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真实的七擒孟获是什么样子的?

真实的七擒孟获是什么样子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785 更新时间:2023/12/25 21:25:09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很精彩的一出,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是耳熟能详。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是否发生过呢?

我们还得从刘备之死开始说起,话说刘备托孤诸葛亮之后,诸葛孔明就成了蜀汉真正的主人,实际掌权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当时夷陵之战战败,之前的文章刘备虎将多早亡,后期仅存十良将!也说过,蜀汉的主力尽失,不仅仅是元气大伤这么简单了,摆在诸葛亮面前的这么个烂摊子情况非常不乐观。

当时跟随刘备东征的武将名气都算大,所谓的“五虎上将”没一个跟着,除了赵云因为得罪了刘备被雪藏了之外,关羽张飞都死了,黄忠也老死了。

马超自打来到成都也没真正开心过,因为刘备根本就不信任他。

马超是什么人,我们之前也讲过,叱咤风云西北王,这个时候在刘备手下打工,虽然相对稳定,但日子也过得不开心。毕竟他在刘备集团算不上心腹,虽然官爵很高,但是很抑郁,在刘备称帝前后也挂掉了。

这样一来,蜀汉厉害的武将就不多了,根本没法跟曹魏相比,没有人才这可是个大问题,安邦定国哪朝哪代不得靠人才。

但是当时摆在诸葛亮面前的第一要务还不是人才问题,而是恢复和东吴的友好关系。

幸好当时有个叫邓芝的和诸葛亮志同道合,出使东吴,不辱使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恢复了孙刘联盟,这个我们就不细说了。

刘备死之前,蜀汉就发生了好几次叛乱,刘备还在白帝城奄奄一息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往白帝城赶来,蜀汉有个郡守就造反了,这个人叫黄元。

他造反之前,一直被诸葛亮所嫌弃,也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就是不待见这黄元。

黄元知道刘备患病,心里就更害怕了,怕诸葛亮一管事,他就更没好日子过了,所以就干脆全郡反叛。

当时成都守备单薄虚弱,因为赵云带了一部分兵力到白帝城护驾去了嘛。现在诸葛亮也不在成都,黄元就更加肆无忌惮。

当时益州治中从事杨洪报告给太子刘禅,建议去讨伐黄元。

许多大臣认为如果黄元不能包围成都,他就会占据南中,就是今天四川大渡河以南的这些地方,包括云南、贵州的一些区域。

这些地方如果被黄元占据了,那情况可就严重了。

但是杨洪说:不用害怕,黄元一向性情凶横残暴,对下属不施恩德信义,他如果打不下来成都只会顺长江东下。如果主公平安,他就会捆起自己向主公请罪,即使情况有变,他也就逃奔吴国,求条活命而已,咱们只需要派人南安峡口拦截,就可以将他生擒。

后来黄元围攻成都果然不成,顺长江东下,被蜀汉派去拦截的将领击败,这样一来,成都稍稍安定。

黄元叛乱虽然很容易就被平定了,但是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别人一看,老黄反了,咱们闲着干嘛,也跟着反吧。

在造反的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雍闿,雍闿是益州郡的豪强,当然这个益州不是指整个益州,而是现在云南东部的一个郡。

雍闿一看刘备死了,黄元反了,就拉拢少数民族头领高定,太守朱褒,还有鼎鼎大名的孟获一起造反。

孟获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人说他是少数民族的头领,有的说他是汉族豪强,反正孟获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当中都有比较高的威望,算是当地的一个土皇帝

这帮人反叛之初,实力和影响都不是很大。

但是雍闿是个公关大师,谣言高手,不停的在当地造谣,跟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讲:朝廷要你们上交胸前全黑的乌狗三百头,三丈长的木头三千根,你们能拿得出来吗?

这帮头人一听,就不干了,这东西我们能上哪弄去,别说三百三千根,三根我们也没有啊。

雍闿说:既然你们拿不出来,朝廷可绝对不会跟你们善罢甘休的,干脆跟着我反了吧。

于是叛乱就渐渐的扩大到了整个南中地区,南中地区面积占到蜀汉全国的一半,而且物产丰富,是重要的战略地区,蜀国失去了南中,对蜀汉将是一个重要的打击。

这些个造反派,杀死当地的太守,蜀汉朝廷就派新的太守区上任,结果雍闿把这位新太守绑起来送到东吴了。

而南中地区其他的太守要么被抓要么被赶走,要么就被挡在境外,根本就不能管理地方。

李严就给雍闿写了好几封信,对他晓以利害。

雍闿只回了一封,而且在信中得意洋洋的说:现在天下鼎力,正朔有三,我也不知道该归附谁,我凭什么要投奔你们蜀汉呢。

当时孙吴跟蜀汉的关系还没有恢复,孙权也声援这些人,局势就更加复杂了。

除了永昌郡之外,几乎整个南中都成了造反派的地盘,雍闿的叛乱给蜀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面对这一局面,诸葛亮的头脑十分冷静,一方面对南中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积极做说服争取工作;

