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六出祁山”了吗?三国演义中为何着重写了这段历史?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六出祁山”了吗?三国演义中为何着重写了这段历史?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347 更新时间:2024/2/1 22:26:56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被后人所熟知,但实际上,所谓的“六出祁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只有五次,率军出祁山仅两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是该书后期特别着重描写的大事件,从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罗贯中先生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五回,其中大小战役不计其数。

诸葛亮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这是诸葛亮在隆中时就与刘备制定下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他一生的理想。因此,在“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后,诸葛亮即在227年春亲临汉中,开始了长达8年的北伐,这段历史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六出祁山”。

对此,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1821年—1907年)在其笔记《小浮梅闲话》中,对诸葛亮北伐这段历史做出过详细的考证:

“此增饰也。考《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年,身率诸军攻祁山,马谡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此一出也。

是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此再出也。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攻式,亮自处,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此三出也。

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此四出也。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此五出也。

然则亮自处伐魏,止有五次。且惟第一次和第四次至祁山,非事实矣。

《后主传》建兴五年春,书“丞相亮出屯汉中”,六年春,又书“亮出攻祁山”,以亮本传考之,此实一役。盖以五年出,六年还也。俗传六出者,或即因《后主传》分书两年而致误耳。”

于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北伐曹魏不仅由五次变成了六次,而且,每次“出祁山”都有不少精彩纷呈的故事,罗贯中先生为刻画诸葛亮“智谋超绝”的形象,实在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实际上,我们通过《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前后五次的出师北伐,虽然取得了几次小胜,但也为此消耗了蜀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也没有取得什么多大的进展。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耗尽心血地出师北伐呢?而罗贯中先生又为何要着重描写诸葛亮北伐这段历史故事呢?

一般来说,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攻为守”,这主要是根据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的一段话来推测的:“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在这段话里,诸葛亮很清楚地说出,敌强我弱,但是,因为“王业不偏安”,所以,我们要北伐曹贼,以实现“恢复中原”的目标。

诸葛亮虽然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的一个“神算子”,但是,诸葛亮实际上又是历史上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诸葛亮悲剧在哪里?那就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司马微就曾为他感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见第三十七回《司马微再荐名士》)

没错,诸葛亮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这是诸葛亮悲剧的根本原因。对此,诸葛亮也十分清楚,他明知曹操占据天时,“今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在刘备于白帝城托孤逝去后,诸葛亮虽然深知天命不可违,但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为了申明大义于天下,诸葛亮在安定好大后方后,亲自带兵五次北伐曹魏,虽然,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一章中,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引入上方谷,用火烧断谷口,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抱头痛哭,没想到忽然来了一阵倾盆大雨,将火扑灭。

诸葛亮本以为司马懿会被火烧死,算破天的他也没料到会下雨,只好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罗贯中虚构了一幕,主要还是在说明“天不佑汉”,所以,诸葛亮屡次北伐也是很难有大的成就。

诸葛亮在不得其时的艰难环境中,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实际上也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们理想化的人生写照。

在唐代,“诗圣”杜甫就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对历史上坚持抗战、抵御外侵的爱国军民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北宋末期,著名的抗金名将宗泽十分仰慕诸葛亮,他在临终之际含恨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又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而死。

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更是仰慕诸葛亮,在成都武侯祠至今还保存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石刻。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获而北上燕京途中,还写下了一首《怀孔明》:

斜谷事不济,将星殒营中。

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世以成败论,操懿真英雄。

在这首诗中,文天祥既颂扬了诸葛亮,又抒发出自己坚定不移的爱国志向。

有了这些前人的光辉照耀,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先生自然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隆重刻画诸葛亮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了。

标签: 诸葛亮六出祁山

更多文章

  • 北周的军事制度是怎么样的?详解北周的军事制度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周,军事制度

    北周的军事制度是怎么样的?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颁行新制西魏立国后,形势极为险峻,其时,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尤其是高欢,视西魏为

  • 明朝都已经出现火器了 清朝为什么又使用冷兵器作战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冷兵器

    还不知道:清朝冷兵器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时期的火器那么先进,清朝为什么又回到了冷兵器时代?明朝在建国时,朱元璋就特别注重水军和火器的发展,并大力建造舰船。在陆军的121万军队中,有12一18万人在使用火器。明王朝永乐年间,国力充实,朱棣得神机炮特置“神机营”

  •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是被拥立起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元朝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是被拥立起来的?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韩山童的儿子。要说起来,韩林儿之所以能够被拥立,其实主要功劳在于他的父亲韩山童。韩山童早年传播白莲教,宣传“明王出世”。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聚集在一起,宣誓造反,其部众纷纷用红

  • 优势巨大的袁绍,为何最终却失败了呢?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袁绍,三国

    优势巨大的袁绍,为何最终却失败了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非常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交战的双方是袁绍军与曹操军,两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结果本不占优势的曹操军一举获胜,他也由此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 为什么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了?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信,汉朝

    为什么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了?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韩信北伐一次成功,诸葛亮为何五次都失败?一张图说明原因在历史的过程中,四川作为富饶的盆地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汉中作为这个盆地的北大门,纵观整个历史,能够通过汉中发兵顺利的入主关中平原的,唯有“兵仙”韩信一人,而后世三国时期,诸葛亮

  • 揭秘:空城计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三国

    空城计是诸葛亮发明的吗?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所创,只不过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演绎出来的,真正运用过此计的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却鲜有人知,那么此人是谁呢?其实真正用过“空城计”的人,便是赵云。赵云生平虽然没有过多的战绩可以炫耀,也没有

  • 导致唐朝衰败是因为藩镇吗 皇帝为什么没有削藩或者整顿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藩镇

    还不了解:唐代藩镇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代衰败是因为藩镇问题吗?为何皇帝对此不愿意做出整顿?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皇帝是有机会削藩并且整改当时制度的,可是为什么当时的皇帝却任由着朝政越来越混乱,最终却走向衰败呢?在古代,皇室子弟和功臣们的权利和地位都是以世

  • 古代宦官到底有什么优势 宦官长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宦官

    对古代王朝和宦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宦官做到数千年来,长久不衰,宦官一职究竟有什么好处?提起“宦官当政”,人们总会想起东汉时期的宦官与外戚争权事件,而又总是把宦官与太监相提并论,其实两者之间有联系但要差别开来的。历史上 “宦官泛滥时期”尤其是东汉、唐代与明代,在这

  • 古代圣旨传递会用加急 从京城传到广州要多少天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圣旨

    还不了解:古代圣旨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一般需要多少天时间?圣旨作为古代皇帝最高的指令,其意义不言而喻。而传递圣旨自然就是件很重要的事,一般如果圣旨传递的距离较远,都会用到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类的方式。那么以这样的速度把圣旨从京城

  • 什么是辟召制?它是如何在历史上发展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辟召制,汉朝

    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跟现代的高考制度差不多,古代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也是人才选拔的一种手段。发展到唐朝时,科举制度算得上是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形式了,尤其是在当时权力地位至上的年代,这份公平实属不易。无论是哪个阶级的人,都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