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没有空调的时代,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没有空调的时代,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62 更新时间:2023/12/21 9:21:14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

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

心静自然凉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蔽日遮阳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大暑赏荷

“大暑赏荷”——亲水避暑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标签: 自然心静六月古人避暑古代荷花纳凉

更多文章

  • 为防止考试作弊,古人都想出了哪些高招?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科举,制度,试卷,考官,主考官,密封,考生,考试

    2017年高考已来临,众所周知,现在的高考试卷上面都有一条密封线,考生的信息填写在密封线之上,交卷后,由监考人员进行密封。其实此法起源于武则天,在北宋形成制度。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古代科举考试 唐代的科举试卷刚开始不仅不实行密封,反而在阅卷时,还要参考由推荐人递上来的“行卷”,以检验

  • 王敦到底想不想改朝换代?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家,一个,如果,这个,司马,没有,周氏,自己

    王敦至今都留下了一个谜,那就是:他到底想不想改朝换代?在权臣和皇帝之间,他似乎摇摆不定。皇座曾经触手可及,然而他掉头离去。可惜转眼一生,转身一世。等他再次回首,才发现荆棘密布,云遮断归途,建康已是咫尺天涯。他只有站在长江边仰天悲歌,奔腾不息的江水卷走了他的万丈雄心,却没能冲洗得了对他的万世骂名。王敦

  • 史上最牛特权考生,不用考试直接当状元!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他们,因为,一个,爷爷,特权,秀才,为什么,状元

    现在的人一提起“特权”这两个字,无不深恶痛绝:“为什么我没有特权?为什么?为什么?”其激烈程度直追屈原的天问。说起特权,在整个科举史上,恐怕没有人比翁曾源更有发言权了。要想知道翁曾源为什么有特权,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首先,他的爷爷叫翁心存,一品大员;然后他的爸爸叫翁同书,封疆大吏;再然后,他的

  • 慈禧年轻时凭什么本事独得咸丰皇帝恩宠?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咸丰,可以,一个,皇帝,自己,安德,慈禧,就要

    慈禧的一生,从出生而老迈直至七十三岁病逝,总是笼罩在诸多朦胧而神秘的色彩与谜团之中,正如垂帘听政时那躲在布帘背后 若隐若现的身影,大有呼之欲出之势,却又难窥其人,难睹其面。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人们记住了她祸国殃民,更记住了她死后陵墓惨遭盗掘尸体被扔在地宫一角。但是,慈禧太后是怎么获得咸丰

  • 乾隆为何选择十五子永琰当继承人?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一个,没有,清朝,皇后,乾隆,贵妃,十五,之后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认为自己文武兼备、福寿双全。然而他却有一件终生憾事。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年仅九岁的皇二子永琏得了寒症夭亡。随后,乾隆取出了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上面写着永琏名字的立嗣密旨。乾隆七年,乾隆把自己的陵寝定在东陵,并在附近为永琏

  • 太监寇连才冒死劝谏慈禧却被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监,自己,慈禧,中国,历史,因为,小孩子,一个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多因奸诈弄权而被人们唾骂。但是,太监中也有敢于直言、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清朝寇连才就是这样一位太监。读中国历史故事,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寇连才出生于直隶昌平一个普通家庭。因为贫穷,寇连才15岁便进宫做了太监,从做梳头房太监开始,后又相继做会计房太监、奏事房太监,逐渐成为慈禧身边为数

  • 古时候官场上的年终奖怎么发?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一般,年终奖,地方,皇帝,口袋,官员,公文,时期

    年终奖在我国很早就有。在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据说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

  • 明朝开国功臣因为没吃完饭菜而自杀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帝,儿子,历史,自己,武将,朱元璋,两个,非常

    开国皇帝杀害功臣,这种事情历史上一直有。原因无外乎就是害怕功高盖主,因为皇帝的位置可就这么一个,在打天下的时候,全都是好兄弟,一旦成功,坐上皇帝那个人在看他昔日的好哥们,心里可就不是滋味了。史书记载的最多的就是朱元璋了,虽然说他非常的有能力,也将天下治理的非常好不过嗜杀也是事实。读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 包拯的五个保镖都是什么来头?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朝,非常,团队,保镖,公孙,推荐,朋友,身边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都知道,包拯是宋朝有名的忠臣,是正义的化身,他不畏权贵,凡事讲法,以法律为准绳,哪怕你是王爷犯了罪,按律当斩的,他也会毫不犹豫抬出铡刀,一刀铡下去。包拯还有五大护法,或者说五大保镖,估计80后和90后的朋友,对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他们一出场,威风凛凛,扛起铡刀,铡

  • 李自成为什么热锅开水“炖福王”?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崇祯,福禄,李自成,历史,胖子,事儿,洛阳,梅花鹿

    话说崇祯十四年,也就是1641年的正月20日在当时的河南洛阳福王府邸里有过这么一档子事儿。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有一天,在福王朱常洵府的院子里,架了一口海锅,名曰“千人锅”,意思是这锅里的饭该是够一千人吃的。锅底下是柴火煤炭烧的劈啪作响是,火苗老高。一锅的水里放着葱、姜、蒜、桂皮、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