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中乌考古队勘探上千座墓葬 洛阳铲让乌方佩服

中乌考古队勘探上千座墓葬 洛阳铲让乌方佩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63 更新时间:2023/12/23 0:27:26

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城市撒马尔罕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历史名城,是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所经之处。在撒马尔罕西南20公里处的萨扎干村,一群来自中国的“现代张骞”,正与乌方同事一起,共同去发现那些埋藏于黄土下的奥秘,他们可以说是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化先行者。

为研究古代游牧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料

在辽阔的西域,曾经生活着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月氏。他们最初生活在祁连山一带,盛极一时,在西汉时被匈奴击败西迁至中亚,从此被称为大月氏。张骞历尽艰辛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大月氏联合击败匈奴。不过百年后,大月氏在史书中离奇消失,给世人留下一个不解的谜团。据考证,大月氏所统治的区域正是在撒马尔罕以南等地区。

两千年后,一位中国学者继承了张骞的使命,苦心孤诣寻找月氏留下的遗存,他就是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学家建新教授。从2000年起,王建新多次率队在位于东天山的新疆巴里坤进行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使尘封千年的月氏文化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随着调查的深入,他的眼光自然转移到了天山的西端地区——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在中亚国家考古没有先例可循。但事在人为,王建新从2009年起就在乌进行一系列前期准备和实地考察,并于2011年联合多家单位进行了初步考古调查。2013年12月,在陕西省专项经费的帮助下,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签订合作研究协议,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就此成立。

2014年起,考古队员们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走访勘察了乌东南部的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共调查勘探了上千座墓葬,新发现遗址50多处。他们风餐露宿,遭遇蛇虫袭击或叮咬更是家便饭。面对各种艰苦条件的挑战,队员们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6月中下旬的撒马尔罕,室外温度已高达40摄氏度,联合考古队正在挖掘萨扎干村的一座大型墓葬。记者到达发掘现场时,队员们正顶着炎炎烈日进行作业。中方队员、新疆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热娜古丽告诉记者,墓葬直径达到40米,土方超过500立方米,如此规模的墓葬发掘在乌考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乌方和中方队员都对此感到十分欣喜。目前,墓葬外围的发掘工作已经全部完毕,只剩下洞室和壁龛尚未发掘,最后的面纱即将揭开。

墓坑的上部已经被搭建的板房保护起来。走进板房,一个巨大的墓道展现在记者眼前。环顾四周,板房各个角落和墓道内部都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环境监测和安防监控系统,保证了发掘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说,从规模来看,这座墓葬应该属于当地游牧民族的王公贵族,其年代与大月氏在中亚生活的时间大致相当。预计能够发掘出一批有价值的文物,为研究撒马尔罕地区古代的游牧文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做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先行者

在发掘过程中,中方毫无保留地乌方人员介绍了他们的专业技术及经验。洛阳铲原本是中国人的发明,后来被考古工作者用在勘探古城、墓葬位置和形制上,现在联合考古队中的乌方队员也学会了使用这一工具。

纳斯比隆是乌费尔干纳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作为实习生参加了萨扎干墓葬全程发掘。现在他用起洛阳铲已是有板有眼,十分熟练。他说:“在和中国同事们的现场发掘中,我学到了三维制图等各种高科技方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洛阳铲真是太好用了,我认为应该在我们全国推广!希望以后和他们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中方队员们在此次考古行动中同样收获巨大。王建新表示,经过对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的分析,考古队已经基本梳理清楚了大月氏与稍晚的贵霜帝国之间的关系,并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所有成员都是第一次进行国外考古,这为人才培养和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古墓在发掘过程中已吸引了法国、意大利等多国考古学家前来参观,他们对中国同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表示惊讶和钦佩。

中国考古学家在做科研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为当地人民带来福利。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助理兰博介绍,西方考古学者的发掘一般只为了获取研究资料,对发掘过的遗址不进行回填保护,而中国考古队员在乌考古期间,本着对文化遗产保护负责的态度,回填了所有发掘过的探方,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此外,在古墓发掘完成后,考古队还希望在原址建立一座博物馆展览出土文物,以开发当地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两个文明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诉说着两国人民历久弥新的情谊。今天,丝绸之路再次将中乌两国的考古人才连接起来。

