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中国古代由南向北的进攻为何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古代由南向北的进攻为何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524 更新时间:2024/2/2 12:35:15

学历史的人总会有一个感觉,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历朝的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天纵奇才的诸葛亮,还是宋文帝时的元嘉北伐,刘裕、祖狄周世宗、宋太宗、宗泽、乃至太平天国的北伐,无一例外。唯一成功的似乎仅有明朱元璋的北伐。

反观自北向南的战争,那就完全是另一个结果了,秦始皇扫六合、宋太祖平四海;元人灭大宋、清兵踏南朝。一气呵成,轻轻松松。

为何有这样的现象呢?除去当时某些具体的个性特点外,应该有其共性。有人认为北方一直是军事、政治的中心,人才辈出,物资丰富;而南方多为蛮荒之地,民穷粮少,根本就拼不过北方。这个论点其实是不对的,至少我认为是不全面的。

战争打的是什么?战争实际上拼的是经济,所谓“打仗就是烧钱”,打的后勤补给,打的是兵源,打的是产值。这里面最根本问题还是后勤补给,也就是粮草供应,这人吃马喂的,那可不是小问题。想那六出祁山的孔明,被司马懿一个坚守不出,便无计可施了,有明一朝的萨尔浒,松锦之战,这粮道一断便溃不成军了。

这里有个“作战半径”的概念,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中,作战单元能坚持的最大限度;古时一个作战人员,据说是需要十四人来作后勤保障,这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需要六至八个当是可信的。长途运输在古代绝非易事,要保障前线人员的吃喝拉杂,人员应几倍于前线作战士兵,隋炀帝征高丽曾经试过立地为兵的政策,就是让运粮人员运到后,直接成为作战人员,效果也很是不好,以至于后来前线兵员达到百万以上,更加重了实际的负担。

再看那北方打南方,一般多为游牧民族,一人三匹马,机动性强,一摞锅盔,几袋牛肉干,渴了喝马奶,热了脱衣裳,一日半百公里,其作战半径之大,机动性之强,已接近二战德国重装甲集团的速度了。这叫南方如何抵御。

再者,北方多平原,交通便利,战马多出于北方,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一目了然。加之北方自古战乱不断,民风彪悍,相对于平稳生活南方的民不习兵,那也不在一个层面上。北方人性格豪爽,南方人善谋多变,北方地大辽阔,南方富裕多产。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三岁开弓,五岁上马,属于职业猎手,几乎是全民皆兵;南方农耕水乡,都是职业农民,十丁抽二已是不堪,用拿锄头之人练成习刀剑之兵,那可绝不是一日之功。南方打北方为的是皇上,北方打南方为的是自己,那财帛,美女的诱惑使得积极性高涨,如同秦时商鞅的军功授爵一样,打你南方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南征还是有难度的,甚至更大。南方河流众多,尤其是长江天险从来都是守卫疆域的天然屏障。北方虽平虽大,但打得快丢得也容易,属易攻难守之地。加上北方不习水战,易生疾病等诸多不利因素,还是有不少失败的案例的。比如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再加上如果南方政权稳固,政治清明,万众一心,抵御北方入侵还是有机会的,那著名的淝水之战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标签: 中国古代

更多文章

  • 中国远征军:遥望心中那苍茫的野人山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远征军

    ​遥望心中那苍茫的野人山野人山位于中缅及印度的交界处,绵延千里,至今大多还是未被开发开发的原始林。由于此地居住的人被认为未接受文明,故此亦有野人山之称。1942年,4万多名中国远征军将士,惨死在这片危机四伏的“绿色魔窟”里。抗战爆发后,中国所有的国际交通线全部被切断,援华物资

  • 百年前日本两次试探中国军力的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百年前,日本

    回顾中国历史上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无论是契丹女真,还是蒙古、满清,一开始对征服华夏并无信心,甚至不敢“有想法”,但随着“牛刀小试”,胆子越来越大,进而统治了整个中国。这胆子是谁给的?就像一个持刀歹徒上车行窃,面对数十位乘客,做好了随时跳窗逃跑的准备,可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胜利则中国命运或比土耳其还惨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甲午战争,清朝,胜利

    如果清胜甲午则中国命运或比土耳其还惨不少晚清史爱好者都会设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甲午战争,大清国战胜日本,结果会如何?本文现在就和大家一同推演这个结果。1895前二十年,是晚清最为得意时期。因为灭太平天国内乱、兴洋务运动改革,清廷自以为实现了“中兴”、在亚洲压制了日本势头。是名

  • 古代行军打仗所插的军旗都代表什么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行军,打仗

    公元前204年,为巩固侧翼,韩信率数万汉军背水结阵,与二十万赵军在井陉对峙。二千汉军伏兵乘赵军轻敌出击之机,攻占赵军大营,“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军发现大营被踹,心无斗志,全军覆没,“背水一战”由此而来。此战中,军旗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人对熊、虎

  • 中国“南人”之傲:怒折蒙古帝国的“上帝之鞭”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南人

    ​公元1271年,蒙古帝国在中国建立大汗汗国,国号为“元”,所以元朝又称“蒙元帝国”,开国皇帝系蒙古帝国创建者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忽必烈在中国统治期间,曾经把元人“人分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所谓色

  • 九位江西省督军从北洋政府到北伐战争如换走马灯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江西省,督军

    从1911年到1927年,9位督军在江西,如同换走马灯。1马毓宝马毓宝,安徽蒙城马圩人,毅军统领马金叙之子,于保定军校、陆军大学一期毕业。1912年10月17日,授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1922年9月14日,再授为宝威将军。1911年辛亥革命,在九江起义,后入主南昌,任江西都督。因不接受孙中山派委的

  • 大战略与小聪明:成吉思汗和也先太师的北京战记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大战略,小聪明,成吉思汗

    大战略与小聪明,时刻布满今人的耳朵或头脑。而在古代世界,任何努力创建帝国的人都离不开这两种行为模式。有时候显得相辅相成,有时候则显得异常冲突。一旦因外界和个人因素,控制不好尺度与平衡,就会在看似一样的事情上获得完全不同的反馈。13世纪成吉思汗与15世纪的也先太师,都曾经在今天的北京城下施展武力。但他

  • 揭秘二战期间不为人知的“伪造邮票”大战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二战,不为人知

    伪造邮票的目的是为了对敌方进行心理袭扰,从而制造混乱打击对手。德国最先把计伪造邮票列入作战划。这枚依据1935年在英国发行的英王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的纪念邮票伪造的宣传邮票中,乔治五世被换成了斯大林头像,花环被改成镰刀、锤子和五角星,暗示英国处正处在苏联人的控制之下,借此破坏英国政府的威信。1943

  • 历史上第一例斩首战术:禹征三苗 一箭诛敌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第一例,斩首

    《墨子·非攻下》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拆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袛,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上述记载讲的是禹征三苗的战争,

  • 二战前期法国坦克比德国先进为何却被打“亡国”?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二战前期,法国,坦克

    单纯从火力和装甲角度来看,二战前期的法国坦克是可以完全碾压德国坦克。德国闪击法国之时,主力突击的坦克是1号坦克、2号坦克,二者分别被投入了约500辆和1000辆,而当时德国在法国战役的坦克总投入量仅为2000余辆。1号坦克正式服役于1934年9月,设计初衷是让它作为“教具”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