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我在上甘岭1小时打掉30箱炮弹

我在上甘岭1小时打掉30箱炮弹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015 更新时间:2023/12/11 19:34:38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日。60年前,横峰县青板乡一伙刚入伍青年加入志愿军行列,参加了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他们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最终赢得了和平,为新中国打出了尊严。

岁月如梭,一晃60年过去,之前的青春小伙已变为如今的耄耋老人。关于那场战争,他们成了活的“历史书”。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记者走访了这个志愿军团体,倾听老战士口中的那场战争。他们是周冬林、钟有辉、克培、太隆、周伙姩、家荣……

神秘的调动

1951年年初,横峰县大队在青板乡招录一批兵员。周冬林、钟有辉、李克培、周伙姩、王家荣得知消息后,报名参军。通过严格选拔,他们成为军队一员。随后,他们加入上饶区大队。

同年3月初,横峰县大队接到通知,队伍要求赶到玉山集合。随后,大队队员一起前往横峰火车站,坐火车抵达玉山。在玉山集合休整3天,周冬林等人接到区队命令,所有队员立即赶赴火车站,部队行动保密。周冬林说:“具体目的地,我们当时是不知道的,上级也没有说明。”在部队,命令就是一切。随后,大队队员从玉山出发,开始了一趟不知目的地的行军。据钟有辉等人回忆,他们当时由浙赣线,经上海,走京沪线,之后转车到达锦西(1993年锦西市更名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

在锦西,部队开始集训,每天进行跑步、野外拉练、打靶等基础训练。周冬林说:“就是这个时候,我们仍然不知道自己马上要前往朝鲜战场。”但是当时一些迹象已经让战士们感觉到某种不同寻的气氛。部队教员开始介绍朝鲜战争,并经常组织战士们观看朝鲜方面的电影和资料片。战前动员似乎在无声无息地进行着。

谜底在一个多月后解开。当时,一些来自朝鲜战场的接兵员赶到集训所在地,交接兵员。周冬林、钟有辉、李克培、周伙姩、王家荣等人被分配到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各个连队。钟有辉表示:“出国参战,我没怕过,都是自愿参军,也没什么怕的,打战是为了国家,为了和平。”

朝鲜的酷寒

1951年5月,朝鲜战争经过初期的五次大战,进入双方相持谈判阶段。40军从1950年10月25日打响志愿军出国第一战起,已连续作战6个月,五次战役让40军缺兵过半,周冬林等新战士的加入为40军注入了新鲜血液。按照上级部署,40军当时从前线奉命北上,进驻平壤附近的中和、沙里院和祥原地区,一方面守备朝鲜西海岸,防备美军登陆,另一方面进行整顿休整。

周冬林介绍,进入朝鲜,氛围就和国内不一样了。当时美国飞机经常轰炸我军后方公路、铁路运输线。为此,志愿军也发明了一套应对土办法。从前线至鸭绿江沿线,每隔一公里设置一名哨兵,看见飞机来了哨兵就打一枪,飞机走了就打两枪。如此,很好地预防了敌机的空袭,确保了运输车队的安全。

刚到朝鲜,周冬林等人最不适应的是朝鲜的饮食和气候。饮食方面,朝鲜当地主食是高粱小米,南方人不习惯这些食物,常吃不饱。对于进入朝鲜的新士兵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当地的严寒。钟有辉介绍:“当地8月份就开始下雪,积雪有1米多深,深达腰部以上,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鼻涕流出来就结冰。江西人是没有体会过这种严寒的。”对此,周冬林也深有体会。进入朝鲜后,每个战士都发了棉大衣,因为天气,周冬林感觉袜子不保暖。为了保护脚,他想用棉大衣为自己做双棉袜,可惜手艺不过关,结果整件衣服都剪坏了,也没做好一双袜子。

