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第一例斩首战术:禹征三苗 一箭诛敌酋

历史上第一例斩首战术:禹征三苗 一箭诛敌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440 更新时间:2024/1/11 3:09:24

《墨子·非攻下》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拆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袛,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上述记载讲的是禹征三苗的战争,这是三代时期(舜禹)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对外战争。此役中,禹师将领一箭射杀三苗首领,致使苗军大乱溃败,是华夏史上成功实施的第一例斩首战术。此役之后,三苗集团对诸夏再无实质威胁。

禹伐三苗

作战背景

三苗是上古时期盘踞在江汉地区的部族集团,《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对于三苗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其为九黎之后,《国语》记载“三苗复九黎之德”;一说起为颛顼之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颛顼生灌头,灌头生苗民”;一说其为三凶之后,《淮南子·修务篇》高诱注云“帝鸿氏之裔子混沌,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这些说法中,九黎起源于东夷,颛顼也曾为东夷孺帝,少昊更是东夷首领,可见三苗与东夷关系密切,现今的苗族也以蚩尤为祖先。

综合上述说法,小编以为三苗应起源于九黎(东夷),涿鹿之战后,蚩尤氏战败南迁,与南方蛮人融合;后来随着大洪水对诸夏和东夷的威胁,两族合作治水日益密切,逐渐形成统一的政治联盟,颛顼曾在东夷担任过孺帝,舜为东夷人即为明证,而在联盟过程中一些争权失败部落也相继被流放至南方,这些部落与九黎后裔、当地蛮人共同形成了三苗。

考古显示三苗(屈家岭文化)的农业、手工业比中原更为发达,这可能是由于南下的九黎原本就是比诸夏更为先进的一方的原因。到了尧舜禹时期,生机勃勃的三苗扼守南阳交通要冲,开始主动向北扩张,成为诸夏的心腹大患。

三苗活动范围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正如后世的隋唐前仆后继征高句丽一般。自帝尧开始,诸夏也对三苗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吕氏春秋·召类》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判,入南海为三苗囯”,《史记》记载“(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舜)请“迁三苗于三危”。可见尧帝时对三苗进行了多次征讨,迫使部分三苗部落迁至南海和三危地区。舜时期,对残留三苗先是采取“以德服人”策略,《吕氏春秋》记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但是效果估计并不像记载的那样好,最终舜还是决定派禹武力征讨三苗,《竹书纪年》记载“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三苗短暂屈服后再次反叛,这次舜决定御驾亲征,《淮南子》记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然而征讨似乎并不顺利,舜连自己的老命都搭进去了,留下了“湘妃”和“斑竹泪”的动人传说。可以说,尧舜时期对三苗的持续征讨,大大的削弱了三苗的实力,为禹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三苗的威胁奠定了基础。

湘妃传说

战争经过

先说一下战争时间,《墨子》记载“日妖宵出”《竹书纪年》中也有记载“三苗将亡,……,日夜出,昼日不出”,根据上述记载可知,战前可能发生了日食现象。根据天文推算,发生在禹时代的日食现象共有三次,分别为前2097年8月31日、前2075年6月30日和前2027年4月20日,因此禹伐三苗应当发生在这三个时间点附近。

根据“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拆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的记载推断,此时三苗突遭天灾,正人心惶惶,这场天灾可能是大地震或水灾。然而对禹而言,这场天灾实乃伐三苗的天赐良机,故曰“天命殛之”。战机不可失,于是禹发表了简短的开战宣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见于《墨子》),并在大巫高阳氏的神宫中承接讨伐三苗的天命(“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表明受命于天,战前动员做得非常到位,然后就率大军直扑三苗。

日妖宵出

另外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次出征应该是一次诸夏和东夷的联合军事行动。东夷以鸟为图腾,两族此时已经成为统一的政治联盟,因此“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指的应为东夷将领。清人孙诒让解释人面鸟身神即为《墨子·明鬼下》中秦穆公所梦见之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

句芒

面对诸夏和东夷的联合大军,三苗不得不在军事重地南阳附近仓促应战,此时的三苗正民心惶惶,甚至出现了政权动荡,原因正是天灾和日食,古时对天象征兆非常看重,而日食在各种异象中最为严重,即所谓“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一般发生日食会认为是国君不善政所导致。显然禹师的将领非常了解这一点,因此采取了斩首战术,直击人心。本来苗民就认为是首领的过错导致了这次的天灾,在电闪雷鸣之中,一个人面鸟身,宛若雷神的大巫又一箭射死自己的首领,更加以为此乃上天的惩罚,于是瞬间军心大乱。禹师趁机掩杀过去,三苗大败,溃不成军。