在史书中张骞最终找到了大月氏,成为开古丝绸之路的先锋。“我们今天利用现代考古手段,从河西走廊一路追寻月氏人迁徙足迹到撒马尔罕,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先行者。”王建新说

标签: 考古发掘乌兹别克斯坦

更多文章

  • 成都医院挖出唐代摩诃池 杜甫曾在池中泛舟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考古,发现,唐代,

    早在1000多年前,摩诃池就让诗圣杜甫等众多文豪泛舟池中,“沉醉不知归路”。摩诃池为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广大有龙”的意思,2014年,池子的一隅在成都体育中心被发现,结合史实,专家推断这个池子至少上千亩。近日,随着成都市青龙街附近工地考古发掘的结束,考古专家在这里意外发现了摩诃池的西北角,并且发现了

  • 看看皇帝怎么夸下属:东京大学网上展出明代圣旨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下属,东京大学,明代

    明中期圣旨存世稀少,日本东京大学在网上共享的明弘治十八年(1505)圣旨《明孝宗皇帝弘治敕命》近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件圣旨为封赠南京广西道监察御使王钦父母的敕令。看看皇帝是怎么夸自己的臣子的。奉天承运皇帝?曰,旌奖贤劳,乃朝廷之著典;显扬亲德,亦人子之至情。顾惟风纪之臣,具有严慈之庆肆推褒宠,实倍

  • 姜子牙第五代后人为何会被周天子扔进大锅烹杀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子牙,后人,周天子

    大约在公元前870年,也算是比较有成就、稳定了一时政局的周天子姬辟方驾崩,在史书上,他的谥号是“孝王”,不错啦,也算是告慰先父之灵,他是做得可以了啦!继承王位的人,便是周夷王。那位孝王,虽然政绩还尚可,可偏偏没有留下可以继承王位的后裔。结果他的王位只能交还给前任周懿王的那个衰儿子姬燮,这就出问题了。

  • 古代皇帝如何被群臣“忽悠”:蝗虫摄于皇威集体自杀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皇帝,群臣,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内忧外患,民族矛盾越加严重,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清政府国力日益不足,形成了西强东弱的客观形势。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治体制竟一波三折,引发一系列错误,更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紧张,多重矛盾交织,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处置不当,咸丰皇帝被迫跑到承德避暑山

  • 石敬瑭为何称他为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是怎么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石敬瑭,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天下大动乱,”乱慌慌你方唱罢我登场“,君王就如走马灯似的走过,无法带给台下观众丝毫印象,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仅仅是换得比旁人稍稍多一点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让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人?但是,五代中却有一个人,他的名气比和平时代的治世之君还要有名,他就是石敬瑭。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

  • 唐宋两代面貌如此迥然?源于宋朝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历史,皇帝,赵匡胤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唐宋两代的面貌如此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二百二十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麻的五代十国。篡弑和兵变是五代十国的主旋律,每个政治人物的辉煌都不过是昙花一

  • 晚清官场的“耳目”:坐探背后的隐秘政治文化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晚清,官场,暗探,

    镇守一方的地方官以“坐探”作为搜集情报的“耳目”,则让我们看到一种层级化、隐秘性的政治文化。这种“耳目文化”所指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在于确保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及其准确性,以利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900年,受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举荐,试用县丞李景枚入职上海文报局,参与该局日常事务。供职期间,他的

  • 张全义和朱温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张全义的功绩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五代十国,朱温,张全义

    关于张全义简介,张全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出生于852年,去世于926年,享年74岁。张全义字国维,是濮州临濮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人。其实他最初的名字叫张言,而张全义这个名字是唐昭宗后来赐予他的。张全义简介介绍他本来是一位种田的农民,后来在机缘下参与了黄巢起义,在这次农民起义中张全义被任命

  • 鸿门宴是怎样发生的呢?经典故事鸿门宴概述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鸿门宴,汉朝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

  • 是什么原因导致秦朝的灭亡?与秦始皇有何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秦朝

    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但是大雨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