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印巴战争:英国殖民者“埋下的祸根”

印巴战争:英国殖民者“埋下的祸根”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94 更新时间:2023/12/24 5:38:31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发生动乱的局势,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突 然袭击,最终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肢解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两部分。

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历史上,印巴同为英属 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战后,随着世界许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日益高涨,英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权。但是, 为了达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国极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两大教派政党对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 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充分体现 这一政策的印度独立方案——“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将印度一分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和 公土邦。规定各王公土邦有权按自愿原则选择加入上述两个国家,或保持同英国的旧有 关系。这样一来,印度两大教派政党,即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围绕国家统一还是分治, 以及争夺各王公土邦,展开了激烈斗争,两大教派间发生了大规模仇杀事件。1947年8 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后,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领土等各种矛盾愈益加深。 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两次克什米尔战争。 这些都为两国爆发更大的战争埋下了火种。

在印巴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巴基斯坦内部,主要是东巴与西巴之间也存在着不稳 定因素。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军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资 产阶级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资产阶级对此种状 况日益不满。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 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 号。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人民同盟, 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为此,东巴发生兵变。巴基斯坦国家 军队随即出动,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动乱。

面对巴基斯坦内部动乱的局势,印度决定出兵支持东巴独立。1971年3月,印度内 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 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为了寻求 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 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

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 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 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 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 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 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 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 海亚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 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 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 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 3路发动攻势行动,至12月9日攻占了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 通往达卡的门户。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 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 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 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 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 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 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 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 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 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 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 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 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 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 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 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 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 动至此结束。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

印巴战争是战后南亚地区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结局是由 交战双方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从总的方面看,印度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在政 治、外等方面均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如印 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内部矛盾,在外文上积极寻求大国的支持,而在军事上则 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战争爆发后,又采取了比较适 当的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特别是作为进攻一方,能够做到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 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充分发挥了进攻作战的优势。这些都是印军取 胜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在许多方面却不无教训可言。在 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内部动乱后,在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显得 软弱无力;在军事上,拘泥于阵地防御,未能针对印军的迂回迅速机动兵力,组织新的 防御。西巴军队也未能采取更为积极有力的攻势行动,以钳制和阻滞印军对东巴的进攻。

标签: 印巴战争英国殖民者

更多文章

  • 赵匡胤的统一方略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统一,方略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文功武治都堪称一流的皇帝,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积极的对外用兵很快消灭了很多的割据势力,使得国土的面积大大的提高,在进行对外用兵的时候赵匡胤统一方略到底是什么?赵匡胤的统一方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赵匡胤统一

  • 海湾战争 现代高技术登上战争舞台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海湾战争,现代,高技术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

  • 两伊战争 用现代化武器进行的低水平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两伊,战争,现代化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简称两伊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 落下帷幕,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 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两伊战火的蔓延,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 对立,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 朝鲜战争 美国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朝鲜战争,美国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这场战争起初是一场内战,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为了 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保卫祖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和人民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 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朝鲜是东北亚的

  • 艾陵之战 用军事来为政治斗争而服务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艾陵之战,军事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联合鲁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场重要的战役。艾陵之战同时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庞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也是在战争的历史上使用预备队较早的战役之一,之后这种预备队的作用也被历朝历代的兵家所重视起来。那么,为何会发生艾陵之战,艾陵之战背景是什么?艾陵之战背景:周敬王三十五年,吴国

  • 前南斯拉夫内战 冷战后欧洲第一场热战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前南斯拉夫,内战

    自1991年南斯拉夫各共和国掀起“独立”狂潮以来,南斯拉夫屡次爆发武装冲突, 其规模之大,蔓延之迅速,伤亡之惨重,是战后欧洲前所未有的。南斯拉夫位于巴尔干半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南斯拉夫国 内情况和周边情况极为复杂,长期以来人们常用1至8来表达这种复杂性,即1个党(南 共联盟)和

  • 日本奇袭珍珠港 战术上成功,战略上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日本,奇袭,珍珠港,战术上

    1941年12月8日,日本出动以6艘航空母舰为主体的特混舰队,远离日本本土南下, 秘密航行4000多海里,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采取了一次规模巨 大的突击行动。这次奇袭,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了惨重损失,半年之内不能作战,从 而成为现代世界战争史上突然袭击的又一成功战例。日本制造全面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个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为了统一全国想南方的统治者东晋发起的一次作战,可惜,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据记载,前秦的皇帝苻坚摔了八十多万大军南下,结果却败给了东晋的八万大军,而此战之后还延伸除了草木皆兵的成语。那么,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哪一年的呢?一起来看淝水之战简介。淝水之

  • 揭秘赵匡胤的统一方略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文功武治都堪称一流的皇帝,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积极的对外用兵很快消灭了很多的割据势力,使得国土的面积大大的提高,在进行对外用兵的时候赵匡胤统一方略到底是什么?赵匡胤的统一方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赵匡胤统一

  •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利亚爆发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谋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的战争。阿民族解放军在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抗击80多万法国殖民军, 解放了大片国土。1962年3月18日,法国政府被迫停止殖民战争,并承认阿尔及利亚独 立。阿尔及利亚是北非国家,位于地中海西部,紧靠海上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