另一方面着手恢复和加强吴蜀联盟。为了避免蜀汉两面受敌,前面讲了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恢复盟好。从此之后吴蜀联盟的关系一直保持到蜀汉灭亡。

不久传来魏文帝曹丕想兴师讨伐东吴的消息,诸葛亮觉得,已经跟东吴和好了,东吴又被曹魏说羁绊,这是讨平南中叛乱的最好时机。

于是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大军向南中进发,准备平叛,参军马谡前来送行。诸葛亮就向马谡征询破敌之策。

马谡就跟诸葛亮说:南中依仗地形险要,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便我们今天把他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准备集中力量北伐,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把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这既不是仁者所为,也不是能在短期内办到的。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应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理战为上,短兵相接为下。如果咱们这样做的话,我觉得南中地区传檄而定,可以真心归附。

诸葛亮听完之后深以为然,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于是蜀军兵分三路前去平叛。东路军由马忠率领,中路军由李恢率领,诸葛亮亲率西路军。

叛军根本就不是训练有素的蜀军的对手,很快东西两翼叛乱武装被肃清。

之后三路大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直捣叛军的老巢益州郡。

当年五月,诸葛亮率军渡过了泸水,就今天的金沙江,进入了益州郡,这也就是出师表里面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而此时前来跟高定会合的雍闿,在内讧中被高定的部下给杀了,孟获做了叛军的主帅。

孟获在益州郡很有威望,那的少数民族和汉人都听他的话,所以诸葛亮决心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术,让他心悦诚服,以改变南中经常叛乱的局面。

所以两军一开战,诸葛亮就命令将士一定要生擒孟获,不准杀害。

孟获在盘江上游(今天的云南曲靖附近),要跟诸葛亮决一死战,双方一打,第一战孟获就被生擒了。毕竟他的部队都是一群乌合之众。

诸葛亮对孟获是好言抚慰,布列营阵带他参观,然后问孟获,你看我蜀国的军队怎么样?

孟获虽然被擒,但是内心不服气,所以看完蜀营之后,很傲慢的说:原来我是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才打败仗,今天承蒙丞相赐观营阵,也不过如此,没啥了不起,你要是把我放回去整兵再战,我一定能够打败你们。

诸葛亮知道他不服,当场就把他给放了,孟获回去之后集合部队前来战斗,结果还是兵败被捉。

就这样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捉了又放,放了又捉,据说一连纵擒孟获七次之多,这就是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演义里面写得可精彩了,孟获依次搬出了女王、兽兵、藤甲军,还有什么稀奇古怪的特种部队都派上场了。但是一一被诸葛亮给破解。

在诸葛亮第七次放孟获的时候,孟获是既钦佩又感动,事不过三,这都放了我七回了,我都不能给脸不兜着。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在降服了孟获之后,继续统兵南下,蜀国六路大军在滇池会师,叛乱全部被平定,南中战事就基本上胜利结束了。

叛乱平定之后,蜀军撤回成都,为了争取当地少数民族头领跟蜀汉政府合作,诸葛亮尽量录用当地有名望的上层人物担任南中地区各级政府长官,这个时候有人就劝诸葛亮不能这么做,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诸葛亮说必须这么做:其一,如果不用他们,用咱们自己的人为官,那么就要留驻军队,粮秣供应困难,这是第一个问题。其二,夷族刚刚经过战争之苦,父兄多有死伤,怨气未消。用外地人做长官而不留驻军队的话必有祸患。这些夷族叛乱分子屡次三番杀死废掉长吏,自知有罪,与我们隔阂很深,如果留下外地人为官,终究难以被他们信任。所以我们要想不留驻军队,不转运粮食,但是能使法令政绩得以贯彻,必须让夷人为官,使夷族和汉人都能安定下来。

于是诸葛亮网罗孟获等当地著名人物,认命为地方官吏,只是让他们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朝廷和军队使用就可以了。

其中威信较高实力较强的首领,诸葛亮还把他们带回成都给予高官厚禄,比如孟获在蜀汉朝廷担任御史中丞,负责监察。

诸葛亮这么做就是为了增强团结,以便更好的治理南中。

诸葛亮还把原先的四个郡,改为六个郡,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叛乱的威胁。

同时为了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发展南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诸葛亮派人到那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原先那的民族只会刀耕火种,很快就学会了牛耕灌溉,而且还学会了织锦和其他的手工技艺,并且在这一地区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扩大耕种面积。

原来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过着原始的采集、渔猎生活的少数民族也逐渐迁居到平地,建立村落从事农桑生产,所以南中地区得到开发,那就给蜀汉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南中地区的金银矿物,还有耕牛战马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蜀中,增强了蜀汉的经济力量。

