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如何评价朱高熙?他最后的结局有多悲惨?

如何评价朱高熙?他最后的结局有多悲惨?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513 更新时间:2024/1/19 5:26:05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朱高煦的故事。

说到朱高煦其实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也是很有故事的,传说啊,传说这个人最后竟然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焖鸡”,我的天啊,这也太惨了吧,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在历史上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真正的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此事?

说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焖鸡”当然是搞笑,朱高煦确实是被焖在一口大缸里,被活活烤死了,死状十分凄惨,他确实是一个军事上的猛将,却是一个蹩脚的野心家。

朱棣和原配夫人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如果不是老爹朱棣造反靖难,哥俩会是一辈子的好兄弟,长子朱高煦会袭燕王之位,次子朱高煦只能当郡王,这是朱元璋立下的规矩,谁也改不了,朱高煦也就认命了。

但朱棣后来还是造反了,并且成功了,这下就麻烦了。

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和朱高煦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

朱高炽形象不佳,身体不好,是个大胖子,而且腿有点瘸,不便外出活动,他本人也不好打打杀杀,所以朱棣主要是让留守燕京,负责保卫自己的老巢,曾以少数兵力困守北京,成功抵挡了大量南军的围攻,为朱棣争取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朱高煦人高马大,能打能杀,经常亲自上阵砍人,无论相貌和形象还是爱好特长,都和朱棣很相似,而且追随朱棣南征北战,一路打到南京,还多次在危险关头不顾性命,以命相搏,救下朱棣的性命,在武将群体中威望很高。

朱高炽和朱高煦各有功勋,原本不相上下,但父亲总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儿子,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朱棣也不例外,他明显偏爱次子朱高煦。

嫡长子继位,这是古往今来的普遍原则,和长子世袭王位一样,但朱棣无意中的一言一行却让次子朱高煦有了更加美好的想法——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皇帝。

靖难之役中,在攻打到南京附近时的浦子口时,朱棣被南军击败,关键时刻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喜出望外,对朱高煦说“老爹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奋勇再战”。

为鼓励朱高煦,朱棣还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努力吧儿子!你哥常常生病。”

朱棣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很值得琢磨。

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没法打仗,你做弟弟的得努力帮我;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他如果死得早,皇位肯定给你;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我直接把皇位传给你。

朱棣到底是哪层意思谁都不知道,但朱高煦却认为这是老爹许诺传位给自己的信号,他倍感振奋,亲自率军队力战,终于把南军击退,为入主南京立下大功。

事实证明,面对两个儿子更偏爱次子的现实,即便立朱棣后来还真是动过立朱高煦为太子的相反,但他最终还是坚定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很失望,使出各种招数,就是赖在朱棣旁边,朱棣让他去外地就藩,他也找出各种借口不去,就像一个赖在父母身边的“啃老族”,后来朱棣看透了朱高煦想要谋夺太子之位的想法,加上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野心暴露,朱棣实在忍无可忍,差点把朱高煦废为庶人,在朱高炽的讲情下,才把朱高煦的封地从繁华的青州贬到偏僻的乐安(今属山东)。

朱高煦不得已,只得乖乖到乐安就藩,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皇储的梦想。

朱棣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想趁乱伺机叛乱,但明仁宗受到朝廷高官的一致支持,朱高煦根本找不到机会,便没有动手。

过了没几年,明仁宗因病去世,当时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准备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却在乐安,距离京城比太子朱瞻基近得多,朱高煦认为这是一个千载良机,便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然后自己抢得皇位,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朱高煦半路扑了空,朱瞻基躲过他的埋伏,顺利进入北京继承了皇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对自己这个野心极大的叔叔十分敬重,多次厚赏拉拢,对朱高煦的上书也一一照办,但朱高煦一看自己这个侄子是个软蛋,自己完全可以向老爹学习,也搞一出靖难之役,夺取亲侄子的皇位——老爹可以成功,自己没理由不成功。

可朱高煦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还没完全准备好造反,明宣宗已经御驾亲征,兵临城下,朱高煦一看没得打,居然乖乖投降了,群臣纷纷要求把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决定放朱高煦一马,他把朱高煦父子带回北京,废为庶人,关押起来。

有一天,明宣宗过去探视叔叔,朱高煦不知哪根筋不对,在自己侄子从旁边走过时,居然突然伸出脚把朱瞻基绊了一个狗啃泥。

这下朱瞻基丢了大脸,再好的脾气也压不住了,但他的反应也很搞笑,下令让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想教训一下这个不着调的叔叔。

