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895 更新时间:2024/1/4 18:03:02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

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政治黑暗,民间赋税繁重。贵族、官僚霸占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却没有地种,只得到处流亡。有些地方发生了灾荒,农民靠吃草根树叶过活,官吏却照旧向他们催逼赋税。广大农民已经没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东地区就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868年,又发生了庞勋领导的桂林守军的起义。

公元875年,濮州(在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在今河南新练)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很快攻占了曹州(今山东曹县)和濮州。附近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队伍一下子发展到几万人。

黄巢是冤句(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的家乡正是王仙芝起义军占领的地区。黄巢精通武艺,读过经书,贩过私盐,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他本来就想推翻唐朝,这时看到王仙芝起义,就也组织几千人,起兵响应,并加入了王仙芝的起义队伍。

王仙芝、黄巢在山东、河南一带,到处攻打州县,声势越来越大。朝廷派兵去镇压,可是老是吃败仗。于是有些官员提议,把王仙芝招降过去。

王仙芝官迷心窍,准备接受招安。这事给黄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愤怒地说:“当初我们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国害民的坏人扫清。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功,你却想去做官,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弟兄!”

黄巢越讲越气愤,忍不住拔出拳头,朝王仙芝脸上狠狠打了一拳。黄巢不愿再跟从王仙芝,他带领一支军队,开始单独作战。

两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当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员求降。唐朝官员见他已没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会他。不久,王仙芝兵败被杀,他留下的队伍也赶去投奔黄巢了。

两支起义军重新会合后,大家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黄巢开始设置官职,管理起义军内部的事务。从此,起义军才算有了初步的组织。

黄巢带领起义军,准备去攻打洛阳。唐僖宗急忙调兵遣将,增援洛阳。黄巢见唐军兵力强大,就渡过淮河,向唐军力量空虚的南方挺进。他们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一直打到了福州、广州。

黄巢到了广州,没想到那里发生瘟疫。起义军将领劝黄巢离开南方,举行北伐。于是,黄巢休整了一下队伍,又带兵北上。

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把各地的官军打得一败涂地,很快渡过了长江,随后又渡过了淮河。

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打到了洛阳,洛阳官员马上开城投降了。黄巢进城以后,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洛阳城里商店照常营业,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样。

黄巢又下令向潼关进军。他的前锋部队很快到达了关外。起义军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尽头,简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会儿,黄巢来了,起义军高声大喊,好像晴天霹雳。驻守关外的唐军看到这声势,吓得各自逃命去了。

潼关左面有个山谷,谷中有条小路直通关后。起义军通过这条小路,绕到关后,前后夹攻,一下子攻破了潼关。

潼关一破,整个长安乱成一团。唐僖宗骑了一匹快马,由几百个士兵保卫着,慌慌张张地逃往成都去了。

当天下午,黄巢带领起义军,开进长安。长安百姓兴高采烈地欢迎起义军进城,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

黄巢部下的大将尚让,对欢迎的人说:“黄王起兵,都是为了百姓。我们决不像唐朝皇帝那样,不把你们当人看待。大家安居乐业,放心好了。”人们听了,都很感动。起义军对罪大恶极的官僚,捉到就杀,但看到路旁的穷人,却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们。

就在这年年底,黄巢在长安当了皇帝,国号叫大齐。长安成了起义军的天下,黄巢也终于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的愿望。

新政权建立了,但黄巢控制的地方却非常小,只有长安及其附近的几小块地方。原来黄巢一直流动作战,打下的地方,都没有派兵把守。他一走,这些地方又全给敌人占领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后,就纠集军队,把长安包围起来。几十万起义军挤在这一小块地方,日子一长,粮食都吃光了。就在起义军出现严重困难的时刻,黄巢手下的一个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

这时,唐僖宗又调来了沙陀族的酋长李克用的骑兵。李克用带领沙陀骑兵,和唐军一道作战,击败了起义军。

黄巢见形势不利,撤出了长安。一路上,他作战又老是失利,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了。

这次大起义历时十年,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没有多久,唐朝就灭亡了。

标签: 黄金甲

更多文章

  • 悲壮的睢阳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悲壮,睢阳之战

    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4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1000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叛军又围上来,在城周围架设了百余门大炮,架梯登城。张巡命令

  • 李密与瓦岗军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密,瓦岗军

    隋炀帝独断专行、自以为是,不喜欢臣下进谏,还诛杀了好些元老重臣,使朝臣们不敢讲真话,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众叛亲离。隋炀帝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迫使人民揭竿而起,全国各地掀起了起义的浪潮。隋炀帝第二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时,派杨玄感督运粮草。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隋炀帝夺取了皇位,后来

  •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

    导语: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唐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

  • 涿鹿大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涿鹿大战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的原始部落已十分兴盛。它们之间,或者因通婚而互相融合,或者因争夺生存地域而互相征战。慢慢地,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便吞并较弱的部落,一些大的部落集团就形成了。当时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两个强大的部落。它们的首领一个就是神农氏炎帝,另一个就是轩辕氏黄帝。据说他

  • 柿园之役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柿园之役,明朝

    明朝十五年二月,李自成二围开封之时,崇祯从监狱中提取老将孙传庭,令他率禁旅往援开封。不久形势发生了变化,李自成解围开封,擒杀汪乔年,于是孙传庭改赴陕西,接替汪乔年出任三边总督,回到了他阔别三年的岗位上。民军击败汪乔年后,又恢复了对开封的包围,孙传庭在陕督的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崇祯就命令他出关救援开封

  • 被历史忽视的十位汉人名将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今天的人或许忽略了一个历史细节,胡人皇帝符坚在望八公山草木时,把满身林木都看成了士兵,留下了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话,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横行北方的大贼首如此胆战心惊1,陈汤:要论抗击匈奴的名将里谁最冤,那当属陈汤莫属,大汉朝反击匈奴的世纪之战,实际上是到了陈汤这里才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战阵斩匈奴单

  • 明朝中国首次援兵朝鲜始末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中国,首次,援兵

    中国和朝鲜始终是一对难兄难弟,两个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相携走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在历史上朝鲜曾长期依附于中国,对我天朝俯首称臣。每逢小弟朝鲜有难,中国这个老大哥可以说是有难必帮。时至今日,中朝两国依然保持着睦邻友好的邦交关系。那么中国第一次援兵朝鲜是在什么时候呢,援兵前后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中

  • 雅克萨清军告捷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雅克萨,清军,告捷

    康熙平定“三藩”的时候,我国东北边疆频频传来沙俄军队抢占土地,杀掠人民的警报。黑龙江流域是我国东北各族人民长期生活的土地。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是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入侵者在我国土地上建筑城堡,残杀百姓,抢劫皮毛粮食。中国军民早就对沙俄的侵略进行了自卫反击。到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的时候,

  • 夏启攻益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启攻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所属部落在箕山(今河南登封境嵩山)南击灭伯益的作战。禹任部落联盟领袖时,因治水及战败三苗(参见舜攻三苗之战),得到各族系多数部落首领的拥戴,“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尚书·立政》)。禹生前向联盟会议推荐伯益为联盟领袖继承人。伯益(亦称益、伯

  •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上,惨烈

    宋元战争旷日持久,从1235年至1279年,打了45年。德?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二王(益王赵?、广王赵?)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登基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