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在古代打战时,哪些将领是如何排兵布阵吗?

在古代打战时,哪些将领是如何排兵布阵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34 更新时间:2023/12/10 18:24:45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阵法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先来说说中国古代阵法,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对付一些不听话的小国时,已开始使用有一定规律且相互对称队形的战阵。

经过春秋与战国数百年的战争实践,各诸侯国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有规律的阵法。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

春秋时期,大国实战时就已经开始使用战阵,俗称“三阵”。“三阵”将军队分为左、中、右,横向配合,以中军为主力,左右两翼大多是轻骑兵或者弓弩手为机动掩护。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姬寤生使用战车居前,步卒殿后的战术打法。利用两队兵马之间的空隙,形成纵向排列的战阵,向对方发起冲击,从而奠定胜局。

到了春秋末年与战国初年,晋国、秦国于三阵基础上,又发展创造出“五阵”。所谓“五阵”,便是以前、后、左、中、右5个方位,辅以人员编排,从两翼进行掩护,也可横向包抄敌人。

之所以秦国和晋国会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国,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五阵”的精髓。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又在“五阵”基础上,创造出“八阵”、“十阵”。

《孙膑兵法·十阵》:“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

隋唐时期,李靖等优秀军事家,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小型作战单位的有机编组,对应不同情况,制定出的集团阵型。

相较于“八阵”、“十阵”,隋唐两方作战时,更讲究变化多端,还有各兵种之间的有效协同,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西方国家同样也是如此,古希腊人为何会横行欧洲大陆?皆因他们作战时会召集大量民兵,在实际战斗中,将这些民兵构成4排、8排,排成纵深较长的阵型,向对方发起冲击。

如此一来,那些临时征召的民兵或乡野村夫,会聚集在人群中和老兵一起并肩作战,提升了整体的作战实力。

古希腊人开创西方军队使用战阵的先河,后来斯巴达人和雅典人,又在其基础上将战阵文化发扬光大。比如,雅典人与波斯军队在马拉松一带发生大战。雅典人出其不意地采用三面打击战术,使得不可一世的波斯军惨败。

古希腊人在三面作战之前,他们采用了横向、纵向等多个阵法,从左右两翼发起突围。因为古希腊人的战术部署得当,他们先后战胜了波斯军,抢夺了大片地盘。

斯巴达人是好勇善斗的民族,他们在频繁的作战中发现,以往的战阵太过中规中矩。斯巴达人选择右翼和左翼互相斜插两军的战术,对阵时利用斜线战阵,从敌人侧面发起进攻,从而达到包围歼灭的效果。

斯巴达人所创造出的这种战阵,又被命名为“斜线战术”。时至今日,不少西方国家的军队还在使用这一套古老战术。

总的来说,从古至今,不管中方,还是西方,两军对垒时,大多都会采用阵型和战法。单凭个人武力,想要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交战双方会使用看似一成不变的战阵,主要就是因为战阵不仅仅是在两军作战中有效果,而且在平时训练以及招募士兵时,战阵都能行之有效。

优秀的军事家会因地制宜,安排好兵员配置,实行各兵种之间的有效协同,这就是所谓的“布阵法则”。

当然,也并不在什么万无一失的阵法,只有事先掌握好敌人的信息,日常训练中,让士兵们多进行战阵演练、跑位穿插,才会在大战来临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阵法的意义,在于合理调配不同军种兵力,实现最优组合,依托战场环境,将大集团军战斗力发挥到极致,实现扬长避短,尽量减少本方伤亡为最终目的。

介绍完了这些,再来简单和大家聊聊,中西方在阵法方面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前文简单介绍过,中国古代阵法大多是“八阵”、“十阵”。从兵法上看,中国古代阵法非常讲究敌情和地形变化,对阵型与兵力配置加以及时调整。

战国末年,秦、赵两国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秦国统帅白起耗费两年之久,先是割断赵国后勤辎重补给,又慢慢将敌人赶到狭窄闭塞之地。等待敌军自乱阵脚,最后一举击溃,获得大规模集团战役的胜利。

从长平之战不难看出,顶级名将白起,他在使用战术和阵型时,不拘泥于小节。忽左忽右,忽前忽中,将敌人赶到预设包围圈,并事先做好部署,切断敌人辎重粮草补给,最后一举击溃,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中国人认为,阵法只能作为临时应战参考,不可一味照搬前人所留下的阵图,凡事要从长计议,千万不可胡来蛮干。

