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曹操一代枭雄,到底有何大智慧,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曹操一代枭雄,到底有何大智慧,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71 更新时间:2023/12/31 8:48:25

如果问谁是三国时期顶级风云人物,我认为非曹操莫属。

曹操一生叱咤风云,气吞万里,运筹帷幄,文治武功。

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文武全才的史诗级的风流人物。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曹操20岁出仕,戎马45载,基本统一九州大地,虽然未能最终统一全国,但是也为后来为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

纵观三国所有风云人物,最善于也最惯于充分运用权谋机变者莫过于曹操,他明觉快断,极富谋略,目光长远又思想缜密,把军事战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你能读懂曹操的大谋略、大智慧,无论对做人还是做事,都能带来很多有益的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而此后一年,本来与袁术结盟的吕布,却与袁术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并表面化。

看到此景,想要征伐袁术的曹操灵活应对,选择了拉拢吕布当朋友。

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封吕布为左将军,并亲自写了一封信对吕布“深加慰纳”。

吕布与哀术本有宿怨,在得到名正言顺的加封并得到曹操的表扬后十分高兴。

此举进一步加深了吕布、袁术之间的矛盾,促成了袁、吕同盟的迅速瓦解。

紧接着,曹操分而击之,消灭了袁术和吕布。

古之成大事者,不仅善用贤能,非常情况下,也善于联合对手,拉拢敌人,达到自己的制胜目的。

我们为人处事离不开种种利害关系,这是成大事必须要考虑和重视的。

在能力不足、实力不够强的时候,要能够放眼未来。

懂得借助他人甚至是对手的力量,来为自己争取胜利。

这是一种在自己处于弱势时必须懂得的机变策略。

想到,看到,还要去得到。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阳,在他篡逆失败后,很多人都有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而当属袁绍和曹操集团最具这个能力。

袁绍深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好处,但因为他缺少勇气和魄力,却去算了小帐,袁绍想到的是,汉王室衰颓已久,帮他们重建是很困难的。

如果把皇帝请到邺城,军事行动还要请示,会行动的机密性和机动性,得不偿失。

况且皇帝身旁还有很多公卿大臣,尊重他们,会使自己的权力变小;不尊重他们,则会带来违抗皇权的麻烦。

因此袁绍犹豫了。

而在此时,曹操想到的是,晋文公迎接周襄王到洛都,诸侯就如影相从;汉高祖东伐项羽,为被项羽残杀的义帝缟素戴孝,天心归心。

黎民百姓都有怀念故主的情节,如果他能够迎接皇帝,一可以顺应民望;二可以感服英雄豪杰;三可以扶持大义来罗致英俊。

也就是荀彧所说的大顺、大略、大德他全占了。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曹操想到、看到也做到了。

在他兵贵神速,克服一切困难远征乌恒后,第一时间迎天子还于许都,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大战略,也为日后曹魏集团的进一步崛起奠定了基础。

想到、看到和得到绝对不能划等号。

“挟天子”这个机遇,平等的摆在袁绍和曹操面前,但是袁绍犹疑错失良机,曹操果断行动抢得先机,最后也导致他们的历史结局也大不相同。

要想抓住大机遇成就大事业,如果只停留在想象、观望的阶段,而缺乏实际的行动,注定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釜底抽薪”以弱胜强。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阳平大败袁尚后,回军攻冀州。

由于冀州守卫森严,难以攻下。

于是曹操就采取了决漳河之水,淹城攻敌的策略,导致冀州军士几天内皆饿死,曹操不攻而胜。

曹操引漳河水淹城,从谋略上讲,是他在充分考察地势后,以迅雷之势对敌人所采取的“釜底抽薪”的策略。

而这一策略,曹操可谓是屡试不爽。

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在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爆发的官渡大战时,曹操就使用过。

官渡大战中,在敌我力量悬殊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曹操亲率5千军士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仓,彻底扭转了战局,导致袁绍大败。

在此经典之战中,曹操的“釜底抽薪”这一策略发挥的更极致、更彻底。

法无常势,置之死地而后生,最有效的策略莫过于釜底抽薪,让敌人没了最重要的东西,取得胜利、决定乾坤的必定是自己。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薪”指的是对手的关链资源,也是其发展的瓶颈。

只要你找到这个“瓶颈”,给对手以致命一击,必定会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学会釜底抽薪,灵活处理,能够为我们带来成功。

看本质,预测未来。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乌桓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又率少数亲随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一些文臣武将都认为,无论从辽东地理、气候条件,还是兵将士气上来说,都有应该一鼓作气,平定辽东。

