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鬼子、阿三、棒子、毛子、猴子”称呼的来历

“鬼子、阿三、棒子、毛子、猴子”称呼的来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6 更新时间:2024/2/15 16:33:08

印度阿三的由来

《辞海》对“巡捕”一词的注释是:“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租界’内设置的警察,是压迫人民和维护其特权的重要工具。”但未对为什么把租界设置的警察叫作“巡捕”作出解释。

在《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开埠,上海道为避免“华洋杂居”而引起华洋之间的冲突,与英国领事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划出一块地皮作为英国人的“居留地”。该《章程》共23条,其中第12条中讲: “更夫之雇用得由商人与人民妥为商定。惟更夫之姓名须由地保、亭长报告地方官查核。关于更夫规条当另外规定。其负责之更长,须由道台与领事会同进派。”

“更夫”是中国特有的行当,其由地保委派,负责夜间敲更巡视,提醒居民火烛小心和关闭门窗,而英文中无与“更夫”对等的词,于是英文本《章程》中意译为“Watchman”,而“Watchman”再转译成中文时,除了有夜间巡视的更夫之义外,还有卫士的意义。于是英国领事阿礼国就根据《章程》在英租界组建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Watchman”队伍,设更夫两人,除了夜间巡视外,还负责白天的地方治安。

1853年小刀会起义爆发后,上海租界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感到为保卫租界之安全必须建立更强的治安力量。英、美、法三租界未经中国政府之允许,擅自修改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推出了经篡改的1854年《上海租地章程》,其中有关更夫的条款被篡改成“watch or police force”,变成“建立更夫、卫士或警察力量”,租界当局就为在租界里建立“police”找到了依据。

1854年7月11日,租界的租地人在英国领事馆召开大会,决议成立“工部局”,同时由工部局组织设立“Shanghai police station”,“police”直译为警察,但在汉字中没有与“police”对应的“警察”一词。当时租界的“police”是维护租界治安的警力,而在中国的京师有一种专门维持京师治安和保卫京师安全的“巡捕营”,于是人们就把“police”译为“巡捕”,把“police station”译为“巡捕房”。这就是为什么把租界警察叫作巡捕,把警察局叫作巡捕房的原因。

公共租界的巡长大多由英国人担任,低级巡捕则大多来自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法租界的巡长大多由法国人担任,巡捕则多为安南(越南)人,上海人叫他们为“安捕”。巡长制服的袖子上有三道杠标记,于是上海人又把他们叫作“三道头”。公共租界的印度巡捕被省叫作“印捕”,但上海人又常背地里叫他们为“红头阿三”,这一称呼的出典释法不一,但均很有趣,不妨作一介绍。

据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上海谚语》中讲,在上海当巡捕的印度人大多数是印度锡克族人,他们虽是白种人,但面孔黝黑,同时他们习惯在头上缠红头巾,于是上海人叫他们“红头黑炭”(上海人一般把皮肤黑的人叫作黑炭),以后又讹读作“红头阿三”。还有一说认为英文中“先生”通常讲作“Sir”,沪语音读如“三”,而“三”是单音节词,沪语(包括江南大多数地方方言)一般在单音词前置“阿”(或后置“子”、“头”等)组成词组使用。于是洋径浜英语称“Sir”为“阿Sir”,音读如“阿三”,是市民对巡捕客气的称呼。而“印捕”头缠红巾,于是被叫作“红头阿三”。联想起今天的香港人也叫警察为“阿Sir”,所以此说是比较合乎道理的。

还有一说是这样解释的:印度巡捕每天须在长官的指挥下出操,他们在表示对长官指令理解和执行时常齐声高喊:“Yes Sir!”最初上海人不明白“Yes Sir”是什么意思,就把巡捕叫作“阿三”。也有的人认为,初来上海的印度巡捕不会讲沪语,他们在执行任务时经常要和上海市民打交道,由于语言不通,双万交谈十分困难,“印捕”常反复讲:“I say”作为语言停顿,而上海人见他们老是讲“I say”,便把他们叫作“红头阿三”。

以上是上海流传的关于“红头阿三”出典的几种释法,至于哪一种释法最接近事实,就由读者自己去理解了。

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人一定还记得,以前上海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耍猴戏的。耍猴者划地为圈,手敲铜锣把过路行人吸引过来看,于是猴子在耍猴者的指令下作各种表演。在观看猴戏时,经常会有人大呼:“阿三!老鹰来了!”上海人都知道,这喊声是吓唬猴子的。当时来上海耍猴戏者大多来自山东、河南等地,并大多不会讲上海话;而猴子又大多购自云南、贵州一带,肯定听不懂上海话,再讲上海城市里也很少能见到老鹰,那么“阿三!老鹰来了!”到底表达了何种意思呢?原来“阿三”就是“红头阿三”,因为印度巡捕的头是红的,猴子的屁股也是红的;“老鹰”不是天上飞的老鹰,而是“老英”——老牌英国人的谐音。“红头阿三”是租界的巡捕,他们趾高气扬,耀武扬威,处处欺侮中国人,而他们又是亡国奴,在英国人面前是奴才,所以上海人喊的“阿三!老鹰来了!”只是借观猴戏时发泄对印度巡捕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已。

为什么叫印度人叫阿三?还有两种说法:一说印度人是亡国奴,在上海人眼中的地位低于西捕和华捕列第三位;二说是小平同志说过了:我们中国永远不搞霸权,不强出头,永远不当老大!印度甘地听后感叹的说:“唉!看来我们只有做千年老三的份了!”