西方国家战术打法,则更加偏向于单调列阵战术,比如大量骑兵依赖密集列阵,朝着对方发起冲击。

古希腊人的战斗方阵,就有着极其糟糕的机动性。若非本方兵力多于敌人三倍以上,古希腊人使用的阵法,根本无法从侧翼保护自己。

一旦被敌人从缺口突入,本方往往会因为大量伤亡而撤退,很容易导致阵法整体瓦解。包括斯巴达人、底比斯神圣军团,等著名西方军队,他们所使用的阵法都有着类似的弊端。

究其原因,对于西方军事家而言,利用盾兵和重骑兵相互推进,挤压对手活动空间,才能兵不血刃的获得胜利。以至于许多西方国家的军队,不注重临场应变。

即使他们想出了左右两翼机动迂回的战术方法,可因自身机动性过差,导致有心无力。

标签: 打战周朝

更多文章

  • 孝文帝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北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影响后世深远,也为他赢得了隆高的历史地位。然而,这场激烈汉化改革直接导致30年后北魏王朝覆灭,鲜卑民族也融入汉族而从此消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重建代国开始,到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持续了近一百五十年国运。其中孝

  • 安史之乱为何能让强盛的大唐走向衰败呢?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安禄山

    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反唐,在短短两个月里就攻陷了两京,占据唐朝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史上颇有名声的大唐也因此走向衰败,这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后世史家甚至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分水岭之一。安史之乱为何来势汹汹?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哪些影响?公元755年,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

  • 清朝皇帝在选秀的时候 八旗女子的颜值为何都那么丑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选秀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选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皇帝是地位最高的统治者,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同时也被百姓们当作是天选之子。作为皇帝有很多特权,比如后宫的三千佳丽。其实这种说法略带夸张的意味,虽说皇帝的妃嫔数量众多,然而并没有“三千佳丽”的标准。过去很多女子都将进宫看作是很好的出路,她们认

  • 在曹操眼中,有哪些人能和关羽一战呢?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曹操

    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伟大英雄的时代。除了诸葛亮、庞统、周瑜,还有许多勇敢的将军。比如刘备的五虎上将和曹操的五子良将。五虎将领之一的关羽是最有名的。就连曹操也曾多次试图吸收关羽,希望他能回到自己的指挥之下。然而,关羽只为刘备献身。关羽非常强大。三国时期只有四个人勉强能和他竞争。曹营一人入被选。吕布“人

  • 周处是“三害”之一,他是如何除“三害”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晋朝,周处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很多古代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大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给年幼的我们以正面的引导,下面这个故事相信有的小伙伴也应该听过,这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西晋初年的周处就曾担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太守的时候,当地原来的官吏腐败,积下来的案件,有三十年没有处理的。周处一到任,就把积案都认

  • 张居正鞠躬尽瘁推动改革,他去世后为何家人会遭到迫害?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居正,明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居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张居正接替高拱出任内阁首辅后的十年间,为了挽救大明的统治危机鞠躬尽瘁,使大明在“弘治中兴”后再次迎来了真正称得上是中兴的十年,但是,张居正病逝后,其家属却遭到了迫害。究其原因,则要从明穆宗驾崩说起。隆庆六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

  • 魏国在战国早期称雄,为何最后却衰落了呢?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魏文侯

    公元前406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华夏大地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在战国250余年历史里,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战国初期的魏国到底有多强大?魏国最后是如何沦为二流国家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掉了智氏,三家分晋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家中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

  • 解密:曹操曾经最看好的诸侯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三国

    三国诸侯都在招揽人才为自己所用,但乱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人员的选择都是双向的,也就是诸侯选择人才,士子也在选择自己的主公。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他识遍天下诸侯,觉得只有曹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在别人征召时他借故不从,而在曹操征召时他却立刻收拾行李,好像是去晚了就赶不上点儿似的。这个人在曹魏集团也的确

  • 魏武卒是怎样的一支军队?为何实力如此之强呢?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魏武卒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在吴起的率领下,以超出时代的训练体系、选拔标准、精良装备,屡次以少胜多,甚至达成以一敌十的巨大成就。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魏武卒是战国时期一支有着赫赫威名的军队,战国初期,魏国就是靠着这支强军,攻秦,败齐,破

  • 耿炳文是开国功臣,为什么朱元璋没有对他下手呢?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耿炳文

    耿炳文是明朝开国功臣,早年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虽然没有徐达、常遇春等人那么有名气,但实际上,耿炳文也为朱元璋立下了许多战功。作为开国功臣的耿炳文,为何最终却没有被朱元璋除掉?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之初,在濠州起义军首领郭子兴手下效力。至正十三年,元军围攻濠州,历时六个多月。期间,朱元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