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三国形象名誉皆毁的三员大将

三国形象名誉皆毁的三员大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57 更新时间:2023/12/15 17:42:10

除了形象被毁的王朗、蒋干和鲁肃,《三国演义》还成功地塑造几位大将的颠覆性形象,他们是淳于琼、周瑜和魏延。这几个人物形象同样深入人心,也同样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说背叛反叛不说这个人是吕布或者孟获,而被说成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而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形象的被毁,而是形象名誉都被毁坏。且看三国形象名誉皆被毁的三位大将:淳于琼、周瑜、魏延。

淳于琼

曹操偷袭乌巢非常有名,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对此都有记述。不过,对于淳于琼这个人物,描述却是大相迳庭。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军粮被劫,只好派大将淳于琼前去守卫乌巢粮仓。这淳于琼是个酒鬼,全不把如此重任放在心里,整天价只顾饮酒。袁绍有个谋士叫做许攸,投降后给曹操献上一条计策,让曹操偷袭乌巢粮仓。说乌巢粮仓的守备将领是淳于琼,这个人嗜酒成性,必然没有防备。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亲自率兵赶到乌巢,淳于琼果然饮酒过度,醉卧帐中未醒,结果是乌巢粮仓被烧。淳于琼和他的守卫兵士被捉住割掉了鼻子,放回袁绍营中被袁绍杀死。从此,这淳于琼就成了饭桶酒鬼将军。

实际上,淳于琼所失一是在于对手的强大,二是意想不到遭到了袭击。曹操能够剪灭群雄统一北方,并不是一般的诸侯可以相比,而淳于琼丢失了乌巢,正是曹操亲率军队所为。还有,袁绍的谋士沮授建议派出一支部队在外围巡逻,以便保护乌巢粮仓,但袁绍没有采纳。很可能袁绍认为曹操不会再来直接攻击乌巢,因为在此之前,曹操已经袭击过袁绍的运粮部队,同样的事情不会重复去做,或许这就是袁绍的想法吧。就战术层面上来说,淳于琼是一万对曹操的五千军,也同样没有胜算。淳于琼的这支队伍是去迎接运粮部队,不一定全部留在乌巢;袁绍拨给淳于琼的也不会是精锐部队。最关键的是,无论是袁绍还是淳于琼,都没有想到曹操会突然出现。而这时候的淳于琼,既要列阵迎敌,还要留下一部分人守卫粮仓,否则,如果粮食被烧,即便是打败了这支曹军,淳于琼也是死罪。所以,淳于琼开始的时候是在营寨外列阵的,当曹操攻击很急的时候,淳于琼抵挡不住,这才退守到营寨以内。如此看来,仓促应战的淳于琼,并不一定能在人员数量上占有优势。

要说淳于琼也是一个有点儿资格的人物了,还在汉灵帝时期,朝廷设立了西园八校尉,淳于琼和曹操、袁绍都是其中之一。后来袁绍想将军队分为三军,让淳于琼掌管其中一军,虽然没有实行,也可看出淳于琼在袁绍军中的地位。很可惜,淳于琼成为了袁绍的属下,在此人手下,有能无能又有多少区别?比如说那个张郃,后来成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可在袁绍手下,他又表现出多少才能?

不管怎么说,淳于琼丢掉了乌巢粮仓导致袁绍战争被动不假,但要说他是一个酒鬼将军,还是有点儿被毁的狠了些。

周瑜

周瑜是赤壁大战时孙权任命的大都督,也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联军总指挥。不过在演义中,这个人却成了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人。当他说服了孙权抗击曹操,被任命为大都督之后,除了要拿出主意对付曹操之外,似乎是用了更多的心思对付诸葛亮。当他的每一个计策都能被诸葛亮看破,而火烧战船的计划受困于风力风向之时,诸葛亮给他借来了东风,帮他取得了胜利。获胜的周瑜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因为在他看来,虽然曹操失败走了,而东吴另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刘备又来了。更严重的是,他感觉自己的才能是比不上诸葛亮的,因而由嫉妒产生了恐惧,而这种恐惧在折磨着他无法消除时,他唯一的摆脱就是必须除掉诸葛亮这个人,为了自己,也为了东吴。可是和赤壁大战时的情况一样,他的智慧总是比诸葛亮矮半截,以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诸葛亮三气之下,终于怒气填胸,坠马而死。临死之前,周瑜还不忘把嫉妒进行到底,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现在有一个新词叫做“羡慕嫉妒恨”,要是给这句话找一个典型人物作为代表,恐怕非周瑜莫属。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周瑜就是一个没有气量,因嫉妒而气死的人。只可惜,这是一个生生被毁的形象。

