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吃货:福康安吃尿煮白片肉后盛赞最有味道!

古代吃货:福康安吃尿煮白片肉后盛赞最有味道!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582 更新时间:2023/12/18 2:13:20

导读:厨子一听,十分着急,因为大锅里那口猪刚刚半熟,只怕时间来不及了。关键时候,经验起了作用。厨子看看周围没有官员和差人,自己爬到灶台上,拉开裤子就朝肉锅里撒尿。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忘了带皮硝,只好用尿替代,可以让肉烂得快一点。”

荀勖一口饭能辨烧饭木头

“吃货”,不是什么贬义词,相反,够得上“吃货”之名的,应该是蛮有趣味的一个人。

据《晋书》记载,尚书令荀勖“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座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举世伏其明识”。这么多大臣陪晋武帝吃饭都没吃出来,荀勖一张嘴就知道是吃力负重的木头烧出来的饭,一问厨师果真如此,那顿饭正是旧车轱辘烧出来的,你说神奇不神奇?

苻朗食鹅肉知黑白之处

说到《晋书》,让人想起另一个嘴刁之人,他就是前秦国主苻坚的侄子,曾经担任过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后来又降晋的苻朗。苻朗降晋后,会稽司马道子举行宴会招待他,“食讫,问曰:‘关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惟盐味小生耳。’既问宰夫,皆如其言。”还有一次,有人杀了一只鸡送给苻朗吃,“朗曰:‘此鸡栖恒半露。’检之,皆验。又食鹅肉,知黑白之处。人不信,记而试之,无毫厘之差。时人咸以为知味。”

如果说苻朗能品出盐味略生不足为奇的话,那他吃鸡能吃出笼养或散养就有点超群了,毕竟那时候还没有饲料添加剂喂鸡。如果这些还不算,那他吃鹅肉能吃出是白羽毛下面长出的肉还是黑羽毛下面长出的,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美味的白片肉竟是用尿煮制

说到吃货,不能不说一下福康安,这个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以及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的封疆大吏,也算是知味之人了,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吃的一次最美味、最可口的白片肉,竟是厨子用自己的尿煮制的,你说笑人不笑人。

据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记载,清朝嘉庆初年,福康安到边省巡行,路过四川的一处驿站,当地州县的官吏大肆张罗,一定要让福康安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吃好走好住好。

大家都知道福康安喜欢吃白片肉,而且做法必须地道,要用一只整猪煮才行。官员们知道后,就让前方的驿站做好准备。四川驿站的厨子以前没做过这种满族白片肉,特意支起一口最大的铁锅,把一只整猪收拾好,放到大锅里去煮。

肉还没有煮熟,给福康安打前哨的差人已经飞马来报,说福康安马上就要到了,因为急着赶路,一到这里就要开饭,让大家做好准备,不得迟误。

厨子一听,十分着急,因为大锅里那口猪刚刚半熟,只怕时间来不及了。关键时候,经验起了作用。厨子看看周围没有官员和差人,自己爬到灶台上,拉开裤子就朝肉锅里撒尿。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忘了带皮硝,只好用尿替代,可以让肉烂得快一点。”

紧要关头,厨子能想到撒尿,显然是以前有过类似的经验。福康安赶到,差人们立即把蒸熟切好的白片肉端了上去。一会儿,就听福康安在里面喊叫县里的官员,厨子大吃一惊,以为福康安发现了什么,尝出了人尿的味道,那样就要大祸临头了。

一会儿官员出来了,说福康安赏给厨子一幅绸缎,让他拿回去做袍褂。原来福康安这一路走来,吃了不少白片肉,都没有这个厨子做得好吃,最香最烂不说,还最有味道。喜得那个厨子一路小跑,捧着绸缎屁颠屁颠地飞跑回家去。

标签: 古代吃货福康安

更多文章

  • 司马迁后裔为什么不姓司马?司马迁后裔改姓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司马迁,后裔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

  • 《金瓶梅》中潘金莲为何背着西门庆与琴童偷情?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金瓶梅,潘金莲,西门庆,偷情