人体电话线

相持谈判阶段,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了取得谈判的主动权,在1951年下半年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试图通过战场上的优势赢得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周冬林当时是连队通信兵,作为电话接线员,他主要负责连队的通信线路安全,确保电话时刻畅通。1951年下半年,周冬林所在部队进驻三八线附近的一个无名高地。按照规定,每个电话接线员负责近1公里的电话线路。当时周冬林负责无名高地山北1公里左右的电话线路。由于美国人的炮火猛烈,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周冬林回忆:“美国人打过来的炮,一下就是几十发,一炸就是一大片,电话线常被炸,电话一不通,接线员就得巡线,查出那里的电话线断了,一般一股电话线里有十几根线,要一根根试,确定部队的线路后,再接通。”

一天晚上,连部电话又打不通了。周冬林像往常一样冒着炮火前去查线。一路上他边躲避炮火,边接上断线。没想到那晚,周冬林负责的线路被炸断了5次。第5次巡线时,周冬林找到断线处,发现电话线被炮弹炸得不成样子。接线时,意外之事发生,他随身携带的一整卷电话线已经用完,可连接连部的电话线还差了一截!为了确保电话畅通,周冬林没多考虑,双手抓起了断线两端,用身体充当导线,接通了线路。周冬林说:“当时手抓住电话线时感觉有些麻,特别是电话员摇电话时,每摇动一下,我就感觉眼冒金星。之后我用随身携带的单机和连部取得联系,告诉连部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时轻点摇,不然身体受不了。直到连部把所有紧急信息传达完,我才松开电话线,整个过程持续了10几分钟。之后我马上赶回驻地,拿电话线重新接上了线路。”

周冬林因此被部队授予了三等功。

“挖眼珠行动”

1952年4月,40军再次进至中部战线担任守备任务,参加了冷枪冷炮运动、坑道战、战术反击作战等。李克培等人所在的359团驻防朝鲜大德山附近,大德山位于板门店(位于北纬38°线南5公里,开城东南8公里处。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签字地)以北。

李克培回忆,当时,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占领了双甲山,双甲山离大德山不远,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它突出于我军阵地前沿,双甲山山脚公路是当地交通要道,我军运粮、运弹药的汽车都要经过该处,因此我军这条重要的物资补给线在对方眼下,一目了然。王家荣介绍:“本来双甲山是不准备打的,因为山势险要,打的话损失会很大,但由于它威胁到我军交通运输,我军运输补给品的车辆,都要经过双甲山,美国人经常利用双甲山的有利地形,炮轰我军补给车辆,车辆损失很厉害。因此,上级领导决定发动双甲山战役。”由于双甲山像眼睛一样,监视着我军,这次战役也被主攻部队形象地称为“挖眼珠行动”。

李克培所在的359团榴弹炮连负责为友军提供炮火支援。当天晚上6点左右,我军跑兵打响了战役的第一炮,开始对敌军阵地进行轮番炮轰。随后美军利用山势,展开了还击。李克培说:“美国炮兵火力很强,一打过来就能炸一片,当时我们也不管危险不危险,拼命上弹打炮,压制对方火力。忽然一发炮弹在我身边不远处爆炸,我当时也没觉得疼,只是感觉脑壳一热,用手一摸,有血,当时我就喊了‘连长,连长,我负伤了’,随后就晕了过去。醒来时,我已被送到后方医院。”周伙姩也经历了那场战役,他所在的火箭炮排,主要负责清除对方各种明碉暗堡。他说:“当时除了炮声,我什么也听不见,那种气氛下,脑子里没有别的念头,就是想怎么瞄准美国鬼子的碉堡,怎么攻上山头。”

整个战役从晚上6点钟开始,到第二天凌晨结束,联合国军最终撤离了双甲山高地。李克培因为头部受伤,被送回国内辽西省(旧省名,1949年4月21日批准成立,1954年撤销,并入辽宁省)治疗。当时一个来自井冈山的女医生为他做了手术。康复后,李克培又回到朝鲜前线。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克培负过两次伤,一次头上,一次腿上,战后被鉴定为六级伤残军人。李克培说:“因为作战勇敢,我过两次花。这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时候。”