另外诸葛亮选取当地少数民族中的一批强壮男子编成军队,连同家属一万多户,迁到蜀中,补充蜀汉兵源不足。

这支部队骁勇善战,号称飞军。成为蜀中的精锐力量。关于无当飞军这支部队,在之前的文章蜀汉最强悍的特种兵,全部战死无人投降也讲过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诸葛亮治理南中的一系列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

比如现在的包子,开始是叫馒头的,据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时候,发现当地的蛮族,有砍人头祭祀泸水的习惯。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就跟人讲,这太残忍了,别砍人头祭祀,干脆就用肉做成馅,拿面团包起来,做成人头的形象,扔到河里去祭祀就可以了,这个东西就叫“蛮头”,蛮族的头。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我们今天吃的这种馒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新疆出土神秘女尸历经千年不腐 至今保存完好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地方都有保存尸体的传统。古人相信,只要死者的尸体能保存完好,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就能得到永生。在埃,人们用香料保存尸体,制成木乃伊。而在新疆,靠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有很多尸体无需特殊的处理,便能很好的被保存下来。2003年的一天,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发现了一具女性干尸

  • 揭秘:北宋灭亡后 后宫众多美女的悲惨命运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将徽、钦二帝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宗室贵戚、大臣约三千余人押送北方。这其中,妇女占了很大的比例,比较着名的有宋徽宗皇后郑氏、宋钦宗皇后朱氏、宋高宗生母韦氏、宋高宗发妻邢氏,以及后来因为假冒之案而出名的柔福帝姬。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宋徽宗皇后郑氏。郑皇后为宋徽宗赵佶第二任皇后,

  • 武三思如何通吃大唐后宫宫女,武则天不管吗?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武三思,武周宰相,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差一点成了唐朝的太子。今天我们来说说武三思的故事。但是俗话说,伴君如虎,要在官场混哪能不挨刀,你看薛怀义以及二张不都落个被人宰的下场。但是武三思比他们高明的地方就是当小白脸当的特别没原则和机警。比如武则天在位的时候

  • 东吴国力比蜀国强多了,为什么不北伐?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诸葛亮明知“益州疲敝”也要北伐,利用“天下奇才”级别的军事才能,把司马懿打得躲在营寨里,高挂免战牌不敢动弹。甚至魏国士兵都嘲笑说,司马懿害怕蜀兵就像见了老虎。尽管诸葛亮时运不济,在五丈原牺牲,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人铭记了一千多年。蜀国很弱小,但吴国很强大。吴国占据江东、荆州,有军

  • 三国刘备究竟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在其中虽算佼佼者,但也不是最厉害的一个。可是刘备偏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帮忙夺取天下。这其中不免让人疑惑,刘备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选诸葛亮作为辅佐人呢?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看两个人当时的处境。据史书记载,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

  • 这几件“雷事”犯到朱元璋手里,结局会有多恐怖?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朱元璋刚统一全国时,面对的是一个凋敝的社会,他大力实行改革政策,采取铁腕手段,因此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明朝天字第一号惹不起的人物,当属明太祖朱元璋。他的三十年执政,官场整顿风暴连番,开国功臣一扫空,成千上万官员获罪。以当时情景说,官员白天上班,晚上平安回来,全家就似过节般高兴。照三百年后史学家谈迁的

  • 为什么说鲁智深最后成了佛?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鲁智深是一个非常受广大水浒迷喜爱的人物形象,他力大无穷战无不胜,同时在厌倦了杀戮之后,他也逐渐参悟到了佛法的更深层次。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鲁智深最后成佛了呢?(图)鲁智深拔垂柳打辽

  • 作为三国后期蜀国为数不多的名将,他忠心耿耿却又无可奈何。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三国的精彩,精彩在前部分群雄并起,豪杰辈出的年代,在最开始的一批豪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三国的历史来到了后期,虽然稳定,却也没有那么精彩了。如果将三国按时间一分为二的看待,前三国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孙权、刘备、关羽、赵云等英雄豪杰竞相登台。但是到了后三国时期,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似乎都不如前三国那么

  •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多情公子的孤独历程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才子,我们能在他留存下来的诗句中感受到他满溢的才华,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人。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男子,他立于彼岸,冷眼观千古风涌云乱,心中水静无波;他如雪中白梅,美到零落,美到哀伤;他如高岭温泉,寒到无情,暖到多情;他可荒废繁华,执笔溢美锦词,淡却浮生;他可弃掷锦绣,浅唱倾世长歌

  • 他从屠杀前臣子开始,成为傀儡皇帝后自杀而终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皇帝屠杀开国大臣在古来经常有之,功高盖主的将军和军师往往首当其冲,这是稳固基业的一种残忍手段。但是对于继位的皇子来说,清洗大臣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做不到位还不如不做,做得过头又会让国家伤筋动骨。对大臣痛下杀手一直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颇具划时代意义的举动: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内部大清洗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