而曹操却下令回师许昌,令人大为不解。

可曹操却抚须笑着说,公孙康早就畏惧袁氏会吞并他,现在二袁在他那里,必会导致公孙康疑心重重。

若我这时去讨伐他们,反而会促使他们团结起来对抗我。

缓一时讨伐他们,二袁必会谋取公孙康的地盘。

不用我出兵,公孙康也会杀了二袁的。

果不出曹操所料,数日后公孙康派人送来了二袁的首级。

曹操在此事上审时度势,认为不战而可坐等袁兵的溃败,最终也是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地取得了对袁氏割据政权的胜利。

采用“无为而无不为”,“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这一做法,就是要综合分析现象,看本质,预测未来。

也是我们当世之人需要向曹操学习的大智慧。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谋。

还是曹操征乌桓之战,由于乌桓的所在地辽东路途遥远,天气等自然条件恶劣,曹操亲率的三军和随行的数千辆兵车行进的都异常缓慢。

曹操命令众将士假装撤军,并且在路旁竖一块大木牌,上面清楚的写着“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待秋冬,再来进军”。

北虏的探马看见这个木牌,以为曹操大军真的已经远去,于是踏顿也就放松了警惕。

而此时的曹操命令田畴率领大军,登上徐无山,直出卢龙塞,经过平冈,越过白狼堆,直捣踏顿老巢,结果仓促应战的踏顿大败。

曹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拘于时巧为先,非常之时用非常之谋获胜。

所以《魏书》赞他能“因事设奇,谲敌制胜”,故行军打仗做事都能“变化如神”。

要做大事就要勇于打破常规,独辟捷径。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困境,只有打破了思维定势,才能够激发新的思维,找到出路。

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不拘于外部既定形式,勇于以巧为先,才能最终取胜。

善于机变,以奇制胜。

曹操小时候就学会离间父亲和叔父之间的关系,关键时刻利用儿时玩伴袁绍为自己开脱,这些都是他的机灵善变。

在正史中,虽然没有曹操刺杀董卓这一故事,而罗贯中却在《三国演义》第四回杜撰了“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桥段。

我们姑且不争论史实,却能看到曹操的善于机变。

曹操刺杀董卓的计划败露后,情急之下双手捧刀极其恭敬的跪在床前对董卓献宝刀,引得董卓大喜,打消了疑虑。

曹操又在董卓引他看马时,借口试试马好不好骑,跨上骏马逃奔而去。

在这种内有董卓差点识破自己的暗杀计划,外有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情况下,曹操善于观察和应对,保住了性命,未来才有了叱咤三国的曹孟德。

很多时候,头脑灵活是随着时机的变化而采取的应付手段,无一定的成规和形式。

我们在做人做事时,想要用好它,就要机会在手,计谋在心,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通过长期经验的积淀,做事也就更顺手。

凡事都要走一步想三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考虑到自己与袁绍正面抗衡捞不到好处,因此主动让出了大将军职务,自己任骠骑将军。为了能够掌握实权,曹操在认真反思后,制定了分几步走的计划。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以献帝名义废除三公职位,恢复自己丞相一职,使得比袁绍的大将军职位要高,并且在重要岗位上都任用了自己的人。

建安十五年(210年),又任曹丕为五宫中郎将,为丞相副,也同丞相府一样,建立完整的工作班子。

曹操步步为营,先将冀、青、幽、并四州控制在自己手里,然后迫使献帝下诏把天下十四州后合并为九州,为自己建立集中政权又进了一步。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曹操此时除了名义上没有称帝外,这简直和皇帝没什么两样。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把曹操的地位提高到诸侯王之上。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下诏晋封曹操为魏王。同年八月,曹操任命大理钟繇为魏国相国,以此为开端,全面进行巩固其魏王政治地位的活动。

曹操就这样按着事先的计划,走一步,看三步,有步骤地在体制方面从献帝手里转移权力,有目标有秩序的前进,完成了建立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

此时的魏王曹操,地位和实力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他名义上还对献帝称臣,实际上却早已大权在握。

凡事最后能够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做好现在,更加着眼于未来,走一步想三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排除前进道路上任何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障碍,直至达成目的。

