈。理由三,尽管吕布号称“天下第一”,但打败仗的时候也不少;而“赵云”一杆枪威震天下,号称“常胜将军”,这么看,吕布虽有些能耐但绝不是赵云的对手。

这里如果仍以《三国演义》为根据的话,吕布的确不是“常胜将军”,也的确数次与“张飞”战平,那么为什么还说他是“天下第一”呢?只能说“吕布”比较倒霉,虽然没手刃什么有名的上将,但真碰上了猛将却是一群人围殴他一个;如果单看“吕布”的战绩,7胜5平2败,这么看也真的比不上“赵云”的不败战绩。但仔细看吕布的战绩,却又不得不称赞他无愧于“天下第一”的称号。

先说吕布的胜利时刻:第一,无名之辈“方悦”死于吕布之手;第二,无名之辈“穆顺”死于吕布之手;第三,稍有名气的“武安国”被吕布斩断了手;第四,身为一方诸侯的“公孙瓒”仅在吕布手下走了十个回合;第五,三国名将“夏侯惇”战吕布,仍旧是败走;第六,曹营两员名将“于禁”、“乐进”连战吕布,结果仍旧是不敌败走;第七,没什么名气的“李丰”再次被吕布伤了手腕败走。这么看,既然“吕布”号称天下第一,有些本事是肯定的,但却没什么特别,毕竟“夏侯惇”、“于禁”、“乐进”这些名将虽败,但都是毫发无损;至于那些碌碌之辈,就算不是吕布,想必其他三国名将一样可以做到或杀或伤的战绩。

既然死于“吕奉先”之手的大多都是无能之辈,那么接着再看他的五次平手:第一次当推“张飞”大战吕布,两人都是以“勇猛”著称;这两人第一次交战打了五十回合难分胜负,最后算是平手。第二次又加了个“关羽”,关张双战吕布,仍战不倒吕布,算是平手。第三次,仍旧是以勇猛著称的“许褚”大战吕布,两人交战三十回合,最终罢战,算是平手。第四次,曹营最勇猛的两员大将“许褚”、“典韦”两人双战吕布,结果仍旧是平手。第五次,“张飞”暴怒大战吕布,两人这次打斗了百余回合,结果仍旧是平手。这里就觉得非同一般了,能跟吕布战平的都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猛将,而且还出现了数次双战“吕奉先”的情况;这么看,“吕布”之勇绝非等闲,虽未有杀伤对手,但其实力已是展露无遗。

既然“吕布”这么勇猛,为什么还有战败的例子呢?那就仔细再看“吕奉先”两次败绩的情况:第一次失败,当属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当时的情况是张飞先与吕布大战数十合,张飞力怯,“关羽”马上催马上前助阵,既缓解了张飞的压力,同时又增强了实力;可结果仍旧是战不倒吕布,这时间其实已经很长了。“张飞”、“关羽”,三国中号称“万人敌”,这两员名将如何勇猛就不说了,单说“吕布”一人力敌两员名将尚能坚持这么久,不得不承认“吕奉先”无论是武力还是体力都堪称无敌。

紧跟着“刘备”出马,三人大战吕布,这才将“吕奉先”战败。这时候就会有人说,“刘备”武艺平平,上前助战不过是压垮吕布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打败他的仍旧是“关羽”和“张飞”。即便如此,能与关张这两员猛将力战数百回合,已经是展现出了“吕布”的惊人实力;更何况“刘备”也并非三国中的无能之辈。

其实“刘备”在三国中也称得上是一员上将,能与“关张”这二位骜不驯的猛将结拜,刘备没点能耐恐怕真压不住场子;再看“刘备”一生南征北战,久经沙场,虽败仗多,但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没点真本事恐怕做不到。只不过刘备为“君”,手下有人的情况下,能不出头就不出头;如果“刘备”太过抢风头势必会对他的威信有影响。因此“刘备”的实力还是很强的,说是刘关张“三英”也不足为过;而吕布力敌三员猛将尚能打斗多时,并且最终还能毫发无损的全身而退,这在三国名将中貌似没人能做到。

