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他第一个意识到,应该教中国人如何正确开会

他第一个意识到,应该教中国人如何正确开会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614 更新时间:2024/1/2 7:48:25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辞世95周年。

很多人知道孙先生有一个“孙大炮”的绰号,意在讽刺他太多空想;却未必知道,孙先生也是一个实行家,他是致力于教中国人如何正确开会的第一人。

一、“孙大炮”考

孙中山“大炮”绰号的来源,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出自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一书。该书称,袁世凯听了孙中山的铁路计划后,“背后语人,就说孙文是个‘大炮”、“中山的‘大炮的诨名,据说就是袁世凯叫出来的”。

唐德刚的说法是错的,“孙大炮”之名并非始于袁世凯。所谓“大炮”,源于粤语的“车大炮”(也作“扯大炮”),意指吹牛、说大话,即形容某人好说空话,实际并不能成事。

最早指孙中山为“大炮”者,是一些海外华侨。清末最后十年,海外华侨中的上层人士多支持以康有为、梁超为首的保皇党。1910年,孙在芝加哥拜访华侨宣传革命,一位开洗衣店的华侨即对他说:

“你不要进来,我不听你的‘车大炮,你要进来,我就用烫头掷你!”①

孙只好无奈离开。这位华侨说孙在“车大炮”,显然是认定了孙的革命主张很难实现,甚至是不可能实现。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清廷就土崩瓦解了。

嘲笑孙为“车大炮”者,有不认同其主张的华侨,有仇视他的政敌,也有革命党阵营中的部分同仁。孙在民国初年撰写了以《建国方略》为代表的诸多计划书,“作成种种建设的计划,提出来想实行”,结果就招来了政敌的讽刺,也引起了部分同仁的反对,“客气的说他是理想家,不客气的人嘲笑他是孙大炮”。②孙后来提倡“知难行易”,强调找出正确的方向、知道该往哪里走才是最难,多少包含着对这种嘲笑的回应。

这种来自同仁的嘲笑,主要集中于孙的铁路建设计划。时人回忆称,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成员复杂,“中山先生提出建设铁路计划等等,内部就有人诋毁中山先生为孙大炮”,“总理主张修建十万英里的铁路,许多人认为总理理想太高,不能实现,加他以孙大炮的诨号来讥笑他”。③

图:美国移民局档案,1904年的孙中山

在1912-1913年间,孙多次说过自己的目标是在十年之内“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在1919年写就的《建国方略》中,则设想在十年之内建成“十万英里之铁路”。

无论是“二十万里”,还是“十万英里”(1英里约等于1.6公里),孙设想的铁路建设里程,确实相当大胆。即便是在今天,也仍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批评道:(1)孙提出“十万英里”这一数字太浮夸了,须知中国的铁路通车总里程,在1950年还只有2.2万公里,到2015年初才突破11.2万公里;(2)孙在《建国方略》中绘制的铁路规划图,“与其说是铁路规划,还不如说是各大中城市之间的连线游戏……相信施工人员看到那么多笔直线路,上吊投河的心思都有了!”

这种批评当然有它的道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孙当年拟定的铁路建设计划,并非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参考了美国的铁路发展史美国在1880-1890这10年时间里,建造的铁路里程,确实超过了二十万里。按孙的设想,他希望通过出让一定年限的铁路经营权,将美国资本、法国资本与日本资本引进来,并利用他们的技术,来帮助中国修筑铁路。如此,参照美国在十年内修出超出二十万里铁路的成绩,他将自己的铁路建设目标也定在了“十年二十万里”与“十年十万英里”。

这些关于铁路的资料与见识并不全面,但相对而言,却已比大多数嘲笑孙为“大炮”者要专业得多了。

图:美国铁路里程变化图,转引自欧国立《轨道交通经济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第61页

澳大利亚记者端纳,曾陪伴孙中山做过一次北方铁路考察之旅,亲眼见证了孙坐在列车中绘制“铁道线路规划图”的情景:

“小小的铁路建设者坐在他的地图前,在一处标上一条新线,把这条线取直,又把那条线取直。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沉浸在那种使你脉搏跳动、血液沸腾的梦想中。最后所有的省会都被干线连起来了,所有专区城市都用小线连起来,在各个方向还有分支,就象大榕树一样,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制作。”

端纳认为,孙在画线时,没有考虑到悬崖、峡谷、山岭、冰川、森林、沙漠、河流、湖泊带来的干扰。他曾对孙开玩笑说,“那条绕过西藏的铁路永远也没法建成当然,你可以用毛笔和墨水来建。你的线路要经过的一些通道有18000英尺高。