历史上的周瑜是个心胸宽阔,识大体、能得人心之人(性度恢廓)。程普以自己年纪比周瑜大,数次羞辱周瑜,因为周瑜这个人有容量,始终不和他计较。后来程普非常佩服周瑜,自觉亲近敬重周瑜,还对人说:“和周瑜交往,好像喝醇厚的酒,不知不觉就会醉了。”还有,孙策能够定据江东,可以说是有周瑜很大一部分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和张昭一武一文共同辅佐孙权,这时候,东吴的武将,也只有周瑜能够统领,毕竟,孙权是刚刚掌权。

赤壁大战以前,曹操征伐荆州,刘表死了,继承他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大举南下,刘备很快被击溃,下一个目标就是江东的孙权。这时候,东吴投降的论调占据了主流,孙权虽然在鲁肃的劝说下不想投降,但能不能和曹操打一仗?大多数属下没有信心,自己也没有取胜的把握。是周瑜为孙权分析了不能投降的政治理由和可以战胜曹操的四个条件,这才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也才有了此后的赤壁大战。

在赤壁大战中,周瑜作为东吴的大都督,是这次大战的前线总指挥,可以说,整个战役都是按照周瑜的计策、部署和指令进行的,换句话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周瑜的胜利。所以,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词中说的是:“三国周郎赤壁”,而不是其他人的“赤壁”。至于诸葛亮的作用,是他提出来让刘备“求救于孙将军”,并赶往江东,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拒曹操。其他方面,诸葛亮实际并没有多少作为,因为这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具体职务,而刘备的军队也只是起到了一个牵制作用。《三国志》虽然说到了孙权遣周瑜等人“佐先主据曹公”,但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张飞等人并没有实战记录,而周瑜以及东吴的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等将军,都有参战记录。

打败曹操后,周瑜提出来扣留刘备在东吴,不让他和关羽、张飞结为一体。孙权认为,东吴最大的威胁仍然是曹操,这时候应该广揽英雄,又害怕刘备难以制服,没有同意。这儿提到了关羽和张飞,没有提到诸葛亮,为什么?这时候的诸葛亮没有实际领军,所以,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斗法”,只能是在毁周瑜。

周瑜又提出,要和刘备一起西入蜀地,打下益州和汉中后,让刘备守西川,联合马超相互声援。然后回来和孙权一道据守襄阳,军事上逼迫曹操,这样就有夺取中原的可能。孙权同意了,周瑜回到江陵,可惜在路途中病逝。在这儿,周瑜为孙权谋划了一盘大棋,可惜英年早逝,其他人既没有这个见识,也没有这个能力予以实施。所以说,是天妒周瑜之才,而不是周瑜妒诸葛亮之能。

如果说搞一个被毁人物排名的话,周瑜恐怕是绝对排位第一。

到了唐代,礼仪史颜真卿向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受祭奠,其中就有周瑜,同时代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这是不是也能从中看出周瑜形象的被毁?!

魏延

在民间,魏延是一个随时可能叛变的人物,为什么?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天性决定了他不会尽忠到底,早晚必定反叛。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个反复背叛的典型。在荆州,刘备被曹操所迫,准备进入襄阳城,却被蔡瑁等人拒绝。魏延打开城门,刘备却怕惊扰百姓,拒绝入城。魏延和文聘大战,兵士折尽,却没有寻找刘备,而是去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这是暗示了魏延的叛变性格,你想,赵云也是失散了,人家为什么没有投别处去?

后来,关羽战长沙,韩玄因为黄忠与关羽作战不力,要斩了黄忠,魏延出于义愤,也因为不受重用,斩了韩玄,投降了刘备。在这儿,魏延是投降刘备,而不是“里应外合”配合刘备。所以,在投降后,诸葛亮反而要斩了魏延,说的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刘备求情,诸葛亮饶了魏延,从此,魏延也对诸葛亮畏惧服从。诸葛亮死后,魏延认为蜀国已经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领兵大将必定是自己,却不想诸葛亮临终将兵权交给了杨仪,魏延因而再一次造反。不成想,这一切早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魏延被事前安排在身边的马岱斩首。

正史中的魏延在荆州时没有什么表现,直到跟随刘备入蜀立有战功,这才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为汉中王,要离开汉中,需要选拔一个人镇守,就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驻守汉中,这儿没有大的战事,蜀汉国却有了一个安定的北部边境。刘后主建兴八年,诸葛亮令魏延独自领兵西入羌中,打败了魏国的费瑶、郭淮等人,魏延升迁为征西大将军,这是在诸葛亮之下的最高军衔了。

然而,诸葛亮死后,遗命让杨仪率领大军退回到蜀国,让魏延断后;还说如果魏延不按照这个命令办事,就不管他,大军自行撤退就可以了。魏延本来和杨仪有矛盾,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看到自己想留下来继续和魏国作战的想法得不到支持,就先杨仪一步向国内撤退。魏延最大的问题是他不该撤兵后烧毁了阁道,以至于后来的军队只能翻山越岭回归;更有甚者,魏延还在山口率兵对阵杨仪。结果是兵众四散,失败被杀。