    导读:当潘金莲派的人将信送到西门庆手中的时候,却被西门庆骂了回去。这让潘金莲怎不伤心?怎不生恨?因此,潘金莲就有了从别处寻找慰藉的心思。几天来,天一擦黑,潘金莲就将房里的两个丫头打发睡了,自己借口花园中游玩,把小厮琴童唤至房中,与他酒吃,等小厮喝得醉了,就栓了房门,与之尽情合捣,第二日天不亮就打发他

  • 永乐大帝朱棣是如何通过郑和下西洋来赚钱的?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郑和,下西洋,赚钱

    导读:据《明会典》所述,胡椒在洪武年间的国内市值高达0.2两/斤,差价20倍于产地。这就意味着郑和船队购回的货物,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过去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大多停留在 “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上。换言之如果下西洋仅是一场赔钱的政治运动,那么朱棣远超其他君主的花销无疑解释不通,但若真的解决了朱棣财源

  • 唐朝不可思议的豪赌:唐太宗与390名死囚对弈!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太宗,贞观之治,探亲

    约定归期 太宗准死囚回家探亲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这一天,长安城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拥堵得水泄不通,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集中到了大理寺司衙大门前,因为今天是一个谜底将要被揭开的日子,事情源起于9个月前唐太宗李世民同390名死刑犯定立的死亡之约,人们想知道,那些

  • 希特勒在二战中的哪四个致命错误改变了历史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希特勒,纳粹,敦刻尔克

    德国在二战无疑是爽了一把,几乎就将欧洲统一了,但最后依旧走向了失败的命运。其实德国拥有获得二战胜利的能力,只是最高指挥上出了四个严重错误,导致整个人类历史的转变1、在德军已经到达距离敦刻尔克20英里的阿运河时,希特勒却命令陆军不准前进,

  • 明朝历史上买一个“大学”上需要花多少的钱?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大学

    导读: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

  • 解密:孔融为何得不到刘备和太史慈的信任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融,太史慈,刘备

    孔融作为汉末三国早期的曹魏名士。作为孔氏子孙受到当时各界的尊重。但无论是曹操,刘备,甚至是太史慈都在与他交往没多久后就选择放弃了这位名士。其中刘备,太史慈都是在北海被围,形势危急的时候来到的。但最后两人却纷纷离去。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细细看孔融对太史慈的态度,就可以明白太史慈为什么会选择离开。

  • 黄瓜以前叫胡瓜:奴隶出身的皇帝石勒避讳改名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黄瓜,石勒,后赵

    黄瓜是一种普通的蔬菜。你知道吗,黄瓜得名,与一位石姓人有关。这个人名叫石勒,他被称为“从奴隶到皇帝的第一人”。他生活在什么年代?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石勒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到皇帝第一人《晋书》记载,石勒为羯族人,他本不姓石,幼时名匐勒,后得字世龙,起兵后,更姓为石,才开始叫做石勒。晋惠帝太安元年,并

  • 神奇的历史: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兼侄女婿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太极,努尔哈赤,隋炀帝

    【伪娘的黄金时代】魏晋时期,男人必须长得像美女才会被称赞,柔婉的女性美是美男标准。因此,魏晋老少爷们拼命向“伪娘”线路上走。贵族士子们,几乎人人镜子不离身,每天打粉、涂口红、喷香水,到了不化妆就不见人的地步。当时著名的伪娘有:玄学大师何晏、文学家曹植、潘安、书法家王羲之……【爱新觉罗皇太极】(159

  • 唐宪宗强制全民消费:家中存款不许超过5000贯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宪宗,唐朝

    唐宪宗是个有为皇帝,年轻时遍览群书,对于贞观、开元盛世时期的故事仰慕非常。继位之后,宪宗以先祖为榜样,呕心沥血干革命,虽然没有达到李世民、李隆基时代的辉煌,却也把唐朝发展的曲线拉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提振经济,公元817年,39岁的宪宗颁布了《禁私贮现钱敕》,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个强制消费令。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