端纳的玩笑,孙中山自然知道。但他绘制的只是一张粗糙的示意图,旨在依据核心城市的位置设计出铁路干线与支线的大概情状,而不是绘制精准的线路施工图。责备孙的示意图用了太多直线,说它会将施工人员逼到上吊跳河,未免有些无理取闹。

图:孙中山绘制的铁道线路规划图

当然,使用“孙大炮”这一绰号最多者,仍是孙的政敌。1913年,孙赴北京会见袁世凯,宴会上有北洋系军官高声议论“共和是北洋之功”,“孙中山一点力量也没有,是大话,是孙大炮”,乃至说孙是“大骗子”。孙没有理会这种挑衅,“从容如常”至宴会结束。④另据袁同畴回忆,陈炯明与孙中山关系恶化后,也总是“开口闭口都称孙大炮”,袁虽不是国民党人,但听在耳中仍觉刺耳,毕竟“孙先生总是上官,陈氏总是部下”。⑤

“孙大炮”这个绰号,让许多人先入为主对孙产生了恶感。谭延闿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年“开口闭口跟着一些人骂孙中山是只会说大话、放大炮的一个人”,直呼其为“孙大炮”。到了晚年,谭有机会与孙亲密接触,观感才渐渐发生变化。据谭自己说:

“我自追随孙先生左右,朝夕领教以来,才逐渐认识到,孙先生不是我从前所听说的孙大炮,而确是一个文通中外、学贯古今的有真才实学的人。”⑥

也有不少人为孙中山鸣不平。比如张友渔在1926年写文章说,今天的中国,愿意“放大炮”的人实在太少,思想上,政治上,社会上,到处都是“洗不尽、扫不完的垃圾”,必须得用大炮才能将之轰掉,所以正需要孙中山这样的人物,“孙中山被称为大炮,适足见他的伟大,放冷箭的人们,可以休矣!”⑦

孙中山自己,也常使用“孙大炮”这个绰号。据林丛郁回忆,孙喜欢在演讲中用“孙大炮”这个梗开篇,比如说什么“广州有很多人叫我做孙大炮,好吧,现在我就要开大炮了,……”1923年,孙在“全国学生评议会”上演讲,就开玩笑般提到“广东人说我是大炮,孙大炮”,然后一本正经拿日本的例子鼓励学生,开起炮来,说只要众人同心协力找对方向,“十年以内,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最强的国家”。⑧

关于“孙大炮”,民国国会议员丁超五有一段回忆,也很有意思。时为1918年,徐世昌当选北洋政府大总统,徐此前对张勋复辟之事态度暧昧,孙不能认同,对丁超五说应该反对徐世昌。丁回应说我们没有这个力量,不应当说这个话,否则容易遭到针对。孙不以为然,反问道:

“难道我们连说话的勇气全没了么?”

丁超五后来感慨,“先生被有些人讥诮为孙大炮,其实,他是正气充沛,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⑨

图:1911年底,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上海讨论组建临时政府等事宜

二、“实行家”的遗憾

同时代之人当中,最理解孙中山者,或许当属胡适。1919年,针对“孙大炮”之类的责备,胡适写了一篇长文,如此描述他心目中的孙中山:

“中山先生是一个实行家,凡是真实行家都有远见的计划,分开进行的程序,然后一步一步的做去。没有计划的政客,混了一天算一天,嘴里说‘专尚实际、不务空谈,其实算不得实行家,只可说是胡混。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说他是理想家,不是实行家。其实没有理想计划的人决不能做真正实行家。我所以称中山先生做实行家,正因为他有胆子敢定一种理想最大的建国方略。但是大多数的政客都是胡混的,一听见十年二十年的计划。就蒙着耳朵逃走,说‘我们是不尚空谈的。中山先生一生就吃了这个亏。不是吃他的理想的亏,是吃大家把他的理想认作空谈的亏。他的革命方略,大半不曾实行,全是为了这个缘故。”⑩

如胡适所言,孙确有一种“理想最大的建国方略”,具体说来就是民族实现独立、民权落到实处、民生实现富足。也如胡适所言,孙是一个真正的“实行家”,很明白越宏大的理想越需要从细节处筑基1917年孙出版《会议通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会议通则》是一本教人如何开会的书。

孙想教国人怎样开会,至晚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前夕。据蒋梦麟回忆,武昌起义前,孙拿了一本关于“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书,交给他和刘成禺,要他们译成中文,且强调这个东西很重要,是西方“民权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蒋、刘二人口头答应,但没当回事。⑪

“罗伯特议事规则”出版于1876年,以美国众议院议事规则为蓝本;经不断修订,时至今日,仍是美国使用极为广泛的民主议事模式。为将这种议事模式传播给国人,孙还曾拜托过廖仲恺来翻译。但廖的回应与蒋、刘二人差不多:

“当时兄弟以为这种书干燥无味,太没意趣,所以不甚当心,遂置诸高阁。”⑫

1916年,孙终于决心抽出时间,亲自动手编一本教人如何开会的通俗教材。考虑到国人文化程度较低,孙选用了一位美国妇女运动先驱Harriette Lucy Shattuck的同类作品作为译写的底稿(该作品旨在写给美国一般女性阅读,较为通俗),还参考了包括“罗伯特议事规则”在内的其他几种资料。

1917年春,该书出版,定名为《会议通则》。为扩大传播,孙又在报上公开声明,放弃版权⑬。稍后,又将书名更改为《民权初步》,以求引起关注。在孙看来,要将“民权”从口号落到实处,第一步就是要先学会怎样开会。

孙的这种认知,相当超前。当时流行的风气是“启蒙”民众,跟他们讲各种与“民权”相关的大道理。惟有孙,用了5万余字,来教民众如何开会包括如何召集会议、如何提出议案、如何议事、如何表决……等等。孙解释说,自己写的是一本“兵家之操典”, 不是用来诵读,而是用来练习的。

该书可操作性极强。158个小节,解决的全是会议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真问题。譬如,书中规定,提交讨论的议案,必须统一“从正面主张,不可从反面主张”,应该说“我主张做××事是有利的”,而非“我主张做××事是不利的”,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混乱。再如,常有开会时议员够法定数量,但中途有人离场又导致议员不足法定数量的情况,这时候,会议还要不要进行下去?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可执行的规则:会长没有主动中止会议的必要,除非有议员提出缺额问题,才须停止讨论,清点人数,若不足法定数额,则宣布散会。

晚清的资政院、民初的国会,在开会议事时常常乱作一团乃至打成一片,议员们没有经过民主议事训练、不懂如何开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孙写出五万字的《民权初步》,也正是基于之前的这些教训。⑮

图:晚年孙中山

胡适在康奈尔大学学生会里,实战演练过“罗伯特议事规则”。他在看了孙中山的《民权初步》后曾说:

“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民主议会程序,实在是实行民权政治的初步。”⑯

胡适认为,《民权初步》是孙中山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著作。

遗憾的是,《民权初步》并未发生孙中山所期望的效果。孙生前这本书没有获得时人的关注,孙去世后情况更为惨淡。国民政府虽以孙的继承者自居,但其会议从未以《民权初步》为指导,长期乱作一团。以致于熊式辉曾在1940年代无奈感叹

“以我的经验,在开会(乡民大会)的时候或者是没有人,有人也开不好会,只有打架。……我们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会议就没开好过,不要说那些农民。”⑰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人物中,第一个意识到有必要教普罗大众如何开会的人,也是唯一一个致力于教普罗大众如何开会的人。

这样的人物,怎么会是“孙大炮”呢?


注释

①梅斌林:《关于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活动的回忆》,《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8页。

②胡适:《知难,行亦不易》,朱正编选《胡适文集(第3卷)》,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36页。

③朱蕴山:《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追忆宋玉琳与韩蓍伯》,《朱蕴山诗文集》,团结出版社2008年, 第113页;《总理遗嘱的意义》,朱燕平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文献类编1927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4页。

④张国淦:《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刘萍、李学通主编《辛亥革命资料选编(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16页。

⑤张朋园等记录《袁同畴先生口述历史》,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80页。

⑥方鼎英:《谭延闿的湘军及其与孙中山的关系》,《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上)》第1卷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468、469页。

⑦张友渔:《革命党与大炮》,《张友渔文选(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⑧段云章、沈晓敏编著:《孙文与陈烔明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0、531页。

⑨丁超五:《护法时期追随中山先生琐记》,《文史资料选辑(第10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 ,第74、75页。

⑩胡适,《〈孙文学说〉之内容及评论》,刊于1919年7月20日《每周评论》第31号。

⑪黄季陆,《蒋孟邻先生与国父的关系》,《传记文学》第5卷第2期。另可见:蒋梦麟,《追忆中山先生》。

⑫《作事必须有恒心》,《廖仲恺集》,中华书局,1963,第159-160页。

⑬《孙先生牖民之作》,《民国日报》1917年3月5日。

⑭孙中山,《民权初步》。

⑮可参见: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晚清预备国会论辩实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 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上海三联书店,2013。

⑯《胡适口述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第54-55页。

⑰李启成,《议事之学与中国近代的民权演进》,《法学家》2013年第3期。

标签: 孙大炮孙中山

更多文章

  • 明宫疑案:明孝宗长子朱厚照究竟是谁生的?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孝宗

    明孝宗专宠张皇后,引起许多大臣的忧虑。弘治三年,荆王朱见潚也劝明孝宗博选良家女子。显然,张皇后专宠的事实,已经朝野尽知,明孝宗依然没有听从。明孝宗的态度如此消极,原因只有一个,当时他已经被张皇后降服,心无旁骛,只能用言语来应付大臣和亲王们的谏言。明孝宗一共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炜。公开的

