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亚历山大东征简介、时间、背景、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简介、时间、背景、影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437 更新时间:2023/12/11 5:09:50

【战争时间】公元前334~前324年

【战争地点】东方波斯等国

【交战双方】马其顿国VS东方波斯等国

【关键人物】亚历山大

【战争背景】

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内部及各城邦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趁此机会,运用外交手腕、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各种手段强行插手希腊各部的内部事务。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城邦大会,宣布各邦间停止战争,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讨还血债”为借口决定首先波斯宣战。但他亲征的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就于第二年的夏天遇刺身亡。不久,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即位。

亚历山大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有为青年,从小就喜欢读《荷马史诗》,一心想当个阿溪里式的英雄(阿溪里是史诗中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的主将)。13岁的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富廷受业于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受到先进的希腊思想化的熏陶和迪。16岁时,就随父出征,在战场上显示出非凡的机智和勇敢。

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首先平定了底比斯的动乱,摧毁了城市,并将底比斯人民变卖为奴,以此来警告其他希腊国家。他心里一直不忘先父未竟的“事业”。待叛乱平息之后,他便立刻调兵遣将,准备东征。在“曩向波斯报仇”(指的是替希腊报过去波斯人入侵之仇)的口号下,亚历山大开始了对东方的侵略性远征。当时波斯属国常起义,王族之间常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国势已十分衰弱,这给亚历山大的东征也创造了有利时机。

【战争经过】

亚历山大大帝雕像公元前335年的秋天,亚历山大发动一切力量,在短时间内,就组成了一支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希腊各邦盟军为辅,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的第一批远征军。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大军渡过赫勒斯湾海峡,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组成了约3万骑兵和步兵的战线,凭岸固守,试图阻止亚历山大大军渡过格拉尼库斯河。战斗开始后,亚历山大的先头部队佯装行动,诱使波斯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杀伤大量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人,步兵2000余人被俘。而远征军仅伤亡百余人。

初战告捷,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南下西里西亚。公元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里西亚东部的伊苏斯击败大流士三世指挥的16万大军,歼灭波斯步、骑兵近10万人,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也成了亚历山大远征军的俘虏,而远征军仅伤亡5000余人。此战为远征军一举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

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军据点,从而确保了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公元前332年春,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遭到提尔人的坚决抵抗,经7个月陆海夹攻,才攻破该城。这次战役,许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俘。后来,亚历山大又用了两个月时间攻占了加沙。至此,远征军彻底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切断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制海权。11月,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全境。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会战中失败后,逃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第二年秋,波斯舰队再次失利。他只好派使臣前往亚历山大帐下请求议和,想以巨额赎金赎回家人,并主两国分而治之,结果遭到亚历山大的拒绝。大流士三世求和无望,为对付马其顿方阵,大流士大量征募骑兵部队,将步兵用的短剑改为标枪和新式短矛。并在很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拥有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车队,准备对付马其顿军的方阵。

战斗中的大流士三世马其顿军在埃及度过冬天,于公元前331年春返回提尔,释放了那里的俘虏,调整和任免了军需财政、作战指挥人员,还派了100艘战船支援伯罗奔尼撒,接着就率领4万步兵和7000名骑兵,溯阿西河而上,然后挥师东渡幼发拉底河。9月22日,亚历山大的大军渡过底格里斯河后不久得知,大流士率领波斯军驻扎在高加米拉附近的平原,约有步骑兵10万人和200辆战车,还有15头战象。亚历山大立即调整装备和人员,做好迎战准备。29日夜马其顿军前进至波斯军的正面扎营。接着,亚历山大命人对波斯军的部署和整个战场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召集众将领和参谋人员确定行动计划。而大流士得知马其顿军已经逼近,立即命令部队摆好战斗队形。由于正面没有堑壕保护,又恐敌军夜间采取突袭行动,10万大军只得全副武装在寒风中站了一整夜。

