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朱允炆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为什么说他的削藩操之过急?

朱允炆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为什么说他的削藩操之过急?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97 更新时间:2024/1/24 11:03:41

说到朱允炆,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朱允炆初即位

1398年6月24日,享年七十一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明帝国迎来新的主人——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以皇太孙的身份即皇位的,即使没有住院治病病逝前的指定,朱允炆成为明帝国的皇帝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朱元璋曾豪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虽说出这样的话,却将天下治理的是相当好,他驾崩的很安心,没有什么忧愁,他认为自己已经为朱允炆铺好了路,没有忧患的明王朝一定会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朱元璋安心地走了,朱允炆却相当忧虑。

朱元璋离开人世,二十一岁朱允炆需要独立处理军国大事了,朱允炆的心情起初应该是兴奋的,后来逐渐变得忧虑烦躁,没有祖父帮助自己分辨黑白、处理政事,日子相当难过。而且早就发现明帝国有一个问题,现如今发现这个问题尤为巨大,成为将灭亡明帝国的祸根。这个祸根不是其他人放在那的,而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洪武大帝留下的。什么问题呢?藩王问题。

藩王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生前在全国各地分封了24个儿子和1个孙子为王,是有封地的藩王。他们王府内都有三个护卫,这个护卫不是三个人,在当时的三个护卫即三支军队,每一支军队人数都在三千人以上,一万九千人以下。也就是说,每一位藩王的武装力量都有上万左右,军事力量极为强大,联合起来绝对是有颠覆皇帝的能力。而这支武装部队是藩王们名正言顺拥有的,而且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人数应该都是在破万的,有的甚至四五万,五六万。

藩王护卫平均五万人,加上一些制衡手段,应该是威胁不到中央的。可以看得出,朱元璋也是知道藩王权力过大,会威胁到中央皇帝的。可是凡事皆有例外,朱元璋到晚年的时候把那些打江山的老兄弟全部给解决了,让其他人掌握兵权去戍边,防备时不时南侵的蒙古人,要么没能力,要么是信任不了,所以朱元璋让藩王戍边,掌握的军队更多,自主权力更大。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统共九位。

这么说吧,当时北边分为九大军区,由九位藩王管辖,其中晋王和燕王各自领兵十余万。不过这两位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是宁王,朱元璋都认同的战争狂人,每次交战都是悍不畏死地往前冲,手下还有一支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都不敢和宁王硬碰硬一下,因为确实打不过啊。北方九大藩王,时常是同仇敌忾进行数十万大军的军事演习,有时是鞑靼人侵略需要驱逐,有时是闲着没事干搞一下。到底怎么样,只有那几位藩王才清楚,远在南京的皇帝朱允炆肯定是半听消息半猜测去了解实际情况。

北方带着数十万人厮杀声的奏折传到建文帝处,好似一种示威和警告。朱允炆是个孝顺的人,父亲病重,他常常和衣而睡,尽心尽力地照顾,想从老天那抢走父亲,可是天不遂人意,朱标离世,那年他十五岁;爷爷朱元璋是个暴脾气的人,朱标走后,朱允炆担负起劝谏朱元璋的责任,也是很尽心尽力,照顾得很周全。可这些有什么用呢?他是孝子,那些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藩王叔叔们就会对他心服口服吗?并不会。就不会欺负这个侄子、小看这个侄子吗?

祖孙二人谁错了?

回到标题上的问题:建文帝削藩是不是杞人忧天?朱元璋设藩是不是没事找事?建文帝削藩不是杞人忧天,朱元璋设藩也不是没事找事。他们都没有错。朱元璋设藩是利用血缘关系间接控制军队力量,拱卫中央的皇帝。老朱家贫农出身,没有家臣,而那些当初打天下的关系亲密、能力强大的老朋友也被朱元璋全送走了,所以怎么统治天下呢?藩王掌握军队,文官掌握地方行政,配合着来,中央的皇帝只需要协调他们的关系就行了。一点毛病没有。藩王手中的武装力量即使是团结一致颠覆皇权都困难,更别说根本不可能团结一致;另外,地方那些文官可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在地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和制衡藩王。

简单来说,朱元璋设藩是为了保护根基浅薄的朱家皇帝,同样有手段制衡藩王势力。而朱允炆削藩呢,也是正确的,但是呢,藩王势力还在掌握之中,不用急着去削藩。毛都没长齐,威望没半点,班底就那几个书生,还没有功绩,人心还没彻底归附,就急匆匆地去削藩,这不是找死吗?不天怒人怨可能吗?为什么朱棣靖难能成功?因为许多地方官员在看戏啊,他们也觉得朱允炆这样削藩操之过急不太对,刚当皇帝就把自己叔叔废的废,杀的杀,迁的迁;对我们这些与他没血缘关系的官吏不是更狠吗?换个皇帝也不错。

