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封神榜》中,女娲娘娘看到墙上的淫诗而恨纣王,为什么她不直接杀死纣王呢?

《封神榜》中,女娲娘娘看到墙上的淫诗而恨纣王,为什么她不直接杀死纣王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790 更新时间:2024/1/14 2:40:52

一句话概述,就是女娲的实力不允许她任性,她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在封神的世界里,女娲在仙界的地位没有传统神话里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传统神话中,女娲娘娘有造人的功德,与伏羲一起,被尊为人类始祖。后来为了保护人类,炼石补天,女娲地位之高,估计仅次于盘古

但是,封神世界,女娲娘娘没有造人的功德,人和自然万物都是天生的。

在第一回,宰相商容向纣王介绍女娲的功德,是这样说的:

“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

商容没有提到女娲造人的事。在封神世界,人类始祖是伏羲、神农和黄帝,女娲娘娘在封神世界为万妖之祖。

女娲娘娘有三件法宝:山河社稷图、缚妖索和招妖幡。

招妖幡一晃,天下所有妖怪都要赶来听令。

在封神世界里,有12位圣人,即混元大罗金仙,女娲的实力最弱。

最强圣人无疑是鸿钧,有混元无极大罗金仙的修为。

其次是鸿钧的三位徒弟老子、通天教主、元始天尊,有混元大罗金仙修为。

与三人实力相当的还有准提道人与接引道人,二人的来历非常神秘,连鸿钧都有些忌惮。在第84回里,鸿钧与西方教主相见。

鸿钧道人称赞:

“西方极乐世界真是福地。”

西方教主应曰:“不敢!”

教主请鸿钧道人拜见。

鸿钧曰:“吾与道友无有拘束。这三个是吾门下,当得如此。”

从对话看出,鸿钧到西方二圣看做了平辈,称呼道友,鸿钧表面是对二人有所尊敬,实际上忌惮二人背后的师傅。这高人是谁,书里没有交代,大家可以脑补。

第三层次的是昊天上帝、瑶池金母,修为混元大罗金仙。封神榜的出现和二人有关,第15回交代,昊天上帝想让十二仙首称臣,元始天尊不同意,又不好直接拒绝,才有了三教并谈,共立封神榜的事情。

可见,昊天上帝、瑶池金母的实力让元始天尊有所顾忌。

第四层次是人族三圣。

最后一个就是女娲了。第一回,女娲娘娘生日那天,往火云宫朝贺伏羲、神农、轩辕三圣。只有下级才会拜见上级的,如果女娲的地位高于三圣,三圣应该来女娲宫祝贺生日。可见人族三圣修为高过女娲娘娘,地位也高过女娲。

虽然女娲的实力弱,但毕竟是圣人,杀一个得罪自己的人间君王不费吹灰之力,她怕什么呢?

女娲怕的是鸿钧。

封神世界里,表面是三教共立封神榜,实际是鸿钧在背后安排。

鸿钧要兴周灭商。

鸿钩,作为一个在玄黄时代之前就成圣的第一高手,亲自将徒弟们召集到一起开会,当场签订封神榜,兴周灭商。

他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人间的香火。

一个仙人,聚集的人间香火越多,道行就越强,越有可能突破新境界。

鸿钧虽然是这个世界的第一人,他想突破圣人层次,拥有更长的寿命,更高的修行境界。这就是的图谋。

但是当时控制商朝人间香火的是截教,获益最多的是教主通天,通天一个人凭借诛仙四剑单挑四位圣人,未尝没有香火的作用。如果任凭通天发展,说不定有一天会威胁到鸿钧的地位。

鸿钧应该是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凭借现在还说了算,要改变这个状态。

兴周灭商的每一个步骤都计划好了。姜子牙什么时候下山,哪里遇上文王,什么时间大破商军,纣王哪年死,……一步步都定好了。

鸿钧的弟子们在程序执行鸿钧的指令。如果女娲突然把纣王干掉了,女娲能承受得了鸿钧及其门人的怒火吗?

很显然,女娲不会办这种傻事。

那么,女娲石又是怎么知道封神榜的事情呢?

应该就在她生日这天,伏羲、神农和黄帝告诉她的。

阐教、截教和人间教三教签署封神榜,作为人间教三圣,虽然没有出席,阐教、截教应该提前和三圣打了招呼。

就在女娲气冲冲往朝歌寻纣王的晦气时,看到了在半空云路被殷郊、殷洪的云气挡住,她立刻清醒了。

第一回是这么说的:

“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

女娲娘娘怎么就一眼看出纣王还有28年气运?