10月1日拂晓,决战开始。马其顿军不是直接向波斯军进攻,而是向右斜方向移动、佯装攻击波斯军的左翼。大流士指挥部队向马其顿军的右翼移动,致使部队走出已经铲平的地形之外。大流士意识到离开平地,战车将失去作用,于是立即命令左翼骑兵绕过去,阻止马其顿军继续向右延伸。亚历山大迅速派步兵前去阻击,但是被波斯占绝对优势的骑兵击败。双方展开近距离的骑兵会战。因波斯军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再加上这些骑兵和马匹都有较好的铠甲护身,所以马其顿军的骑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久,波斯军左翼出动刀轮战车,试图冲散马其顿军方阵。但是,勇敢的马其顿士兵用标枪和排箭截击战车,冲上去拖下车夫,杀死牲口,顶住了敌人的冲击。接着,大流士又把方阵全部调上来,同时命令左翼骑兵绕过马其顿军的右翼,迅速迂回插向后方,企图形成决定性的包围。亚历山大急忙派骑兵攻向马其顿军右翼迂回的波斯骑兵,他本人则率部以纵深队形向前推进,以等待时机,乘虚而入,此时由于波斯军骑兵已经绕向马其顿右翼,造成了中央和左翼之间的空虚。

亚历山大见战机出现,立即率领突击队向突破口快冲。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大流士无心恋战,拨转马头出逃,波斯军左翼顿时乱了阵脚。马其顿军则越战越勇,最后,突破了波斯军企图迂回包抄马其顿右翼的阵线。

与此同时,马其顿左翼正受到波斯军的两面夹击,正在追杀波斯军中央和左翼部队的亚历山大得知告急,立即停止追击,迅速带领骑兵赶来救援。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骑兵会战开始了,联军前后攻击,波军无力招架,又闻大流士已逃,于是纷纷落荒而逃。马其顿军占领了波斯军营地,俘获了运输队、战象等战利品,被杀被俘者不计其数,仅战死的就有3万人。而马其顿军只损失1000匹马,亡几千人。

此战以后,马其顿军向南进入巴比伦,接着又攻下波斯王宫波希坡里,劫获大量财物和珠宝。为报复公元前480年薛西斯远征时对希腊的蹂躏。马其顿军最后放火烧毁了波希坡里这个富丽堂皇的王宫,波斯都城的辉煌建筑付之一炬。

公元前330年6月,亚历山大率部离开波希坡里,向北朝埃克巴塔纳进击,追踪大流士,但大流士已带着财宝和随从逃走。希腊同盟军离开之后,亚历山大继续率部追击。日夜兼程地越过里海门户,入帕提亚,经过了险峻的山岭地区和无水的荒漠之地,11天行程630多千米,终于赶上大流士,但大流士已被他的近卫比苏斯为首的叛军所杀。随后,波斯与马其顿合并为一个大国,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被称为“大帝”。

亚历山大称“大帝”后,靠武力夺得的政权并不稳固,边境动乱,而帝国东部尚待征服。为了扫荡波斯帝国境内的残敌,全力巩固整个大帝国,亚历山大决定继续东征至波斯东部和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30年深秋,亚历山大首先征服里海地区,肃清残部,第二年春天,他率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巴克特里亚地区,并建立亚历山大城,作为继续东进的据点。接着,马其顿军又经粟特的皇城撒马尔罕,进抵锡尔河,消灭了当地“骑兵游击队”和当地部落首领斯皮塔米斯率领的反抗大军,巩固和保卫了新建的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大帝出征随着东北边疆的平定和军事改革的推进,亚历山大的野心随之膨胀,矛头又指向了印度河流域,决心把远征东方的计划推向新阶段。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率领约3万人的步兵、骑兵远征印度。征服奥托斯班那以后,马其顿军继续向南,渡过印度河,取道坦叉始罗,到达布克法拉城。沿途许多部落纷纷派代表前往迎接,愿意结成同盟,并派兵助战。亚历山大乘机改组了骑兵队伍,把近卫骑兵分为7个旅,重新任免指挥官。之后又率军向赫达斯庇河推进。

此时,在赫达斯庇河的对岸,集结了印度军骑兵4000人,步兵3万人,战车300辆以及200头战象。印度王波鲁斯亲自坐阵,沿河设防,决定阻挡马其顿军向印度进军。亚历山大得悉,立即派人回印度河调运船只,他自己则率领2万名步兵,5000骑兵和5000名印度同盟军继续前进。

公元前326年6月初,马其顿军队到达赫斯庇河。亚历山大首先派使节向印度王波鲁斯发出通牒,要求他放弃阻击,亲自向亚历山大表示臣服,结果遭到波鲁斯的坚决拒绝。印度军队隔岸严加设防,分兵把守,戒备森严。但亚历山大亲自指挥,巧设妙计,最后还是抢渡成功。面对步步进逼的马其顿大军,波鲁斯决定派他的儿子率领2000骑兵和120辆战车前去迎战。