高丽棒子的由来

关于高丽棒子这个词的起源,有人解释是因为当年朝鲜人与汉人军队作战的时候勇敢地用棒子打马,使得汉人大为头痛(他们怎么好意思)!其实这根本就是韩国人美化自己的臆造!稍微有些军事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的骑兵及其坐骑都披有铠甲,而且速度极快,如果徒步拿根棒子就来得及把人家打趴下,骑兵就不可能称霸整个冷兵器时代!当年的南宋军队也就不用那么畏惧完颜宗弼的铁浮图和拐子马了!南宋早就打到黄龙了。这个词并不见于古代史籍,而是起源于近代。生活在东北的、上岁数的老人们都知道这个词的真正起源!

清末开始,觊觎东北的日本人开始向东北进行大规模渗透和殖民,在九一八东北沦陷后更达到高峰。而要进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华人员多数是军人,日常统治和管理也需要人!但限于日本本国自然状况,也因路途遥远和经费等问题,所以从日本本土不可能调来足够的人手,于是,日本就从当时早就与日本“合并”的朝鲜半岛征调大量的韩国人来华,这些韩国人在接受了所谓“日韩同祖”的教育后,来华后开始为虎作伥。但是日本人对韩国人根本不信任,所以这些警察手里没有任何武器,还不如中国的伪警察,伪警察还发一根警棍呢。无奈之下,这些二鬼子就用朝鲜妇女洗衣服的洗衣棒当打人的武器。由于这些二鬼子比日本人还凶,所以老百姓背地叫他们“高丽棒子”。

那些韩国警察,随身带根棒子,稍见国人不顺眼,就用棒子一顿毒打。已经无法算清当年多少国人惨死于韩国人的棒下。在我国东北现在有好多朝鲜族人和汉族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叫他们高丽可以,叫高丽棒子他会跟你急。因为这是个侮辱性的称呼。意思是朝奸,卖国贼。

俄国子的由来

源于中国人对洋人(欧罗巴种的)的贬称,据说是由于早先见到的外国人既野蛮又浑身长满了红毛,故以“老毛子”贬之。沙俄侵占东北后,大批俄国人来到东北定居,于是“老毛子”这个词逐渐变成专指俄国人的词。如今“老毛子”成了许多中国人对俄罗斯人的统称,就像国外的华人称黑裔为“老墨”一样“既亲切又自然”。

除此之外,还诞生了“二毛子”这个词,用来指中俄混血儿或是贬称那些依仗外国人的中国人。也有称做在俄罗斯的朝鲜族人。与此类似的还有广东地区对西方洋人的称呼“蕃鬼”等。

“毛子”原来是统称西方白人的。因为中国与俄罗斯接壤,离其他白人国家远。所以在英国没有侵略中国前,我国接触的人一般是俄国人。所以俄国人是“老毛子”。后来清政府被西方白人国家打怕了,就不敢再称呼他们为毛子或洋夷了!再后来十月革命爆发了。西方国家不喜欢共产主义的苏联。中国的军阀政府,蒋介石政府又是亲西方的。所以苏联又被叫做老毛子,但英、美西方人本来就和中国人接触时间短。中国政府又不敢得罪他们。所以不叫老毛子。到解放后和苏联好的时候又不叫老毛子。后来和苏联闹翻,又有一些人把这提出来到处用!其实老毛子的意思就是指的毛很多的人——白人。白人在清朝前期就会被叫做毛子或老毛子。

东北人对俄国人的称呼,带有轻蔑的意思。俄国人不分男女,通常胳膊上、腿上、胸前体毛都比较多,所以叫他们“老毛子”。

日本鬼子的由来

“鬼子”的起源很早,清朝时我们就有洋鬼子的称呼,鬼子的叫法应该是从清朝时候从关外传来的。因为那个时候俄罗斯人金发碧眼,和鬼怪故事中的角色很象,第一次看以为见了鬼。而且那个时候哥萨克骑兵又到处劫掠,所以被人们称为“鬼子”。到了清朝末年,各个国家的军队来中国侵略,那个时候人们统一把外国人叫做鬼子。后来演变成但凡不是自己人的,一概以鬼子呼之,区别只是西洋鬼子还是东洋鬼子而已。到后来人们都改不了口了。干脆叫日本侵略者为日本鬼子了。

明清以来,我国沿海一带都受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了抗倭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人民称日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我国人统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何时开始,“倭寇”变“鬼子”呢?据说出于一幅对联。

甲午海战前,清朝一位大臣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人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污中国。记者云集后,日方突然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这真是新鲜事。

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联曰:“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日本人的上联意思是说:我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张的是长弓。文的也不简单,光“大王”就有八个,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

谁知,清臣也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然后大笔一挥写下联:联曰:“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多记者看了,个个叫好。下联的意思是: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

从此大家不再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改而称为“鬼子”了。

越南猴子的由来

一是顾名思义。猴子爱爬树,身材枯瘦小巧,比较符合越南军人的仪表,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穿鞋!