上甘岭硝烟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那场激烈争夺战,名扬天下。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海拔1061.7米,南面山脚下,有5个高地犹如开的五指,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殊死争夺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关键,失去了五圣山,志愿军在两百公里范围内将无险可守。

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动了上甘岭之战。钟有辉所在的炮兵连全程参与了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钟有辉回忆:“当时整个连做了战前动员,号召炮兵打好炮,支援上甘岭作战友军。战役开始后,双方炮弹炸得尘土漫天,白天都看不清天空。我一个小时要打掉30箱炮弹,每箱3发。战场上炮弹爆炸声很大,炮战激烈的时候,一天一晚除了炮声,听不到其他声音,我耳朵就是在上甘岭被震聋的。战争期间,美国飞机经常出动轰炸我军炮兵基地,一来就是几百架。我们晚上住坑道山洞,飞机来了,我们也躲进坑道。一次,美国飞机把我所在的坑道炸塌了,坍塌的土方和石头压死了不少战友,我算命大,只是被石头砸伤了腿。”经过两个星期的治疗,钟有辉又回到前线作战。

对于上甘岭战役的惨烈,钟有辉记忆犹新。他说:“上甘岭战役,双方围绕一个表面阵地你争我夺,死伤惨重。美国人武器先进,炮火猛烈,我们的牺牲很大,死了很多人!如果不是我们人多,又充分利用我们的长处,有些阵地很难守住。我们的战士善于打夜战,经常晚上出击,把白天丢的阵地又夺回来。美国鬼子晚上基本不敢出动,他们看形势不对就撤退。”据统计,上甘岭战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域,双方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山头被削低了近两米,山上的石土被轰击成为一米厚的粉末。最终,志愿军成功阻止了美军的进攻。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进程。

因为在战斗中表现沉着勇敢,配合步兵作战有功,钟有辉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等军功章一枚。

再见了朝鲜

汪太隆,1949年6月在横峰青板入伍,当了一名卫生兵,随后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斗。1951年5月,按照中央部署,他所在部队16军47师由西南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汪太隆主要职责就是抢救伤员。他介绍,当时抢救伤员有一套制度,轻伤员在前线医院医治,重伤员被转移到后方,一般3个月能治好的战士被安排到志愿军后方总医院医治,超出3个月治疗期的伤员就被直接送回国治疗。

1953年3月开始,双方谁都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战役,对方阵地推进。双方开始炮战。汪太隆描述当时的情景:“我在前线战地医院服务。1953年3月-7月,双方炮弹你来我往,拼命打炮,晚上天都被打红了。”1953年7月27日,汪太隆清楚地记得这个时间,这是朝鲜战争停战的日子。

1953年7月,周冬林、钟有辉、李克培、周伙姩、王家荣所在的359团准备撤离朝鲜。说到撤离朝鲜,钟有辉有些激动:“刚到朝鲜时,当地老百姓有些怕军人,加上语言不通,老百姓都不敢接触志愿军战士。为了搞好军民关系,战士们按照部队要求,利用休整时间,帮助当地老百姓挑水、扫地、修葺房子。碰到贫困户,部队也给他们接济些粮食。时间长了,老百姓也开始亲近战士。到了部队撤离的时候,当地很多老百姓出来沿路相送,一些人拉住我们的手,拼命塞吃的东西,有些人更是跪在地上,哭着不让我们走。”

一晃,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60年。那段记忆正随着时间的逝去,而离我们远去。今天回顾那场战争不是为了增加仇恨,而是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标签: 甘岭炮弹

更多文章

  •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抗美援朝,战场

    钟樟彩的故事在1953年朝鲜战场夏季反击战中,志愿军某部三连接替了友军的防务,上了938.2高地主峰的前沿阵地,对面不到百米处就是美国鬼子。美军不甘心938.2高地被我友军夺取,天天向我方阵地前沿和纵深实施狂轰滥炸,隔一两天就以数十人或百余人的规模,在炮兵和坦克掩护下向刚接防的三连等阵地反击。那时,