印度军赶来时,亚历山大带领骑兵猛扑,印军猝不及防,最终波鲁斯的儿子和400名士兵阵亡,其余人被俘。波鲁斯得知消息后,以全部兵力向亚历山大进军。此时,波鲁斯虽知道马其顿留守大本营的另一支牵制部队正在渡河,但他认为这不是主力,只留下几只战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主力则准备跟亚历山大率领的主力决一死战。

波鲁斯选择了一个平坦而又坚硬的地形,将3600名骑兵、3万名步兵和180辆战车、200头战象摆成战斗队形。其展开的阵势是:阵线第一列是战象,每头战象之间相隔3米,战象的后面由步兵构成第二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阻挡骑兵的冲击,因为马一见战象就惊慌乱跑;另一方面步兵填补大象之间的空隙,如果敌步兵冲进大象的空隙中,不但大象可以转身践踏他们,而且也能受到后排步兵的阻击。此外,战象的两翼部署了步兵,步兵阵线的两端又部署骑兵,骑兵的前面还摆有战车。整个计划是,中央以战象为核心,形成强大的防御力量,两翼以骑兵为主体展开突击。

亚历山大看到印度军开始展开阵势,就立即命令骑兵停止前进,就地休息恢复体力,等待步兵到达。亚历山大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骑兵,而印度军中央力量强大,不易突破,两翼骑兵也旗鼓相当,唯一办法是调开敌人,打乱阵势,乱中取胜。最后亚历山大决定,由他亲自率领大部骑兵向敌人左翼斜进,以攻击波鲁斯的左侧翼另一部分骑兵部署在左翼,暂时按兵不动,等待左翼战斗展开,印度骑兵全部投入战斗后,再迅速插到敌人背后,和步兵方阵一起投入战斗。

亚历山大大帝与波鲁斯战斗开始后,亚历山大率领约1000名马上弓箭手向印度军左翼斜进,印度军难以招架马其顿军的排箭和马匹的冲撞,部署立刻被打乱。混乱之际,亚历山大近卫骑兵飞奔敌军左翼进行猛烈冲击。波鲁斯急忙抽调右翼骑兵前来支援,迎击亚历山大的冲锋。马其顿军左翼看到印度骑兵全部投入战斗,便乘机插向印度军右翼的后侧。波鲁斯见此,立即改变计划,以较强的力量对付马其顿右翼,其余兵力则集中对抗马其顿军左翼骑兵。这样,波鲁斯的计划被亚历山大的行动全盘打乱了。印度军被迫分兵两线,亚历山大抓住这个机会发动攻击。印度军正面兵力难以抵挡,急忙向中央战象的阵线上退却。战象则立即向前迎击马其顿骑兵,早已准备好的马其顿方阵也奋勇向前,骑兵乘机后撤。他们把战象和驭手包围起来,从四面八方向他们投枪射箭。

战场越缩越小,双方混杂在一起。被挤在中间的战象胡乱冲撞,不管是敌是友都受到践踏和破坏。最后,战象精疲力竭,无力冲撞,就自动后撤。马其顿骑兵乘机把印度军全线包围起来,马其顿方阵把盾牌连接起来,组成密集队形,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印度军遭到惨重损失,只有少数人从马其顿骑兵的空隙中逃了出去。作为牵制力量的马其顿军适时赶来,接替了已经疲劳的马其顿军,担负追击印度士兵的任务,继续大量杀伤印度士兵。战斗中,波鲁斯虽然伤痕累累,但仍然坚持苦战,直到最后因失血过多,才被迫放下武器。

这一战,印度步兵阵亡2万人,骑兵损失3000人,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战象全被俘获。波鲁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总督以及其他指挥官也几乎全被打死。而马其顿军队阵亡的骑兵仅300人,步兵700人。

赫达斯庇战役结束后,亚历山大没有因此吞并波鲁斯统治的印度,印度的王权仍交给了波鲁斯,侵占的部分土地也如数交还。

公元前326年深秋,马其顿军队离开赫达斯庇河,向南攻陷桑加拉,接着准备抵达希发西斯河,以安定整个东疆。但此时,军中疫病流行,长期征战,使得他们疲惫不堪,纷纷要求不再远征,最后,亚历山大不得不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公元前32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队回到新都巴比伦,结束了长达十年的东征。

【战争简评】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亚历山大东征属于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文化开拓者。他在东征期间,沿途收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后来送给他的老师亚里斯多德做研究。此外,他又在所征服的地区先后建立70余个城市,作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

