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宋朝有三十万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六万辽军 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宋朝有三十万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六万辽军 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681 更新时间:2024/1/16 0:48:11

宋朝为什么打不过辽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宋朝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是经济、化繁荣,但军事实力很弱,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不过,作为一个有能力结束乱世,基本完成统一的朝,宋朝军事实力并非从始至终都是“弱鸡”。事实上在宋朝开国阶段,宋军的战斗力可谓是天下第一,即便是北方强大的辽国,对宋朝也是非常忌惮。那么宋朝究竟是如何完成了从强到弱的转型呢?这就要说到宋辽两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高梁河之战”。

公元979年五月,宋太祖赵光义御驾亲征率领宋军平定了北汉,彻底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五代十国”割据局面。此时,宋朝已收复了绝大部分中原故土,仅剩下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仍控制在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手中。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宋太宗号令全军在不经过休整和准备的情况下,直接挥师东进,以期达到趁敌不备,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目的。

宋军东进初期,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宋太宗带着举国三十万精锐(另有一说宋军兵力为二十万)来势汹汹,辽国地方守将自知无法抵抗,纷纷选择不战而降。六月二十三日,宋军抵达“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幽州(今北京)城下。只要拿下幽州,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宋朝的这次收复行动大功告成。不过也正是在幽州城下,宋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

宋太宗下令四面围城,打算一举击溃城中的辽国守军,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让辽军破釜沉舟,加强了他们死守的信念。作为“燕云十六州”的核心重镇,幽州城防体系非常完备,因此尽管宋军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幽州城还是巍然不动。而另一方面,辽国的三万援军在名将耶律休哥的带领下火速增援至前线。宋辽两国最精锐的部队即将在幽州城下展开厮杀。

从当时战场的形势来看,显然宋军仍占有压倒性优势。辽国方面虽然得到了增援,但总兵力仍不足六万。可宋军却有三十万之众,而且这三十万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与后来宋朝那些“兵油子”有天壤之别。

公元979年七月六日,宋太宗亲自带队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与辽国援军展开决战,“高梁河之战”正式打响。此战对辽国而言是守住“燕云十六州”的最后机会,因为幽州城中的守军已到了崩溃边缘,如果援军再被击败,那也就意味着幽州城将失去最后的希望。而对宋军而言,这一战也同样是胜败在此一举。

在“高梁河之战”中,人数上占劣势的辽军率先展开进攻,这对宋军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因为无法摸清辽军到底来了多少人马。辽军的第一波攻势由南院宰相耶律沙带领,但很快就被宋军击退。七月六日傍晚,耶律休哥下令发起总攻。辽军人人手持两副火把,看上去军队规模相当庞大。宋太宗担心敌势强大,所以将幽州城下的围城部队也调集过来,此举又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正当宋军与辽国援军正面展开厮杀的同时,幽州城内的辽国守军突然全军出击对宋军背部发起猛攻。结果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宋军反而陷入了辽军的前后夹击之中。

不过,宋军毕竟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军队依然保持着比较完整的队形,辽军没能占到丝毫便宜。辽将耶律休哥很清楚双方兵力的真实差距,因此知道只要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辽军必败。于是他干脆孤注一掷,率领辽军中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大宋皇帝所在的黄罗伞盖发起冲击。宋太宗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场面,眼看辽军不要命似的冲锋过来,其内心感受到的恐惧自然是可想而知。结果,非常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宋太宗屁股上中了两箭,仓皇地爬上一辆驴车逃离战场。考虑到宋太宗受伤的部位比较特殊,因此可以猜测他应该是在中箭之前开溜,而非中箭后不得不下火线。后人因此戏称宋太宗是“高梁河车神”。作为主帅的皇帝开溜,这仗自然就打不下去了,宋军迅速溃退,“高梁河之战”以宋朝大败告终。

“高梁河之战”中,宋朝兵力碾压辽国,但结局却是大败而归。总结起来宋朝方面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攻灭北汉后,全军将士都希望班师回朝,领功受赏,可宋太宗却要军队继续作战,这对宋军士气产生了较大打击。

二、纵观历史上的围城战,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三面围城,留下一面让守军可以跑路,从而达到瓦解对方信心的目的。可是志大才疏的宋太宗却下令对幽州四面围城,这让城中的辽国守军产生了鱼死网破的信念,因此才造成了宋军久攻不破的局面。

