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中国革命伟人的故事

中国革命伟人的故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597 更新时间:2024/2/23 5:27:20

1、徐向前

在大别山地区,徐向前曾带领红军粉碎国民党军三次“会剿”作战。万里长征路上,徐向前率领红军多次翻雪山,3次过草地,吃野菜,啃皮带。

1944年7月,徐向前因患肋膜炎住进和平医院,病情严重,高烧不止,以至连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都未能出席。而被人们最为熟悉的解放山西的战役就是在重病时打下的。

1946年11月,大病未愈,徐向前就给中共中央写了报告,要求去太行前线。出任命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徐向前带病出征,率先指挥三纵队攻占运城,歼国民党军1万余人,后又攻克临汾。但是山西全境尚有阎锡山和国民党军20多万人。

徐向前此时手下的部队不足6万人,而且经两次攻坚战伤亡较大,供给也困难,此时,阎锡山坐镇太原,指挥着13万大军,要在太原以南同蒲路至灵石一线,与徐向前指挥的6万人决战。为打赢这一仗,病中的徐向前坐着担架指挥三路大军。

采取包抄、围攻灵活机动的战术在汾河东岸,把号称精锐的“亲训师”大部歼灭。部队在他的指挥下,苦战、巧战,历时30天,歼敌10万余人,俘山西省保安司令兼山西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以下将官14名,解放县城14座。

2、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去“东山”前,留给父亲的一首诗。

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养育他17年的韶山冲,心中豪情万丈。临行前,他挥笔改写了日本人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就这样,毛泽东踏上了“东山”之路,也踏上了实现志向之路。

3、孙中山

12岁的孙中山,跟着妈妈,第一次乘船漂洋过海,到了檀香山生活。在檀香山当时住着有当地的土著人和移居来的白人、黑人,语言和对话也是五花八门,有华语、英语,还有听不懂的当地人所讲地方语,孙中山从没有拘束感,他求知好学,努力的学习语言和别人交往,在和别人的接触交谈中接受新事物、新知识。

孙先生从小就很懂事,像所有穷孩子一样,自懂事起就开始分担家务劳动,他为了能帮家管好店里的事务,勤苦好学,居然学会了珠算和记帐的办法,也写得一手好字。

当他的哥哥孙眉见他小小年纪就学会记帐就鼓励他做生意时,但他却缠住孙眉说要去读书而不想做生意,哥哥奇怪地询问原因,孙中山坚定地说“我要读书,救国救民!”从此以后,孙中山就向目标前进,奋发图强,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4、陈毅

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时,妈妈端来一盘饼和一碗芝麻酱,叫他蘸着吃。陈毅的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因为每天都要用,所以墨盒经常是开着的。

陈毅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不知不觉中,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还挺香的。妈妈走进屋里,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起来:“你再吃什么?”

这时,陈毅才发现自己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得拉他去漱口。陈毅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啊!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了呢!”

5、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

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

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

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1、对句受邀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一次和同学肖子升出外游学,了解民间疾苦,看天下沧桑巨变。当他们走到安化县城,想去拜谒学识渊博的前清老宿儒夏默庵。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到了夏默庵的府邸,但门人说,夏老先生不见。他们二人一连多次恳求,都被拒之门外。

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他们的头上,他们饥渴难耐。毛泽东实在熬不住,又向门人通报,说;“晚辈远道求教先生,务请夏老先生忙里偷闲,赐教一二,烦请先生再行通报。”

门人“哼”了一声,“嘭”地关上大门。肖子升想离开。但毛泽东说再坚持一会。这时,大门洞开,门人递出一幅夏老先生新写的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门人说,叫二位对。对上了,夏老就接见。

毛泽东略一思索,顺口吟出: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毛泽东的这一对句,受到夏老先生的高度称赞。夏老亲邀二位进府邸攀谈,他们受到夏老热情款待。

2、锤炼意志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与同学蔡和森、肖子升等畅游湘江,还发出气壮山河的誓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他们游岳麓山,吃干硬的玉米粒,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肠胃功能。夜晚睡在岳麓书院的亭子间,用荷叶来遮盖自己的腹部,看看谁的耐寒能力强。

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怀着那种“腰无分文,心忧天下”的革命情怀,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与蔡和森、肖子升徒步出游,身上不带一文钱,游学历经两个月,走遍了长沙附近五个县城,考察了洞庭湖周围农村。

他们住废旧的破房,有时甚至露宿野外。虽然多次陷入困境,却一次次获得解脱,从而学到大量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生存本领和社会交际能力。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譬如长沙城街头的菜市场,他每天都坐在那里看书,以培养自己看书的静心、恒心,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忍耐力。

青年毛泽东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还常常在岳麓山上面对着一片片松树林,进行激情澎湃的演讲。有时一演讲就是几个小时。声如洪钟,口若悬河,到疲倦至极,饥饿至极方止。