任何想要有长远发展的人和事业,都不能够只着眼于现在,不顾将来的生存机会和利益。

着眼于未来,有助于看清方向,瞄准目标,调整现在的步伐。

即使现在遭受到暂时的损失,只要是对未来的大势有帮助,也照样可以选择因大失小。

输得起一时的小,才能赢得起长久的大。

曹操是个值得学习和研究的风流人物。

曹操的一生,遇险无数,在他创立曹魏帝国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

而他却能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以他的大智慧成就了他的文治武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唐代大文学家、诗人张说在他的千古绝唱《邺都引》中写道“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以此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

而毛泽东笔下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则更雄浑大气的赞誉了曹操这个三国风流人物。

曹操是中国古代史上难得一见的有热情、有魄力的政治家,又是一位运筹帷幄、敢于挑战的军事家,曹操的政治、军事权谋和大智慧,充分体现在他的戎马一生的战例之中,值得后人去学习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喋血后宫明成祖朱棣怒杀三千宫女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原本当皇上的不是朱棣,是他的侄子朱允文。朱棣抢过皇位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皇帝。明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力蒸蒸日上。可是朱棣改不了他的暴烈脾气。朱棣的原配徐皇后病死了,她死后朱棣一直没有再立其他妃子为后。后宫里有个权妃,是朝鲜来的美女,能歌善舞,深的朱棣的宠爱。然而天妒红颜,朱棣带着权妃出征,在归来途中,

  • 白起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各朝各代都有许多大将英雄诞生,白起就是其中一位堪称完美的将军。带兵打仗几十年,从未失败过,战死在他手上的人至少都有上百万。在当时的秦国,他也被人称为大秦第一大良造。白起出生时,秦孝公商鞅变法已经实施完成,大秦王朝经过秦惠文王时期的进取,已成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秦昭襄王即位后,想东进拿下三晋之地,白起

  •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 可为什么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封了“前后左右”四大将,关羽排名第一,虽然说他和马超、黄忠等人“同列”,但以上两人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根本就不能和关羽相比。终刘备一生,真正让刘备放手独立带兵的只有关羽一人。曹操手下有一个五子良将,居首者是张辽。曹操起事是从自己招募士兵开始,所以,他的骨干将领都是曹氏和与其家族有渊

  • 秦琼体壮如牛,为什么史书记载天下一统后却“病了”?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若要论谁才是隋唐时期最强的将领,从评书中看,毋庸置疑是李元霸;但从正史中看,绝对是秦琼秦叔宝。据史书记载,秦琼出身将门世家,身强体壮,勇冠三军。他一生曾跟随多位领导,都曾得到高度的评价。来护儿说他一定能获取富贵。李密说他和程咬金带领8000人,足以抵挡百万大军。而李渊得到他之后,曾兴奋道:“如果你想

  • "汉承秦制"到底承袭了什么 继承这些制度有何意义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西汉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历史背景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其主要职官是丞相

  • 唐朝官制是如何的?唐朝官制划分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宰相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

  • 野狐岭之战的详细经过是如何?最后结果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自掘坟墓成吉思汗抓住时机,扫荡三州后,向野狐岭进兵。此时金机动兵团四十五万。完颜承裕让他们分据险要,严防死守。这个主意貌似不错,山地作战小兵力凭借地形就能抵挡大军,同时也让蒙古骑兵陷入无用的境地,但其实是犯了跟独吉思忠修300公里界壕同样愚昧的错误。山势地形虽然能加强军队防御能力,但同时也是分散自己

  • 史上梁武帝为什么竟然因信佛而被活活饿死?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在中国古代,活过80岁的皇帝少的可怜,除了武则天、赵构和乾隆之外,梁武帝萧衍是另外一个。萧衍是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人,他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博学多才,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他在年轻的时候在萧子良门下做幕僚,后来,他夺取齐政权,建立了梁政权。萧衍一共在位四十八年,在皇帝任上,他前一段时期能够励精图治

  • 秦始皇陵4大恐怖的防盗机关 看完让人毛骨悚然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我们都知道,在秦始皇的一生中,曾做过很多令人称赞的事情。他不光统一了六国,还统一了文字。除了举世皆知的万里长城,秦皇陵也是很多考古学家渴望发现的地方。秦皇陵修建的时间很长,直到秦始皇去世时,仍没有完全竣工。如此耗费精力修建出来的皇陵,自然是十分雄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也只是皇陵的部分陪葬

  • 真实的七擒孟获是什么样子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很精彩的一出,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是耳熟能详。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是否发生过呢?我们还得从刘备之死开始说起,话说刘备托孤诸葛亮之后,诸葛孔明就成了蜀汉真正的主人,实际掌权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当时夷陵之战战败,之前的文章刘备虎将多早亡,后期仅存十良将!也说过,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