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941 更新时间:2024/1/23 15:16:58

谢谢邀请,春秋并非不灭国,大大小小140多个诸侯,在战国初年就剩下二十多个,何来的不灭国一说?只是门道更多一点而已,战争的进行方式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想搞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这两个时代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春秋依旧是一个礼乐制度尚存的社会。

最初的争霸战争和外交行为中可见一斑。齐桓公为了博取列国的信任,不惜将五百里土地拱手相赠于不知不觉送至境外的燕国国君,咬牙吞下被曹刿绑了肉票的承诺,归还了鲁国失地。晋文公说好三天拿不下原邑就退兵,三天后内应说城里顶不住了,但他依然退兵,原邑人知道后开门迎接。

▲礼乐制度

后人不能说他虚伪,哪怕是作秀,后世也几乎很少有人有这么自然,这是礼乐制度的遗产,宋襄公的行为其实在当时其实是有广泛认同的,而非“蠢猪式的仁义”。

第二,周天子仍然是一盆菜。

想要当霸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天子册封和诸侯捧场,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周天子分发的胙肉依然是诸侯眼中的香饽饽。

虽然只是一块橡皮图章,但谁不能否认天子的存在,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就是在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和名义上的地盘基础上达成。在争霸捞实惠的过程中,诸侯不光要纵横捭阖,还要让周天子有面子,这样才会配合你的行动。

第三,晋国的存在与否很重要。

齐桓公带领的“召陵之师”只是吓唬了一下楚国人,双方谁都没底,但如果不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的拦截,楚国的势力范围早就冲出了江汉平原。

晋文公之后春秋的主题就是晋楚争霸,作为东周王室寄予厚望的“永藩周”的同姓诸侯,天子其实有着非比寻常的信任和特殊情况下同宗取而代之的辛酸。实际上,二者有一种“除了我,谁都不可以欺负你”的暧昧关系。

但三家分晋打破了这一结构,作为晋国的臣子,他们眼中从来没有效忠王室的概念,因而在史书上多以三家瓜分或晋升诸侯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一个失去屏障的王室,从此成为了予取予求的盖章机构。

第四,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井田”是一种传说中的土地所有制,其基础在于分封制度规定的土地国有。实际上自西周中期“田里不鬻”的规矩就有松动的记载,而春秋时期伴随战争的频繁,贵族阶级之间身份的波动成为常态,导致这一规矩的彻底崩溃。

而后来鲁国的“初亩税”,实际上是对私人土地的国家承认,再后来列国的变法,无不是遵照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来设计的。当经济基础变化的时候,上层结构自然会有变化。

综上所述,从春秋到战国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设计到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而不能以《春秋》和《战国策》的描述年代作为二者的区别依据。

春秋战国的战争方式不同了解二者的区别,就知道为何给后人的感官中战争方式的区别之大了。

第一,战争的讲究更多。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者。”--《淮南子》这话是在替宋襄公鸣冤,而实际上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前者是竞技运动,唯有贵族世家的子弟具备上战场的资格,对等的战争向来是点到为止,后者则是丛林法则,胜者为王,毫无规矩和底线可言。

第二,势力更加均匀。

春秋时期谁也不具备通吃的实力,这是当年分封留下的地缘割据,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更改的,随意挑起灭国战争是会招惹众怒的。

因而大家追求的并非吞并,而是臣服,众星捧月地当老大,有点玩网游人民币玩家的感觉,这也是“争霸”行为的现实基础。

第三,认知的不同,这是重点。

“争霸”的行为在后世看来不可理喻,仿佛是有便宜不占还使劲瑟,然而我们不能用今人的思维去考量古人的行为,如同我们不能想象后世的生活,甚至二十年前我们也曾固执的认为手机只能用来打电话。

战国的诸侯们,唯有燕国时西周的封国,楚国的历史甚至不必西岐部落短,秦国是东周晋升的诸侯,齐国换了主人,晋国则是家臣的逆袭,这样一帮子人显然不会讲礼乐制度和周天子太放在眼里。

春秋的灭国规矩说来说去,春秋终归还是有一百多号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了,因此并非不能灭国,而是在于灭国的方式的选择上。

规矩一:主和宾之外的随便打。

西周分封的诸侯在春秋初年有三个群体,分别是大头姬氏宗族、小头功臣集团(二者都是主)和前朝后裔集团(宾)。因为存在明显的分封从属关系,大家相当于同僚,因而相互给点面子,而当年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就没有这个待遇,至少在春秋伊始就没听说几个,想必是被慢慢吞并和同化了吧。

▲孟津观兵的八百诸侯,全数凋零于东周

春秋江淮地区的徐国(东夷部落残余),就是在这样形势下被孙武和伍子胥灭国了。

规矩二:看不见的可以打。

按照分封的规矩,公爵也不过百里封地,一些小国家只有几十里的就更多了,大国周边的倒霉蛋们,秦国扫荡关中,楚国摆平江汉,也没听说谁喊冤的,尤其是夹缝里的小国,早上发兵,晚上庆功,谁有着闲心来主持公道呢?