但朱高煦不愧是武将出身,他勇武有力,奋力一起,竟把大缸顶了起来,朱瞻基一看吓坏了,害怕他跑出来对自己不利,直接狠下心来,命人在铜缸周围堆积柴火,将之点燃,在一对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朱高煦发出嗷嗷的惨叫声,最后被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把人活活烤死的过程极其惨烈,但整个过程中,朱瞻基毫不怜悯,而且在烤死朱高煦后,朱瞻基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儿子全部诛杀,可见在你死我活的皇权争夺中,再心软的人也会变得铁石心肠,因为谁心慈手软,死的就会是谁。

明朝史料并未刻意抹煞朱高煦在靖难中的功劳和贡献,但纵观朱高煦的一生,他在政治上虽有野心,却十分幼稚,且志大才疏,优柔寡断,以致屡屡失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无谋无断、无深图远算的蹩脚野心家,是对朱高煦的准确评价。

标签: 朱高煦明朝

更多文章

  •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他对于契丹是怎样的态度?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李存勖,后唐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存勖的故事。李存勖是后唐开国皇帝,唐末著名军事家。李存勖一生骁勇善战,深谋远虑,在担任晋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梁,还有北方契丹。当时契丹人的战力十分强悍,但李存勖却能从中胜绩连连,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虽然李存

  • 当过囚犯做过皇帝,朱祁镇的一生有多戏剧性?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祁镇,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是明代历史上第一个有两个年号的皇帝,其一生跌宕起伏。第一次称帝时,年幼的朱祁镇只有九岁,年号正统。由于年纪过为幼小,先皇早亡,朝政大事由多由张皇后把持,即当时的太皇太后。后发生土木堡之变,他的弟弟朱祁钰称帝。在经历多重变故后,朱祁镇又回到了朝廷中,但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可能愿

  • 古代没有羽绒服怎么保暖呢?你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宋朝

    每当快进入腊月的时候,现代人都会窝在空调房中不出门,人们可能会想没有空调该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寒冬?可是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棉花也直到元朝才传入中国,甚至还没有全球变暖,那古人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冬天,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了。在春秋时期就有一种燎炉被用于保暖。宋代孟元老所作的《东京梦华

  • 孙权的开明程度是三国之最吗?晚年时的他依旧如此吗?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权,东吴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孙权的故事。东吴一直都是被称为“人和”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孙权处事比较大度开明,使得东吴上下长期以来人心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家始终还是能团结到一起。以至于曹操也非常欣赏孙权的性格,虽然刘备也

  • 工作狂雍正皇帝,他有哪些私人的小爱好?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清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雍正的故事。康熙、雍正、乾隆应该算是清朝最出名的三位皇帝了,其实这三位皇帝也挺有个性了。今天就先为大家讲讲雍正皇帝有哪些兴趣爱好,我们都知道乾隆喜欢在各种名画上签名,虽然他自己也写了很多诗,只是都不怎么

  • 清朝小伙的辫子有多脏?他们多久洗一次?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清朝

    韩菼是清朝官员,他曾在《江阴城守纪》中写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清朝,不按规定剃发就会被处死,俗称“剃发令”。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了剃头令,规定任何人都必须剃发,不得以任何借口来躲避剃发,拒不剃发的只有死路一条。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在入关前,都是游牧民族,在草原上随时迁徙,没有固定

  • 揭秘辽朝组建的两支奇葩军队:“怨军”与“瘦军”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辽朝

    辽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由于他是位亡国之君,自然要享受传统史学家们给亡国之君的准备好的一套评价,于是天祚帝在后世的史书之中必须并且只能是以残暴不仁、昏庸无能的形象出现,当然,是否属实已经很难得到验证了。不过,从天祚帝在辽朝被女真攻灭之前组建的两支奇葩军队来看,这位皇帝最起码颇有些天马行空的

  • 黄皓是刘禅身边的小人,为何姜维不除掉他呢?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黄皓

    姜维和黄皓,丁奉和孙綝这四个人的性质完全不一样。首先,黄皓更像是“佞臣”,正在走向权臣的路子,还没有取得绝对的权力,也没有威胁君权。孙綝则不一样,他可是继承了孙峻,一门五侯典禁军,权倾人主《三国志.孙休传》。所以,孙綝对君主来说属于“奸臣加权臣”。再看两位大将,姜维原属降将,逐渐升至蜀汉北伐的领兵大

  • 吴国为何能成为三国中最后灭亡的一方?靠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国,三国

    吴国能成为三国中最后灭亡的一方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在当年那段争霸历史中,曹魏、东吴和蜀汉三方阵营可谓打的是十分精彩,但是说道最后的赢家,却是一直藏在背后的司马氏族。被我们称作为老贼的司马懿在曹操死后,先后辅佐了三代曹家君王,逐渐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 科举考试制度的起源是什么时候?是如何出现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朝,科举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国科举外,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