东征以前,亚历山大一直认为波斯人是一个野蛮种族,但是进兵小亚细亚后,他完全被波斯人高度发达的东方文化所征服。为了巩固和发展他的帝国,他以发布命令的形式要求部下同亚洲女子成亲,还鼓励马其顿人、希腊人在东方选择配偶。虽然亚历山大的东西同化政策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死后,西亚奴隶制关系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起来;文化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

亚历山大的东征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但是对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从军事艺术角度上看,他善于选择正确战略方向,精妙地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以及他的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都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愧为一个杰出的远征统帅。

标签: 亚历山大东征

更多文章

  • 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捷克,农民战争

    【战争时间】公元1419~1434年【战争地点】捷克境内【交战双方】捷克人民VS欧洲反动势力【关键人物】胡斯【战争背景】9世纪末,捷克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此后工业发展非常迅速。10~12世纪,日耳曼人不断地向东侵入,于是捷克人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13世纪以后,捷克国王被列为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14

  • 伊斯兰两雄争霸中东的百年“圣战”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伊斯兰,两雄争霸

    伊土战争是奉逊尼派为国教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同以什叶派为国教的伊朗萨菲王朝为争夺阿拉伯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欧亚两洲间重要战略和贸易交通线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的结果未分胜负,两败俱伤,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为西欧资本主义强国占领和奴役中近东创造了条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萨菲王朝

  • 30年战争: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30年,战争,欧洲

    1618—1648年,欧洲两个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了一次全欧国际性大混战。起初,战争是围绕德国新旧教矛盾进行的,但不久就演化为各国争夺权利和领土的混战,西欧、中欧及北欧主要国家几乎全部先后卷入。其结果使德国四分五裂,法国等迅速崛起,从而给西欧各国关系带来了

  • 二战中死的最冤的十个部队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二战

    NO.1: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的冤在于本可以撤出来,或可在支援部队接近时突出来,可是它什么也没作,希特勒送它进入了地狱。还冤在苏军二次让它投降,它又拒绝了,它之所以排在第一位,因为它带来的后果太严重。二战的转折点就是由它决定的,第三帝国的命运被它掌握的死死的。NO.2:日本中途岛机动部队日本

  •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将拉丁美洲劫为殖民地后,从15世纪末开始,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机构,对拉丁美洲人民和资源进行残酷地剥削和掠夺。西班牙掠去了约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从巴西运走至少有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教会是宗主国在美洲的重要支柱。殖民者刚踏上美洲的土地,教会

  • 54军越战传奇:七个炮团齐射一座孤山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越战,传奇

    话说54军从云南战域回转,到达广西战区时已是2月18日,战事已在昨天打响。虽是晚了一天,但这支虎狼之师一旦踏入战场,立刻就爆发出惊世骇俗的战斗力。时任54军作战处长的唐硕在《铁马冰戈》一书中记述了以下情节:“18日23时,我随韩怀智军长前往位于南宁郊区的广西(广州)战区前指,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开门

  • 博罗季诺会战:拿破仑饮恨莫斯科城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博罗季诺会战,拿破仑

    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法两军于1812年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罗季诺村附近进行了一次重大会战。1812年夏,拿破仑从法国本土及其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人的大军,决心入侵俄国,以图称霸欧洲。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第一批三个集团近45万人,很快深入俄国内地。战争初期,俄军面对

  • “庚子赔款”的结果及其对各国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庚子赔款

    1900年为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到第二年辛丑年的1901年9月7日,德、奥匈、比、西、法、英、意、美、日、荷、俄等国的公使组成外交团,在西班牙使馆与庆亲王奕匡、李鸿章等举行谈判,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匈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挪威六个

  • 墓碑上的军功章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墓碑,军功章

    圣彼得堡郊外有一座无名烈士墓,里面埋葬着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在离无名烈士墓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墓,这个墓地被人拆掉一回,就会重新堆起一回,堆墓的人是谢尔盖。1980年,墓地发生了凶案,谢尔盖老人躺在血泊中,他人生最后一句话是:“垫子下有信……保护……那枚奖……章!”谢尔盖是一名苏联老兵,因为家里

  • 为什么非要等天黑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天黑

    二战期间,苏德双方激战正酣,一天,苏军统帅朱可夫接到斯大林密电,必须在一周之内对人数远超过自己的德军发起偷袭,摧毁敌方防线。接到密令后,朱可夫立刻查看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发现有一天晚上是阴雨天,非常适合进攻,于是便将偷袭定在当晚。可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当晚的天气却由阴转晴,此时出击,定被德军发现。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