魏延是不是“反了”,《三国志·魏延传》有一段话:“魏延最初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回到国内,只不过是想除掉杨仪等。……魏延的想法不过如此,并不是想背叛蜀国。”实际上也是如此,不向敌国投降,不回兵占领政权所在地,哪怕是一个郡,这能叫造反吗?但问题在于,乱军也是作乱,早已经被诸葛亮“抛弃”的魏延,再有这么一个乱军之罪,以塑造诸葛亮正面形象为要务的演义话本,不把魏延狠狠地再毁一把,又怎样让诸葛亮更加“高大上”!

看看演义中的魏延形像塑造,倒有点儿像是小孩过家家!人家立有大功,不奖赏也就罢了,还要杀了人家,理由竟然是说人家“脑后有反骨”!要是照这个逻辑,是不是任何军法刑律都可以

标签: 三国形象名誉

更多文章

  • 抗战期间日本多次诱降蒋介石为何没有就范?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抗战,日本

    抗战时期,在降日卖国问题上,蒋介石与汪精卫有着根本区别,但面对日寇的诱降,蒋介石也曾勾勾搭搭,干下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他为何最终没有投入日寇的怀抱?【阶段一】蒋介石不敢正式承认伪满抗战爆发后,日本政府很快发现速战速决的算盘打错了,决定引诱蒋介石集团投降。日本请了当时的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出面“调停

  • 揭秘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光绪皇帝无权 守旧官僚反对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揭秘,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

  • 凭什么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存在谎报战功?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白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长平之战白起将40万赵军降卒一举坑杀,前后杀敌45万。“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绞尽脑汁要替司马迁圆这个事,只可惜总是捉襟见肘,不能圆满。何以如此?皆因这等说法太有悖常理,破绽太多。俗话说兼听则明。读史

  • “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抓戴笠为何留下遗言和遗书?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安事变,蒋介石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介石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实施“兵谏”,把蒋介石扣押在了西安。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内部一片哀鸣。尤其是军统的特务头子戴笠,更是日子不好过。作为负责情报的机构,居然在事先没有得到过半点消息,这算失职。很多蒋介石的嫡系将领都把矛头指向了戴笠,声称:一旦“校长”遭遇不测,就把你

  • 八年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到底俘虏了多少日本鬼子?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八年,抗战,共产党,领导

    自从有了人类,战争就伴随着人类历史一直走到现今,在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死亡和受伤,除了伤亡,还有一个不太光彩的名词--俘虏,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战俘都是存在的,当然,战争中俘虏的命运是悲惨和不幸的,作为军人,成为战俘也是耻辱的。在西方人眼中,军人在弹尽粮绝或者身陷绝境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成

  • 到底是谁把红军逼上漫漫长征路?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红军

    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卧龙”的首席军师杨永泰(广东茂名人),如今已几乎无人提起。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健,助蒋铲除“诸侯”,逼迫红军长征,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若非喋血江畔,民国往事又该添多少传奇……说杨永泰是蒋介石的“诸葛亮”,一点都不过分——他初出茅庐,便献策蒋介石“三分天下”;一道“出师表”,就逼迫工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你知道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抗日战争,国民党

    张自忠张自忠,字荩臣,山东临清人,陆军二级上将,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5月16日,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以身殉国,年仅49岁,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其夫人李敏慧悲痛绝食七日而死。抗日第一将

  •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夏禹攻有扈氏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古代,战争

    相传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帝禹部落联盟进攻有扈氏(今陕西户县一带)的作战。禹在完成治水及战败三苗(参见舜攻三苗之战)后,实力更强,威势益增。曾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一说今浙江绍兴境)召集中原各族系部落首领聚会,以确立其最高领导地位。有不从者,如曹、魏、屈、骛等族,俱被禹以武力征服。此际,禹的

  • 揭秘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谁是最后真正的赢家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揭秘,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

    你一看到这个题目肯定会觉得纳闷,到底谁赢了鸦片战争?肯定是英国人啊。没错,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告诉过我们,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没错,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是如果你去翻看当时清朝君臣之间的奏章往来,也许你就会产生怀疑了,他们非但没有损兵失地、丧权辱国的悲痛,反而沉浸在一片

  •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夏启攻河西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古代,战争

    启十五年,启的儿子武观在河西(河西”当时称“ 西河”今陕西以西,甘肃一带)发生叛乱,启命彭伯寿率领军队前去攻打河西,武观降伏(或被诛杀).第二年,帝启去世。启十一年,放季子武观于西河。《楚语》曰:“启有五观”。韦注:“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十五年,武观及西河叛。彭伯寿率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