  • 中国古代的“双十一”:古人也有“剁手”疯狂时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中国,古人

    每年的双十一过去后,小区内快递小哥忙碌的身影是随处可见,自取快递箱前也难得地有了排队的现象,正是:年年此日此样景,今年此景更不同,剁手一族更壮大,家家享乐淘宝中。今年的双十一淘宝可谓是赚了个盆丰钵满,开场三分钟天猫交易额就突破百亿,九小时内破千亿。这也充分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提高,在全国一片买买买的

  • 曹魏后宫佳丽,竟暗讽曹操老婆卞皇后是“破鞋”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老婆,后宫佳,卞皇后,曹操,曹魏

    女人大抵都是醋坛子做的。床榻之间,方才情意绵绵,倘若一言不欢,骤然变脸也是常事。偏偏男人大多视觉动物,但凡有些本钱的,外头拈花惹草也是寻常事。男人若喝高了酒,要发酒疯的,女人吃多了醋,自然也要发醋颠的。只是古时女子,大多依着男人度日,诸如汉初吕后这般,生生把情敌大卸八块的,恐怕不多,更多的只是在房前

  • 揭秘沙僧加入西天取经团队鲜为人知的动机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沙僧,揭秘

    在玉帝的引导性关怀下,沙僧完成了从神到妖的“完美”蜕变。接下来,沙僧同志要做的,即是混入取经团队,实现自己的职业进阶。且看原著第八回。观音姐姐领了如来法旨,到东土大唐寻取经人,顺便,招安几只妖精。行至流沙河,“泼剌一声响喨,水波里跳出一个妖魔来,手执一根宝杖,走上

  • 说说西游记中妖精无数为何唯独没有猫妖?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游记,妖精

    ​但凡万物有灵性者,皆可成精。譬如名著《西游记》中,男一号孙悟空便是一块天生灵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妖猴横空出世。与他相交的妖精,最为有名的,即是花果山七大圣了。又分别为平天大圣牛魔王、复海大圣蛟魔

  • 说说中国古代那些奇葩的“公主病”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说说,公主,古代

    ​现在有个流行词很有意思,叫做“公主病”。大抵指的是那些自少家境或容貌颇好,备受呵护、伺候,心态依赖成病态的女孩,行为骄纵有如公主,蛮横无理缺乏责任感,持续或者间歇性发病,面对父母、老公以及男朋友时病症尤为明显。当然,“公主病”这词也绝非现代人的空穴来

  • 大同婆姨:中国古代地方色情业的魁首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地方,中国,古代,大同婆姨

    边城有佳人,颜玉技亦殊娼妓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前一直存在的现象,它是被政府认可的一个正当行业,历史上怕只有太平天国时将其进行过严厉地封杀,一直到近代都随着中国文明史相伴相生,甚至有着浓墨重彩的所谓“青楼文化”,其中很多人的艳名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如那秦淮八艳的柳如是和陈圆圆。历史上

  • 揭秘西游记中都有哪些还魂术?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揭秘,西游记

    《西游记》原著三十九回,取经人医活了落水三年的乌鸡国国王,既在“取经小本本”上成功刷了一难,又集了一个功德。国王也忸怩了一番,要将江山让予取经人,但唐僧师徒死活不受,国王苦让不过,只得上了宝殿,南面称孤,大赦天下,又开东阁,筵宴唐僧,更召来丹青画师,写下唐师徒四位喜容,供养在

  • 唐代大明宫麟德殿发生的疑似“UFO事件”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代,事件,UFO

    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有好几次疑似UFO到访事件,其中一次很令人咂舌:一台被称为“仙槎”的UFO竟然被停放在唐大明宫麟德殿内长达一月之久,更稀奇的是,宰相李德裕好奇心重,居然还用从仙槎上敲下来的金属碎屑,做了个会动能飞的小人儿。麟德殿是大明宫国宴厅,也是宫中最主要宫殿之一,建于唐

  • 揭秘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历史上真的有确切记载吗?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游记,女儿国,历史,揭秘

    ​【一】唐僧一行自大唐出发,先后历经十四载,一路艰险荆棘,游历十余个国家。其间有个,却特别不同,不用说,它便是《西游记》五十四回出现的西梁女国了。先来看看原著描述,“金鱼玉佩多官拥,宝髻云鬟众女排。鸳鸯掌扇遮銮驾,翡翠珠帘影凤钗。”此番此景,不禁有诗赞曰,“那西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