经此一役,三苗势力彻底退出江汉地区,尤其是失去了南阳这一军事要冲,从此再无力北上争雄,而诸夏则将势力进一步扩展到长江流域,打开了南下通道。

标签: 历史上第一例斩首

更多文章

  • 二战前期法国坦克比德国先进为何却被打“亡国”?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二战前期,法国,坦克

    单纯从火力和装甲角度来看,二战前期的法国坦克是可以完全碾压德国坦克。德国闪击法国之时,主力突击的坦克是1号坦克、2号坦克,二者分别被投入了约500辆和1000辆,而当时德国在法国战役的坦克总投入量仅为2000余辆。1号坦克正式服役于1934年9月,设计初衷是让它作为“教具”使

  • 戚继光的完美抗倭杀阵与协同作战法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戚继光

    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中,骁勇善战的勇士们不仅武艺高强,近乎无懈可击的战阵与迅捷灵动的战斗小组必杀技让观者无不赞叹。这种完美杀阵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这里边还潜藏着高深的人才管理学问......司马光曾有一段关于人才取舍的论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

  • 欧洲铁骑靠一身装备飞扬跋扈 可是惧怕中国这件兵器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欧洲,铁骑

    导语:在古代,战争是很频繁的,尤其是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是一件在寻常不过的事情。古时候,两国交战想要取得胜利需要几大因素,士兵数量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就是武器装备。秦国能够统一六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的装备实在是太过精良。众所周知,在古代作战武器都是冷兵器,而历史上冷兵器大国毫无疑问就

  • 清军大炮怒吼:英法联军的尸体瞬间堆满炮艇甲板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军,大炮,怒吼,英法

    下午两点,英军的十一艘浅水炮艇全部开进拦江沙,并完成了布阵。其中,七艘监视大沽南岸炮台,一艘监视北岸炮台,三艘负责清理河障。无法进入拦江沙的大型军舰也没有纯当看客,而是组织登陆部队,搭乘小艇作为后援。按照河伯的命令,三艘炮艇在其余炮艇的掩护下,开始准备清障。当然,所谓掩护也不过是流水规程而已。因为大

  • 甘之战:中国古代禅让制最后的捍卫战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甘之战,中国,古代

    《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戮汝。&r

  • 让人心寒的柏林最后一条防线:纳粹让12岁以上青年“殉葬”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让人心寒,柏林

    1945年4月16日,在斯大林的严令之下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为主力,共计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约250万苏联红军向柏林发起最后的攻势。希特勒这方则聚拢残存的“维斯瓦”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

  • 巨鹿之战:项羽靠五万杂牌军打败四十万大秦虎士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巨鹿之战,项羽

    巨鹿之战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特定场合的一场著名战役。首先来看特定时期:秦朝末年,官场腐败,大兴土木,再加上灾荒连年,百姓为了生存揭竿而起,自陈胜、吴广率先举事后,天下雄豪四起,项梁、项羽和刘邦是其中较出突出的义军。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听从谋士范增的话,立楚王之后为王,使得

  •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明朝火器发展何以逐渐落后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冷兵器

    中国在唐朝末年最先发明了火药,宋朝最早制造出管形射击武器,直至14世纪末期即明朝建立之初在火器方面还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元代贬斥知识分子和摧残文化之后,明初文化界多少有些复兴气象,却又受到朱元璋、朱棣所建立的绝对君权和落后的单一农业结构的思维压制,僵化的理学禁锢着思想,科技创新只限于少数工匠之中,冶金

  • 日本竟然自认甲午战争“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日本,甲午战争

    日人将甲午视作“失败了的战争”,转而积极运作“促华亲日”如前期所述,甲午战后,中方高层之反思,以李鸿章为代表,显示出一种相当尴尬的分裂对内,对光绪与慈禧,乃至举国汹汹之舆论指责,李鸿章将战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器械悬殊

  • 解密国军抗战时的真实兵力是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国军,抗战

    远征军将领“吃空额”,士兵“死的逃的愈多,他们就愈高兴”抗战期间,国军消耗极大。七七事变前,国军仅有现役士兵170万人,而后来国军损失超过450万①。国军一边征募新兵,一面坚持抗战,殊为不易。但因军官腐败、兵制混乱,导致军中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