在封神世界,没有一位大神,能够预知未来。他们未卜先知,其实是结合各种因素,对未来的一种推测,或者已经知道了鸿钧的未来安排。

女娲娘娘知道纣王的寿命,全因她已经知道了鸿钧的部署,28年后,商灭周兴。

从愤怒清醒过来的女娲,想明白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因此,女娲娘娘招来轩辕坟三妖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命她们去迷惑纣王。她特别强调:

“成汤望气黯然,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

“天意已定,气数使然”,其实就是说,鸿钧已经抛弃了商朝。对于女娲来说,纣王得罪自己,虽然心里愤怒,但是,在见到殷洪、殷郊的云气后,她的想法变了,由复仇变成积极促成鸿的封神大计。

女娲娘娘的道行在圣人中不高,她也希望借此机会,喝点汤,捞点好处。

正因如此,其他圣人都是被西岐邀请才下山助阵,唯独女娲两次出手都是主动下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商朝和周朝,真的是因为妲己和褒姒才被灭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的妲己和周朝的褒姒对于君王来讲那都是毒药级别的美女,但是这两个美女还是不一样的。妲己那真的是怀透气儿了:酒池肉林、敲鼓验髓、剖腹验胎、炮烙酷刑、陷害忠臣……一桩桩一件件,坏事做尽了。但是商朝的灭亡真的是因为他吗?后宫的妃子多的是,贤德的肯定大有人在,皇后就很贤德。妲己的馊主意纣王如果不听,她能兴

  • 牧野之战帝辛为何战败?帝辛真的是近小人、好美色丢的江山吗?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帝辛估计有许多人不知道此人是谁?但要说商纣王,恐怕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帝辛就是后世所称的商纣王,他共在位39年,牧野之战中,商军溃败,帝辛自焚而死,商朝被周取代。商纣王给人的印象大多来自封神榜,其纣王昏庸无道、暴虐恣睢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这位暴君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和社

  • 牧野之战中,通过武器分析,讨论为何周人能击败远多于自己的商军?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要从武器方面分析,就不得不提周人使用的战车和青铜剑。当年的英法联军打进京城的时候,清廷士兵骑射技术再好,也没能阻止洋枪队的进攻。商军人多,但非主力军队,周联军人少,但均是精锐,商朝最终兵败亡国。纣王的东征北伐触动力周边方国的利益,周武王集结了反商力量大举伐商。谈起这周武王,他可是个聪明人物,虽然

  • 有人说商汤灭夏是正义的战争,怎么理解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末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国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朝开始走下坡路。到夏桀即位,他更暴虐无道,荒淫无耻,“赋敛无度,万民甚苦”。他宠爱有施氏之女妹喜,为她营建倾宫瑶台。妹喜中意听裂帛之声,他就叫人找来许多丝布,供妹喜撕裂以求其一畅。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逢的臣子,听到老百姓的愤怒声音,觉得大势不

  • 《上下五千年》“商汤讨伐夏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1766年,商汤在景亳誓师,宣告夏桀的罪行。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夏军士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的

  • 在中国历史上(从商朝到民国期间)一共发生过多少次大型农民起义,它们分别各是什么起义?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是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戍卒九百人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光辉篇章。绿林、赤眉农民起义西汉元帝年间,公元17

  • 古代发生过核战争吗?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1920年,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古代印度大都市遗迹摩汉乔达罗。据推测,这座城市应是建于约5000年前,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奥秘。摩汉乔达罗遗迹的中心部分约5公里。可分为西侧的城塞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地。令人吃惊的是市街地中竟可以住30000人以上。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小门朝向中央,有些

  • 商朝为什么会覆灭???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0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

  • 商朝为什么会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商纣王残暴的对待人民,不理朝政,鱼肉百姓,亲小人远君子,不得人心......差不多所有王朝的覆灭都可以用这几条概括,大同小异咯!研究历史就要找寻证据,切记不能完全靠看小说、听演义。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要看封神演义在那瞎掰,历史学家早就为商纣王翻案了,文献显示商纣即位后经济文化极其昌盛,商纣王带

  • 商朝存在八百年,为什么会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外服之间的联系并不强烈,再加上商朝的征战频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室并没有出现向开国皇帝一样有能力的王,王室衰微。宗亲关系疏远,加上内部互不信任王室内部的争斗越加强烈。开国的国君一般都文武兼备,后面的国君往往平庸居多。商汤之后的王并没有珍惜祖先的基业。太甲不务正业幸亏最后醒悟对