朱元璋设藩,也想过朱允炆会削藩,但着实没想到朱允炆如此早进行削藩,手段如此粗劣。朱允炆的覆灭是必然的,让朱棣当皇帝挺不错的,省得他将中国再次霍霍地分裂了。

标签: 朱允炆明朝

更多文章

  • 姜维深得诸葛亮传承,为何他北伐却没能取得成果?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姜维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来说说蜀汉名将姜维。 姜维原本不属于蜀汉政权的,是在曹操阵营里面混的。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不得已投降蜀汉。自从来到了诸葛亮这边也算是人生开始精彩了起来。此时恰逢马谡因为街亭失守被斩,姜维取代马谡成为了诸葛亮的得意门

  • 正史里的吕布是个怎样的人?他算得上英雄吗?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吕布

    吕布能打这一点在正史里是真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骑射特别厉害:“追寇虏,辄在其前。”“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其实,我觉得吕布并非一个真正的英雄。首先,忠诚度,先后两次背叛自己的主子,吕布是一个背叛的人,会背叛的人肯定不是什么英雄!这样的人对所有

  • 隋炀帝是否真的非礼了宣华夫人?史料中是如何记载的?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宣华夫人,隋朝

    大家好,说起隋炀帝和宣华夫人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从隋朝的正史《隋书》的记载来看,杨广非礼宣华夫人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唐朝史官对于隋炀帝的污蔑,因为在隋文帝去世后,杨广把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这两位庶人纳入后宫,这使得猎奇心理的人开始以此为文章。我在这里用史书

  • 汉朝初期,为什么大汉要主动与匈奴和亲呢?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刘邦

    汉朝建立初期,国家疲弱百废待兴,面对着北方匈奴的威胁,大汉选择了最稳妥的和亲政策,借此为国家休养生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给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打下了基础。西汉时,汉朝统治者曾长期实行“和亲”之策以缓和与匈奴族紧张对峙的关系。汉匈和亲,实际上可以分为“兄弟”式和亲与“臣服”式和亲两种不同模式。在这两种

  • 西厂为何前后设立三次?东厂又有哪两个主要功能?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厂,东厂

    大家好,说起西厂和东厂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明朝时期只有东厂一直存在,西厂存在的时间很短,或者说西厂类似于一个临时性办事机构,所以说两者如何分工是有问题的,因为不存在分工问题,两者都是特务组织,负责侦察百官和民间情况 但大部分时间都是东厂在执行这个任务

  • 玄奘曾经到达印度,印度国王是如何评价大唐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玄奘

    大唐玄奘的西行之路,以及后来据此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唐朝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书中,玄奘记载的印度国王评价大唐和中国历史的故事非常有意思。王曰: “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

  • 赵国当时实力那么强 赵国为什么一战之后损失那么大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国,战国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战国赵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我们的诸多姓氏中,赵与秦同宗同祖。赵国贵族出自商朝名门嬴姓部族,为商纣王手下大将嬴飞廉的直系子孙,始祖造父为飞廉的四世孙。但是,在周朝时,赵国并不是正统的封国。在《史记》的《赵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

  • 清朝推行的“剃发令”,有4种人可以不用剃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代,清朝

    清兵入关后,因为满清人口不足百万,而中原汉人却过亿,为了便于统治,清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比如著名的清初六大弊政,“剃发令”就是其中之一。清朝推行的“剃发令”,并不包括所有汉人,有4种人可以留发,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时曾颁发过“剃发令”,随着攻入南京、江

  • 明朝通用货币是银子吗 这段时间使用银子可是死罪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银子

    你真的了解明朝银子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大家可能都看过古装剧里这样的镜头,主角在饭馆里吃完饭,摸出银子往桌上一放,喊一声:“小二,结账!”要是你穿越到明朝,当朝皇帝正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你吃完饭也掏出银子结账,四周齐刷刷投来异样的目光。嘿,你可当心了,你犯了大事了!明朝开国后,明太

  • 李祐是李世民的儿子,为何李世民却要杀了他呢?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李祐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兄弟,又胁迫父亲李渊退位,才坐上了皇帝,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多年后,他还要面对自己儿子的篡位,并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贞观十七年三月的一天,在齐州通往长安的大路上,一骑骏马缓缓向西走来,骑坐马上的,是齐王府的长史权万纪。权万纪正在赶往长安。此前,权万纪向朝廷报告,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