3、读书抄书

毛泽东一生爱读书。青年时代他在湖南图书馆自修,他每天几乎是第一个走进图书馆,最后一个走出图书馆,中午也不离开,只买几个烧饼充饥。在长沙图书馆,毛泽东坚持自修了有近两年,带着二十多个笔记本离开。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功底。

在战争岁月,红军每攻下一座城镇,毛泽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收集报刊杂志。毛泽东读书绝非浅尝辄止,有些书他一读再读,眉批写得密密麻麻。一部百万字的《资治通鉴》,他前后竟读了八遍。他的聪明才智很大一部分来自孜孜不倦的读书。直至晚年也还读书不辍,建国初期他的寓所还取名“菊香书屋”。

4、两块银元脱险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的张家坊召开军事会议后,便由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护送,直奔铜鼓县城。毛泽东特意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

然而,就在他们由浏阳进入江西铜鼓,到达边界的一个小山村时,被一伙团防队员抓住并扣留。当然,敌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只作为一般嫌疑分子押往铜鼓县城。

当走到铜鼓一个叫排埠的小山村时,毛泽东急中生智,从衣袋里拿出两块银圆,对他身边的团防队员说:“老总,我是一个小生意人,这里有点小意思给兄弟打点酒喝。”那团防队员见到毛泽东手中的银圆,就用眼睛示意毛泽东可以往旁边的山上跑。毛泽东明白了那团丁的意图,把银圆往团丁手里一放,便拔腿往山上跑去。

毛泽东明白了那团丁的意图,把银圆往团丁手里一放,便拔腿往山上跑去。一直见毛泽东已跑进树林子了,那团丁才喊:“站住,往哪里跑?”并和两个团丁追了上去。毛泽东见山涧一个拐弯处有一条小水沟,便跳进水沟中,用茅草、灌木盖住自己。几个团丁草草搜了一会儿,见没有人,便下山向长官报告去了。毛泽东见敌人走远了,才从水沟里爬了出来。

他碰到一个好心的樵夫,把毛泽东接到家住了一夜,第二天带路把毛泽东送到铜鼓县城。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5、撕碎自己的画像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而此时,彭德怀正率领第一野战军的几十万官兵浩浩荡荡向新疆挺进。他感慨地对同志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成立了,但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不能居功自傲、贪图享受,不能摆谱做老爷。

新疆和平解放后,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乌鲁木齐)市。激动的人群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迎彭德怀一行

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挡住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就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

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

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革命抗日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

  • 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都要去到一个地方,哪个地方叫榕树坪,因为种有一片榕树而得名。榕树坪里有一座孤坟,坟里住着一位革命烈士,他姓陈,是我们镇子上的人,因为表加革命,在解放前的一年牺牲在了战场上,最后回到故土,埋在了榕树坪。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革命战士的故事,又一年的清明节快到了,也许现在我们镇的所

  • 红色战争革命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时间流逝,回首过去,长征已是战争史上一大奇迹,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最精彩的一页。时间流逝,回望过去,是那排除万难、永不言败、拼搏到底的精神让长征红军走向胜利的桥梁。小时候时候妈妈为我讲了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那是在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

  • 四史红色故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1、《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该片由李昂、李俊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主演主演。于1974年10月1日上映。该片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2、《小兵张嘎》《小兵张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由崔

  •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小故事100字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让普通的人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甚至连无辜的猫猫狗狗也会深受其害。在阿勒颇,一座至今于仍处内战状态的叙利亚城市,有一位名叫MohammadAlaaJaleel的有心人,就收留了80多只猫猫狗狗。有一次,Alaa收留了一只已经怀孕的流浪狗,为了照顾好它,让它有更好的休息,Alaa甚至将自己的房间腾空

  •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你需要的是简介是吗?为你奉上,请你参考: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托尔斯泰前后耗费十余年的光阴,并本书于1865年到1869年出版,讲述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国(今俄罗斯)所发生的事。《战争与和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故事以

  • 阅读《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的精彩片段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我很喜欢《安娜卡列尼娜》,记得电影中是这么写到:我时常梦到自己慢慢地等待死亡的降临,安娜卡列尼娜也有同样的恐惧。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诚实、善良、温柔、真诚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只有两个愿望:做一个好母亲和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可是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她喜欢的人却不是孩子的爸爸。在爱情

  •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开篇第一句话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开篇第一句话是——“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战争与和平,一部沤尽作者毕生心血的巨著,你最好不要将他作为睡前读物。因为如果你睡着了,他会给你的头会心一击。毕竟它是“巨”著对吧?一方面来说《战争与和平》的确是一部鸿篇巨作,同时,它对历史也做了一次震撼人心的

  • 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

  • 战争与和平的主要内容。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内容本书故事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