三、在“高梁河之战”进行阶段,宋太宗贸然撤下围城部队,结果造成三十万宋军却被六万辽军反包围的可笑局面。

四、宋太宗没有事先做好防备工作,在遭到辽军骑兵冲击的时候又手足无措,仓皇开溜,结果导致了宋军全线溃退。

因此,“高梁河之战”宋朝的惨败,宋太宗是主要责任人,也可以说是唯一责任人。兵是好兵,皇帝却不是好皇帝,宋朝初期的大好局面就这样被轻易断送掉。战后盘点伤亡情况,宋军死者万余人,这对全线溃退的宋军来说,并不能算是巨大损失,但宋军的士气却遭受了重挫。自此以后,许多宋朝人心目中就产生了辽军是不可战胜的念头,宋辽两国的攻守地位也因此战被彻底逆转。

参考文献:《宋史》、《辽史》

标签: 宋朝辽军

更多文章

  • 东吴的实力比蜀国还要强盛一些 东吴为什么没有进行北伐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吴国,北伐

    还不知道:吴国为什么不北伐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整个历史上,单单只说“北伐”,其实是有很多次的,而其中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北伐又是更为人所熟知的一段历史,尽管北伐的最终结果不如人意,但却让诸葛亮赢得了死而后已的名声。不过,与他们同时期的吴国,却好像一直没什么动静,照

  • 赵昀:南宋第五位皇帝,宠信奸臣荒淫无道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昀,南宋

    你们知道赵昀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赵扩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享年57岁。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赵贵诚为新帝,改名赵昀,是为宋理宗。就这样,赵昀这个本来无缘帝位的人在权臣的谋划之下成为了九五之尊。此时的南

  • 清朝末期的官场是什么样的 清朝官场为什么会被称为猪圈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官场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末官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清朝,说到清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灭亡则标志着中国封建史的结束,早期的早期经济还是很发达的,特别是乾隆皇帝期间,当时的清朝经济简直是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清朝晚期,清朝实

  • “南北榜案”:明朝一个科场舞弊案,朱元璋大开杀戒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明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这场科场舞弊案被称为“南北榜案”,它发生于明初洪武年间,是中国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在这场案件当中,主考官刘三吾等人先是被定徇私舞弊罪,后又与谋反案牵连到一起,受到此案牵连者不计其数。可是,这起案件最离奇的地方,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刘三吾、白

  • 揭秘:清军入关时百姓们为什么还夹道欢迎?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古代

    清军入关时百姓们为何要夹道欢迎?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公元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一年发中发生了几个重大事件,包括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这些都对中国数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以清军入关尤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中

  • 历史上的胡善祥跟汉王有关系吗?胡善祥是怎么被废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朱高煦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胡善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在追剧的人应该已经看到宣德皇帝朱瞻基废黜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理由是胡善祥早年与汉王朱高煦有染。大家应该知道,胡善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也确实是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 古人说的三教九流和八大江湖是什么 他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教九流,八大江湖

    还不知道:三教九流和八大江湖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了特定的社会形式,并产生了不少的固定词语,比如形容社会人物复杂多样的“三教九流八大江湖”便是其中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三教”指的是哪“三教”、

  • 西汉和东汉的评价为什么会两极化 难道是因为汉武帝的缘故吗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汉,西汉

    东汉为何不如西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其实把东汉和西汉的时间加在一起,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但人们似乎对西汉的印象会比东汉更加深刻一些,而且评价也会更高。人们提到东汉的时候,往往就是和三国历史联系到了一起,所以东汉的存在感一直不高,想起

  • 封建时代大量荒地不开垦,农民为何不去开垦荒地要去造反?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李自成

    古代农民为何不去开垦荒地要去造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纵览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其中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而说到农耕社会,自然就离不开农民和土地这两个关键因素了。这也正是历代王朝的覆灭因素中,总会有农民起义爆发的缘故。耕地然而,事实上中国古代

  • 清朝知府的升迁到底是什么样的 他们一般可以升到几品官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官职

    你真的了解清朝官职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知府”的出现最早是在唐代,那时叫“知府事”,知府在职官上的命名则是在明代,清朝地方行政基本上是沿用了明朝的职官。知府在清朝是比较常见的地方行政官,属于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清朝有很多做过知府的官员在历史上都大名鼎鼎,像做过黄州知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