二是说一越南高官说中国人不中用,不争气,二战百多万日军就把中国打趴下了。这让中国人很气愤,有人说当时中国超过150万日军,而越南才6万,我中国未被征服,而你越南还被征服了,那你越南那几千万猴子哪儿去了,于是用猴子代替越南就这么传开了。

标签: 阿三棒子称呼来历

更多文章

  • 不一般的二皇子:奇怪的中国皇位接班“老二定律”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丕,宋太宗,杨广,

    在中国历史上,有个奇怪的定律:凡是皇上次子,也就是老二继承皇位,绝对“不平庸”——不是非一般的明君,就是非一般的混蛋。关于非一般的明君,有千古一帝唐太宗、仁君宋太宗为例;至于非一般的混蛋,隋炀帝杨广等比比皆是。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那些“老二”们决不“平淡无奇”,这是为什么?我以为这是由封建王

  • 清朝立储方式的退化:雍正传位真相与圆明园密旨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立储,康熙,圆明园密旨,

    雍正帝生前曾写有两份关于嗣皇人选的谕旨。其中一份为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当众宣布立储后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后的谕旨。此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以备不虞。后来,雍正帝病逝时住居圆明园,就首先启用了随身的这份密旨,即“圆明园密旨”,回紫禁城后再次宣读了乾清宫内缄藏的谕旨,所谓“复取出内收缄盒密记

  • 揭秘:清朝历史上义和团是怎样诞生运动崛起的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义和团,运动

    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其功能是在政治高压社会网络中为孤立无援的个人提供咨询和帮助。据研究,晚清北方中国活跃的所谓义和拳只是中国民间秘密结社的一个分支,大多属于白莲教系统,其政治起因多是不满意于满洲“异族”统治,故而在清朝前期从事“反清复明”政治活动,基本上是以民

  • 上古贤君舜帝孝感天地:一场不得不做的政治作秀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舜帝,孝感天地,政治作秀,

    在我中华文明史中,有一个家喻户晓并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民间传说,它就是“孝感动天”。这个故事,讲了我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一位帝王:舜。他能够成为帝王的一件至关重要的业绩,就是:孝行。据史料记载:舜二十岁时,他的孝行,已传闻各地。三十岁时,尧访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于是尧帝先将两个女

  • 谜团最多的英雄:武圣关羽身上有多少未解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羽,三国

    关羽——谜团最多的英雄:关公脸上,油彩多多;关羽身上,谜团不少。《三国志》中,没有关羽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其实他的父亲、爷爷及他的三个儿子,在《关氏家谱》中都有名号;《三国演义》中,关羽之死被写得很迷信、很宿命,其实他的死与刘备的战略失误有关。还有关公首级葬地问题,都是此篇解读内容。关羽的身世之谜关羽

  • 魏忠贤真是使明朝衰退的大奸臣?如何评价魏忠贤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忠贤,明朝大臣,奸臣

    魏忠贤真是使明朝衰退的大奸臣?他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前期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不敢说他多器重袁崇焕,但从来往信件看,袁与魏的关系至少

  • 在战争中比二:一代霸主阖闾死于一场娱乐事件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阖闾,吴王,霸主,

    战争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关系到很多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但这么严肃的事情,竟然也有娱乐的一面,尤其是在比较远古的时候,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故事现在看起来,怎么都有点跟笑话似的,不过人家当年,可都是很正经地去做的。比如吴越交战的时候,有一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越国国王,著名的勾践,采用了一个出奇制胜

  • 成吉思汗时期遗留的蒙汉之争:元朝衰败的根源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成吉思汗,元朝,蒙汉,

    公元1189年,当28岁的铁木真被21个部族尊为“可汗”时,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事业会做到多大,一不留神,就打下了一个横跨东西方的帝国世界,然后给后代留下一个永久性的难题:一个由游牧民族统治的、以农耕民族为主体的蒙元帝国,如何长治久安?这个难题相当致命。因为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搭帐篷,一个盖

  • 真正的元朝是啥样?对元朝历史认识的七大误区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元朝,历史,认知,

    先说七个误区:1、关于流传最广的“人分四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东平博士在文章中指出,元朝并没有把民族明确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是在诸多政策法令法规中,蒙古人色目人享有特权,这恐怕是人分四等这一说法的来源.。2、至于“九儒十丐“,也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元朝儒士的地位并不低.这种等级是不存在的.

  • 中国秘史:太平天国有多少美女惨遭“点天灯”!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平天国

    点天灯:在古代点天灯也叫倒点人油蜡,是一种极残酷的刑罚,把犯人扒光衣服,用麻布包裹,再放进油缸里浸泡,入夜后,将他头下脚上拴在一根挺高的木杆上,从脚上点燃。说起太平天国的“积极意义”,极“左”时代最爱渲染的就是《天朝田亩制度》中所规定的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从演义传说中“钩沉”出“洪宣娇”、“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