再看“吕奉先”的第二次败绩,更显得匪夷所思:“濮阳之战”,曹操知吕布非一人可敌,于是派出了六员大将群起而攻之;这六人分别是许褚、典韦、夏侯渊、夏侯惇、李典、乐进。这六人随便拉出一个都可称三国中的一流“名将”,即便是“关羽”、“张飞”、“赵云”面对这六人中的任何一个恐怕也要缠斗半天;更何况当时“吕布”是被这六人围攻。最匪夷所思的是,“吕布”竟能在这六人的合围中全身而退,恐怕换做关张赵,能做到全身而退也不容易。

如果单从“吕布”打胜仗中的确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但其实力却在败绩中展现无疑,这或许就是世人为什么公推“吕布”为天下第一的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大西泷治郎切腹自尽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这种行为不能不提,他们认为这是光荣赴义。切腹虽然是很痛苦的,事实上这种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日本武士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士精神,在必要的时候选择切腹自尽。这也成为了日本武士道必修的一门课,很多武士都期盼这一天到来,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是光荣的表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 揭秘:唐中宗李显为什么要纵容韦后偷情?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唐王朝的女子都比较恣。武则天当皇帝更让妇女同胞们扬眉吐气。只是一些小人物也东施效颦,装模作样也捧心皱眉,只是,不但没有迷倒众生,反而让人大倒胃口。韦皇后就是这群头脑发热,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诸多女人中的一个。韦皇后在唐中宗复位之后,就积极谋划夺权,做出种种举动。而对于妻子的各种要求,唐中宗也无不应从。先

  • 三国时甄宓为什么被赐死,就连下葬都发覆面殡葬,这是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貌可以给女人带来金钱和地位,但是也会引来猜忌和祸端。特别是在战乱频繁的三国时代,美貌的女人,虽然比一般的女子更容易存活,但仍被当做名贵的商品,让男人随意赠送和消费。她们的命运就像是大海中的扁舟,随风飘荡,永远不知道岸在何方。甄宓,有殊色,美名动天下。先为袁熙妻,后乱三曹心。初为袁熙

  • 曹操一代枭雄,到底有何大智慧,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如果问谁是三国时期顶级风云人物,我认为非曹操莫属。曹操一生叱咤风云,气吞万里,运筹帷幄,文治武功。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文武全才的史诗级的风流人物。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20岁

  • 喋血后宫明成祖朱棣怒杀三千宫女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原本当皇上的不是朱棣,是他的侄子朱允文。朱棣抢过皇位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皇帝。明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力蒸蒸日上。可是朱棣改不了他的暴烈脾气。朱棣的原配徐皇后病死了,她死后朱棣一直没有再立其他妃子为后。后宫里有个权妃,是朝鲜来的美女,能歌善舞,深的朱棣的宠爱。然而天妒红颜,朱棣带着权妃出征,在归来途中,

  • 白起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各朝各代都有许多大将英雄诞生,白起就是其中一位堪称完美的将军。带兵打仗几十年,从未失败过,战死在他手上的人至少都有上百万。在当时的秦国,他也被人称为大秦第一大良造。白起出生时,秦孝公商鞅变法已经实施完成,大秦王朝经过秦惠文王时期的进取,已成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秦昭襄王即位后,想东进拿下三晋之地,白起

  •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 可为什么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封了“前后左右”四大将,关羽排名第一,虽然说他和马超、黄忠等人“同列”,但以上两人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根本就不能和关羽相比。终刘备一生,真正让刘备放手独立带兵的只有关羽一人。曹操手下有一个五子良将,居首者是张辽。曹操起事是从自己招募士兵开始,所以,他的骨干将领都是曹氏和与其家族有渊

  • 秦琼体壮如牛,为什么史书记载天下一统后却“病了”?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若要论谁才是隋唐时期最强的将领,从评书中看,毋庸置疑是李元霸;但从正史中看,绝对是秦琼秦叔宝。据史书记载,秦琼出身将门世家,身强体壮,勇冠三军。他一生曾跟随多位领导,都曾得到高度的评价。来护儿说他一定能获取富贵。李密说他和程咬金带领8000人,足以抵挡百万大军。而李渊得到他之后,曾兴奋道:“如果你想

  • "汉承秦制"到底承袭了什么 继承这些制度有何意义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西汉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历史背景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其主要职官是丞相

  • 唐朝官制是如何的?唐朝官制划分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宰相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