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汉朝史上如何进行洪灾救济:减免赋税移民就食

汉朝史上如何进行洪灾救济:减免赋税移民就食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508 更新时间:2023/12/22 14:19:47

两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其中水灾尤其频繁发生。对于两汉时期的水灾次数的统计说法不一,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的数字是76次,其他学者诸如陈业新先生的统计数字为105次,而红先生的统计数字是78次,学者甄尽忠统计为92次,相互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两汉时期的洪涝灾害频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频繁的水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惨重的损失。在水灾发生后,为了安抚灾民、保障民生和社会秩序,两汉政府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赈济措施,一旦水灾发生,就会按部就班地动救灾程序救济灾民、恢复生产。

水灾过后,人民的生活往往陷入了绝境。为使失去生计的灾民能够度过暂时的难关,以保存民力,两汉时期的朝廷政府按照灾情发生程度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法。学者甄尽忠在相关著述中总结了两汉时期政府对于水灾赈济的一些做法。

减免赋税是两汉时期水灾发生后最见的赈济措施。政府根据受灾的程度,全部或部分免除赋税,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关于此类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鸿嘉四年,因关东连年大水,汉成帝下诏:凡“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出租赋。逋贷未入,皆勿收。”绥和二年秋,因河南、颍川郡水出,汉哀帝下诏:“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国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永元十四年,汉和帝诏:“兖、豫、荆州今年水雨淫过,多伤农功。其令被害什四以上皆半入田租、刍稿;其不满者,以实除之。”延光元年,京师及郡国二十七因雨成灾,汉安帝下诏:“又田被淹伤者,一切勿收田租。

水灾发生后,人民的家园被毁,无法在当地继续生活,两汉时期的政府就已经开始采取移民就食的方法赈济灾民了。移民就食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救灾办法之一,由于运输赈济的粮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政府往往组织灾民未遭灾、有粮食储备的地区移民逃荒,并派官员沿途护送,到达目的地后再发放粮食救济灾民,或向地广人稀之处移民,到达后给予赈济、发放田亩使其安家。《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史记》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元鼎四年,“山东被河灾”,汉武帝“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使者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振焉。”

标签: 汉朝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越是有作为的皇帝为何越担忧自己的“后事”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帝,后事

    在皇权运作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体统,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顺利运行,要求皇权须遵循国家现行体制的规范,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皇权之所以能够受这种限制,正是自身的运行机制和保障皇权的目的所要求的。皇权在运作过程中,常用对“后事”的担忧而能自觉地接受来自国家体制中的制约。我们所谓的“后事”有两层意思。一是

  • 武王伐纣的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武王,商纣王,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军队七十万人临阵反戈,非常富于戏剧性。但是我们从考古学发现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种解说。商纣王,在殷墟甲骨文中被称为“帝辛”。关于商纣王的无道,比如酒池肉林,比干剜心之类的演义,大家都非常熟悉。可是从甲骨文金文来看,纣王似乎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君主。郭沫若早就指

  • 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了殷商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武王,商纣王,牧野之战,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

  • 东京审判中的印度法官帕尔:认为日本战犯无罪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京审判,印度,日本,

    帕尔是在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时,惟一一位坚持日本战犯无罪的法官,他的半身塑像就立在靖国神社游就馆的门前。他的儿子承受到安倍晋三的接见。虽然安倍对帕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有分析人士认为,帕尔只不过是安倍以及某些日本右翼人士用来否定历史问题的一个“工具”。“另类”法官反对审判战犯 日本政府对其备加推崇安倍曾

  • 东京审判亲历者回忆:东京审判的真相和内幕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京审判,二战,战犯,

    86岁的高文彬仍然保持着老派上海文人的作风,接受记者采访时穿着整洁的衬衫,头发也一丝不乱。他找出一叠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资料提供给记者做参考,依稀可见他当年在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办事处做秘书时的风格。“很可惜,当年我从日本带回国的很多资料和照片,现在都找不到了。”时年25岁的高文彬作为中国

  • 宋朝的兵器都从哪儿来?宋朝都有哪些强大的武器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皇帝

    公元 960年,原五代时期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靠掌握禁军起家,又是以兵变方式夺得政权,因此深知掌握军队的重要。他当了皇帝以后,一方面想方设法陆续解除了自己一些带兵老部下的军权,另一方面加紧了朝廷对国家主力军禁军的直接控制,抑制和改

  • 朱棣起兵夺权竟被刘伯温预测?刘伯温究竟有多神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朱棣,刘伯温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个朝代,他在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首都便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从此有了两个京城,两个直隶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朱元璋死后的一场兵变--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所发动的一场兵变。但是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朱棣所发动的这个兵变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就被人成功的预测到

  • 西夏王朝:一个在古代历史上被忽略的封建政权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西夏,历史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

  • “重文”不“轻武”:宋代对外战争胜率超过唐朝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战争

    不计历史影像依旧模糊的三代,自秦统一后的中国历史也已经够长,但仔细盘点盘点,其中能确立相对长期安定秩序的统一王朝,还真不多。苏辙说,三代以下“能一天下者四君”,分别指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再加上苏辙没机会看到的明、清两代,也无非汉、唐、宋、明、清五朝。而宋代夹在这个序列里面,又似乎多少有点

  • 蒙古族不过中秋节是为何?八月十五杀鞑子并非信史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蒙古族民俗节日,中秋节

    1949年后,在新时代的文艺和社会政策影响下,继续沿用“杀鞑子”这种有伤民族感情的说法未免不合时宜,因此在各类出版物中,“杀鞑子”这个词慢慢消失,同时像“起义革命”、“恢复大汉江山”这样的说法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反映民族平等、马列主义的理念和词汇,因此故事的主题也从汉人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起义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