唯有中原地区是敏感的,谁敢消灭郑、卫或者宋国,就是在跟全天下宣战。

规矩三:站错队的活该被打。

‘五侯九伯,汝世掌征伐,以夹辅周室。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凡有不共王职者,汝勿赦宥。’--《左传》

这是当年王室给予齐国的“无限开火权”,但触发条件并非看不顺眼,而必须是犯了错误的诸侯,那就是该死了。

最大规模的站错队莫过于当年关中平王和携王的“二王并列”时期,朝贡周携王的关中附近小诸侯很多,但最后支持周平王的是郑、秦、卫和晋,等尘埃落定之时肯定是要秋后算账的。因此给予晋国的河西地区“局部无限开火权”就是这个意思,天子可以将地皮给你,但需要你自己去拿,因而晋献公“灭国十七,服国十八”,多半就是当年不长眼的那群人。

规矩四:有仇报仇,不必忌讳。

齐桓公的仇人是谁?鲁国,那是竞争对手公子纠的保护国,甚至连管仲射出的那一箭的帐都只能算在鲁国身上了,于是抓着对方一顿狠揍。

晋文公漫长的流浪之路,他最大的恩人是宋国和楚国。宋襄公在泓水中箭后可谓奄奄一息,但他依然爬起来用诸侯之礼招待重耳一行,并赠送了二十辆马车。

楚国也同样以国礼相待,并告知重耳,能帮助你的人唯有秦穆公。

仇人是谁呢?曹国和郑国,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到了一起,曹国国君居然亲自跑到澡堂去偷窥,重耳落荒而逃;在郑国同样没人搭理,国君避而不见,被民众送了一把泥土。

于是在城濮之战中,重耳以打压郑国,援救宋国为突破口直面楚国,然后以“退避三舍”在明面上还了楚成王的人情。

至于那个不长眼的曹君,早就被顺路抓了俘虏。

这些复仇和报恩,在当时是理所当然的。

总而言之,春秋的战争多少还是需要一个理由的,要么对围观者,要么安慰自己,并非想打就能打。而到了战国时期就成了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了,尔虞我诈、朝盟夕毁,恪守信义的楚怀王被囚禁致死,而虎狼之邦秦国却能够左右逢源。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实际上是“人心不古”的一次经典展现,可悲的是,战国的风骨今天已然不可见,想来两千多年来,中国已经经历了许多次“人心不古”了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夏商的伯和侯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区?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夏商的伯和侯: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

  •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分裂时代有何异同?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三个最被熟知的乱世,相对于中国古代王朝更迭大多以单一的大一统王朝延续,这三段分裂时代的确有很多值得去比较的。一、相同之处:盛世之后的乱世,由平衡到失衡状态其实看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个时期,都是接续一个盛世之后,开始这段乱世,然后由一个乱世之中的势力

  • 格鲁吉亚为何会发动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原因太复杂格俄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斯德哥尔摩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负责人科尔奈认为,这一切起源于科索沃问题和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2004年萨卡什维利上台后,随着美欧积极推动国际社会承认科索沃独立,南奥和阿布哈兹问题“解冻”的速度加快。南、阿联合独联体内存在领土争端的其他两个地区加快谋求国际

  • 继“春秋”之后“战国”又有怎样的变迁?百家争鸣吗?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周朝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导致了东周百家争鸣的出现,但是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东周前期是春秋,后期至秦统一是战国。)一,春秋文化的源流。商朝是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政权,有完善的文化、政治制度。商朝时期,能与商朝大军叫板的只有东夷。商朝与东夷死磕了很久,始终不能彻底平定东夷。商纣王时期,

  •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有哪些具体差异?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与战国,在我的理解里,最重要的区别不是赵魏韩瓜分晋国,而是道德与战争的改变。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都有浓厚的血缘连接,周朝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联姻,使周王朝保持相当的凝聚力,巩固其天下共主的权威。战国时代开始,除去燕国早已摒弃姬姓,因为魏国始于姬姓,所以法理上僭越称王,漠视周王朝的权威,所谓册

  • 从春秋到战国时代,诸侯军队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是如何做到的?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在夏商周三代,全国的军队人数也不过几万人。如商朝鼎盛时期,武丁讨伐讨伐羌方的战役是出兵最多的,为一万三千人。而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联军军队之和为45000多人。周朝朝建立后,国家正规军被称为“宗周六师”,驻扎于关中,军队总数为18000多人,后来周公又在洛阳建立了“殷八师”,军队总数为24000多人。可

  • 春秋时期是如何过度到战国时代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楚庄王死后,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攻击,战争不断。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在徐州被刘、晋、鲁、宋等国诸侯推为盟主,成了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这时,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国君的权力已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最后,赵、

  • 从1840年到1949年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1840-1842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半殖半封程度加深。1883-1885中法战争。《中法新约》。西南门户被打开。1894-1895甲

  • 汉朝时代,亚欧四大帝国军事,文化,经济,体制对比。以及各国之间打过吗 谁胜谁负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肯定是汉更强。一、军事1、装备、军力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在武器方面就追上了世界的步伐,到了汉代,武器装备更是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冶金术,武器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从攻城类到野战类划分极为详细。随着车战的消失,适用于马战的武器繁盛起来...4014

  • 为什么周朝 商朝时期有那么多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感觉商朝还算是少的商周两个朝代的社会性质完全不一样。商朝乃以商业为主的国家,重商轻农,自然不会对土地有强烈的欲望。大多数商人,为了有利可图,大多会挤在商业区的中心位置,方便他人购买商品。因此,百年来商朝土地并未大量扩张,而中心城市人数暴涨,商业发达。相比商朝的情况,周朝就截然不同了。周朝重农轻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