  • 1953年7月27日 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1953年,抗美援朝

    1953年7月8日至7月27日,为配合板门店谈判和志愿军在中东线的反击作战,驻守在板门店东侧半公里以东一线阵地的志愿军第46军136师,根据志愿军首长的指示,先后对马踏里东南山之敌实施三次攻击作战。特别是7月27日胜利结束的第三次攻打马踏里东南山的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斗。1953年初,

  • 抗美援朝志愿军唯一的女战俘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抗美援朝,志愿军

    在朝鲜战争双方签定停战协议后,美军交出来的战俘名单中,实际统计情况如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实际被俘人员21374人。其中:中朝两国愿意并被遣返的战俘统计国籍1952年7月小批交换伤病员1953年8月—9月交换全部战俘总计中国1030人5640人(含1名女俘)6670人北朝鲜5640含(446平民,3名女

  • 抗日战争中也出现了一个女扮男装的花木兰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抗日战争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39年3月21日,一位叫唐桂林的士兵出名了。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唐桂林作战多神勇,也不是因为出身多显赫,而是因为性别--她是一名女性。从这一天开始,报刊媒体不间断的采访报道使她隐瞒性别、从军杀敌的事迹广为人知,她也因此被誉为“现代花木兰”。时至今日,唐桂林的故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封信救了一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年,德国陆军上将德克斯特接到希特勒要他带领一万人去驻守比利时前线蒙塔费利尔要塞的命令。为了防止德克斯特叛离或指挥不利,狡猾的希特勒将他的妻子罗伊斯扣下来做人质。德克斯特带领一万人马到达要塞后,很快就遭到盟军的围攻,他看大势已去,作为帝国军人,不成功便成仁,更何况妻子还在希特勒的手里,他别无选

  • 二战时日本有一支“皇军中第一窝囊废师团”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二战,日本

    在很多人印象中,二战中的日本军队个个都是亡命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日军中有一支以战斗力差而闻名的另类部队,它就是号称“皇军中第一窝囊废师团”的大阪第四师团。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文章《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中,曾详细描述了第四师团的各种轶事。有意思的是,这支著名的“弱旅”在战后竟保留了自己的番号,

  • 抗美援朝首战揭秘:黄草岭阻击战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抗美援朝,黄草岭

    黄草岭又称“德洞关”,位于长白山脉南麓的长津湖地区,是朝鲜东北部的军事要冲。黄草岭、赴战岭为狼林山脉的主峰,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大小山峰纵横绵亘,到处是悬崖峭壁,丛林密布,山峦交错,公路由峡谷中蜿蜒通往黄草岭,上面是壁立千仞,下面是万丈深渊,是敌我在东线战场的必争之地。当时,东线之敌李伪

  • 抗美援朝被俘的美军“王牌将领”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抗美援朝,美军

    1950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将美军的精锐部队——第24师调至朝鲜大田前线。该师师长威廉·迪安少将,曾荣获美国国会颁发的最高梅花勋章,被美国总统杜鲁门称为“所向无敌”的“王牌将军”。可是,第24师入朝18天后,就在大青山地区遭到重创,迪安也成了俘虏。此事非同小可!美国政府先是守口如

  • 冒牌将军巧计打硬仗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冒牌将军,打硬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曾有一支专门从事冒名顶替的部队——美国的第23特别大队。这支部队由82名军官和1023名士兵组成,并没有装备真枪实弹,却打了很多“硬仗”。这支部队的装备很特殊,有充气橡皮坦克、大炮、汽车、闪光弹、音响器材、伪装网等等。每个人还有各种不同部队的肩章。靠着这些高级“化妆品”

  • 天空中的三个太阳平息了一场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天空,太阳

    1551年4月,德国境内的一座小城马哥德堡被罗马帝国的军队围困。该城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抗敌,誓与城池共存亡。但数日后,城内已接近弹尽粮绝,危在旦夕。罗马军队也许是发觉了城内出现的困境,于是士气更是大振,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就在城池马上要被攻破的紧要关头,奇迹发生了:城市的上空突然出现了3个太阳,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